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配套下高校智库运转差异化探究*

2023-09-20 08:15王驰丁炫凯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23年4期
关键词:母体智库政策

■ 王驰 丁炫凯

1 江苏警官学院现代警务研究中心 南京 210031

2 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上海 201620

3 盐城师范学院 盐城 224007

4 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 南京 210023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和实践路径,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赋予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新的使命担当。2023 年“加强智库建设”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高校智库发展也将面临更多的历史机遇。实然观察,虽然制度环境与发展进程有别,但是高校智库已经成为现代智库范畴内与官方智库、社会智库并进的一路大军,高校智库的运行自然成为政策科学、智库研究以及高等教育届的关心关切,呈现从学术边缘走向学术前沿之势[1]。共同体的研究大体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好的政策[2]。这些研究基本遵循了“政策-智库”的论证进路,强调高校智库是外部有力政策推动的产物。由于二战期间政府资助,以及二战后政府决策需求的增强,西方主要国家中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向具有强烈现实价值和入世色彩的政策服务领域拓展,出现了大量以“智库”和“思想库”为发展愿景和目标定位的研究机构[3]。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各种政策文件,尤其是2015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提供了清晰的行动规划和坚实的制度保障。二是得失相当的政策。“好”政策并不必然意味着好的实施效果,而是更强调智库内生于高等教育职能的变迁,是高校社会服务职能拓展和增量。高校将自身社会服务职能实现方式的多元化与智库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使高校智库获得了持续的发展动力[4]。

上述从宏观政策环境与微观内部治理两个维度论证了影响高校智库运转的共性因素。然而,少有研究在中观维度洞察,为何在相同的外力牵引(如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政策)以及内生驱动(高校服务社会的恰当载体)下,高校智库的运转思路、举措等存在差异。从知识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关系考察,这一现象需要理论解释。相较于其他类型智库,高校智库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母体是高校。有研究指出,依托高校、批准部门、成立时间和依托学科等异质性因素,对高校智库有显著影响[5]。相较于国外高校智库,中国高校智库建设还具有明显的结构性,即上层是主管部门、中间是母体平台、下层是智库,主管部门的政策并非直达而是通过母体“过滤”后才可作用于智库。对此,有学者指出,高校就像三明治的中间层,隔绝了国家(包括部省等)出台的有利于智库发展的政策直接辐射到智库[6]。反之,亦有学者从智库与政府、隶属高校的独立性,强调高校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可立足其内生发展诉求,选择不同的发展路径及与之匹配的治理模式[7]。

两种观点截然不同,均指向了高校母体作为差异性影响因素存在的客观性以及重要性。为验证该假设和洞察其实然,本文基于政策配套理论,结合《意见》,构建高校政策配套的框架,开展实证分析,寻找高校母体作为智库运转差异化影响因素的理论基础、事实依据及其实践启示。本研究基于高校的中间层位置,通过理论演绎与实证分析,探讨影响并导致高校智库运转差异化的因素,有可能在中观层面研究上形成知识增量,推动对高校智库运转研究更立体、更深入,也有助于明确政策推进中国家、高校、智库的定位及相互关系,并使其进一步健全优化和提质增效。

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政策配套的理论溯源

依据《辞海》解释,“配套”是把多种相关事物组合成为一个整体。在北大法宝以“配套”为标题关键词进行精确检索,结果显示,“中央法规”就有1,384 项(检索时间为2023 年3 月31 日),效力级别涵盖行政法规、司法解释、部门规章、军事法规规章、党内法规制度、行业规定。“政策配套”也经常出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与指示批示中。“配套”成为政策实践及政策文本的高频词汇,也推动了多学科政策配套研究开展,这些研究对解释高校智库运转差异化亦有启示。

2.1.1 政策研究 依据政策过程理论,自上而下的模式肯定政策制定者设定明确目标的权威与能力,“配套”就是要分析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阻碍因素,助推实现成功的执行[8];自下而上的模式则认为政策目标是政策制定者与政策执行者共同协商达成的,政策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制定和修正的,“配套”可以理解为政策制定主体的策略,提供了一个充分的自主空间,使执行主体能够采用适当的权益措施,重新建构一个更能适应政策环境的执行过程[9]。配套研究还见于对单一政策“孤军冒进”的反思,如“政策组合”[10]。政策问题错综复杂,具有结构性,单一政策工具或多项政策工具的简单叠加难以实现对系统性政策问题的有效应对,需要通过“配套”等降低政策成本,防范政策冲突,实现政策耦合。

2.1.2 风险治理 风险社会语境下,政策是风险治理的重要手段,但是风险治理也有可能形成新的风险,具有派生风险属性,政策配套可以理解为是对派生风险的回应。一是次生风险。事件爆发不仅会形成直接影响(目标风险),还有可能造成间接的负面影响和二次损失(次生风险)[11],很多政策都是在事件突发后应急出台的,政策制定者往往优先关注目标风险,可能忽略次生风险,因而需要制定配套的新政策以降低整体风险。二是感知风险。风险不是个客观的现实,而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事件与心理、社会、制度和文化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放大或减弱公众对风险或风险事件的反应”[12],不能把客观风险作为应对风险的唯一垄断性依据,要通过“配套”将风险感知纳入评估范围,加强风险沟通,缓解利益相关者因风险认知差异而产生的冲突,使其共担风险。

2.1.3 组织理论 大多数政策并不能够自动实施,而是需要一定的组织载体。一是从组织内部角度来审视。激励理论认为政策是制定主体与实施主体之间的一个契约,两者围绕政策执行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制定主体需要汲取激励契约理论中的有益思想,做好配套,有效激励实施主体[13]。类似的还有注意力分配理论:多任务的组织环境会争夺实施主体稀缺的注意力资源,需要配套推进组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如人事管理制度和晋升绩效考核标准等,使激励方向与改革目标相匹配[14]。二是从组织间的关系来洞察。基于政策执行过程的动态性和复杂性,仅仅依靠一方难以实现政策效果,需要政府机构之间、机构内各部门之间以及与非政府组织、个人的关系的建立、维持和发展。政策配套又可以理解为对政策执行关系网络的有效管理[15]。

2.2 政策配套的理论启示

基于文献梳理,政策配套可以是动词,讨论的是行为、活动,包括谁来配套、何时配套;也可以是名词,体现的是关系、关联(配套政策与主体政策之间),包括为何配套、配套何位(图1)。这些探讨涉及配套的主体、节点(时间)、目标和地位,揭示了政策配套的核心要素,是高校母体政策配套智库建设的主要考量。

图1 政策配套的理论渊源及其启示Figure 1 Theoretical origin and enlightenment of policysupporting

2.2.1 谁来配套:主体性分析 配套是一种“设”与“配”双向互动行为。依据政策过程理论,政

策制定主体通过构建显性、隐性、监督、内在激励机制,调动执行主体的积极性,主体也可以是政策执行主体,依据配套条款或要求完成相应配套任务。当然,依据组织理论,执行主体的资源(包括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同期面对多元任务目标时,会形成投入优先顺序。同样地,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是主管部门与高校之间的一个契约,主管部门和高校围绕智库建设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作为政策制定主体的主管部门会提供“必要的激励”,但是智库只是高校众多业务单元之一,高校母体只会把资源配置给绩效增长效应更高、更快的任务。

2.2.2 何时配套:节点性分析 配套政策既可以与主体政策同步,也可以是机动的、灵活的、动态的。风险治理的文献就表明,政策配套是在“风险治理的风险”出现后才进行的评估、权衡和调整优化。高校母体政策配套智库建设的时间节点也会有差异。总体而言,智库对于我国高校而言仍是一个新生事物,不考虑学术基础、人才团队和科研条件,盲目上马,无助于实现政府鼓励高校智库建设的决策初衷,也会给高校自身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此,“配套”可以适度、有为、有效和循序渐进的原则稳步推进,“在战争中学习战争”,逐步做好学术研究与智库研究的有效对接并实现相互促进,通过新“配套”来增强或消减前“配套”的正面效用和负面效用。

2.2.3 为何配套:目标性分析 目标可以服务主体政策,作为主体政策某一方面重要工作的要求和程序的具体规定,或把实践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体现在主体政策的贯彻执行活动之中。目标也未必仅服务于主体政策。依据风险治理研究,预设风险与派生风险共存下,政策配套目标若要从防控某类风险调整为降低总体风险,则有可能出台有别于原政策的新政策。高校母体政策配套智库建设,如果锚定的是智库建设本身,那么其重点就是发挥高校母体人才优势、学科交叉优势和组织优势,为智库的创立与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高校也可通过智库建设拓展高校理论成果和实验成果的“服务区”“外溢区”,为高校母体带来新的社会声望与外部资源[16]。

2.2.4 配套何位:地位性分析 政策配套行为形成的配套政策,可处于从属地位,立足于对具有宏观性、抽象性和原则性特征的主体政策进行内容细化、补充,易于执行主体理解和打通推进中的“中梗阻”。政策组合研究则表明,主体政策与配套政策之间的地位是同等的,相互支持与联动。具体到高校智库运转,高校母体可以选择只将上级部署“一键转发”,并使政策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亦可有限创新,避免冲击高校母体现行重大部署。反之,高校母体可不拘泥于对上级政策落地的细则和流程,而在充分考察自身学术基础、研究传统和人才优势的前提下,平衡好智库功能与其他功能的关系,或将智库建设纳入全校整体发展战略统筹推进。

2.3 高校政策配套智库建设的分析框架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政策的制定主体与实施主体是分离的,高校母体首先是上级主管部门智库政策的执行者,在“谁来配套”上是明确的。《意见》中明确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应当具备的8 个基本标准,大体包括两类:一是主体条件,须为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相对稳定、运作规范的实体性研究机构;二是要素条件,涉及研究布局、人才团队、资金来源、交流平台、转化渠道、信息支持、内部治理、对外交流等。同理,新型高校智库建设首先是组织形式的问题,体现智库机构与高校母体的隶属与连接关系;其次是功能运行的问题,需要具体政策措施支撑。因此,要洞察高校母体配套智库建设在节点选择(何时配套)、目标锚定(为何配套)、层次定位(配套何位)上的差异,可以基于高校智库是否实体化运作、高校母体是否出台专门政策展开研究。据此,构建高校政策配套的类型分析框架(见表1),描述高校母体如何通过政策配套使智库运转起来,解释高校智库运转差异化的影响要素及其作用机制。

表1 高校政策配套的类型分析框架Table 1 Type analysis of university’s policy supportingstrategies framework

3 案例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样本选择 2015 年9 月,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江苏新型智库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并分类分步组织省级重点智库遴选工作。2018 年起,主管部门面向在建智库,征集和评选年度“智库实践十佳案例”(以下简称“十佳”),征集内容主要是智库运行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创新举措和产生影响。2018—2021 年,共评出40 项“十佳”,其中31 项分别由依托14 家高校组建的16所高校智库获得(表2)。“十佳”是高校母体通过政策配套“先投入”智库运转、“后产出”绩效的体现,具有代表性。据此,本研究以16 家智库作为案例分析样本。

表2 样本高校智库基本信息Table 2 Basic information of sample university think tanks

3.1.2 信息收集 根据互联网查阅的“十佳”信息定位高校智库,通过其官方网站(页)、微信公共号以及搜索引擎、中国知网等公开渠道收集智库简介、动态资讯、宣传报道以及发展历程、大事记等信息。为了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本研究以电话及微信等方式,与智库专职联络员联系、核实与补充,较为全面地收集到了这16 家高校智库的信息。时间范围是从每个高校智库挂牌成立至2023 年3 月底。

3.1.3 数据分析与智库访谈 第一步,依据是否成立实体性智库机构、是否出台专门性智库政策(见表1),对16 家智库进行分类;第二步,结合“十佳”以及关联智库信息,以电话形式对专职联络员(或由其推荐熟悉智库运转情况的管理人员)开展访谈,请其详细介绍高校母体政策配套的历程及做法。

3.2 研究发现

依据《实施意见》,主管部门在组织遴选时把范围限定为高校所属实体性研究机构,要有依托单位(高校母体)和共建单位(决策需求部门),对于获批组建的智库给资源、立项目、强考核,为智库营造了评价指向明晰的政策环境。同时,根据《意见》中提出的“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按照本意见精神制定具体办法”,《实施意见》也给予各高校充分的自主执行和推进空间,16 家高校智库运转模式呈现出多样化(表3)。

表3 样本高校智库的类型Table 3 Types of sample university think tanks

3.2.1 独立法人实体-专门政策型 这一类型是指高校母体成立具有独立法人性质的实体性组织,并出台校级层面的专门智库政策支持,让法人主体与高校智库连接起来。

例如,南京大学让下属的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和紫金传媒智库在省民政厅注册为“民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可以直接适用主管部门有关智库治理的政策文件。在配套节点上,南京大学校内同步发文成立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和紫金传媒智库,作为校级跨学科研究机构,挂靠在社会科学处,“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在配套层次上,高校母体出台专门政策支持,如将决策咨询报告纳入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评价范围,推出智库研究员职称系列等。在配套目标上,法人化既可以让智库拥有人事、财务和业务运行的自主权,又可实现高校母体对智库的有效治理。受益于政策配套,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逐步建立了一支“首席专家+专职研究员+研究助理”的核心研究团队以及包括国内外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在内的500 余人的外围研究团队,并成功入选智库国家队[17]。紫金传媒智库探索“政企学携手共进”,由江苏省委宣传部牵头,依托学校五大社科院系及省内龙头文化企业和媒体集团的研究力量,在社会学、新闻传播、信息管理、政府管理及法学等多领域进行交叉研究,以保证项目及咨询报告的专业性[18]。

3.2.2 校内二级部门 我国高校通常是事业单位法人,一些高校母体直接选择让二级实体部门(往往有行政级别、人员编制和固定经费)直接专职从事智库工作。

(1)校内二级部门——专门政策型。江苏省公共安全研究院是依托江苏警官学院组建而成的,其前身是2010 年江苏省公安厅依托学院设立的江苏现代警务研究中心。成立之初,其定位是省公安厅的决策研究和咨询机构。研究院获批后,政策配套的思路(目标瞄定)非常明晰,即充分发挥依托学院办行业智库的体制优势,做强实体性机构,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完善智库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运行机制和经费保障。在配套节点上,学校先制定了人员聘任(智库研究人员须有公安工作经验、须具备公安调研的能力)和科研考核(以决策需求部门采纳应用为主的成果评价导向)相关制度,再适时出台人员评价制度(专门设置智库研究员职称序列)。在配套层次上,在校级层面出台和修订相关制度,坚持用“开门办智库”的思路调动全校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2)校内二级部门——非专门政策型。“一带一路”研究院(江苏师范大学)与沿海发展智库(盐城师范学院)均为二级实体部门运作。在配套层次上,虽未出台校级层面的专门智库政策,但是在高校母体的科研管理相关规定中均充分考虑了智库运行及成果的特点,既确保这些机构专司其职,集中攻关,解决专职人员后顾之忧,又不与教学科研政策相冲突。

3.2.3 非实体-专门政策型 这一类型是指高校母体让二级院系直接从事智库研究。由于院系教师主要精力是学科建设,采用该类型模式往往依赖高校母体出台指向明、可持续的政策来支持。

例如,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是以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为基础组建而成的。在配套层次上,学校给予研究院专门事业编制指标,设置“专职研究岗”,支持智库引进高水平研究人员,博士生导师可以在研究院招收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在配套目标上,侧重吸引学院教师专业建设向智库研究转化的注意力,为此,特别强调智库项目从确立与实施到成果发布与评价等能够闭环。在选题上,按照对国家影响的重要程度确定项目优先顺序,建立中长期重点与年度项目相结合的制度;在组织上,合理确定项目工作量、时间跨度和资助额度,建立开放式的团队组织工作协调机制和优化项目经费管理方式;在评价上,建立项目阶段性成果探讨交流机制与成果内部评审、外部同行评审相结合的制度;在转化上,建立成果报送推广机制、对外正式发布与交流的评议机制,建立优秀成果奖励制度、成果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再如,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和南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合署。在配套节点上,先从二级学院调入专职研究人员,再根据研究需要逐步增加研究院事业编制指标,后续又探索推动建立智库研究员职称系列,将智库成果与职称评定挂钩。在配套层次上,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在发展中建立健全了课题招标管理、科研成果奖励、兼职研究人员聘任与财务管理等内部管理规范,契合了智库研究需求。不同于南京师范大学的配套思路,南通大学采用了两院共同举办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目标是探索把专业建设支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建设与智库建设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相似的情况还有苏北发展研究院。

3.2.4 非实体-非专门政策型 非实体化运作的另一种形式是学校正式批准成立、挂靠在相关二级单位、无独立编制的非实体研究机构,这也是多数高校智库采取的组织形式。

例如,东吴智库是以“智库”形式注册的“民非”,与南京大学智库法人主体与高校主体并行的模式不同,苏州大学人文社科处直接参与东吴智库运营工作。在配套层次上,苏州大学将东吴智库定位于对外合作的载体和品牌,立足构建学科交叉融合、智库管理孵化、高端学术运营“三位一体”智库集群统筹管理。在配套目标上,苏州大学注重举全校之力打造一个汇聚智库成果的中心平台。在配套节点上,苏州大学起步期注重奖励智库研究人员的决策咨询类研究成果,随后在校级科研政策中明确应用性研究成果的奖励。苏州大学在新近出台的政策中规定,东吴智库研究推动国家相关政策落地、智库建议实际落地并形成较大社会影响的均作为智库课题成果的有效形式。

此类型的其他智库则属于院管二级机构,或由二级单位层面与校外单位联合成立,智库研究骨干通常是来自二级学院(系)。这类模式的配套目标就是要发挥好二级院系中有重量级领军人物、学科集群实力较强、已经形成独特研究特色等优势。例如,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以南京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公共管理以及经济、资源、环境等相关国家级重点学科平台群为核心;语言能力高等研究院以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语言能力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分类设岗,各司其职,事业聚人,流动自由”。这类机构“自带流量”,配套的重点是将智库研究成果纳入学校科研评价政策中。

4 结论与启示

4.1 研究结论

4.1.1 政策配套是高校智库运转差异化的关键要素依据政策过程理论,配套是化解政策执行阻力和达成政策最大效应的重要策略;依据政策结构理论,配套是对单一政策“孤军冒进”的反思,强调政策之间的共振;依据风险治理研究,配套是对面向目标风险的政策“匆忙上马”产生新风险(派生风险)的回应,立足于降低总体风险;依据组织理论,配套是政策制定者对执行者“必要的激励”或吸引执行者有限的注意力。这些研究揭示了政策配套的四个核心要素:主体、目标、地位和时间。在高校智库场景中,国家(省部)智库政策通过高校母体政策配套后方可落地(主体明确)。当然,高校政策配套的目标锚定未必就是智库本身,定位层次未必拘泥于对上级政策的细化或有限改良,时间节点也未必就是与智库成立同步,这些因素均会导致高校智库间运转呈现差异化,揭示了“国家-高校-智库”制度情境中,高校母体对与智库建设外部推力、内生动力关系的理解与选择,导致配套思路与策略的差异,并最终影响智库的绩效产出。

4.1.2 政策配套下高校智库运转差异化有3 个基本特点 对照《意见》设定条件,高校政策配套的差异,可以实践中是否实体化、是否出台专门政策做进一步观察。第一,就类型而言,在实践中,实体化运转有独立法人和高校二级部门两种基本形式,没有“独立实体-非专门政策型”,其原因是智库成为独立法人,若不出台政策支持,则意味着智库与高校主体断绝联系,无法整合高校资源开展智库研究。二级实体部门运作的智库,高校母体的政策支持思路也会不同:一种是出台专门的智库政策;另一种是在学校相关政策中涵盖智库内容。第二,就过程而言,每一种类型高校智库运转中阶段性的痛点、难点和堵点并非一致,高校政策配套均会动态变化,调整的指向存在差异。当然,调整也是有限度的,主要是在具体政策层面,不会改变机构属性。第三,无论何种类型,政策配套的主攻方向是创新体制机制和激发智库活力。对照《意见》设定的目标与进度,新型高校智库建设已进入“下半场”[19],必然从规模型转向内涵式,更需要通过政策配套,以高水平的运转力赋能高质量的研究力,进而提升智库的影响力。

4.1.3 政策配套下高校智库运转差异化的3 个具体模式 一是“特区”模式,即具备独立编制、预算、考核标准的实体化组织,建立既平行又区别于院系、职能部门的专门考核体系。采用此模式,往往高校母体有主管部门大力支持或前期基础。例如,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实施“双主体,双主管”,分别由江苏省委宣传部和南京大学作为主管部门,参照国家重点实验室标准建设,给予研究院充分自主权;江苏省公共安全研究院是江苏省公安厅依托江苏警官学院设立的专业智库,按照二级实体部门配置,可在首席专家带领下,短期内带出一批研究骨干,做实“小核心”,再逐步转向“大外围”,将智库打造成开放平台。二是“并进”模式,即通过出台专门政策增加二级院系的智库功能。现代智库往往需要高投入和高产出,大多数高校无力同时维持数量众多的智库群,理性的做法就是力出一孔,集全校之力建好重点智库。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和江苏省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均是与二级学院合署,学校不仅以正式文件赋予智库在人事、财务、办公用房、研究生招生培养和营运管理上的特殊政策,还会建立有效的项目管理体系,抓住做好决策咨询工作的关键所在。三是“融入”模式,即借助学科评估增加社会服务指标的契机,将智库成果纳入学校社会服务范围统筹推进,重点做好全校智库研究组织、成果二次加工、统一发布报送等非实体化运作即可。

4.2 研究启示

高校政策配套下,智库多种运转模式并存,再次说明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无须简单移植西方所谓“法人实体”这种单一选项,也表明以往高校智库建设过程中纠结的实体机构与虚体机构、学术研究和咨政研究、学科建设与智库建设这3 对矛盾完全可以消解[20]。重点是国家(主管部门)、高校(母体平台)与智库三者不应割裂,而应是既有侧重,又能共振,实现高校智库的有效运转。

4.2.1 顺势而为,主管部门要优化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政策供给 自上而下而言,2022 年以来,一系列指向性明、操作性强的政策陆续出台。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印发的《面向2035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均对深入实施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做出了新的部署。主管部门要将业界普遍关心的资源投入、评价考核、人才培养、政智对接等新政红利及时细化和落地,赋予高校母体及所建智库贡献更多智慧之言、务实之策。此外,要用好考核指挥棒。在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中,智库评价体现在三级指标“社会服务特色与贡献”中,主要采取“典型案例”这一类似“代表作”的评价方式;第五轮评估进一步加大了社会服务“案例”权重,丰富“案例”内涵。新一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中,还要考核高校是否通过智库建立起常态化、长效化的社会服务机制。自下而上来看,经过几年摸索,高校智库基本从“初创”进入“深化”阶段,需要主管部门优化政策环境,包括完善决策部门与智库研究互动对接机制,畅通成果报送反馈,加大对智库人才与团队建设支持等。目前,各条线推优评优仍以高校为单位,学校外推时通常以学科建设为主要依据,学科评价虽然纳入了部分智库成果,但总体仍侧重于学术成果,未来可探索设立高层次智库人才培育计划和奖励体系。

4.2.2 分类施策,高校母体应发挥政策配套智库建设的疏堵功效 具体而言,第一,对于“特区”模式,需要着力解决智库专职研究人员职称评定“有政策、无指标”的难题,唯此方可使研究人员拥有以智库研究为志业的归属感、成就感。另一个挑战,是要始终坚持开门办智库导向,把“小机构”打造为“大网络”,避免变成一小批人在干,其他人都在看,甚至看的人还不理解、不配合的“孤岛”[21]。第二,对于“并进”模式,要在智库研究成果与学术研究成果间建立等效评价机制,在高校科研平台建设、项目评审、科研奖励、人才评价、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导师遴选、学位授予、资源配置等方面,将智库成果纳入评价体系,让引进的专职研究人员无职业发展的后顾之忧。同时,明确智库项目立项、研究与质量管理标准,吸引院系兼职研究人员在从事学术研究的同时还能注重成果智库化应用。第三,对于“融入”模式,发展过程中已经培育了一批了解智库、熟悉智库、认同智库的领军人物、首席专家与研究骨干,政策配套的关键是让这“培养的一批”能“带动一批”,同步做好智库成果的汇聚、编辑和报发,推动这种成果导向模式良性运转下去。此外,兼职人员比较关心其从事的日常运营以及围绕成果产出开展的前期活动能否与学校现行考核评价规定打通,因此可探索建立健全兼职和外聘人员工作量互认和奖励共享机制。

4.2.3 内涵发展,高校智库须提升强“库”赋“智”的能力水平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布局建设之初,有学者提出如果没有有效的知识体系的建立,那么必然会出现“库多智少”甚至“有库无智”的情况[22]。经过几年的摸索,特别是对于高校智库而言,人才、学科和成果积累所支撑的“智”基础并不缺乏,“库多智少”表象的背后是“库少智多”,挑战在于缺少将这些“智”进行有效转化的“库”。当然,基于研究发现,强“库”赋“智”可以有不同策略:“特区”模式是将智库实体化建设作为一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面向实践、解决问题、经世致用的“智库范式”[23]的重要途径,与哲学社会科学传统学术范式相对;“并进”模式强调学科建设与智库建设可以良性互动,通过双轮驱动,助推高校科研、智库、学科、专业、人才“五位一体”创新模式的优化;“融入”模式把智库建设纳入学科建设,坚持智库建设就是发挥学科建设“决策咨询”的功能价值,但是还要探索并实施科学、客观的成果认定与激励制度。无论何种策略,归根结底,均需要在高校母体指引下,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构建区别于传统科研机构的运转体系,实现高质量智库成果的稳定产出。实践证明,评价机制的转变有利于调动研究人员以“知识增量”服务“治理创新”的积极性,智库建设与学科发展不会冲突,而是哲学社会科学转型办出特色和形成差异竞争的契机。

4.3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第一,本研究在“国家-高校-智库”制度情境下,将“配套”理解为高校母体指引智库建设的政策工具。当然,政策配套不仅指向政策内容层面的细化,使国家(主管部门)政策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还涵盖政策目标、政策工具、政策过程、行为主体、治理层级等元素及其相互耦合。由于受篇幅所限,这方面研究尚不充分,今后可基于扩展了的政策配套理论谱系,更深度挖掘高校智库运转的影响因素。第二,本研究遵循类型学思路,实然分析一个省样本高校政策配套下智库运转的3 种模式,是否在更广范围内适用,有待验证。第三,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高校智库的核心议题是知识生产范式从“求知”转向“求治”。在本研究分析高校智库运转基础上,还应关注高校智库的知识生产者(群体),考量其对“求知”与“求治”关系的理解与权衡。理论而言,无论何种政策配套策略,“没有核心团队,智库发展必然会空心化、空壳化、空洞化”[24];实然观察,即使政策配套策略相同,智库运转还会存在差异。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高校智库的知识生产者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究机理。

致谢:此文写作过程中得到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姚尚建教授的指导。

猜你喜欢
母体智库政策
政策
政策
蒲公英
助企政策
政策
微智库
微智库
多胎妊娠发生的原因及母体并发症处理分析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
建智库,话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