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建设的重要价值与实践路径

2023-09-18 20:46李丹郑宇珊陈麒
求知 2023年9期
关键词:建设文化

李丹 郑宇珊 陈麒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既取决于自身的强大说服力、感召力,也取决于意识形态生成、传播和治理环节的多方合力。为此,中国共产党不仅要坚持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手中,还要不断深化对意识形态领域的规律性认识,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以解决新时代日益復杂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

一、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建设的重要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新时代有效落实意识形态领域各项工作,首先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建设,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1.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建设彰显了筑牢共同思想基础的目的性诉求。意识形态是一个兼具理论抽象性与现实实践性的范畴体系,这种抽象性在于它是对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其抽象理论所承载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必须通过通俗化的文化形式和具象化的呈现方式加以作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同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它是体现党性与人民性的思想观念体系,具有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汇聚力量实现共同理想目标的价值功能,其本质就是在抽象理论的具象化呈现中实现价值引领,成为筑牢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思想文化基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建设,正是要发挥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在多样社会思潮中形成共识,以思想上的共识不断促进行为上的共建。这种共识内生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叙事之中,外化在实现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现实实践之上,是各民族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关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在共行、共思、共情、共忆的基础上升华凝聚而成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千百年来,在共同命运、共同追求、共同理想的现实指引下,中华民族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归因于主流意识形态在各阶层、各群体提供的思想引领和政治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蕴含的历史传统价值元素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丰富滋养。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建设是回应现实社会诉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

2.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建设反映了国之所需、民之所盼的主体性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整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统领性、主导性与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并不是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强调党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是系统全面的整体性建设,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是党、国家、人民作为意识形态建设主体的共同历史任务,是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力旨在统领多元文化价值观,目的是在“和而不同”中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性功能,加快构建精神文化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下,构建风清气朗的政治生态新环境,使其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就执政主体而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建设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群众观点和人民立场;就执政客体而言,如果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得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高度关注与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就会激发出巨大能量给予马克思主义政党以有力支持。二者是相辅相成、密切关联的。只有健康积极的精神文化力量占据主导地位,才能形成催人奋进的文艺作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才能让这种强大的精神文化力量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促进物质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在符合人民群众利益需求的基础上反映人民心声,不断推动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谐统一、交相辉映。

3.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建设体现了“意识形态关乎国家安全”的功能性追求。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全局的高度谋划,提出了“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的重大命题。这一命题彰显了意识形态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所具有的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无论历史还是现实都在警示我们,要充分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如今,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国面临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愈加严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冷战思维回潮,运用强大的国家舆论机器,把意识形态进攻作为思想武器,阻碍中华民族的复兴进程。因此,要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建设,充分发挥意识形态引领党和国家发展道路的作用,为保障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构筑思想屏障。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就是要维护巩固执政党的执政地位,这不仅需要国家机关的政治保障,更需要引领民族向心力,大力宣传主流意识形态,最大限度地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与拥护,并以此阐释现有制度的合理性和执政党领导的合法性,筑牢党长期执政的坚实根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就是要牢牢把握文化发展正确方向,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把航定向。意识形态建设归属于文化建设范畴中,文化是在人们长期物质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以思想观念为内核的精神产物,文化建设必须要在主流意识形态规定的框架内进行创作和衍生,以确保文化建设始终沿着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前进。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才能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否则就会引起思想混乱和社会动荡。

二、探索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建设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重要任务在于建设,取决于建设的实际成效。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目标任务,就要明确建设的实践路径。

1.扩大理论供给,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全员公信力。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权威,就要不断创新和发展意识形态理论,用富有逻辑性的价值体系解释世界进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意识形态知识体系涵盖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充实、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就要从不同的学科理论视角出发,吸收借鉴其他学科理论资源,加强与哲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理论联系,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应对当前具有复杂性、综合性现实问题的能力。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者要拓宽主流意识形态的知识来源,根据现实的发展更新和重建知识体系,不能局限于领导人讲话、经典文本和官方政策文件,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基础上,主动走进群众中间,从人民群众生活实践中汲取知识养分,将不同群体的合理诉求纳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以拓宽主流意识形态的群众基础。对于社会热点话题、现实生活议题和流行文化现象,要利用好大众传媒和宣教部门等传播媒介,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特定的价值理念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理论供给层面的扩容、提质、增效。针对富有争议性的热点话题,要把控好舆论导向,用科学的理论武器予以抵抗,坚决遏制各种错误思潮和不正之风,主动发声、有理有据,获取人民的主动认同和自觉拥护。意识形态理论工作者要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联合广大专家和不同领域学者的力量进行意识形态理论的阐释和创新,建立起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

2.改革治理模式,提高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群众组织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建设是在党的领导下,政府、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过程。改革治理模式,聚集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社会合力,实现治理过程协同有序,是推进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着力点。一是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是坚持党性、人民性统一的集中體现。只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才能有效增强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统领和整合能力,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特别是对长期以来刻意渗透错误观点、歪曲主流意识形态的普世价值观、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要把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对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宣扬的“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等各种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潮和观点,坚决予以反对和抵制,必须坚持党管宣传、党管阵地、党管舆论、党管媒体,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二是政府要加大意识形态监管力度,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遵循“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管理原则,强化问责刚性。加强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政治过硬、能打胜仗”的思想宣教工作队伍,遵循“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处理好动态舆情监测预警工作,并研究提出应对处置措施。充分发挥意识形态宣教部门对内对外新闻宣传报道与舆情管理职能,例如主动设置网络议题,鼓励人们就网络事件积极发言,对正确的价值取向给予肯定与鼓励,利用网民乐于接受的方式潜移默化进行思想价值引导。加强对具有社会舆论影响力的网络名人群体的正面引导和科学管理,借助其强大的社会舆论动员力和引导力,发挥好意见领袖引导舆论、建言献策的积极作用。

3.创新传播方式,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感召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想不断获得大众认同,就要拓展利用各种媒介平台开展理论灌输、理论学习和理论教育。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系统传播格局,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不断强化政治引领、凝聚思想共识,最大限度地鼓舞士气、振奋精神,赢得意识形态领域的总体主动。一是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广播、电视、报刊、图书作为传统媒体仍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教化功能,应该持续发挥其在舆论宣传工作中的渗透功能。开办专门频道,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融入到人民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中,以大众易于理解的方式普及宣传,与人民群众建立更广泛的联系。同时,发展新兴媒体,借助智能媒体引领社会思潮。传统媒体更加注重内容的准确性而非形式的艺术性,而新时代的媒体语境以现代化传播手段作用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扩展到文学、艺术、文化、精神等各个领域之中,是对传统媒体短板的补充。必须充分利用新兴媒体这一现代化传播载体的信息传播优势,将抽象晦涩的理论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视频、文字、图片,创建新闻网站理论平台,有效利用“学习强国”等平台,开展针对性更强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类网站建设。二是充分发挥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的中介功能。人际传播是以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为基础,通过行动主体之间口耳相传完成信息的沟通与交流。传播者处于主动地位,无需经过传播媒介的中介作用。这种信息传递方式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因而比较容易以情感打动对方,使接收者易于认同。应大力发挥其引导社会舆论风向的正向作用。组织传播是组织成员之间、组织内部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社会共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需要靠组织的层层传达来实现。要发挥好各个组织的传播中介功能,让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保持密切联系。

4.完善制度体系,提升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政策保障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契合人民利益的特点,具有引领人民思想认同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会被人民自觉自动地接受。因此,还需要完善体制机制建设,通过建章立制确保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效力。一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管理制度。一方面,要增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的把控,营造强大的正面舆论生态,坚决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作斗争。对于涉及重大方向、原则的问题,采取直接、果断的治理手段,发挥好政策管理、法规管理、行政管理等管理手段的合力。另一方面,要正确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风险根源所在。建立专门的风险评估小组,形成意识形态分析研判、协调联动、应对处置的一体化工作机制,制定科学严谨的评价指标,及时管控风险产生和有效预防风险扩大化,科学研判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红色、黑色、灰色地带中的风险,坚决防止普遍性问题、一般性问题恶化为意识形态斗争问题。必须要找准问题症结所在,强化意识形态管控。二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法律制度。一方面,以法律形式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2018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是新时期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基本路线以及重大方针政策的最高体现,旗帜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意识形态区别于其他国家意识形态的根本特征,为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宪法保障。另一方面,以法律形式阐释和规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边界和内涵。通过法律形式区分“学术观点问题、思想观念问题和政治原则问题”,让意识形态工作有法可依。以法律的强制约束力规范网络意识形态舆论环境,规范社会主体的行为,不断推动意识形态治理法治化。对于严重违反意识形态安全的组织和个人,要依法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用法律守好人民群众的意识形态安全底线,引导人民对政治秩序、政治制度高度认同,从而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化解机制研究”(22KSB15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李丹系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郑宇珊、陈麒系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李 欣

猜你喜欢
建设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