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性

2023-09-18 20:46徐琳吴建永
求知 2023年9期
关键词:马克思中华马克思主义

徐琳 吴建永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强调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尽管来源不同,但毫无疑问,二者作为人类文明的辉煌成果,在宇宙观、价值观、人民观、社会观等方面存在着高度的契合性。正是基于这种本质上的契合,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才能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共生共荣,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思想武器。

一、在内在诉求维度上高度契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但是前者开放包容与后者兼收并蓄的坚实理论品格,为两者的相融结合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前提。马克思主义以人类解放为最高理想,是胸怀天下的理论,蕴藏着深刻的世界情怀。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以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为目的而开展的独立运动,彰显出胸怀天下的博大情怀。纵观马克思的一生,他频频被德国、法国、比利时等西欧国家驱逐,被迫成为走到哪里就工作到哪里的“世界公民”。马克思虽然失去了国籍,但却拥有了整个世界。马克思主义也由此成为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指引着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解放道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诞生之初便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天下观,旨在寻求一种各个民族国家共生共存的和谐关系状态。究其原因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着一种人本文化,彰显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旨在求同存异,尊重并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并生动体现在了对外文化交流上。作为中华民族开展对外友好贸易交流、建立友好关系的一个重要史实,就是明朝郑和七下西洋,他不仅给沿途海外各国送去了先进文化,而且以和平为基础谋求与各国的共同发展。

新时代,共建“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项重大国际合作倡议,深刻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情怀。倡议提出的十年里,我国始终坚持平等交流对话,通过一系列合作项目以中国智慧、中国技术推动共建国家与地区的发展。这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解放的执着追求,又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胸怀天下,坚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可谓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的深刻彰显。

二、在价值意蕴维度上高度契合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恩格斯在众多经典文献中都表达了对于人民群众困苦生活的同情,并且将实现人的解放作为终极追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固定分工作为一种异己的对立性的力量对人的自由的限制,他们在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基础上,为实现人的解放提供了理论指引。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人类解放,展望了未来理想社会,指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解放无产阶级与解放全人类在马克思主义那里是一致的,“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胜利同时就是一切被压迫民族获得解放的信号”。马克思主义始终对人类的自由发展、前途命运进行着深刻的探索,绝不似那些打着人道主义旗号却毫无科学性、现实性可言的虚假学说只能做表面功夫。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着“以仁为本”的思想内核,其中彰显的人民观秉持以人为本、安民富民的价值诉求。老子云,“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孔子提倡“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贵君轻的思想是对人民在国家、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占据的地位的重视。同时,孔子认为对于民众的利益要顺应,利民不损己的事情是值得做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管子》中也提到“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治理国家要让人民富足安顿,人民富裕了国家自然容易治理了。这些思想都体现了将“以仁为本”运用到治国理政上,突出了民本思想,彰显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对增进民生福祉的美好追求。

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始终以救民、安民、富民为己任。从新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到改革开放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再到新时代脱贫攻坚消除绝对贫困的伟大创举,人民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最核心范畴。新时代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也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的鲜明体现。

三、在实践精神维度上高度契合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中华民族也向来提倡学以致用,坚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两者在知行观上具有一致性。

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视实践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当中,“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科学地阐述了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目的以及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的问题,在人类认识史上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马克思揭示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指出实践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世界的具有社会性的物质活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与改造世界的科学思路与方法,也启示我们“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重视道德践履,讲求知行合一。孔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反对说得多做得少,主张做人做事都要言行一致。荀子在知行关系上格外重视行的作用,提倡“知之不若行之”“知而不行,虽敦必困”。朱熹提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也就是说知行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王阳明更是倡导知行合一的杰出典范,立德、立功、立言,史稱“三不朽”。

中国共产党人深切感悟到,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关键。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在《实践论》中,向全党集中阐述了知与行的关系,告诫全党实践和理论同等重要,都应该重视,互为所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为了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的伟大使命,习近平总书记一路调研、一路思考、一路指引,不仅跑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探察实际情况,而且深入到贫困村了解真实的脱贫需求,坚持用发展的举措消除贫困。这不仅是对中国传统知行合一观念的传承,也彰显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深刻践行。

四、在社会理想维度上高度契合

马克思主义作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始终向着建立一个人人自由、社会和谐安定的美好目标前进;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秉持着崇尚和谐的社会理想,以“天下大同”为最高目标追求。两者在社会理想维度上具有内在融通性。

马克思主义追求共产主义的美好生活。马克思、恩格斯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有关未来社会的科学构想。一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早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就对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作出了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二是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和解。馬克思认为,“个体是社会存在物”,反对将社会抽象化并与人对立起来。三是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解。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谈到共产主义积极扬弃了人的异化,从而使人能够复归合乎人性的本质。在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充盈着和谐的氛围,在那里,万物的价值被承认与尊重,每个人都是独立的自由的个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致力于打造和谐大同的社会景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彰显的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多方面都阐发了对于和谐的追求与构想。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老子》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教导我们要崇尚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二是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发展。《礼记》中对社会和谐进行了具体刻画,“使老有所依,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残者皆有所养”,主张塑造道德完满、人际和谐的社会氛围。三是人自身也要达致和谐状态。《礼记》中提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人们的情感、欲望、行为都应当把控在适宜的范围内,恰如其分而恰到好处。不仅如此,在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中,对“天下大同”的追求从未间断,对“和合共生”的憧憬也一脉相承。“和”与“同”都表征着中华民族心中的社会理想,其中蕴含着的追求和谐美好的精神直至今日依旧对人们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快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积极推进文化建设,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扎实推动社会建设,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建设社会;着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一系列历史性成就,既是对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切实行动,也是对和谐大同社会的当代谱写,预示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将在人类文明的崭新时代里绽放出新的夺目光彩。

本文系天津市教委社科重大研究项目“唯物史观视域下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特色与世界意义研究”(2022JWZD2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徐琳系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研究生;吴建永系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李 欣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中华马克思主义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