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一出戏:杨俊的戏曲人生》研讨会会议综述

2023-09-26 02:31◆陈
长江文艺评论 2023年3期
关键词:杨俊黄梅戏传记

◆陈 尧

2023 年5 月12 日,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的《听一出戏:杨俊的戏曲人生》研讨会在武汉举行。本次会议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康志刚主持,湖北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出版管理处处长周凤荣,湖北省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古新功,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黄国斌,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兵出席研讨会并致辞。中国戏曲学会顾问、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郑传寅,原湖北省文联主席、著名剧作家沈虹光,山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杜学文,著名主持人、山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白燕升,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戏剧专家学者谷曙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湖北省文联二级巡视员、湖北省评协驻会副主席李建华,湖北省评协副主席、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周新民,湖北省评协副主席、省文联文学艺术院院长蔡家园,《长江丛刊》杂志社执行主编刘诗伟,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彬,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教授陈国和,《湖北日报》东湖副刊主编熊唤军,《长江日报》江花副刊主编周璐,湖北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朱旭,长江文艺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经理尹志勇,一级演员、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艺术总监杨俊,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王芳等专家学者应邀参会。

《听一出戏:杨俊的戏曲人生》是湖北省黄梅戏代表人物杨俊的传记。由长江出版传媒、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杨俊凭甜润的嗓音、细腻的演唱、俊俏的扮相和传神的表演,被誉为黄梅戏的“五朵金花”之一。此书在中国黄梅戏发展的大背景下,将杨俊的人生经历与中国戏曲文化艺术史相融合,勾画了杨俊的戏曲人生。在璀璨的舞台和生活的浮沉之间,在艺术的探索和现实的纠葛之间,在义无反顾的前行和生命的磨砺之间,展示了一个视艺术为宿命的女性所迸发出来的生命力量。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听一出戏:杨俊的戏曲人生》,从湖北文化发展战略、传主的成就与表演特色、传记的价值与艺术特点、文本撰写与修改建议和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展开了精彩纷呈的讨论。

一、湖北文化发展战略

小到一本书的出版、一位演员的成就,大到黄梅戏所取得的成绩乃至整个艺术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当地文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周凤荣强调,要打造湖北的文化品牌,需要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单位的品牌,即要打造出色的文化单位名片;二是作品的品牌,即要创作经典的文化代表作品;三是活动的品牌,即要规划和组织精彩的文化活动。杨俊作为国家级非遗“黄梅戏”代表传人,多年以来用青春和生命在湖北这片热土上诠释了黄梅戏的魅力。

黄国斌认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企业和个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本书的出版,有助于大众了解演员和地方戏,了解多姿多彩的戏曲艺术,让更多人投入到戏曲事业中来。他同时指出,戏曲表演还要适应时代,把新媒体技术运用起来,让更多人了解黄梅戏,从而实现对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创造性转化。

李兵肯定了杨俊作为黄梅戏领军人物对振兴湖北黄梅戏做出的突出贡献,认为这本传记展现了一位视艺术为宿命的女性所迸发出的生命力量,希望这部作品能产生更大更好的社会影响。

二、传主的成就与表演特色

表演艺术家本身的突出成就和贡献促使了一本传记的诞生,她优秀的艺术表演也传承和发扬了一种剧种文化。沈虹光认为,一位优秀的演员对于一个地区和地域的艺术文化起着旗帜和领头作用,对后来人的示范作用是无形而巨大的。作家余秋雨在戏剧学院讲课时,曾说过编导演是一个舰队,在这旗舰上高高飘扬的旗帜便是演员。楚剧为什么在进入武汉以后迅速崛起,与汉剧、京剧形成一股三足鼎立的力量,就是因为优秀演员带动起楚剧强大的队伍,这样一整个舰队形成一股号召力,在群众中产生广泛影响。

白燕升指出,一个地方、一个城市、一个省份最大的品牌应该是人本身,人是最大的品牌。作为当今黄梅戏的代表人物,杨俊表现出三个方面的反差:第一,在外表与个性上,她外表柔弱内心坚定,有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第二在生活与舞台中,她在生活中将就,在舞台上讲究,不断精益求精;第三在大众惯性认知和个人自我期许上,早已功成名就,达到大众期许的她却一直在永不言弃地“折腾”,不断超越自身。她如今所取得的成绩,只是一个逗号,而不是华丽转身的句号,所以她堪当湖北艺术品牌的代表。

谷曙光分享了读完此书的三点感受:第一,杨俊是一个真正有故事的人,文似看山不喜平,非奇而不传,杨俊本身有故事才使这部传记精彩好看;第二,黄梅有幸,出此杰才,1949 年以后,黄梅戏与当时在同一层面的其他剧种相比,发展势头迅猛,地位扶摇直上,杨俊为黄梅戏奉献自身,黄梅戏也成就了杨俊;第三,希望杨俊继续“折腾”,不负自己作为戏曲演员的艺术功力,持续深入地做一些艺术思考,继续在舞台上发光发热,永葆艺术青春。

三、传记的价值与艺术特点

与会专家学者对传记的结构内容与形式设计给予了充分认可。李建华指出,此书代表着一个黄河岸边的女子对一个长江岸边的女子产生的深情凝望,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因缘际会。五年前晋楚两地就举行过一次黄河与长江两岸的文学家之间的对话,今天关于《听一出戏》的研讨会,就是对黄河与长江两岸对话的一种延续,是一次心灵的对话,一种思想的对话,同时也是一种艺术的对话。通读下来,此书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是贴近传主,王芳的叙述将传主生活的地理空间(辗转多地)和精神空间(杨俊日记及亲朋好友、同事对杨俊的评价)相结合,刻画了丰满的人物形象;第二是贴近历史,这不仅仅是一本艺术家的传记,更是一部艺术家个人如何去丰富黄梅戏艺术的历史传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就是一部黄梅戏的艺术传记;第三是贴近时代,它在围绕传主讲述的同时,也叙述了新中国建立以后尤其新时期以来湖北如何把黄梅戏请回老家等历程。另外,他提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对于新时期的新素材,如何以黄梅戏这样一种古朴的艺术形式去呈现,如何传承与创新。

周新民认为,此书首先塑造了杨俊美与温情俱在的一种文化人格,文学家传记的基本契入点就是传主在取得艺术成就过程之中所体现的文化人格,它写出了一个文化人或文艺大家感人至深的文化人格;其次,本书具有一种开放和聚焦并存的文化视野,通过个案的分析表现了个体与时代之间的关系,也展现了近40 年产生了很多精品和珍品的这个时代的某种文化特质;最后,黄梅戏是地方戏,如何融合相对落后地区的边缘艺术,使之成为一个地方和一个时代的艺术晶体和艺术标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蔡家园认为此书文字精美,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他总结了本书的三个特点:第一,这是一本有美感的书,首先是意境美,布局谋篇精细,自成美感;其次是哲理美,素材多样,带有思辨色彩;最后是装帧美,封面版式、内纹设计用心,是一本流光溢彩的精品书。第二,这是一本有精神的书,它立体地多侧面地塑造了一位艺术家的生动形象,既写出了她的端庄与野性,也写出她的执著、顽强与倔强,还写出了她的情谊和担当,揭示了她丰盈、活泼、深邃的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第三,这是一本有深度的书,主题的深度、开篇对人性的深入透视和对人物心理性格的多层次表现,都达到了相当的艺术高度,或将成为黄梅戏作品中的新经典。

熊唤军首先肯定了本书作为传记成功将杨俊这个人物立了起来,写出了一位骄傲、任性、孤独、脆弱却又执着倔强的艺术家形象,突出了她为戏曲献身的奉献精神。其次认为这不仅是一部传记,更是一部谈艺录,它以大量笔墨详尽地叙述了黄梅戏的艺术实践经验和艺术总结,包括编导和音乐人员关于戏曲的阐述,在艺术与生活、戏曲表演、戏剧与时代、戏曲与人民这些方面都是宝贵的经验总结和历史见证。最后本书虽归类于传记,但作者是一位散文作家,采用散文的笔法使目前这种体例显得有些松散,再版时可以做一些调整和修改,使体例更规整。

四、文本撰写与修改建议

与会专家肯定了本书的价值、特色和魅力的同时,也给出了一些宝贵的、促使作品精益求精的修改建议。杜学文认为此书在撰写、设计、对读者的吸引力等方面具有优势,表现了杨俊对艺术的热爱和高贵的精神境界。他也提出了撰写建议,即不要将一个演员作为单独的个体来写,而要将之放在黄梅戏的发展历程当中去,将表演艺术家放在黄梅戏的历史时段中去表现。黄梅戏作为中国戏剧的一种,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形态,应当具有一个历史的更加开阔的视野,将杨俊对整个戏曲艺术和中华文化的作用和贡献凸显出来。

刘诗伟从传主值得被书写、作者的书写热忱、文本多层次的线性叙事结构、书本的装帧等角度肯定了此书的价值。同时也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对于杨俊戏曲人生的书写,不仅需要聚焦于她演的戏和获的奖项,更需要对演员独特的艺术特色例如人物塑造、艺术创新、表演特质等方面进行深入发掘,发现其创作规律和艺术规律,并为之命名。在形成个人的风格特色之后才可能形成一个群体的特色,最后形成一个地域性的流派。第二,需要注重艺术家所处的文化和传统的背景,杨俊的艺术表演扎根于荆楚大地,与古代屈原、李白等名家的渊源关系值得一提。第三,注意黄梅戏从湖北到安徽,再从安徽到湖北的流变关系。第四,关注当下正处在急速变迁之中的时代文化语境。

陈国和分享了三个方面的看法和建议,首先,这本传记继承了抒情传统,具有抒情性特点,作者并非事无巨细地对传主经历进行简单叙述,而是从整体角度、以极大的共情来书写杨俊极富创造力和活力的戏曲人生追求,读来让人很有代入感,感人至深;其次,本书对表演艺术家学术性的评价方面还有待总结,获奖只是一个过程,杨俊在“五朵金花”里的独特之处,其艺术特点为何,美学理论上有何贡献,还需要一些类似“透亮”这类关键词的评价和总结;最后,杨俊在传记中体现出来的一辈子不服输、不认命的执着的人生品质,让每一个平凡的人产生崇敬,从中收获精神的力量。

周璐认为,首先这部传记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它不仅是杨俊的个人成长史,更是湖北黄梅戏的发展史,它将个体的人生境遇放到黄梅戏发展的时代变革中考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次展现了杨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黄梅戏是我国五大戏剧之一,通过为黄梅戏的杰出艺术表演家立传,彰显她们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中所做的贡献,可以推动湖北戏曲艺术甚至全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最后文本叙事真诚朴实,平实的文字叙述,细腻生动的笔触使得故事真实感人,完美塑造了艺术家杨俊艰辛而精彩的戏剧人生。另外她提出两点建议,一点是在每一篇章前引用杨俊的日记片段,作为章节的统领。另一点是可以在文中融入一些艺术家、奖项的注释,但不必单独做注释,否则可能造成断裂感,缺乏一气呵成之感。

朱旭认为文学与戏曲艺术之间的差别在于文学需要想象,而戏曲艺术需要各种感官的综合参与。作为90 后,若非真正的戏曲爱好者,较难付出较高的观看成本例如金钱和时间走进剧院,为解决普通大众与戏曲相距甚远的问题,她提出在书中加入新媒体元素,例如相关视频选段滚动播放的二维码,使得了解和欣赏更为直观,并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另一个核心问题是传记文体在今天有何功用,它不仅仅是对个人取得功绩的表彰,更多的是融合了个人成长和时代进步,尤其是黄梅戏如何继承传统、守正创新这些带有现代化、新时代印记的内容。这就需要文化底蕴的支撑,如何在新时代将传统的文化基因复活,使文化溢出黄梅戏甚至戏曲的边界,乃至出圈,需要文化者的责任和担当。

五、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

《听一出戏:杨俊的戏曲人生》不仅仅是关于杨俊个人的书写,也是关于黄梅戏乃至整个戏曲艺术的书写和传播。郑传寅回顾了1983年至今湖北黄梅戏的发展历程,提出了两方面的看法,首先在戏曲未来发展方面,他认为黄梅戏的发展要与湖北文化相融合,突出当地的文化元素,打造自己的特色。戏曲与地方文化关系密切,剧种的地域性特点很强。湖北作为黄梅戏的发源地,应注重发掘当地的文化资源,从声腔表演等各个方面突出本地的文化特色。以《妹娃要过河》为例,它以音乐为主旋律,变调反复出现,融入了鄂西的服饰文化、舞蹈文化、建筑文化,是一个融合了湖北文化的典范性作品。其次在戏曲研究方面,他认为演员研究是当前湖北省戏曲研究当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湖北剧种史研究、剧目研究、剧人研究在全国都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主要原因是高校老师研究戏曲一般聚焦于文学层面,很少聚焦于演员。他认为湖北省在这方面缺少一个顶层设计,有必要设立专门机构,对湖北省的文艺代表人物例如著名演员、著名剧作家、著名导演进行专门研究。

傅谨指出,一位著名艺术家的诞生,不仅需要个人的天赋和才能,也需要时代大环境的支持。艺术是一个淘汰率很高的行业,也是一个残酷的行业,这个行业只允许极少数人站在中间,多数人一不小心就站在很边缘的位置。而艺术并不能画地为牢,它活在一个超越行政区划和地方主义的文化生态里。如今黄梅戏的问题是它丰富的传统没有被继承下来,只有继承了传统,才能有深厚的观众基础,才能重新修复黄梅戏与普通观众之间的情感联系,修复演出市场。另外,不能把创作和演出新剧目看成是衡量一个艺术家的唯一标准,如果说黄梅戏是一条河流,在旁边挖几个漂亮的池塘,但没有汇入这条河流,它就是孤立和静止的。他认为到如今创作的60 多个剧目没有几个是真正汇进黄梅戏这条河流的。

杨彬认为此书首先将杨俊作为戏曲演员的执着奋斗、作为合作者的大气侠义、作为剧团管理者的能力和智慧全面展现了出来,彰显了优秀奋斗女性的精彩人生和精神力量,对女性成长具有励志作用;其次它展现了中国黄梅戏的发展史和振兴史,让读者了解到黄梅戏回娘家的历史和改革开放以来每一部黄梅戏的剧情、演员和演出盛况,以及黄梅戏在当代戏曲发展史中的地位和影响;最后本书还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示了黄梅戏对荆楚文化和土家文化的融合能力,例如创演了充满湖北特色、展现鄂派黄梅戏独特魅力的《妹娃要过河》,展现了黄梅戏在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过程中的主动性。

结语

会议最后,传主杨俊和作者王芳对为本书的撰写提供帮助、见证此书出版的专家学者和前辈后朋,以及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和长江文艺出版社表示衷心感谢。本次研讨会,不仅是对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代表性传承人杨俊所做贡献的表彰,也是对《听一出戏:杨俊的戏曲人生》这本传记各方面价值的高度肯定,与会专家热烈的讨论为本书的修改和再版提出了宝贵而有价值的建议,相信本书将对湖北黄梅戏艺术的守正创新、对传统中华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产生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杨俊黄梅戏传记
杨俊德:农业丰收的“守护神”
黄梅戏《中国梦》
DYNAMICS ANALYSIS OF A DELAYED HIV INFECTION MODEL WITH CTL IMMUNE RESPONSE AND ANTIBODY IMMUNE RESPONSE∗
黄梅戏《祝福》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传记必须回归史学
传记书坊
《红蜻蜓》教案
大型黄梅戏《寸草心》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