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让文本解读走向深邃

2023-09-19 22:16胡宏枚
新教师 2023年2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核心素养

胡宏枚

【摘 要】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硬功夫。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文本解读有多深邃,语文课堂就有多辽阔。教师对文本解读到底该深到何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文本解读指明了方向。语文教师可以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来解读文本,窥见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真实情感,探知文本的价值和意义,高质量、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让课堂教学走向辽阔。

【关键词】核心素养 文本解读 深邃

如果说,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文本解读就是这棵大树的“根”,教师对文本解读得越深邃,语文教学这棵大树的枝丫就越能伸向更辽阔的天空。深度解读文本,不是故作高深,人为地拔高文本的难度,而是需要教师静下心来,沉入到文本深处,在遵照作者写作意图的基础上,根据学情,运用创造性思维、辩证性思维,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窥见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真实情感,探知文本的价值和意义。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对文本解读到底该深到何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文本解读指明了方向。教师可以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来解读文本,读出文本在语言、思维、文化、审美四个方面的显著特征,高质量、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让课堂教学走向辽阔。

一、沉入文本深处,解读文本的语言密码

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石,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自己首先必须具备高超的解读文本语言的能力。文本是语言的艺术品,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语言文字这种特殊的符号呈现出来,每一个字词句段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烙印。教师首先要从解读文本的语言入手,从细微处探寻文本语言密码,然后依托文本语言,开展听、说、读、品、悟、写等语言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构建起自己鲜活的语言世界,并将语言运用自如。

例如,三年级下册《花钟》一课,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变换的句式,描绘了大自然中不同时间段开放的花,呈现给我们的不仅是一顿普及花卉知识的科学大餐,更是一顿值得品味的语言盛宴。整篇课文,语言最精彩的地方就是第一自然段。介绍九种花开,竟用了八个不同的词,词语丰富多样,语言活泼有趣,句式也是灵活多变。这一段是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各种花开放的姿态,有的把描写时间的词语放在句子的最前面,也有的放在句子的中间,整齐而不完全重复。虽然这一段文字较多,读起来却没有一点儿单调枯燥之感,反而让人觉得有气势有生气,这就是文本语言的魅力。刚进入中年级的学生,正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花钟》一文就是学生学习、积累语言的范本。有了对文本语言的这些深度解读,教学思路很快就明晰了,很快就能确定本篇课文课堂教学的重点就是完成“欣赏花开”与“积累语言”两大学习任务。赏花开,学习作者描写花开放的词语,学习修辞方法,积累语言;品花开,感受语言的形式美,学习作者连词成句、连句成段的技巧;写花开,仿照课文中的例句写一种花开,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二、沉入文本深处,解读文本的思维密码

语言是文章的外衣,思维是文章的内核。文本解读不仅要解读作者写了什么,还要探究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解读文本,还要解读语言文字背后作者隐藏着的思维密码。统编教材选编的许多文本本身就呈现着丰富多彩的思辨、思维情境,教师要深入挖掘文本的思辨点,即矛盾点,抓住矛盾点来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经由文字进入文本语境,与作者碰撞思维火花。

例如,六年级上册《桥》是一篇微型小说,篇幅虽短小,但情节跌宕起伏。该文本最大的特点是在老支書指挥乡亲们排队过桥的故事情节上设置了四次矛盾冲突,这四次矛盾冲突是文章的骨架,也是小说人物品质的隐藏点。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就要深度聚焦这四次矛盾冲突。分析矛盾,是概括这篇小说主旨的突破口,是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聚焦点,也是学生思维训练的落脚点。根据文本解读,教师就可以将“聚焦四次矛盾冲突”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以“聚焦四次矛盾冲突”设计一个学习任务单:默读课文6~20自然段,思考作者在描绘老支书指挥村民排队过桥时设置了哪四次矛盾冲突?每一次矛盾冲突都能突出老支书的什么品质?矛盾冲突与文章的结尾有着怎样的关系?

三、沉入文本深处,解读文本的文化密码

王崧舟老师说:“学语文就是学文化,语文老师应该是文化的点灯人、传承人。”学生学语文的过程就是积累文化的过程,学生在一篇一篇地学习课文,也是在一点一点地积累文化,一步一步地走向文化自信。所以,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有对文本中蕴藏的文化充分觉知的能力,通过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将文化的种子播撒到学生的心田。

例如,五年级下册《梅花魂》就是一篇蕴藏着丰富文化内涵的经典之作。文章以梅花为线索,讲了外祖父的几件事,在表达作者对外祖父怀念的同时,也抒发了身在异国的华侨眷恋祖国的赤子之情。《梅花魂》里有梅花文化,有诗词文化。梅花是花中君子,它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读明白作者围绕“梅花”写了外祖父的几件事是很容易,因为这是“一望而知”的东西,但要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明白身在异国的华侨眷恋祖国的赤子之情,以及文章为什么要选择古诗词,为什么要选择梅花图,是需要教师启发与点拨的,这个点拨与启发的过程,就是播撒文化种子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追问:为什么外祖父要教“我”古诗词?书房中那么多东西,为什么外祖父唯独最珍爱梅花图?教师还可以细究,作者几十年后回忆外祖父吟诵的诗句以及叮嘱“我”的话,真的就是文中所写的这些,没有出入吗?从眼前的文字到文字背后的文化,这是文本阅读教学应该深入的一个层次,也是课堂教学应该抵达的一个高度。

四、沉入文本深处,解读文本的审美密码

从审美角度看,文本解读的实质就是一种美的发现与阐释。文本的“美”,就是文本的“密妙”。任何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对文本进行独特的审美把握,并超越文本特定内涵进行富有艺术个性的审美解读。温儒敏教授就曾清晰地谈到,对于语文的诗意及审美要兼顾“溯源性审美”和“生发性审美”。他说,教师要在尽可能的空间内,将课文讲得美一点,再美一点,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每一个感官去感受,去想象,去判断,去鉴赏。

例如,五年级上册《白鹭》一课,精练的文字,诗意的语言,悠远的意境,让该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白鹭》的解读,最适合的角度就是审美的视角。

1.清新高雅的形态美。作者郭沫若在文中以“一首精巧的诗”来比喻白鹭,而对于白鹭的外形美,用了“适宜”一词,一切都刚刚好。“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用排比、夸张的手法,对白鹭的颜色、形体做了极致的描绘,细细品味,浑然天成,浓妆淡抹总相宜。作者赞叹白鹭,实在是发乎爱、关乎情,字里行间,丝毫不掩饰对一只鸟的爱恋。

2.诗情画意的和谐美。文章首尾呼应,用一句话点题:“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一个“韵”字,恰当说明了白鹭的美,不仅在于外形,更在于它的神态、生活习性、内在气质。它伫立垂钓,有平静清婉之美;它守望树顶,有悠然娴静之美;它黄昏低飞,有澄净活力之美。它的美太寻常、朴素,自然天成,以至于人们常常忽略。它在清田垂钓,“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它在枝頭孑然傲立,“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它在黄昏的空中盘旋低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这些都是白鹭自内而外散发的美,是与江南乡村合二为一的美,是乡居不可或缺的一种风景。

3.超凡脱俗的人文美。白鹭是美的,作者的文字更是美的。白鹭朴实、平凡,“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而作者何尝不是在追求一种洒脱、诗意的生活呢?查阅资料:《白鹭》一文创作于1942年,时值抗日战争,国家命运风雨飘摇,而作者又久居乡村,形单影只,家国情怀与理想抱负都不能得以实现,只能以“白鹭”自喻,在生活中追求一种超然、宁静、自由的生活。文字既可表意,也可言情,作者赞美白鹭,对它的美极力描写,谁能说不是作者对影嗟叹,自我慰藉的一番写照呢?

有了这些美学意义上的文本解读,还愁不能高质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吗?还愁语文课堂不能活色生香吗?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说:“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可见,文本解读对于课堂教学的意义非同一般。文本解读有多深邃,语文课堂就有多辽阔。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背后,是深厚的文化素养与严谨的治学态度,这就需要教师沉下心来,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为导向,不懈地提升自身素养,在文本解读中优游涵泳。

(作者单位:安徽省桐城市实验小学西校区 本专辑责任编辑:庄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22:4.

[2]王崧舟.爱上语文[M].济南:齐鲁书社,2019:19.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核心素养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