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读”诗的几种策略

2023-09-25 03:20龚芸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2023年7期
关键词:六礼婚俗诗经

龚芸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孔子学琴》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不厌其烦地“弹奏同一首曲子”,先后领悟其“数”(技巧)、“志”(作者的心志),就能得知“曲子”的作者是谁。受此启发,我们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作品,把握其主要内容、写作技巧与思想感情。下面,笔者就以《氓》为例,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读诗。

一、引导学生朗读诗歌,了解作品的大意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中的这几句话指出了《诗经》在教育、审美等方面的重大作用。其中,“观”的意思是观察社会,观察风俗。从《诗经》的成书年代(春秋时期)看,它产生于宗法制盛行的时期。当时,中国进入男权社会,等级森严,男尊女卑,女子囿于家庭,“束于礼,止于礼”。

在教学之始,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氓》中反映了这样的社会现实吗?”教师提出这个问题,意在引导学生阅读诗歌,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挖掘其中的文化常识。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先范读,帮助学生“正音”。之后,再让他们自己想象诗中的女子(简称“卫女”),感受当时的婚俗。要求:大声地朗读诗歌数遍,再交流分享。

生1:“子无良媒”暗示了媒人很重要。这意味着当时人们婚配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生2:“秋以为期”透露出当时有在秋天结婚的习俗。

生3:……

师:《诗经·齐风·南山》中有“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的诗句,说明没有媒人不可结婚。另外,据考证,先秦时期,汉族人结婚的习俗为“三书六礼”。“六礼”,是指从求婚到完婚的整个过程需包括的六个步骤,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还需使用相关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合称“三书”。“三书六礼”的习俗反映出古人对婚姻十分重视。而《荀子·大略》中的“霜降逆女”、张衡《定情赋》中的“秋为期兮时已征”也表明当时确实有在秋天结婚的习俗。

然后,教师可以播放与古代婚俗相关的视频,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接着,抛出第二个问题:“‘卫女有没有遵照当时的婚俗?结果如何?”

学生再次朗读文本,找到相关诗句,发现“卫女”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礼俗,追求自由恋爱、自主婚姻,草率地与“氓”私定终身;婚后才发现对方是“二三其德”的无耻之徒。“卫女”当初轻信了氓的甜言蜜语,为婚后的不幸生活埋下了祸根。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既了解了诗歌的大意,又加深了对当时婚俗文化的认识。

二、引导学生默读诗歌,关注作品中的细节

陈子展在《诗经直解》中说《氓》“可作为短篇小说读”。小说其实就是在讲故事。《氓》就是《诗经》中的一首叙事诗。有人说,“细节是叙事的生命”,既然是讲故事,是叙事,那么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细节。

跟现代文不同,诗歌言简义丰,有很多细节隐藏于诗行之中。学生需要沉心静气,默读体会。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默读诗歌,关注其中的细节,并分享自己的感悟。

生4:我发现“卫女”对氓的称呼是有变化的。

师:都有哪些称呼呢?称呼发生变化说明了什么?

生5:有“氓”“子”“尔”“士”。

生6:“氓之蚩蚩”,故事开头称其为“氓”,这是对一般男性的称呼,很客气,说明两个人关系一般。“将子无怒”一句称其为“子”,是因他们处于甜蜜的恋爱中,关系变得亲近起来了。

生7:在“尔卜尔筮”中,“尔”是你的意思。此时,两个人的婚事将近,你侬我侬,非常亲密。

生8:“士也罔极”,“士”是对男子的统称。这表明婚后二人之间有了隔阂,关系日渐疏离。

师:感谢大家的分享。清代的牛运震在《诗志》中提到:“称之曰‘氓,鄙之也;曰‘子曰‘尔,亲之也……曰‘士,欲深斥之,而謬为贵之也。称谓变换,俱有用意处。”

受到了表扬,学生们畅所欲言,又找到了“淇水”这一细节。他们发现,“淇水”在诗中出现了三次,且每一次都反映了“卫女”与氓分别后坐在车上返回娘家时的心理活动。她睹物思人,回顾了与氓相恋、相厌、分别的过程,而淇水是参与者、见证者。当年,她“送子涉淇”,与“氓”定下了“秋以为期”的婚约。可见,“淇水”是“卫女”幸福和痛苦的见证者。如今,物是人非,“卫女”悔不当初!

学生还提到了“泣涕涟涟”与“躬自悼矣”两处“卫女”哭泣的细节,一喜一悲,一有声一无声,前后对照,震撼人心。

三、引导学生品读诗歌,体会作品中的情感

诗歌是需要反复品读的,特别是意味悠长的古典诗歌。学生在认真品读之后,才能感受到其中情感的跌宕起伏。

在这一环节,我们可以分别请班上的男生和女生齐读全诗,品味其中情感的变化。学生从诗歌的节奏中感受到了“卫女”感情的起伏变化。比如,他们提到,第一节诗的音调比较缠绵缥缈,节奏也比较舒缓,读来似女子在絮叨,这正是“卫女”对美好往事的回忆。随着回忆的深入,往事越加美好,“卫女”逐渐忘情,诗歌的节奏变快,情感也趋于热烈。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就自己喜欢的某一节诗进行品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比如,有的学生品读了第五节诗,并在讲台上有感情地诵读,得到了全班同学的夸奖。之后,他们建议老师也读一读。老师读完后,他们还进行了点评:

生11:听老师读,我听出了“卫女”由委屈到悲愤的情感变化。

生12:句末的五个“矣”含千钧之力,将“卫女”辛勤劳苦、任劳任怨、苦心经营婚姻换来的却是丈夫之“暴”的不甘与愤恨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一唱三叹,令人动容。

生13:……

按照这样的方法,学生读出了节奏感,感受到了诗歌中人物情感的变化之美。

鲍鹏山曾说,“卫女”是“《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朗读、默读、品读《氓》,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其中的细节之美和情感之美。

猜你喜欢
六礼婚俗诗经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婚姻“六礼”
从裕固族传统婚俗看古代婚姻“六礼”及其当代遗存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编纂应该加入“六礼”制度
巴厘岛婚俗:新人可以为爱私奔
中国各地的“捧腹”婚俗
明清小说婚俗描写的特征及功能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