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技术赋能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评”一体化的思考

2023-09-20 06:35施萍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22期
关键词:教—学—评教育评价小学音乐教育

施萍

摘要:《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教师要重视“教—学—评”一体化,保证教学评价贯穿音乐教育的全过程,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等作用,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目前,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着忽略评价环节,评价方式单一,评价无数据支撑,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缺乏可测性和可操作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以歌曲教学《西风的话》为例,对智能技术赋能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评”一体化进行探讨,以期促进小学音乐教育评价的多元化、个性化、精准化,进一步优化音乐课程的教育教学,助推音乐课程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为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  教育评价  智能技术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簡称《新课标》),其中明确指出,教师要重视“教—学—评”一体化,保证教学评价贯穿音乐教育的全过程,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等作用,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看不见,摸不着,需要依靠听觉去感受、去表现。在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通过评价环节来测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相对而言比较困难。目前,在实际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往往只有“教和学”的环节,因为“声音看不见,摸不着”,而忽略了评价环节,有的即使有评价环节,也只用模糊的语言去评价,且评价方式单一,无数据支撑,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缺乏可测性和可操作性。

本文以小学音乐歌曲教学《西风的话》为例,以智能技术赋能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评”一体化的必要性、内涵、分类与思考为切入点进行研究,以更好地发挥智能技术在小学音乐教育评价中的导向、诊断和改进作用,体现评价的多元化、个性化、精准化,从而优化音乐课程的教育教学,为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奠定基础。

一、智能技术赋能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评”一体化的必要性

(一)智能技术赋能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评”一体化是落实《新课标》要求的需要

《新课标》艺术课程的学习任务有10项、学习内容有14项。以小学一、二年级为例,学习任务包括聆听音乐、趣味畅游等,学习内容包括音准节奏等音乐表现要素,还有声乐表演、综合性表演等。在与《新课标》配套的新教材还没有正式出版前,如何用目前的教材来落实《新课标》要求,尤其是依“标”据“本”来体现“教—学—评”一体化,依据小学音乐学业质量标准,来多视角测评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达标状况,成为小学音乐教师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智能技术赋能的小学音乐教育因此也得到了更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评”一体化改革已成为趋势,其中,评价环节是检验、提升小学音乐教育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智能技术赋能的小学音乐教育,体现了价值引领,为“教—学—评”一体化提供了依据。因此,开展全面的智能技术赋能小学音乐教育势在必行。

(二)智能技术赋能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评”一体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需要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了关于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的要求,小学音乐教师用智能技术变革教育模式,实施基于数据分析的精准评价,做到数据把脉、全面互动、精准反馈。目前艺术类课程缺乏评价环节,小学音乐教师需要创设多媒体教学环境或混合式学习环境来解决评价问题。例如学唱歌曲《西风的话》,对音准要求比较高,一般用模唱、画旋律线等方法,如果选择在智慧学习环境下解决音准问题,则可借助智能手机软件“全民K歌”多维打分模型,包括演唱歌曲时声音是否连贯、气息是否饱满等,基于自动生成的分值,以及深度的等级分析和AI模型,智能采集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来落实“教—学—评”一体化。

(三)智能技术赋能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评”一体化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音乐教育有五大变化:包括培养目标与育人导向的变化、内容结构的优化,还新增了学业质量标准及学段衔接,这些变化都指向在艺术核心素养方面对未来人才的培养。比如在《西风的话》一课中,通过聆听歌曲,要求学生能基本正确地对渐弱、弱、渐慢作出恰当反应,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这一艺术核心素养。学生跟随交互式电子白板的音乐一起模唱简单旋律,能用动作变化来表现对渐弱、渐慢的感受,做到节奏、音高基本正确,以此来培养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等艺术核心素养。《新课标》提出了音乐学业质量标准,为音乐学科学业测评与教学改进提供了依据,也增强了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评”一体化的指导性。小学音乐教师常用课堂实录视频,去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学习活动,构建新的教育生态,将智能技术与小学音乐教育深度融合,使学生能够精准地提升自身的音乐表现能力,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智能技术赋能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分类与特征

(一)智能技术赋能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

从人的发展视角来看,智能技术赋能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评”一体化,是以“智能培养”为目的,以培养和发展人的“智能”为宗旨,以教育目的为导向。例如课堂教学中,教师呈现学生在课前收集到的歌曲和视频,自己弹奏或演唱的作品等,通过师生讨论评价,既能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也能培养学生质疑的思维。

从技术应用的视角来看,智能技术赋能小学音乐教育,是以实践方式为导向。本文所述智能技术赋能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评”一体化,涵盖智能培养与智能技术支持,既包括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能,又包括使用智能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提升教学效率和水平,体现了教育目的导向与实践方式导向相统一。

例如,在《西风的话》教学活动中,教师用手机拍摄本班学生的演唱过程,生成动态的视频,再通过智能手机投屏,让学生自评、互评,利用评价表进行自我诊断,包括是否带着感情演唱歌曲、是否准确地掌握歌曲的节奏与旋律等,主动练习对应乐句的演唱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在此基础上拓展欣赏歌曲《花非花》,把艺术和自然文化相结合,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智能技术赋能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评”一体化的分类

智能技术赋能的教学环境,一种是情景、视频类的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如教师播放《西风的话》歌曲演唱视频,拍出节奏,找出节奏规律等,主要用于集体教学。另一种是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中的拖拽、回放等功能,就学生不易掌握的节奏进行回放的混合式学习环境,改变传统小学音乐课堂教学面面俱到的状况,实现减负增效。还有一种是利用大数据分析的智能教学环境,同样进行节奏练习,用智能手机软件“节奏大师”中的智能分析系统,自动生成精准数据,根据学生的正确率来测评学情,精准诊断,进行分析。在这些智能技术赋能的教学环境中,教师运用以视频、音频为主的资源,能够促进学生加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尤其是以数据为支撑,更有利于发挥评价的诊断和导向作用。

(三)智能技术赋能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评”一体化的特征

智能技术赋能的教学场景,既包括课堂互动、学习评价、教师备课等,又包括借助图像、图表等可视化形式呈现的直观数据,为精准分析数据提供依据,体现了精准性、可评价性、可测性。例如,在《西风的话》教学过程中,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中的放大镜功能,先放大渐弱、渐强、渐慢等力度记号,再让学生运用气息表现出歌曲的渐弱、渐强、渐慢等力度的变化,由参与表现而懂得力度记号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再分别由全班同学、小组同学和个别同学来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由知道力度记号向着运用力度记号演唱歌曲的方向努力。这样评价的过程不仅让学生更加注意倾听,而且使其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并支持学生创造性学习与表达。用智能技术对课堂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推进,尤其是交互式智能一体机的使用,使课堂教学方式发生变革,体现出未来小学音乐教育课堂教学行为的特征。

三、智能技术赋能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评”一体化的思考

(一)人机结合将成为小学音乐教育新常态

运用智能技术,课堂系统发生了改变,包括互动教学系统、智能录播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等,比较常用的是电子白板、点读笔等,此外还有移动终端网络教学系统,如手机、平板电脑等。音乐教师运用终端与移动终端之间的交互,包括数据采集与运用,初步实现了从基于经验走向基于实证,从基于主观经验走向精准诊断,有利于全面检测和评估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落实情况。例如在《西风的话》教学活动中,人机交互的流程包括呈—猜—教—测等: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导入环节中呈现歌曲;在歌曲教唱前让学生猜测乐曲表达的主题;在教的过程中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显示歌曲的旋律、节奏、力度记号等;检测歌曲演唱方法掌握与运用的程度。“评”是为了教好与学好,是为了给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提供依据,因此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评价环节不再是孤立的,而是用来佐证音乐教师让学生达成了音准或节奏方面的素养,从而实现“教—學—评”一体化。

(二)基于大数据的智能技术为学生提供艺术素养培养方案

运用课堂互动平台“课堂有点酷”“UMU”等快速设计、智能化课程管理,或借助智能手机自带的视频软件投屏,创新艺术素养评价的方式,实现音乐课堂“教—学—评”一体化。在《西风的话》一课中,教师将手机与电脑连上同一个WiFi,运用智能手机投屏功能,同步录制学生演唱的视频,轻松实现投屏评价,重现学生学唱歌曲的全过程,让学生直观看到自己和同伴的表现,并对学习效果进行分析讨论、归纳总结,进一步点燃学生主动学习音乐的兴趣。视觉、听觉等多感官参与,师生共同分享与分析,让课堂活跃起来,评价反馈实时快捷,提高了教学效益。如果学生没有记住相关知识和技能,教师可以选取不同的作品或类似的作品,用音乐、动画、速度、变色、放大等技术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借助数据分析,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

(三)智能技术赋能的小学音乐教育指向可测性

依“声”传情、依“意”行调,用智能技术来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既能真实地反映学生课堂学习行为,也能让学生准确判断自己的演唱效果。例如,用“全民K歌”软件作为采集工具,录制学生演唱的歌曲《西风的话》。音频分析系统会呈现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等基本要素作为伴随性数据,与评价目标匹配,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过程,操作便捷可测,创新了评价的方式。“全民K歌”软件的多维打分模型,从节奏、气息、情感、技巧等维度开展评价,且会有分数呈现,例如是1660分还是2000分,是SS还是SSS,这样有深度的等级分析和AI模型,将唱歌教学变成“声音+视觉+整体表现”,用大数据对学生演唱歌曲的水平进行“画像”,让学生有了改进的方向。

总之,时代的变化及人才需求正在倒逼教育改革,智能技术赋能的小学音乐教育,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利用各种新媒体、新技术,立足数据分析,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过程,注重线上线下的交流互动,注重课堂中即时化的学情反馈,以及有针对性的智能化的资源推送,为小学音乐教育建立新型教学模式,体现评价的多元化、个性化、精准化,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和改进作用,使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评”一体化得到落实,助推音乐课程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为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晏志勇新课程理念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与对策分析[J]考试周刊,2021(80):151153

[2]王金梅以生为本的小学音乐课堂评价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18):157158

[3]谭璇合理运用评价手段,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J]北方音乐,2020(19):181183

[4]胡泊《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价值、变化及实施重点[J]教育评论,2022(5):3135

猜你喜欢
教—学—评教育评价小学音乐教育
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学—评”一致性实践分析
课堂观察助力高中地理课“教—学—评”的一致性
“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怎样设计课时评价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与策略的分析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运用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让小学音乐教育融入自然回归生活
关注“人的发展”:“核心素养”观下学校教育的召唤
基于幼儿成长的有效教育评价研究
初探教育评价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