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共赢视角下的村庄规划探索
---以阳新县大畈村为例

2023-09-22 03:00薛佳文李治鲁长亮
农业与技术 2023年17期
关键词:村域基本农田红线

薛佳文 李治 鲁长亮

(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湖北 荆州 434000)

1 “三生共赢”概念

“三生共赢”是指生产、生活与生态的共赢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准则和判断准则,三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1]。“三生共赢”不仅需要“三生”的协调发展,还要在时间与空间尺度上实现共同,转变观念,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合理统一的整体发展战略。

2 研究区域概况

大畈村位于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枫林镇中部,分别与坡山、杨桥、宋新、刘冲等村交界,村域控制面积为21.02km2。大畈村交通便利,东距江西九江70km,西距阳新县城30km,北接富池长江航运10km。规划总面积2102.46hm2,其中耕地面积249.68hm2,林地1461.04hm2,占村域范围面积约70%,现状建设用地面积93.74hm2。

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3.1 研究内容

“三生空间”的研究主要为了国土空间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同时从多个方面依托生态文明理念展开研究[2]。从“三生”入手识别区域特征,从生产、生态、生活3个维度研究分析全域土地资源,严格落实国土空间刚性与约束性指标数据,分析大畈村“三生空间”与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的叠合冲突情况,结合村域现状调研资料,综合得出“三生”系统现状研判并提出“三生空间”优化措施。

3.2 研究方法

以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为基础,以村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作为限定因子,统筹全域土地资源配置。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技术手段,根据大畈村土地利用现状图,在现状的基础上进行“三生空间”划定,将三调、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湖泊管理范围等基础数据通过ArcGIS 10.2软件,对各类数据进行空间叠加和转换分析[3]。对大畈村三生空间现状图、现状耕地与永久基本农田对比图等图纸进一步分析,见图1。

图1 三生空间现状图

4 结果分析

4.1 生产

大畈村农业生产呈现多样化,特色农业具备一定基础水稻、小麦等是主导,特色农业正在兴起,主要为杂柑、苎麻、水产养殖等。大畈村旱地面积102.67hm2,水田面积131.87hm2,耕地面积249.68hm2,仅占村域国土面积的11.15%。2020年全村户籍人口3034人,人均耕地仅为0.082hm2,耕地占有量较少。大畈村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面积300hm2,三调现状耕地仅为249.68hm2,缺口约50.32hm2。现状园地面积10.84hm2,占流失耕地的9.18%,如图2、图3所示。第二产业规模较小,吸纳就业能力偏弱,但具有“能人经济”的潜力。工业企业有4家,产业类型包括农副产品加工、服装加工、金属制品产业,规模较小,发展分散。自然景观资源以溶洞、湖景、湿地为主,历史人文资源以古军事、古文学为主,旅游资源较丰富,有地心大峡谷、石田古驿、半壁山古战场等旅游资源。

图2 现状耕地与永久基本农田对比图

图3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不实图斑现状图

4.2 生活

2020年全村户籍人口3034人,常住人口为1200人,空心化率较高。其中,60岁以上人口为376人,占总人口的12.4%;村内务工人口为925人,占总人口的30.5%,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达到309m2,远超指标109m2。大畈村北侧下李冲及上李冲现状居民点涉及生态红线范围,村湾整体位于生态红线内,且南北两侧都有省级生态公益林分布,建设用地受生态本底条件制约,如图4所示。整体建设成规模,居住条件一般,住宅空心化程度高,主要以砖木结构为主。交通条件良好,公共服务设施基础一般,广场众多但利用率低。

图4 现状居民点与生态红线冲突示意图

4.3 生态

大畈村山体较多,处于低山丘陵环抱之中,北部地形“两山夹一谷”,海拔最高达到了260m左右。现状山体生态环境保存完整,植被覆盖率高。村域范围内森林覆盖率达到69.46%。采矿用地面积达1.07hm2,规划范围北侧有废弃硫磺矿,极易造成开采二次污染。水域特点为水文资源丰富,形成了大湖集中保护,小库成片利用的水文特点,湖泊面积185.85hm2,占水域总面积的81.81%,坑塘面积29.30hm2,占水域总面积的12.90%;村域水域面积227.20hm2,占村域国土面积的10.81%。

4.4 “三生”系统现状研判

大畈村“三生”系统主要分为5大核心问题,农业基础薄弱、产业特色不明确,一产以基础农业为主体,但缺少特色农业,2个农村合作社尚在起步阶段,二产规模较小,三产旅游资源待开发、设施待补缺;自然资源空间底线管控压力大,如大畈村北侧下李冲及上李冲现状居民点涉及生态红线范围,村湾整体位于生态红线内,且南北两侧都有省级生态公益林分布,建设用地受生态本底条件制约;村庄建设过于分散,居民点分布分散,人均指标超标。根据《湖北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规定,每户建设用地面积不得超过200m2,而大畈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达到309m2,远超指标109m2;人居环境各类设施有待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基础一般,广场多但使用效率低,绿化活动设施质量有待加强。

5 “三生空间”视角下的优化策略

5.1 严守耕地红线,进行绿色科技生产

南部特色生态种植区、农旅融合区、西部山林观光体验区、北部自然生态农业区、观光休闲农产品供给站,形成“四区多站”的农业生产格局。保护基础农业生产空间,采取优质农业空间优先保护原则,落实大畈村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00hm2。提升农业空间生产水平,柑橘种植业,培育成为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优化提升畜禽养殖业,建设现代化、标准化畜禽养殖业;转型升级水产渔业,依托网湖水域,发展生态高端养殖渔业;优化农业空间发展质量:优化村庄布局,引导农村集中居住,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5.2 提升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5.2.1 拆并整合

守住耕地红线,严格规范村庄撤并,助力乡村振兴。将空心化严重与过于零星、市政设施不足的房屋建议迁并,如南案下、夏家湾、下港、西冲、上庄;户均宅基地面积非常大的居民点;整治潜力大的村湾,如夏家湾、毛桥、下庄、丰山、南案下等。

5.2.2 推进城镇化建设

整合农村资源与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吸引周边分散农户向中心集聚,通过“村改居”“农转非”“镇改街”等手段,变村民为居民、变村庄为社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打造高品质生活圈;实施“产城融合”战略,构建集休闲、体验、商务、文化为一体的综合应用场景,加速产业聚集,优化商业布局,打造宜居、宜业、高品质生活圈。

5.2.3 新基建、新科技嵌入乡村生产生活

鼓励新基建、新科技嵌入乡村生产生活。加快提升农村光纤宽带覆盖率,不断扩大4G网络覆盖广度和深度,完善农村偏远地区网络覆盖。加快布局建设5G、人工智能平台、宽带基础网络、物联网等设施,进一步推动电商进村、智慧物流进村进程,加快推进农村地区道路电网物流等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转型[4]。

5.3 严守生态红线,构建生态格局

5.3.1 构建生态格局

基于山形水系本底和生态环境要素分布特征,构建“一湖、两山、多廊”的生态安全格局,建成林村相融、林水相依、林田纵横、山湖相连的生态村。大畈村的生态保护红线覆盖村域湖区、村域北部湖区两侧山体。保护林地主要分布在村域周边山体。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挖掘生态资源价值,探索提供高价值生态产品,积极增加全域碳汇,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5.3.2 划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

按照大畈村生态修复区域本底条件,将全域国土空间划为3大生态修复分区,北部生态保地形为基础,加强生态廊道建设,提高生态修复能力。

5.3.3 重点问题生态修复

大畈村硫磺矿、露天框、水系质量等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需要对其重点修复。针对酸化土地治理,通过撒石灰配合复合肥提升土壤肥力。针对矿区内部堆积物进行工程平整,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针对河道渠化、硬化治理,通过实施清淤疏浚、岸坡整治、堤防加固、水系连通、必要的改造等措施,恢复农村河湖生态、防洪排涝、灌溉供水等基本功能[5]。

6 结论

打造“三生共赢”新格局,推进乡村振兴,可以有效缓解城乡矛盾。“三生共赢”关键在于人与自然、人与生产和谐共生,形成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同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大畈村的“三生”系统现状研判,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村庄规划优化策略,旨在打造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生活舒适、农户满意度高的宜业、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对推进乡村振兴具有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村域基本农田红线
房企“三道红线”的破局探索
细细的红线
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禁废”
村域人地关系定量研究——以重丁村为例
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数据库建设及应用
一两江湖之红线引[连载一]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应立足村域资源
不能突破“公平竞争”的红线
浅析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划定与保护——以慈溪市为例
我国基本农田立法的四大软肋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