聚焦核心论题的学术著作阅读教学策略

2023-09-18 09:48刘川江
中学语文 2023年22期
关键词:学术著作论题乡土

刘川江

学术著作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 年修订)》“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两类重点研读书籍类型之一。学术著作专业性强,高中生阅读简明易懂的学术著作,能开阔视野,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把《乡土中国》作为学术著作教学的基本书籍。但由于该书专业性强,篇幅长,论证逻辑复杂,高中生往往不知从何处入手,甚至读完了几遍还是不能理解内容和思路。议论文有中心论点,学术著作有核心论题。聚焦核心论题,理清研究方法和论证思路,学生研读学术著作有法可依。

核心论题与分支论题具有相对性,一个章节的核心论题往往是整本书的分支论题。为了区别起见,我们把整本书中的总论题称作核心论题,把各个部分的论题称作分支论题。指导学生从横向理解论证方法,从纵向理解分支论题间的逻辑关系,从而理解核心论题的论证思路,读懂学术著作。下面以《乡土中国》为例,具体探讨聚焦核心论题的学术著作阅读教学策略。

一、整体理解学术论著的核心论题

学生逐句逐段阅读内容较为复杂的学术著作,很容易迷失方向。其原因是学生不能从整本书上理解该句段文字的论述主旨。学术著作的主旨是该书的核心论题。指导学生整体理解核心论题包括如下内容。

其一,明确核心论题。学术著作的核心论题往往在开篇或结尾处。对于整本书而言,往往在该论著的序言、首尾章节或后记中。如《乡土中国》的核心论题在序言中:“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1]《乡土本色》《文字下乡》等十四个章节分别从文化、法律、道德、社会结构等等角度分析这个论题,只是角度不一样,但共同讨论核心论题。如果整本书核心论题没有明确表达出来时,读者可通读全书并分析研判。一般来说,高中生初步阅读全书,会基本明确整部论著的核心论题。

其二,了解论题背景。背景是论题产生的缘由,了解背景,才能理解论题的来龙去脉。为什么作者会写《乡土中国》呢?当时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社会问题在于中国人的问题,如梁漱溟认为中国人缺乏团体意识和科学技术,晏阳初认为中国人愚、穷、弱、私,他们都认为改变中国社会应先改变中国人。而作者通过社区实地考察认为,中国的社会结构决定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基层社会的中国人是“土”“愚”“私”的观点,作者认为是有偏见的,或者认为他们并不了解中国乡土社会。乡土社会建设应以正确理解乡土社会的特点为前提。

其三,理解研究视角。从不同的视角看事物,事物呈现的形式、内容和意义不一样,研究才会具备独特性和创新性。为了使论证深入,学术著作往往会选取特定研究视角。《乡土中国》是从基层社会结构分析中国乡土的特性,而基层社会主体是乡下人,所以作者从被称作“土”“愚”“私”的乡下人开始研究。作者为什么要选用这样的研究视角呢?除了问题本身的逻辑外,也和作者的学术研究取向有关。费先生的求学经历和学术主张,自然体现在论著中对功能主义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推崇。从社会学的学术史看,这样的研究视角在当时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指导学生理解论著的理论视角并理解该视角的形成原因和学术价值,是学术著作阅读教学走向深入的重要体现。

二、横向分析分支论题的论证方法

科学研究过程一般会经历“感性-理性-实践-理性”等发展阶段,在各个阶段当中都有相应具体的论证方法。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哲学方法、一般研究法和专门研究法。[2]一个分支论题会使用多种具体论证方法,一种论证方法也可能论证多个具体分支论题。就一般论证方法而言,主要包括经验方法、理论方法。学术论著主要用理论方法对事物或事理进行逻辑分析。逻辑分析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对事物或事件的因果、规律、原理进行概括”。[3]学生理解学术概念、逻辑推理和判断依据,才能理解学术著作的理论性。下面以《乡土中国》的第一章《乡土本色》为例,从横向理解分支论题的论证方法。

首先,理解学术概念。《乡土中国》之所以影响深远,和书中“差序格局”“长老统治”等概念密切相关。学生不能理清论证思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理不清基本的学术概念,温儒敏先生认为:“抓概念就是抓观点、抓重点、抓关键。”[4]学术著作的基本概念往往有特定的含义和适应范围。以“土”这个概念为例,很多人士眼中的“土”带有明显贬义色彩,而费先生有自己的理解:“土”字的基本含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作者分析了土地为生的人才明白泥土可贵,他们是粘着土地的熟悉人社会。“土”这个概念里隐含了乡土社会人们最基本的谋生方式、言行方式和思维方式。“土”这个日常词语在论著中成为了学术概念,教学中应对词语的日常用法和学术界定进行区别理解。

第二,理解逻辑推理。逻辑推理包括归纳(从个别到一般)和演绎(从一般到个别)等推理方式。推理是学术著作的主要内容,因此课堂上需要培养学生理解逻辑推理的习惯。费老对中国基层社会的诸多特点,进行细致分析,并将这些特点归纳为“乡土性”“熟悉人社会”“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名实分离”等方面的理性认识。作者还借助有机的团结和机械的团结、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个别认识与普遍原则、规矩与法律、习得与学得等等对立概念进行演绎推理。如“有机的团结”和“机械的团结”是社会学对社会性质的划分,乡土社会是“有机的团结”社会,因此有机团结社会的特点适合乡土社会。有些道理不容易直接说明,采用类比、比喻等手法进行说理,虽然不是十分严谨的推理方法,但实现事理逻辑的互通,且非常生动形象。如“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女儿一般。”[5]把农民比作植物,乡下人与土地之间依存一体的亲密熟悉关系就显现出来。理解论者的推理方法,如矛盾分析法、利益分析法、权利分析法、文本分析法、历史与逻辑分析法,结构功能分析法等等,是理解论者逻辑推理的重要途径。

第三,理解判断依据。论著得出判断,根据论据获得的主体不同,可分为直接论据和间接论据。直接论据主要来自社会调查、实地考察和实验研究等方面。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来源于大量的社区调查资料,在分析道理时用了很多事实性材料来印证。如在《乡土本色》中,为了说明乡土社会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作者讲述了中国先民、西伯利亚和蒙古的移民等事例说明了我们的民族和土地分不开。通过土地神庙在乡间社会信仰的地位、母亲放在我箱底的泥土、波兰风俗等等印证了靠土地谋生的人心中土地是多么可贵,通过中国人诚信寄瓷器等事实说明中国人对规矩不假思索的可靠性,通过村村语言不通和清晰的家谱来说明乡土人定居是常态,人口流动几乎微乎其微。这些调查、考察而来的事实支撑了论点,使得论证更具说服力。间接论据主要包括来自他人研究的佐证,如文献研究。《乡土中国》引用史禄国的话佐证中国乡土社会的人离不开土地,引用滕尼斯、涂尔干等人的社会学研究说明中国乡土社会是礼俗社会,引用《论语》等文献“习”“孝”道理来说明乡土社会的文化特性。

根据论据的性质不同,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熟悉人的社会是一种有机团结的礼俗社会,他们讲的是规矩,这个规矩是以习得的方式陶炼出来的,人们认知事物的方法是个别认识。习得陶冶的文化传承方式和个别认识的认知方式在陌生人面前是无法适用的,因此乡下人会被人称为“土”,这种“土”的形成是必然的,这种生活方式适应乡土社会。乡土社会纯朴的民风是值得现代社会的人们向往的,在今天看来尤其可贵。因此,说他们“土头土脑”是不对的。借助“有机团结”的道理依据和社会现象的事实依据,便能向读者解释社会现象,阐述事理以明辨是非。

三、纵向分析分支论题的论证思路

纵向分析是根据分支论题的展开过程,理清分支论题论证核心论题的逻辑思路。可以借助论著目录,梳理整本书的框架层次;也可以通读整书,不断概括表达要点,梳理论题的展开过程;还可以借助重要概念或思维导图等方式梳理论题演变的过程,这些方法都能帮助学生理清逻辑思路。如通过不断概括《乡土中国》的表达要点可以看出,前三节是从生活方式上分析,乡下人并不“土”,也不“愚”,只是长期植根于土地、身处熟悉人之间才养成了生活淳朴的习惯;第四节到第七节是从社会关系上分析,乡下人非“私”,“差异格局”使得公私观念和家族组织富有极大的伸缩性,家庭成了事业性组织,男女有别,情感存在隔膜。第八节到第十三节是从社会管理、社会发展上分析,乡土社会是血缘性的无讼社会,维系社会的是礼治秩序和长老政治。只有社会由血缘性转变为地缘性,社会才会基于自身需要而发展变化,社会工程才有现实意义。因此,文字下乡、送法下乡和社会计划等社会改造工程都应充分考虑基层社会的特点,适应社会发展才可能施行,不然会适得其反。

学术著作分支论题和核心论题的关系错综复杂,这是学生研读学术著作的困难所在。这些分支论题有的是从正面的不同角度讨论核心论题,我们可称作正面论题;有的是从反面角度通过对比说明核心论题,我们可称作反面论题。《乡土中国》从乡下人的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社会管理、社会发展等方面证明了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性”“差异格局”“礼治秩序”“经验积累”等特点,回答中国基层社会是怎样社会的总论题。这些论题直接回应了核心论题,对核心论题支撑性更强,论证更为充分,论证的结论更为可靠,因此是论证的重点。与乡土社会相互对比的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社会管理、社会发展上的“现代性”“团体格局”“法治秩序”“科学推动”等特点,作为反面论题的方式凸显了乡土社会的特性。反面论题是为了让核心论题更清楚,结论更为让人理解和接受。引导学生全面理解不同分支论题对核心论题的不同论证作用,并分析原因和效果,理解核心论题就能更深入。

四、客观评价核心论点的研究价值

学术著作研读要有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这就需要指导学生批判性地看待核心论题的论证过程和结论。首先从论证过程看,要批判性地分析研究视角、假设命题、研究方法、论证逻辑。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中学生学习学术著作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学术著作阅读的方法,相关领域的知识只是作为了解,以分析研究的过程是否合理。如阅读《乡土中国》,需要借助相关资料才能深入理解《乡土中国》的研究内容。其次,客观分析这项研究在当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如在学术价值上,界定或澄清了什么概念,形成了什么样的命题或理论模型;在实践价值上,对改善当时的社会实践提出了什么样的路径、模式、方法、策略等等。辩证历史地看待《乡土中国》的成就,既是尊重学者的研究成果,也丰富了学生们的学识。第三,这项研究对当前现实问题有什么样的参考价值和启示。如中国基层社会所体现的乡土性特征对解决当前三农问题有什么启示。学习的本质是自我建构,只有通过阅读批判性地吸收他人的研究成果,才能增强学生阅读学术论著的基本素养。

在高中阶段,学术著作研读与一般议论性文章阅读在文体知识、研读方法和教学策略上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因其篇幅长,在学术著作阅读教学中更应指导学生整体理解核心论题上的观点内容;因其专业性强,则需要借助专业知识具体理解核心论题的论证过程;因其创新性强,则需要客观分析核心论题的研究价值以促进读者的进一步思考和创新。总而言之,学术著作的阅读教学应聚焦在核心论题的观点内容、论证思路和研究价值上。

猜你喜欢
学术著作论题乡土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用二进制解一道高中数学联赛数论题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关于一道数论题的思考
乡土中国
学术著作及教材目录
论题的价值
学术著作及教材目录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