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生命相遇 与游戏为伴

2023-09-20 17:45许静纯
新班主任 2023年9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循证证据

许静纯

儿童生命教育课程应该尊重儿童在探索过程中的视角与发展规律,关注儿童的情感需要,支持他们的选择与判断,并以一种“向孩子学习”的心态与孩子互动。在构建生命教育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依托循证理念,关注幼儿的真行为、真实践,注重幼儿的能力和品格发展,回归生命教育本质。

拓展生命教育课程空间,建立循证探究模式

循证,本义是“基于证据”“遵循证据”。基于循证的生命教育不再是通过经验、猜测来“推进”,而是“循证据”来展开。例如,可以依据课程目标,通过前期调查、亲子访谈等方法来获取幼儿的真实经验信息,盡可能地暴露幼儿的思维痕迹。在此基础上,教师准确把握幼儿的经验差异,制订更优化的教育计划。基于“证据”的生命教育课程让幼儿形成辩证思维,能触摸幼儿的内隐思维,从而碰撞真实思维。生命教育课程依据循证的方式,形成了“初次体验——收集‘证据——分享‘证据——梳理‘证据——再次体验”的实施模式,逐步构建生命教育课程生态屏障。

1. 初次体验,给予幼儿探究空间

生命教育的第一阶段是初体验。幼儿通过互动体验、情境中的生活体验、生活中的实践体验等多种体验方式获得不同的感受,产生新旧经验的碰撞。例如,幼儿围绕孵蛋话题展开讨论,进而引出问题,然后进行猜想,随后幼儿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猜想,在充足的探究中获得充分的体验。

生命教育课程初期,教师虽有设想,但要将幼儿的初体验“置顶”,这样不仅能够让幼儿真实理解问题,同时能挖掘幼儿之间的差异,也为课程的实施做铺垫。

2. 收集“证据”,研读幼儿认知经验

幼儿体验探究后,再对自己的体验进行表征,这是收集“证据”阶段,也可以更好地反映幼儿已有的经验和起点。从体验后的表征可以看出,幼儿在自发体验探究的行动中,其经验与材料是匹配的。如,幼儿会记录使用的孵蛋材料和蛋的变化,并对孵蛋条件进行验证。教师通过幼儿对蛋在孵化过程的温度、时间等孵蛋条件的表征,可以研读到每名幼儿的认知经验。在幼儿的真实想法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将自己的已有经验和他人经验进行联结和重新建构,实现经验进阶。

3. 分享“证据”,建构多维支架

幼儿表征自己的想法、做法后,教师搭建交流分享的平台,让幼儿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认知经验,形成一种集体体验与探究的氛围。同伴共同参与讨论,可以提升幼儿继续体验的兴趣,同时获得动态经验补充。在分享中,幼儿将经验汇聚,教师观察幼儿后,如果发现幼儿存在经验缺失的问题,就可以通过集体活动让幼儿在共同探究与体验中提升经验。教师适度后退,作为聆听者和观察者捕捉隐藏的“证据”,从而调整后续课程。

4. 梳理“证据”,实现幼儿经验进阶

教师观察幼儿后,发现体验的过程中幼儿发现了问题,并且存在经验缺失,于是,教师通过不同的活动帮助幼儿建构新经验或能力。例如,通过交流分享,幼儿获得了孵化鸡蛋的新经验;通过记录实验数据,提升了科学探究能力;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了浓厚的求知欲。所以,帮助幼儿解决前一阶段的问题和疑惑,是对生命认知经验的梳理和提升,从而使幼儿获得较完整的生命认知。在经验统整过程中,幼儿的相关生命认知经验基本形成。这一阶段也是幼儿通过间接学习获得间接经验的过程。

5. 再次体验,提升幼儿学习能力

经过阶段梳理、统计后,幼儿将获取的新的认知经验再运用到实践中,将认知经验和生活实际相结合。例如,当幼儿获取孵蛋的新经验后,教师抓住时机,再结合亲子活动,让获得的经验与方法回归现实生活,再次接受实践的验证。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实践体验,验证观点,重构认知,学习能力和认知经验得到了内化,这是提升认知的过程。

立足儿童本位,聚焦课程内容

循证探究实践模式的学习阶段,幼儿经历了真实体验、个性表达、知识整合和认知提升等阶段,在解决矛盾和冲突的过程中提升自我。教师寻找幼儿共通点,立足儿童本位,不断生成、构想、取舍课程内容,从而丰富课程路径。其间,师幼成了有力量的学习者,生命教育课程更鲜活、更有意义。

1. 顺应问题链,生成课程内容

在生命教育中,幼儿会不断遇到问题,教师顺应、追随幼儿的问题,以直接发问、引导发问、交叉互问的形式引导幼儿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虫虫探险社”中,大班幼儿通过虫虫大调查,了解到昆虫的特性,并形成了《昆虫图鉴》,根据昆虫喜好、习性形成了《房客档案》,还在幼儿园为昆虫设计了“虫虫旅馆”。在活动中,幼儿层层深入,不断引发新旧问题碰撞,教师顺应问题链,分析、聚焦、优化问题,盘点、盘思、盘活问题,正是师幼在不断寻找“证据”的过程中生成了新的课程内容。

2. 铺垫环境链,构想课程内容

基于循证视角的生命教育课程是开放的、自由的,需要链接幼儿过去的、当下的、未来的跨时空的环境,让幼儿在多样环境中获取最大话语权。当幼儿进入多维环境时,定会与环境发生碰撞,再利用循证探究模式挖掘有利于课程展开的信息。例如,大班养蚕缫丝课程中,幼儿了解过去人们养蚕的方法,调查当下班级幼儿对蚕感兴趣的点,然后共同参观养蚕馆,体验养蚕缫丝,等等。同时幼儿还对缫丝机产生了兴趣,引发课程纵向发展。正是有了环境的交叉变化,幼儿构想的课程内容才朝着更有生命力、更有创造力的方向发展。

3. 拓展资源链,取舍课程内容

当课程内容很庞杂时,教师会基于儿童本位、儿童视角,跟随幼儿的节奏,选择适宜的课程内容。基于此,教师围绕生命教育的三大主题即人与自然、人与生命、人与社会,基于循证依据系统设计幼儿园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在自然生活中,教师将幼儿感兴趣的事件,或者需要幼儿共同解决的问题作为生命教育中人与自然的内容。通过丰富多样的体验形式即生命日、生命月、生命体验馆、亲子实验等,开展相应的生命教育主题活动,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在亲子互动中渗透生命教育。围绕节日或主题活动,或者围绕当前热门话题、民俗节气,补充主题课程中缺失的内容。比如全国消防日、世界环境日、世界粮食日等,进一步丰富生命教育内容,旨在帮助幼儿认识生命教育与节日、主题活动的关系,生成人与社会的生命教育经验。

遵循幼儿多元发展轨迹,助推课程实践评价

利用《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为生命教育课程优化提供依据和有力抓手,形成幼儿自主评价机制。我们认为,循证评价有利于统整设计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课程依托循证评价,不断明晰幼儿发展足迹,形成了多元、系统的评价体系。

从体验到论证,从外延到内涵,我们展开循证式评价。梳理生命教育课程实施初期的评价,可分为调查式评价、统计式评价和预设性评价。课程开展前阶段,借助调查、统计图、个性计划等,教师在多维度了解幼儿的基础上进行筛选、诊断、拓展、辨析,为后续课程开展提供参考。到了课程实施中期,跟踪类评价方式比较常用。例如,时间取样,对幼儿兴趣保持的时间进行记录、分析,以此寻找同伴间的相同点,支持课程持续展开,促进幼儿共同成长。个性表征,了解表征表达的意思,从表征中分析幼儿的经验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到课程实施后期,采用阶段整合式评估和成长档案式评价引导幼儿回顾整个课程,通过反思和归因,对课程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为后续的指导提供多种途径和可能。循证式评价与课程优化互为助推机制,促进幼儿深度学习。

生命教育课程从“循证”视角思考教育的本质,将儿童视为独立的个体,尊重幼儿生长规律的同时,追随幼儿的生长节奏。课程实施中,幼儿在体验先行、表达经验、剖析问题、实践验证的同时,教师静心观察、仔细聆听、内化运用,让幼儿与生命相遇,与游戏为伴,支持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南站中心幼儿园第一实验园)

责任编辑  刘玉琴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循证证据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循证护理》稿约
位置大数据侦查循证研究
对于家庭暴力应当如何搜集证据
手上的证据
“大禹治水”有了新证据
手上的证据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