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如何开展调查研究?

2023-09-24 09:23综合整理本刊主笔李斐
国企管理 2023年9期
关键词:唐宣宗樵夫民情

综合整理/本刊主笔 李斐

采风之制——不出户牖知天下

传说原始社会末期,尧、舜、禹就经常深入民间调查研究,西周时期更是形成了“采风”制度。因古代称民间歌谣为“风”,所以采集民歌的活动称为“采风”。

采风之制的设立,其目的之一就是让帝王“不出牖户而知天下”,并从中“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也就是说,通过“采风”,就能够了解到百姓生活情况以及所期、所盼,也可以发现治国安邦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进行解决。

“采风”还设有专门的队伍,官名叫“行人”或“遒人”,这和今天的专职“调研员”类似。因行人巡行时必乘輶轩(一种快速轻车),所以又称他们为“輶轩之使”。

有研究表明,“采风”作为西周时期的一种制度化调查研究,从西周初年一直延续到东周前期,其调查范围几乎遍及周王朝的整个统治区域。从其规模之大、内容之广、时间之久来看,“采风”制度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调研工作中的一个创举。

微服私访——走出宫帏解民情

提到古代帝王的调研,人们一定会想起微服私访。其实,这在春秋时期就已有之,之后历代贤明君主、官员都在效仿,并有所创新。

唐代,开创“大中之治”的唐宣宗就是一位“常态化”微服私访的贤君。他能够利用一切外出的机会,去了解民意民情。

一次,唐宣宗出宫微服射猎。途中遇到一位樵夫,他立即下马和樵夫攀谈起来。宣宗问:“你是哪个县的人?”樵夫说是泾阳人。

宣宗接着问:“县令是谁?”樵夫答:“叫李行言。”宣宗更进一步问道:“为政何如?”樵夫也不知道是皇帝在问话,便照实回复:“性执。有强盗数人,军家索之,竟不与,尽杀之。”

回宫后,唐宣宗便将泾阳县令李行言不避权势、为民除害的情况记下来,贴在了寝殿的柱子上。一个月后,海州刺史空缺,他便立即将李行言调任海州刺史。李行言入宫谢恩时,才明白自己的升迁是宣宗微服私访的结果。

能够把出宫射猎当作一次了解民情的机会,把发现有政绩的地方官记录在案,随时准备提拔任用,唐宣宗这种选人用人的作法值得称道。

问计于民——走进乡野寻良方

走群众路线,是调研的基本要求。官员只有放下身段,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听到真话、查到实情,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

明代,多有官员走进百姓中间,去知民情、解民意、纾民困。明宣德年间,因江南地区拖欠税粮严重,工部右侍郎周忱被调任江南巡抚,总督税粮。

周忱来到江南后,第一件事就是微服私访。在与百姓交谈中,他了解到,百姓交纳赋税时都是实物。因为会出现损耗,所以会加征一定数量的耗费。不仅如此,由于地方的豪户们都不肯承担加耗,普通老百姓承担不了,就只能选择逃亡,来躲避税赋。

根据掌握的情况,周忱采取了平米法和建济农仓方式,解决了百姓耗费过重的问题,很快就扭转了江南多年欠税的局面。

明史学家黄景昉曾评价他说:“周文襄每有兴革,必与官吏士民反复议始行。如细布一法,召东门黄婆入行台计之,往往留语至夜分。”农事找农夫计议,纺绩之事找纺婆计议,这也许就是周忱被青史留名的主要原因。

点评:“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在如今大兴调查研究之际,只有聚焦问题、深入基层、寻计问策,才能真正研出实策、办成实事、干出实效。

猜你喜欢
唐宣宗樵夫民情
用好“民情诊所”解民忧
樵夫的剑
一颗滚烫心 满腔为民情
神使墨丘利和樵夫
责人与恕己
责人与恕己
八年暖心路 丝丝为民情
樵夫与赫尔墨斯
他是唯一的状元驸马
责人与恕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