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源氏物语》中的光源氏形象

2023-09-19 07:54吴宇婷齐雪艳
今古文创 2023年34期
关键词:源氏物语

吴宇婷 齐雪艳

【摘要】《源氏物语》作为日本古典文学的著名之作,以其丰富的内容、广博的历史深度、繁复的艺术创作手法,不仅对日本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在世界文坛也占有一定的地位。这部作品以日本的平安王朝为背景,通过描写主人公光源氏的生活经历和爱情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贵族们奢靡淫乱的生活、日渐腐朽的政治,以及他们之间的互相倾轧和权力斗争等等。在书中,作者紫式部塑造了诸多女性形象,例如:高贵典雅的藤壶皇后、矜持端丽的葵姬、秀美动人的紫姬、红颜薄命的夕颜等等。但紫式部除了刻画这些性格各异、形象鲜明的女子之外,还塑造出了众多个性鲜明又复杂矛盾的男性形象,其中以主角光源氏为最。

【关键词】《源氏物语》;紫式部;光源氏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4-001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4.004

一、光源氏的人物形象

光源氏的性格不是單一的、刻板不变的类型,他本身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一方面,他出身高贵却无任何争权夺利、贪图富贵之心;另一方面他寄情于女子,认为女子是世上最美好之物,对待女性温柔体贴、细腻用心,但是却将女性视之为物,千方百计地巧取豪夺,不顾基本的伦理道德和礼义廉耻,花言巧语地欺骗女子。因此紫式部塑造出来的光源氏看似是一个完美的理想的贵族男子,实际上却是一个内心复杂又充满矛盾的日本平安王朝贵族男子的典型形象。

紫式部所塑造的主人公——光源氏的形象是复杂又矛盾的,正如姚继中所评价的“紫式部笔下的光源氏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完美无缺的理想的化身,实则个性复杂,是内心世界非常丰富的平安朝贵族形象。” ①从他的出身来看,光源氏是桐壶帝最喜爱的儿子,但是因为他母家的地位不高,没有强硬的后台,所以桐壶帝不得不忍痛将他贬为臣籍,这使得周围的大臣与侍从都觉得可惜不已。所幸的是光源氏本人并不在乎权势地位,不愿与弘徽殿女御等右大臣一派的贵族勾心斗角、争夺政治权力,哪怕被他们陷害流放到须磨,也保持着健康积极的心态游山玩水。究其缘由,光源氏志不在此,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理想中的完美女性,于他而言身份高贵、典雅娴静、气质高华的藤壶妃子是永远得不到的最爱。但这是一份不伦的爱情,源氏竟然荒谬地爱上了自己的继母,他们明知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却无法阻止不伦之恋的发生。然而源氏只是短暂地享受了这份爱情,为了排遣这份相思与无奈,他找到了与藤壶有着相似血统的紫姬,并按照自己的愿望将她培养成了理想的模样。但是源氏风流成性,在追逐女子的事情上永远不会满足,哪怕有了完美的紫姬,依旧不会停下寻花问柳的脚步。只要是他稍感兴趣的女子就一定要想方设法地弄到手,不论是身份尊贵的上层贵女,还是中等阶级的娴雅淑女,抑或是下层阶级柔顺的普通女子,只要被他探听到一丁点儿消息,他就难以克制,情难自已,千方百计地要得到这些女子。然而,一旦他得到了这些女子,曾经的热情与柔情很快便消失殆尽,在得到之前他极尽花言巧语之能事,柔情似水地哄骗女子付出自己的一片真心,到手之后很快就将她们抛到一边,偶然想起之时或去探望关照,反省自己当初或许不该如此,造成这些女子孑然独立,寂寞孤苦的处境,虽有不忍愧疚之感,却不会也不愿改变自己滥情花心的毛病。

二、紫式部的男性观

在光源氏这类具有双重性的矛盾男主人公的身上,体现了紫式部自身关于道德、审美、心理、爱情等等方面的看法与思考。在某种程度上,光源氏是紫式部心中的模范男主人公,在他的身上可以看出紫式部对平安王朝的贵族男子所抱有的期望,因为“写出模范主人公并非因为无知,但这形象更非敬仰男性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他是女性幻想的投射” ②。日本的平安王朝是一个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男性是主导,女性只能成为男子的附属品,她们的一生都要依靠男性。因此,一旦遇见了薄情寡义、忘恩负义的男子,她们的一生就难以逃脱悲剧的宿命。紫式部只一介女流,远离社会中心与政治中心,她所能做的只是寄希望于笔尖,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些悲苦的女子创造出庇佑她们的一片天地,并且让光源氏这位男主人公成为她们的庇佑者。

从女性对婚姻关系的期待角度出发,紫式部期望平安王朝的女子能够找到一个相貌俊朗,才华横溢,又能够庇护自己的丈夫。因此紫式部笔下的光源氏有着举世无双的外貌,紫式部多次在文中表述源氏有着惊人的美貌,他面若好女,因此每每受到周围人的夸赞与喜爱,“及至见到这小皇子容貌漂亮,仪态优美,竟是个盖世无双的玉人儿,谁也不忍妒忌他。见多识广的人见了他都吃惊,对他瞠目注视,叹道:‘这神仙似的人也会降临到尘世间来!” ③除此之外源氏也是满腹才学,熟读汉诗、和歌,精通乐器和绘画,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贵族男性,源氏是桐壶帝最喜爱的孩子,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又因其天资较高,所以他的才能远远高于周围的同龄贵族男子。源氏常常在祭祀与节日向桐壶帝献舞,与他共同表演的头中将哪怕姿态极尽优美,却远远不如源氏的舞蹈引人注目。此外,平安王朝的女性,常常处于被贵族男子玩弄抛弃的出境,紫式部不仅目睹了更是亲身经历过了种种不幸,但是她只是一名柔弱的女性,无法改变这样的社会现状,于是只能将女性解放的希望投注在男子的温柔对待上,紫式部寄希望于贵族男子能以更加温柔、平等的态度对待女性,能为女性提供庇护与帮助。例如在《源氏物语》中的末摘花,她是常陆亲王的孩子,身份也算得上尊贵,却因为父母早亡又没有兄弟姐妹的扶持,逐渐成为了一个无人理睬的弱女子。源氏听说之后,便起了心思,但随后发现末摘花并不是自己喜爱的模样,不久之后就将她遗忘,一年之后,当源氏寻访另一个情人,路过荒草萋萋,断壁颓墙的末摘花旧宅时,才恍然想起还有这么一个情人,当他知道末摘花为他守节多年时,出于心中的愧疚和感动,决定重新照顾她。他认为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还有什么办法呢,于是便下定决心,要永远照顾末摘花的生活,随后便将末摘花接入了二条院居住,照顾了她一辈子,使她免于贫苦无依的生活,终身能有所依靠。

在一个完整的故事当中,女主人公只占了一半,另一半关于男性主人公的刻画对于女性作家而言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一旦涉及到男性的领域,由于女性作家缺乏男性领域的经验,因此她们不得不依靠自己的想象力来摸索、设计、构造她们自己的男性主人公。而这些被女性作家依据自身经验创造出来的男性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与现实是不符合的、是有差距的,他们只不过是女作家心目中理想男性的投射而已。《源氏物语》中的主要男性主人公:风流多情,不贪恋荣华富贵,一生都在追求理想女子的光源氏、熏君等人,是作者紫式部根据自身在贵族社会中的观察而模仿写成的,他们的形象一出现就使得读者知晓作者是女性,他们都是女人笔下的男人,他们是女性所期待遇见的男性。

三、形象塑造意义

紫式部是日本平安时期的女作家,出身于书香浓郁的中等贵族家庭,她本人也是满腹才学,熟读汉诗、和歌,精通乐器和绘画。她之所以被后人称为紫式部是因为《源氏物语》和她父兄的官职,“紫”取于她创作的《源氏物语》中主要人物紫姬,“式部”来自其父兄“式部丞”的官职。年幼的紫式部就已有才女之称,在20岁的时候嫁给了年长她25岁且有众多妻妾的藤原宣孝,四年后丈夫去世她便依赖父兄生活,寡居了十年,后来又进宫成为了彰子皇后的侍读女官,她的著名小说《源氏物语》就是在这时写成的。紫式部是中等贵族出身,而中等贵族在平安王朝又是一个极不稳定的阶层,因此紫式部既有机会接触上层社会的生活并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又对下层阶级的社会情状有一定的了解。紫式部作为女性作家,在这样的阶层中一方面以冷静又理智的眼光审视上层贵族纸醉金迷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可以感同身受的理解不平等婚姻关系给女性带来的深切痛苦,并以同情的态度来书写男女婚姻关系中种种的不幸遭遇。

日本的平安王朝是一个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在写作这件事上,“要证明女性身上所拥有的文学才能的真实性,要比证明男性身上所拥有的文学才能的真实性困难得多”。④男性作家是文学创作的前辈,女性作家则理所当然的屈于男性之下,女性作家大多都不被社会认可,认为她们不是完整的个体、没有独立的自我意识和文学上的创造性。因此,女性作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经常对自己的写作能力抱有怀疑的态度,不知道自己能写什么或者能写好什么,不断的将自己的写作姿态放低,以此希望减少社会对她们的批评。作者紫式部敏锐的察觉到了自身女性身份的不便性与被压迫性,不仅仅是因为她那不幸的婚姻,在她的文学创作中也能感受到男性文学话语对她的桎梏,紫式部多次在书中进行自我表白:“作者乃一女流,不宜高谈国事。记此一端,亦不免越俎之罪”“作者女流之辈,不敢侈谈天下大事。略举一端,亦不免越俎之嫌” ⑤“作者女流之辈,才疏学浅,不宜侈谈汉诗。为免繁琐,一概从略。” ⑥所以紫式部在描写贵族社会的政治斗争时,通常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曲折地表现出来,她不敢也不能直接参与进平安王朝贵族社会的政治斗争中,只能通过描写上层社会的生活情态和贵族之间的爱情故事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因此作者在写作时一直处于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中,她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充满不满,哀叹着贵族阶级必然没落的历史,却又无法彻底否定这个贵族社会,与这个阶级决裂。紫式部写作《源氏物语》时,认同的是平安王朝男权社会的权力和特权,她本人亦是站在贵族阶级的立场上,虽有时表达对下层民众遭受压迫的同情,但是没有上升到对贵族阶级,及制度本身的谴责与批判的高度。在书中紫式部清晰地感知到贵族社会在变得越来越坏,平安王朝不可避免地走向没落,但是她将一切都归咎于贵族统治阶级的权力斗争与腐朽堕落的奢靡生活。所以当她的笔触涉及到贵族之间的政治斗争和权力倾轧时,紫式部一方面曲折地谴责了右大臣和弘徽殿女御一派野心勃勃、争权夺利又独断专行的政治作风,另一方面又不断地袒护光源氏一派的政治生活,并将光源氏作为自己关于政治抱负上的代言人,寄托了自身美好的希望与寄托,将光源氏极度理想化。因此“作品主题的这种互相矛盾,对贵族社会既诅咒又哀挽的现象,正是作者世界观矛盾的反映,而这种世界观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克服的。” ⑦紫式部这种矛盾的写作心理状态除了表现在上述委婉表达贵族阶级的政治斗争之外,还表现在对直接导致妇女悲剧宿命发生的加害者的矛盾态度上。紫式部一方面对日本平安时代的女子所遭受的不公平的迫害与对待的命运表现了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又把光源氏与熏君等人当作女性有力的保护者,竭力地美化这些男子,在一定程度上赞美和肯定了光源氏等人。在关于造成女性悲剧命运的不平等的婚姻制度上,紫式部并没有对一夫多妻制多加谴责,而是寄希望于贵族男子能以更加温柔、平等的态度对待女性;另一方面紫式部又教导女性要顺从男子,女性本身更要洁身自好、性情柔顺、坚贞不移,要克制自身嫉妒不满的情绪,这样才能保持地位,維持男性对自身的喜爱。紫式部不仅没有反对这类贵族制度,并且常常拥护它,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善妇女的悲剧宿命,她所谴责的只是贵族们对这类伦理道德忽视与践踏。

综上所述,紫式部明显受到了传统父权社会的压抑与影响,而这些造成了她自身的关于女性作家身份的焦虑,紫式部塑造出来的源氏形象,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美好与现实的残酷之间的巨大的难以跨越的矛盾的存在。紫式部的亲身经历与亲眼目睹让她了解到了贵族社会的丑恶面目,以及它让千万女子遭受的不平等的悲惨命运,她厌恶痛恨这些罪恶与不平,同情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给女性带来的痛苦生活,她自己就切身感受过这种痛苦。但是她一方面不可能通过自身的力量来改变这个黑暗的社会与腐朽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她又不能摆脱贵族阶层的身份,到百姓中去寻求力量与办法,于是她“只能寓志于笔,一方面去控诉、批判,一方面把减轻人间不幸的善良愿望寄托到她所树立的美学理想上,并通过她的人物表达出来。” ⑧

四、结论

《源氏物语》自问世以来,历经了千年的时光,它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日本文学作品,它在今天对日本文学仍然有着很深远的影响,更对我国的文学工作者在艺术上的借鉴,文化上的探讨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光源氏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探讨既是了解《源氏物语》与紫式部的重要手段,更是了解日本平安时期女性作家逃避父权社会的囚禁与克服作家自身身份焦虑所使用方法的重要方式。

注释:

①姚继中:《〈源氏物语〉的爱情审美与辩证——析光源氏人物性格》,《外国文学》2004年第5期,第92页。

②伊莱恩·肖瓦尔特著,韩敏中译:《她们自己的文学英国女小说家:从勃朗特到莱辛》,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27页。

③紫式部著,丰子恺译:《源氏物语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3页。

④桑德拉·吉尔伯特、苏珊·古芭著,杨莉馨译:《阁楼上的疯女人女性作家与19世纪文学想象》,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2页。

⑤紫式部著,丰子恺译:《源氏物语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26-409页。

⑥紫式部著,丰子恺译:《源氏物语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36页。

⑦紫式部著,丰子恺译:《源氏物语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7页。

⑧陶力:《紫式部和她的源氏物语》,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131页。

参考文献:

[1]姚继中.《源氏物语》的爱情审美与辩证——析光源氏人物性格[J].外国文学,2004,(5):92.

[2]伊莱恩·肖瓦尔特.她们自己的文学英国女小说家:从勃朗特到莱辛[M].韩敏中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27,125.

[3]紫式部.源氏物语上[M].丰子恺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3,13,226,409,7.

[4]桑德拉·吉尔伯特,苏珊·古芭.阁楼上的疯女人女性作家与19世纪文学想象[M].杨莉馨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2.

[5]紫式部.源氏物语中[M].丰子恺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436.

[6]陶力.紫式部和她的源氏物语[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131.

作者简介:

吴宇婷,女,汉族,福建南平人,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齐雪艳,女,新疆伊宁人,伊犁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南京大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当代英国文学与比较文学。

猜你喜欢
源氏物语
日本平安时期物语文化中潜藏的 中华文化之影
梁潮诗作《虚无》·源清书法
20 世纪20—40 年代《源氏物语》在中国的引介与接受
小叔木江
论《源氏物语》中源氏的身份认同困境
浅析源氏恋母情结——读紫式部小说《源氏物语》
从《源氏物语》谈紫式部爱情观的演变
关于《源氏物语》中异文的比较——以对桐壶更衣描写为中心
《源氏物语》文本的道教文化研究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英译史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