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认知素养下地理位置的教学方法探析

2023-09-20 22:35姜晓静
初中生世界 2023年28期
关键词:家乡特征区域

■姜晓静

区域认知素养的培育是以不同空间尺度和不同类型的区域为载体,培养学生从区域差异性的角度,认识和分析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认识区域地理位置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中最关键的一步,对区域地理位置的深刻认识,既是研究区域的基础和起点,也是认识区域的重要方法和技能。本文结合人教版地理教材八年级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一节,研究基于区域认知素养下关于地理位置的教学方法,并通过评析地理位置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来提高学生的人地关系思维能力,进而培育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一、厘清地理位置的认知思路,增强对区域的整体认知能力

区域的地理位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自然地理位置和人文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位置分为绝对地理位置(如经纬度位置)和相对地理位置(如海陆位置);人文地理位置分为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位置等。

在认识各尺度区域的自然地理位置时,教师应带领学生明确地理位置需要关注的内容,学习区域地理位置需要采用的方法,帮助学生梳理区域的主要信息,从而增强区域认知能力。首先,需要帮助学生梳理区域的宏观信息——它在哪儿?即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这种宏观位置信息往往为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确定了基调。其次,梳理区域的微观信息——它有什么?如在全面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特点的基础之上,能从区域图中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深度把握该区域在地形、气候、土壤、植被、河湖等各自然要素方面的基本特征。由于处在这样或那样的地理位置,各个地区就形成了一定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发展条件,从而影响了区域的发展。

如在学习《“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时,笔者对本节课的设计没有一开始就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着手,而是以问题为导入——长江三角洲地区被称为“鱼米之乡”的自然原因是什么?这种倒推的方式,加强了学生对区域地理位置的关注,并认识到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以及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在探究“鱼米之乡”的自然原因过程中,教师展示了长江三角洲范围图、长江三角洲地形图、中国气候图、南京各月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等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图,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地图,在地图上找出长江三角洲的具体范围,并描述其地理位置特点,然后从区域地理位置的视角观察、探究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气候、河湖等自然环境特征,并归纳总结长江三角洲地区突出的自然特征。学生运用不同类型的地图,从不同的角度和空间尺度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具体的范围和地理位置,习得了认识区域的方法、技能,这是培育学生地理区域认知素养的第一阶段。

因此,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个区域的基本地理特征。区域的地理位置不同,就会使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组合不同,因而会形成不同的地理特征。只有厘清了地理位置的认知思路,参透认知地理位置所蕴含的思想方法,深度把握区域最基本的自然地理特征,才能为区域的分析打下基础。

二、建构区域要素关联,提升对区域的分析能力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区域认知素养下地理位置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在描述地理位置的基础之上,依据地理位置能够进行分析和推理,体现认识区域位置的意义和价值,而不是单纯地就位置而讲位置。因此,教师除了教会学生描述区域的地理位置之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分析地理位置的特点,以及区域地理位置对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意义,也就是学生能够运用地图简要地评价地理位置,这是新课标中对学生提出的区域认知高层次的要求。

一个区域的特征和发展状况与该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区域位置的评价,可以明确区域发展的优势与不足,进而趋利避害。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在学习了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生产后,对于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分析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影响的各自然要素的特征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但要进一步对地理位置进行评价,对学生来说有些难度。对于一个区域地理位置的评价,应该侧重于从地理位置对有关要素影响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评价,注重全面性与突出区域典型特征相结合,构建知识间的要素关联。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评价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①纬度位置决定了该区域所处的纬度带和热量带,如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中纬度、亚热带,因此,纬度较低使其热量充足;②海陆位置决定了该区域降水量的多少,如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下游,东部濒临海洋,夏季风从海洋带来丰沛的水汽,再加上平坦的地形对水汽阻挡较少,因此降水量丰富;③结合纬度和海陆位置,在分析了热量与水分之间的关联性后,进而可以推出该区域的整体气候特征:地理位置直接影响到该区域的气候条件,而气候也会对本区域土壤、河湖、资源等要素有影响。气候是农业生产中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人们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因此,就决定了该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进而也影响了该区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同时本节课还着重分析了海陆位置影响到该区域的海陆交通条件以及对外联系的情况,进而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如长江三角洲地区凭借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无论是水运还是海运都很便利,对外联系非常密切,促进了该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三、从区域认知着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新课标中提出:区域认知素养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认识不同的区域各有特色,又相互联系,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国家认同感,增进对世界的理解,逐步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由此可见,区域认知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着手点。因此,在区域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以区域为载体,认识区域与环境的关系,以综合的视角简要分析评价区域现状和发展情况,将地理的区域教学与家国情怀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不同视角和不同层面展开对学生家国情怀的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培养学生地理知识素养的同时发挥地理教学的德育作用。

本节课例所学习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正是学生生活的地区,从大尺度范围上来看也是学生热爱的家乡。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环境特点的深刻认识,也是对自己家乡地理环境特点的归纳。通过对地理环境的了解,学生深切感受到了家乡的美好,进而增进热爱家乡的情怀。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发展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和变化呢?基于学生真实体验的实例,教师引导学生可以从饮食、旅游资源、交通、工农业发展等多角度来说明家乡的特色,以及近几年来这些发展变化给自己生活上带来的具体影响,促使学生把对家乡和祖国的认知逐步转化为发自内心的热爱,最后从国家层面来看,学生明晰国家战略部署下的关于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将指引着长三角地区高质量的发展,学生内心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便油然而生,逐步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意识。

综上所述,地理位置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也是落实区域认知素养的重要载体。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从区域认知视角出发,以区域地理的学科思想为指导,评析地理位置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帮助学生构架清晰的地理思维,认识到地理环境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助力综合思维的形成和区域的整体认知,不断提升地理综合素养,同时在区域教学中将热爱家乡和热爱祖国的家国情怀潜移默化地根植于学生的心中。

猜你喜欢
家乡特征区域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夏天的家乡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
区域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