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之“借物抒情”

2023-09-23 18:14徐南飞
关键词:借物坛子灯笼

徐南飞

小  引

优秀的记叙文应该叙事精准,情感表达含蓄委婉,耐人寻味。自然界中的花鸟虫鱼等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常常被人们赋予主观色彩,寄寓情感和哲思。

“借物抒情”是指借助描写对象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在记叙文写作中,“借物抒情”是经典的方法之一。可以借助“物”串联“事”,使文章主题集中,结构严谨;也可以托物言志,使文章寓意深刻;还可以融情于物,使文章情意绵绵。

写作指导

一、找准物象,巧设线索

记叙文需要内容具体,文脉清晰,一气呵成。巧用物象设计线索,可以将散落的材料连缀成线,彰显文章的魅力。生活中废弃的“煤球炉”、锈迹斑斑的“自行车”、破旧不堪的“油布伞”等都可能有一段故事。如著名作家毛洁的《灯笼》以“灯笼”为线索串联相关的故事:玩灯烛——提灯笼接祖父——挑灯笼上学——灯笼的相关风俗(村头高挂红灯笼、远嫁挂灯笼、纱灯上描字)——灯笼的相关传说(由宫灯想到汉献帝的悲怜、塞外点兵等)。

作者以物象为线索,将零落的材料串联起来,写出情感的变化。在平时写人叙事的记叙文中,可以选取典型的“物象”,精心勾连起与之相关的事件,表达真情实感。如以“那段记忆”为题写作,一学生以“菜坛子”为物象,通过联想形成以下文字:

外婆有一個酸菜坛子,朱砂红色,承载着数代人的淳朴匠心,如今仍是亮晶晶的,一尘不染。

小时候,每次从坛子旁边经过,闻着那股酸味,我总是忍不住想踢两脚,试图踢翻、踢倒它。外婆准会将我拉开,露出不舍的神色。

一年秋分,我们从城里赶到乡下,和亲人团圆。刚迈过门槛,我便嗅到一股浓郁的气息,带着些许酸咸味儿。我循着那股味儿,不知不觉来到了厨房。

见外婆正将厚实的白菜掰成片,我不禁心头一动,知道外婆要腌酸菜,便赶紧加入。我手脚不灵活,外婆便笑着手把手教我。外婆拿起白菜片,规整地摆在盘子里,又撒上盐,压上重重的石头。

作者紧扣“菜坛子”这一线索,将童年“踢坛子”“看坛子”“腌酸菜”等故事串联起来,层层推进,写出了对外婆的深厚情感。

方法总结:(1)选准物象,勾连事件;(2)组织材料,按照顺序;(3)紧扣“物象”。

二、观察特征,托物言志

经典的“借物抒情”是作者借助事物的特征表达内心情感和内在志趣,比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诗人借助梅花“凌寒”的特点,写出自己遗世独立的特性。“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通过石灰的打磨锻造,表现自己坚贞不屈的品性。在记叙文写作中,可以巧妙穿插“物象”描述其变化,突出其典型的形象和品质,进而表达自己的心志。例如:

阳光细细碎碎,婆娑的枝丫透过点点碎影。不经意间,我悄悄地推开了院子的门,却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那株葡萄藤竟已爬满了墙头,那结实有力的茎不再是弱不禁风的模样,翠绿的枝条随着风不停地抚摸墙壁,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缀满了枝头。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一年前的情景:大风吹残了它柔弱的枝条,很多枝条都跌入泥土中。看着不幸的它,全家人一度将它打入“冷宫”。没有想到,仅仅一年多,它又抽出了新芽,结出了美丽的果。这就是人生,不惧风雨,心怀希望,怎能不见阳光?这就是平凡的个体对生命的承诺。

作者选取快要枯死的“葡萄藤”为物象,描述其外在特点,并将现在与过去勾连起来形成强烈的对比,进而表达对“人生”的深刻见解。

方法总结:(1)描述物品(外形、功能、来历);(2)“志”因“物”而具体(物体特点+人物品行)。

三、巧用联想,融情于物

优秀的记叙文需要准确把握客观事物的特性,表达思想感情。写作时,可以巧妙运用联想法,搭建客观事物与主观世界的桥梁,进而达到“物”与“怀”的和谐统一。比如,部编教材小学六年级的《丁香结》,作者对不同时间和地点的“丁香”进行描写,然后合理联想,进而引发对人生的哲思。在平时的写作中,也可以巧妙地由物想开去,做到融情于物、物我两忘。比如:

辽阔的星空,满眼的繁星时而钻进云朵,时而钻进阴云,似乎在与我捉迷藏。月光温柔如水,静静地洒满大地,给静谧的夜晚增添几分神秘。晚风一吹,月无语。(现实之月景)

自古以来,吟咏月光,借月表情,月成了重要的文化符号。它暗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游子思乡之情,又诉说着“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神话传说。(联系月亮相关诗句)

举头望月,明月定格在夜幕的瞬间,泼洒出无尽的光辉。月光之下,坐在藤椅上的你,我的阿婆,安详自在。尤其是今晚,心里堆满心事的我看着月光下的你,那样温暖、静谧。你悄悄地把我拢进怀里,悄悄地讲起了你年轻时候的故事,“上山下乡”“劳动革命”“创业艰辛”……月光,照着你和我,似乎天地之间只有你和我。(创设月下讲故事的情境)

街灯渐熄,月亮在夜空中更加皎洁,将你和我的背影拉得好长……夜风习习,你的故事鼓舞着我,彷徨、无助似乎都在今夜被吹散了。历经岁月的你在那些夜晚的月光下让少不更事的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成了我心中的那片月光。(借月表达情感)

本段从“月光”着手,联想起古代的经典诗句,进而表达出对人生的思考。同时,联系实际,创设“我”与“阿婆”月光下倾诉心事的情境,烘托气氛,达到了人、事、景的和谐统一。

方法总结:(1)抓住事物,描写景象;(2)紧扣特点,联想诗句;(3)创设情境,叙述事件;(4)紧扣事物,刻画人物;(5)借助事物,表达情感。

猜你喜欢
借物坛子灯笼
卖坛子
糊灯笼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借物思考解难题
借物抒情
鸟与灯笼
挂灯笼
挂灯笼
盲人买坛子
盲人买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