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岭南盆景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2023-09-25 06:56余莉
花卉 2023年18期
关键词:流花西苑盆景

余莉

(广州市流花湖公园,广东 广州 510010)

0 引言

盆景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艺术,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珍品。岭南盆景是中国盆景五大流派之一(岭南派、苏派、扬派、川派和海派),是岭南文化的艺术宝库。范围以广州为中心遍及珠江三角洲和广西中南部地区。以独特的技艺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在我国盆景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得到国内外盆景界的肯定和赞赏,确立了它在我国乃至世界盆景中的地位。岭南盆景在不足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呈现出的延绵生机,源自于一代代匠师对其核心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1]。

1 岭南盆景发源地概述

流花西苑位于流花湖公园西侧,建于1964 年,总面积3hm2,是流花八景之一“西苑盆韵”,苑内以创作岭南盆景和展览盆景著称,是研究、发展岭南盆景的专用场所,也是广州盆景协会会址,供岭南盆景爱好者、创作者日常活动和交流,是岭南盆景的发源地,享有“岭南盆景之家”的美誉(图1)。全苑分为两个展区,其中第二展区雅景园内展出的盆景多为岭南派盆景佳作和曾在国内盆景评比活动中获奖的作品,展出的盆景品种丰富,造型奇特,妙趣横生,将大自然的风景浓缩在方尺之间,以小见大,其中有不少名贵的成型品种盆景,树龄最长的约上百年,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受到广大盆景爱好者的喜爱。

图1 岭南盆景之家

岭南盆景是岭南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岭南文化的审美情趣的代表[2]。岭南盆景艺术风格和流派主要是孔泰初为代表的大树型和素仁为代表的高耸风格[3]。流花西苑作为岭南盆景的发源地和摇篮,见证了岭南盆景从初级到成熟到发展辉煌的全过程。建园后由岭南盆景创始人孔泰初大师担任盆景技术指导,悉心在流花西苑培植佳作,将自己数十年的岭南盆景修剪技法和栽培经验传授后人,在苑内培养了不少盆景大师、盆景艺术家及技师等,得到大家的尊敬,并出版盆景专著和参与研讨会,使岭南盆景艺术发扬光大,影响中外。现在流花西苑仍栽植保养孔泰初大师亲手培育的盆景作品。孔泰初从禀盆景创作长达60 余年,创作出雄伟苍劲的“大树型”盆景,首次创新“蓄枝截干”造型艺术,造型奇特古朴,苍劲有力,树冠丰满,枝条疏密有致,呈现出旷野巨木风姿,这次创造性改革,使得中国盆景的创作从追求工艺化转到追求师法自然的阶段,开创了“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创作思路”,形成雄浑苍劲,流畅自然的艺术风格。1989 年孔泰初被建设部追授予“中国盆景艺术大师”。正是由于孔泰初先生对造型技法的大胆创新,才使得如今岭南杂木盆景独树一帜,因此,他也被誉为“岭南盆景三杰”之首。在孔泰初大师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创作和培育了大量优秀的岭南盆景精品,多次代表市、省、国家参加国内、国际的比赛,屡获殊荣。1986 年意大利热那亚举行的第五届国际花卉博览会上,中国盆景共获得4 枚金牌和4 枚银牌,荣居各盆景参展国之首,其中仅岭南盆景就占了3 枚金牌和1 枚银牌。1987 年,北京举行的第一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由广东送展的岭南盆景作品总共获得9 个杰作奖和9 个表扬奖,为盆景获奖最多的省份之一。

岭南盆景珍品还多次作为国礼馈赠外国嘉宾,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促进世界各国友好交往做出重大贡献。早在20 世纪70 年代,周恩来总理出访埃塞俄比亚时,就在西苑精选了孔泰初大师创作的雀梅盆景《春复春》等4 盆佳作赠送给海尔·塞拉西皇帝;1986 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陛下到访时,在苑内种下了一棵象征中英两国友谊的橡树,时任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吴学谦和广东省省长叶选平精选了苏伦大师在流花西苑创作的《九里香飘传万里》赠予英女王;1991 年,摩洛哥王储等访华到广州时,广州市政府从流花西苑精选榆树盆景等作品相赠。

2009 年12 月15 日,流花西苑顺利通过世界盆景友好联盟监委会及全国各地盆景大师、专家的评定,成为广东省第一个国际盆景交流中心,如图2 所示,这意味着走过近半个世纪的“岭南盆景之家”流花西苑正式成为世界盆景友好联盟传播基地,也真正成为海内外盆景艺术爱好者切磋技艺、增进友谊的场所。

图2 流花西苑被评定为广东省第一个国际盆景交流中心

2 岭南盆景艺术传承与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岭南盆景技艺人才断层

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工勤人员实行实名制管理,工勤人员自然减员不再补充,盆景技术人才自然减员,老一辈盆景技师陆续退休,后备力量不足,如果没有好的接班人传承,许多技术将流失。流花西苑目前仅有4 名非盆景专业青年员工负责盆景养护工作。各盆景组织成员的年龄大多在55 岁之上,总体情况呈现出萎缩之势。如果没有稳定的人员队伍,将会出现青黄不接的断层现象,好的技艺势必随之流失,现有的珍贵盆景也将随之而去,最终导致多年积累沉淀的岭南盆景艺术不复存在,出现后继无人的局面,严重滞约岭南盆景传承与发展。

2.2 盆景人才专业性不高,技术水平不强

岭南盆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融合了绘画书法、诗词歌赋、园林栽培,传统美学、儒释道精髓等文化和科学技术,一盆精品盆景,可以很好地体现出作者文化修养、审美观念、精神追求以及精湛的园林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综合素养。目前流花西苑从事盆景工作人员学历水平集中在中专、大专,且只有1 人是园林相关专业毕业,主要通过“师带徒”传帮带的方式学习盆景栽培技术。而通过社会化外包的绿化工,普遍专业性不高。主要从事初级简单的绿化工作例如除草、种树,未有盆景人才所需的技艺和能力。另外,岭南盆景从艺者技艺水平参差不齐,而且大多重养护、轻创作。且盆景栽培有别同于常规绿化和花卉养护,很难通过集中培训学习短期见成效。除了要掌握必要的绿化养护常识外,主要是通过长期艺术修养审美的积累,学习不同品种、风格的盆景制作技艺,及经过多年修剪技术培育栽植的学习历炼,才能将岭南盆景技艺更好地传承发扬。民间组织的盆景协会从业人员多以兼职或爱好为主,主要以修身养性、颐养天年为目的,极少数以盆景为主业营生。而民间盆景园则大多随着园主的年迈或过世,子女勉强守业,最后无力坚持大多出售,散失殆尽,现在文化素养高又衷心热爱盆景潜心盆景技艺的人日益渐少。

2.3 岭南盆景发源地整体环境亟待提升

(1)欠缺举办大、中型盆景展览等活动的空间。流花西苑面积小,地形狭长,展示盆景空间局限,盆景大部分是沿路摆设;且园路狭窄,缺少游客集散的空间,不利于游客驻足欣赏盆景。苑内欠缺举办大、中型盆景展览、学术交流和团体接待等活动的空间条件;近年比较有规模和具有影响力的岭南盆景展览均在其他地方举办,如广东顺德、中山等。如流花西苑再不进行改造提升,将逐渐失去其在岭南盆景中的代表地位,“岭南盆景之家”的称誉将名存实亡。

(2)盆景展示内容和形式单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盆景业蓬勃发展,各地的盆景技艺创新创作风格特色更加突出,然而流花西苑内展示的盆景仍局限于原有内容,对各地特色盆景的收纳不多,显得比较单调。

(3)基础设施老化未能与时俱进。由于建设年代久远,基础设施如喷淋系统、监控系统、科普标识系统、盆景展示几架等都没有及时进行更新,苑内未建立信息化智能管理系统,不能满足游览、展览、生产和盆景保护等方面的使用要求。

(4)缺乏盆景培育场地。目前西苑没有符合条件的盆景创作培育生产用地,导致苑内空间兼容展览和保养功能,既大在影响西苑盆景整体展示质量水平,也不利于日后盆景创作、培育工作实施。

2.4 岭南盆景技艺交流培训欠缺

首先,各级相关部门组织出国参加展览、学习考察观摩机会少,且多集中于少数几个城市;国内技艺交流仅限于4 年一次的盆景评比展览,缺乏专业性的交流和研讨。行业协会的指导性、功能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其次,专业性杂志、报刊等媒体的宣传导向内容有一定局限性。另外,在推崇各地中青年新人新作时,如何提高他们的素质修养及技艺、培训后备骨干方面,必须提到主管部门的议事日程上来。同时,也不能忽视前辈大师级高手们的经验,要及时总结归纳,必要时编撰出版,才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最后,未能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岭南盆景艺术目前还仅仅停留在民间艺术的层面,岭南盆景的发展史宣传、培植技艺的科普交流、理论研究、盆景艺术家及传承人培养等,都只能通过广州盆景协会这个民间机构及盆景爱好者之间进行,不利于岭南盆景艺术传承与发展。

3 推动岭南盆景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思路

3.1 完善培养和用人机制,畅通流动渠道

以流花西苑岭南盆景之家为载体,建立“岭南盆景大师工作室”,采取“师带徒”模式,聘任盆景大师定期开展技艺传承、推广、攻关、技能人才培养等活动,通过社会公开招聘等方式,挑选热爱盆景、有盆景艺术潜力的学员,作为徒弟的后备人选,制定带徒计划,形成老中青结合,大师、技师、盆景工相结合的队伍。同时,深化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建立特定的盆景人才培养模式,着力解决盆景专业人才培养困境。并且,实现资源互补,加强与合作单位科贸学院的沟通,流花西苑为学院提供盆景教学实践平台,学院为流花西苑培养盆景后备人才。此外,组织苑内盆景技师申报“盆景高级艺术师”“盆景大师”等荣誉称号。通过这些举措,搭建人才梯队,让流花西苑的盆景人才成为行业领头羊。

3.2 推进绿美广州生态建设,建设岭南盆景专类园

首先,推进绿美广州生态建设,以建设华南国家植物园流花湖公园岭南盆景专类园为契机,对岭南盆景专类园进行梳理及景观提升,完善软件硬件设施,丰富盆景专类园的盆景品种和展示内容,制定相应的引种保育规划方案,建立应用盆景园信息化管理系统。其次,协同省、市盆景协会,致力推动岭南盆景艺术多样化发展,兼顾经济性与观赏性,面向社会大众在流花西苑定期开展“岭南盆景课堂”研学活动,将研发重点放在适合岭南普通家庭栽培的植物盆景品种上,推广岭南盆景进入千家万户,让更多人了解、关注、喜爱岭南盆景[4]。再次,提倡科学发展观,例如在盆景的基质、管理手段、修剪工具等方面,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融入盆景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去;逐步为盆景的科学管理创造条件、奠定基础。在继承保持传统技法和风格的同时鼓励创新,并从中加以选择,取其精华,去之糟粕。最后,积极申报广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利用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向更多的年轻人普及推广岭南盆景艺术,通过加强载体建设,积极地投入岭南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中,探索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文化创意企事业单位、城市社区、高校和中小学幼儿园的多元协同合作,多渠道、多维度、多层次地推动岭南盆景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3.3 学习交流拓思路,互学互鉴促提升

首先,充分发挥流花西苑世界盆景交流中心的作用,定期举办线下交流活动(名师讲堂、公益课堂、线下比赛、培训交流等),并与各地盆景协会共同举办盆景展览,向全社会盆景爱好者、科普机构、高等院校、中小学等组织征集作品,让岭南盆景艺术传播受众面更加广泛。其次,通过实地走访中国首个盆景名镇容桂园林盆景协会、中山伟光盆景园艺中心等地,了解岭南盆景产业发展、盆景大师工作室建设情况,与岭南盆景各界人士深入探讨岭南盆景艺术传承发展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学习借鉴兄弟城市在岭南盆景艺术传承发展工作中的先进经验,进一步突破思维瓶颈,积极推动岭南盆景艺术传承发展。再次,邀请中国盆景艺术大师、学院专业教授业界知名人士来流花西苑作《岭南盆景文化与鉴赏》《岭南盆景创制作与养护》等方面的培训,进一步激发盆景从业人员对岭南盆景技艺传承发展的兴趣,引导盆景从业人员认识岭南盆景、热爱岭南盆景、传承岭南盆景,将学到的知识融入流花西苑岭南盆景的展示、传承、宣讲等具体工作中。最后,积极参加全国中青年盆景创意展,通过实践,提升青年盆景人才的技术水平,增进与行业人人才的技术交流,为今后盆景人才的挖掘、培养和交流合作搭建基础。

4 结语

综上所述,任何艺术都有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或历史发展轨迹,艺术的发展,既受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制约和影响,又有其自身的传承,即对传统的历史继承。但是传统的继承不是是简单的重复。后人应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扬有所创新,艺术才能发展进步[5]。岭南盆景艺术的发展也需要在继承和保持岭南盆景特有风格的前提下进行,通过传承中求得新发展,通过发展更好地发扬传统。

猜你喜欢
流花西苑盆景
文徵明余生念念不忘的西苑之行
石家庄市西苑小学学生美术作品
爱眼有道,生活才更“睛”彩——访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张玉平主任医师
微型盆景欣赏(二)
微型盆景欣赏(一)
微型盆景欣赏(一)
新型高含水原油静电聚结脱水器在流花11-1油田的现场试验
流花4-1油田水下生产管汇安装海床处理方法研究
中海油在南海发现第三个深水气藏
中海油南海再获深水大气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