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健康建筑研究进展与展望

2023-09-27 05:57王东坡郝杨光
上海节能 2023年9期
关键词:聚类建筑研究

王东坡 郝杨光 姜 凯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0 引言

建筑的每一次发展都与人类健康密切关联[2],创造躲避自然灾害的健康的生活空间是建筑发展的初心。据统计,人们大约80%时间都呆在建筑室内[3],建筑是人们生活起居的重要场所,健康的建筑环境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随着2020 年的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人们开始反思现有建筑环境在疫情冲击下的健康防护脆弱性问题[4]。在疫情防控下,人们长时间居家隔离,健康建筑以人为本的属性也有利于居住者的心理健康,同时对于外部环境来说,建筑及其周围环境也成为疫情防控的最后屏障和危害人体健康的易发场所[5]。因此,健康建筑的发展不仅符合建筑的发展本质要求,也是新时代面对复杂健康环境下人类对健康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

健康建筑的理念于上世纪80 年代由日本建筑师内井昭藏提出[6]。在2000 年荷兰举行的健康建筑国际年会上,健康建筑被定义为在全寿命周期内促进使用者的健康舒适和工作效率,能使使用者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状态的建筑。我国健康建筑的理念是在绿色建筑基础上向更深层次的发展,绿色建筑主要涉及领域大多与建筑环境监测相关,健康建筑更多关注建筑中人的身体和身心健康[7]。我国学者在1995 年提出了适应于当时社会背景的健康建筑的定义[8],随后开展了有关健康建筑标准化的工作[9-11],然而受当时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健康建筑并未得到全面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问题。2016 年,国家提出了“健康中国2030”的发展战略,赋予了健康建筑“以人为本”的新内容,为人们提供了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7]。2021年,《健康建筑标准2021版》正式发布,深化以人为本,提升平疫结合的健康属性,强化跨学科融合,提升营养学、心理学、行为学、智慧健康建筑理念,融入新技术、新理念,增设主动健康、健康建筑产品多产业之间联动一体化发展新内容[12]。截至目前,健康建筑的研究主要在健康建筑的评价标准和健康建筑的影响因素方面,主要研究结果还是停留在健康建筑的内涵要素方面。在健康中国推进中和新冠疫情的冲击下,从建筑和整体性视角对健康建筑目前研究成果进行数据化分析有助于建立整体的知识架构,为健康建筑面临新的健康需求下深层次和细致化发展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基于此,本文结合CiteSpace、VOSviewer 软件,归纳整理和分析总结中国知网数据(CNKI)1985-2021 年期间与健康建筑研究相关文献。通过数据分析,利用可视化的知识图谱展现健康建筑领域的知识架构,探究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初步的思考和展望。

1 文献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的数据均来自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中文期刊论文,对国内学者的研究情况进行系统的整理,由于最早出现健康建筑的概念在1985年,因此将文献研究的时间范围定在1985-2021年,将健康建筑设定为关键词,获得文献1 686篇,通过人工内审剔除不具统计价值的相关资讯、报道、会议纪要以及与研究方向无关的论文和期刊等,一共检索到文献1 061篇,以此作为数据分析的基础。

首先运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自带分析工具对国内文献发表数量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然后运用美国德雷赛尔大学陈超美博士[13]开发的文献可视化工具CiteSpace 对近40 年健康建筑相关研究进行数据处理,生成科学知识图谱[14]。科学知识图谱能够直观地量化研究目前研究现状和知识架构。结合关键词热点和主题分析的结果,对重要文献进行研读,总结健康建筑研究方向和最新进展。

2 发表文献梳理分析

2.1 研究进展分析

在CNKI 数据库中,对设定时间内的与健康建筑相关的发文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绘制文献数量走势图(图1)。

图1 1985-2021年我国健康建筑研究发文趋势图

文献的研究数量变化显示了对健康建筑领域研究文献的增长速度和健康建筑领域的关注热度,通过整体线性变化大致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5-2000 年,健康建筑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每年的发文量在10 篇上下,此期间经济发展水平低,人们对健康建筑的关注主要聚焦在室内物理条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5]。第二阶段为2001-2005年,论文发表呈现逐年增加,该阶段的发文量稳定在50 篇上下。2002 年发文量开始稳步增长,原因是2002 年我国暴发了SARS 疫情,学界开始聚焦建筑健康问题。此期间文献主要研究通过室内环境的改善来减小流行病对居民健康的影响[16]。第三阶段为2006-2015 年,整体发文量呈现稳定状态,在此期间建筑行业快速发展,文献大多研究建筑行业、建筑构造施工等健康发展问题,同时受到当时国情的影响,人们对健康建筑的问题诉求不高。第四阶段为2016-2021年,在此期间由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政策指引,有关健康建筑的研究呈井喷式发展,发文数量呈指数增长。2016年颁布的《健康建筑评价标准》奠定了我国关于健康建筑研究的基础,我国对健康建筑研究由零散化进入标准化[17]。2017 年以王清勤等为代表的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借鉴国内外标准对健康性能的要求,基于美国WELL建筑标准,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制定我国健康建筑评价标准并从评价方法、指标等方面展开介绍[18]。同年3 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19],文中指明健康建筑发展是推进我国绿色建筑深层次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贯彻“健康中国”战略的必然要求[20],另外2019年12月暴发的新冠疫情也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对健康建筑的研究。

2.2 研究机构与发文作者图谱分析

使用CiteSpace 分析文献数据的研究机构信息,阈值设为Top N = 50,时间切片设为1 a,即提取每年发文频次最高的50 个研究机构[21]。对研究机构的知识图谱分析结果显示(图2),图谱中节点面积越大表明该机构发文越多,节点之间连线表明之间具有合作发文情况。从排名前20 的研究机构(表1)可以看出,其中3 家为企事业单位,8 家为科学研究院,其它9家均为高校,研究机构主要以科学研究院和高校为主。机构之间连线可以看出江苏各研究院联系较紧密,其次为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发文频次最高的为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发文量47频次,但是与其它高校机构之间无连线关系,仅为单独发文,不存在合作发文情况,研究机构主要来源于建筑类研究院和高校,并未形成跨学科之间的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合作关系,健康建筑研究机构之间也缺少合作关系,未来科研机构与高校应增加在该领域的交流合作。

表1 高频研究机构排名

图2 研究机构共现图谱

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是领域内最具有权威的专家发表的文献。将1985 年至2021 年Endnote文献数据转码,转换为RIS 格式,即可导入VOSviewer1.6.10 版本中,设置出现频次至少20 次,对作者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国内健康建筑相关文献中作者视图(图3)。根据图谱大致可以把研究者分为三大集群。集群一是以王清勤教授为代表的中国科学研究院团队,二是以盖轶静教授为代表的中国城市科学研究院团队,三是以张寅平教授为代表的清华大学团队。其中发文量较多的王清勤教授团队影响较大,吸纳了众多的核心作者,并且有效联系了其中以清华大学为首的多个高校研究团队,相互协作。整体看,虽有少量研究团队出现,但均小而分散,资源仅局限于中科院内部,与外部联系尚不紧密,目前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图3 健康建筑研究作者共现分析

3 国内健康建筑研究的热点和主题分析

3.1 研究热点分析

利用CiteSpace 的关键词可视化功能,可以直观表达某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关键词的频次和中心性能反映研究的热点方向,图谱中节点大小能够直观看出该关键词的出现频次高低。文献导入后将间隔设置为1年,节点设置为关键词和主题词,整理后得到健康建筑研究热点图谱和排名前20 的关键词,具体如图4和表2所示。

表2 健康建筑研究前20高频关键词

图4 健康建筑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通过图4 可以看出共有443 个节点,902 次连接,网络密度为0.009 2。关键词健康建筑的共现图谱最大,为242 次。此外,绿色建筑(频次78)、健康发展(频次53)、建筑设计(词频37)、建筑业(词频30)等关键词出现的词频数量也相对较高,共现图谱中节点大小也较明显,可见词频与节点大小呈现正相关。与此同时,将关键词的中心度与0.1 相比较,若关键词中心度较大,则表示这一关键词在该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贡献和地位。按照关键词共现强度排序,导出健康建筑研究排名前20的重要关键词(表2),将该领域重要的关键词分为三类。

一是与整个健康建筑标准相关的“建筑业”“建设部”“评价标准”“健康标准”等关键词。这类关键词主要牵涉到整个健康建筑行业发展的衡量标准,健康建筑的要求也贴合国家以人为本的政策导向,2006年住建部首次颁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通过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推动中国建筑节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节约资源[22]。2016年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更是新一轮健康建筑发展的风向标,为整个健康建筑行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此类关键词覆盖范围广,作为关键词的主干,与其它关键词都有密切的联系。

二是有关健康建筑影响因素的“建筑设计”“健康住宅”“室内环境”“健康材料”等关键词。这类关键词主要从建筑的角度出发,涉及建筑设计,建筑住宅的健康,建筑设计的指导标准、空间弹性、建筑空间的舒适度以及空间设备及管理存在健康安全风险等问题[22]。建筑的结构材料健康使用是改善建筑健康的物理性能,同时考虑建筑材料的使用对室内物理环境的影响。建筑健康影响因素研究一直是研究的重点,贯穿整个健康建筑发展历程,与核心关键词有高的共现强度和关联性。

三是有关健康建筑的内涵,角度更加细致和多维的“心理健康”“人体健康”“高层建筑”“生态”“以人为本”等关键词。该类关键词整体频次和中心性不高,但这类关键词贴合当下健康建筑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前沿问题。现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大城市居住环境下慢性病和心理疾病也影响人们的健康问题,心理健康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通过建筑环境干预来影响人们的情绪和认知能力[23]。高层建筑的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采用活跃设计理论研究,促进高层建筑使用人员的日常锻炼[24]以及高层建筑卫生防范风险[25]等角度。目前,面对高层建筑健康应急管理难度大、建筑高密度、各级健康活动空间缺失等问题,这些方面反映现阶段经济发展下对建筑健康新的需求,也体现了健康建筑发展新的突破口和创新点。

3.2 研究主题分析

对关键词的聚类分析能够展现健康建筑领域的研究主题,对关键词共现图谱进行主题分类能够横向对比现阶段关于健康建筑的内容。对关键词按照频次和中心性等提取研究领域最高的“健康建筑(#0)”“绿色建筑(#1)”“健康发展(#2)”“建筑涂料(#3)”“建筑设计(#4)”“健康(#5)”“建筑业(#6)”“建筑材料(#7)”“室内环境(#8)”“健康检测(#9)”“建设部(#10)”“技术解决方案(#11)”“景观设计(#12)”“健康影响(#13)”“生态平衡(#14)”15 种聚类。从图5 可以看出,聚类之间形成多核心重叠关系,同时选取时间图谱“Timeline View”,可以看出不同聚类时间轴上相关关键词分布整体上具有前后时间关系(图6),主要由于对健康建筑问题的思考由来已久,不同时间段下政策背景、社会条件、科学技术都会对健康建筑的研究方向产生影响,不同时间段对健康建筑的研究都有不同的方向和主题,从建筑学的视角和时间脉络上归纳为“健康建筑政策及评价标准”“健康建筑材料方面”“健康建筑技术检测方面”“健康建筑设计方面”“健康建筑可持续发展方面”5个主题。

图5 健康建筑关键词聚类研究图谱

图6 健康建筑关键词时间线研究图谱

1)健康建筑政策及评价标准(聚类#1、聚类#2、聚类#6和聚类#10)

“政策及评价标准”主题包括“建筑业”“建筑市场”“健康发展”“评价标准”等关键词,体现了政府政策指导对于健康建筑发展建设的主体地位。2019年,我国对前标准进行修订并制定第三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许多学者就此进行标准解读及对比。例如,王志行等梳理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展开对比研究,反映了我国标准更新的重要性[26]。从初期《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到后期不断完善的以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为性能指标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现了建筑业评价标准环境的不断进步。周敏等通过绿色健康建筑可行性分析初步归纳了绿色健康建筑的指标体系结构,从侧面反映了该领域研究方向阶段性不断加强[27]。边坤等学者研究了《绿色医院标准》与现行《健康建筑标准》存在明显滞后性,进而得出健康发展的标准将朝向精细化发展,对于后期健康养老建筑、健康体育建筑、健康办公建筑等类型提出了更高标准及要求,显示出政策与评价标准的多领域研究步伐[28]。

2)健康建筑材料方面(聚类#3、聚类#5和聚类#7)

“健康建筑材料”主题包括了“涂料产品”“甲醛浓度”“绿色建材”“环保”等关键词,着重关注建材对人体健康影响。一方面借助技术手段模拟建筑材料污染源排放,重视量化数据指标来考虑人体健康相关性。例如,张庆男以邻苯二甲酸酯暴露水平为具体指标,探析了室内健康环境与人体健康的标准。另一方面,建材关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研究日趋丰富[29]。例如孙林等通过建材绿色节能舒适发展历程,整理归纳了全生命周期经济型的建材特点,尝试就功能多样性以及可循环利用性在未来建材发展趋势方面作启示性的探讨[30]。

3)健康建筑技术检测方面(聚类#9和聚类#11)

“健康建筑技术检测方面”主题包括“健康检测”“建筑节能”“主动防火”“仿生建筑”等关键词,健康建筑技术检测主要研究建筑结构健康的问题,早期主要通过软件模拟,对大型建筑结构和活动场地进行检测。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比赛场地采用NI LabVIEW 软件技术、传感器以及相关通信设备来实时检测建筑的稳定性、可靠性等相关结构健康特性。现在以既有建筑和超高层建筑的健康性能检测研究为准。例如,任毅等人对超高层和既有建筑智能化检测,实现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检测和安全预警,结合重庆市既有建筑结构现状,发挥物联网技术的优势,建立智能化检测云平台,实现对既有结构统一化管理和对建筑结构状况进行实时监控[31]。

4)健康建筑设计方面(聚类#4、聚类#8 和聚类#12)

“健康建筑设计方面”主题包括“建筑能耗”“住宅设计”“复杂场地”等关键词,健康建筑设计主要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来促进健康建筑的发展。一方面主要从建筑本身的节能和室内健康环境方面设计入手,例如褚英男等人对室内空间环境的研究基于循证设计策略,建立了多目标耦合优化的空间模型,并结合实验平台,依托不同空间形态与使用场景,尝试为营造室内健康环境提供可行性的建议[32]。另一方面通过对场地环境的分析和地域气候环境的分析,同时结合不同建筑使用需求设计。例如陈婷等人基于日照对健康的影响对医院建筑进行优化设计,建筑布局中综合考虑地域气候,采用错让单元的设计策略有效获得日照时间并引入自然风,与治愈花园的设计相结合,打造室外康复疗养区域,合理高效利用自然光,从而促进患者康复、缓解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33]。

5)健康建筑可持续发展方面(聚类#13 和聚类#14)

“健康建筑可持续发展方面”主题包括“健康影响”“生态平衡”“历史见证”等关键词,该主题主要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思考,追求降低建筑负荷与环境相结合和旧有建筑的可持续利用。例如,刘连勋等通过对低能耗健康建筑的研究,利用自然资源来保证人体卫生和环境健康,从而达到节能建筑能耗低的特点,在建筑能耗的需求上实现可持续发展[34]。冯正功等通过反思绿色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和建筑师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苏州传统地域性生态建筑策略,指出延续地域性生态人文理念对健康建筑发展的意义[35]。孟哲以江南地区传统木构建筑为研究对象,对木构建筑结构健康监测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理清了结构健康监测理论研究与技术实施的工作流程,为木结构建筑遗产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36]。

总体来看,健康建筑的发展随着人们对人居环境条件的多元需求也在不断衍变。研究热点从侧重室内采光和通风的基础物理条件和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研究逐渐向更高层次的健康建筑发展。学者们从政策法规、设计理念等方面对健康建筑理论进行阐述,结合不同类型建筑和不同的地域文化人文理念,不仅使得健康建筑从建筑概念深入到不同建筑类型的专项研究,同时结合传统地域文化生态策略挖掘,满足现代健康建筑的使用需求。

4 研究的演进路径分析

4.1 研究热点词变化

通过对该领域研究主题和关键词进行纵向分析,可以较为直观地显示不同时间段健康建筑研究的发展历程。突现主题术语可探析学科发展的新兴趋势和突变,把握和预测研究领域的发展。通过分析1985 年之后频次变化率高的突现词(见表3),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1995 年我国开始出现健康建筑的研究,但并没有出现突现词,此时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方向较为分散;1998 年出现突现词建筑涂料、建筑节能,主要研究方向针对建筑室内涂料和健康节能技术对室内环境的影响,研究方向较为单一,主要针对物理条件对健康环境的影响[37];2015年以后,出现突现词健康发展、心理健康、健康建筑评价标准,表明该阶段健康建筑研究逐步拓展自身的研究网络,集中于人体身心健康研究方面[38];2021 年,突现词数量增多,突现度较高,一个新的研究分支出现。根据关键词突现情况列表统计,得知健康建筑突现强度为20.77,体现出新型城市化过程中,健康建筑已成为一个社会研究热点。这一时期对健康建筑评价标准、Well 健康标准、绿色建筑、建筑设计的研究持续到现在[39]。

表3 健康建筑研究关键词突现表

4.2 研究主题时序变化

以关键词作为分析节点,运用CiteSpace 软件的Timeline View 功能,可以得出如图7 所示的关键词时区图谱,借此探析健康建筑领域的研究热点前沿和演进脉络。可将健康建筑的研究大概分成三个阶段。

图7 健康建筑研究关键词时区图谱

1)1995-2000年为起步发展阶段

此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低,该时期的关键词主要集中在室内污染、建筑材料、采暖能耗方面,内容大多针对改善室内物理条件,居住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该时期研究成果较少。李国华[8]于1995 年在西北工程学院报发表文章,主要关注建筑材料、室内的物理环境对人的身体健康影响, 健康建筑概念首次出现在大众视野。

2)2001-2015年为初级应用阶段

由于建筑建设带来的社会能耗、环境污染以及居住者心理健康问题,减少建筑能耗成为大家研究的热点问题,发文量也明显增多,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展,研究内容不断丰富。这时期是健康建筑发展的转型升级应用阶段,热点词汇主要集中在绿色建筑、以人为本、心理健康、健康检测,从关键词可以看出健康建筑的研究从更加微观的角度来审视健康问题,全面促进建筑使用者生理、心理、社会健康。

3)2016-2021年为提高创新阶段

2020 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对健康建筑提出了更高标准,到了提质增效阶段,这时期是从绿色建筑过渡到健康建筑的发展阶段,此时的关键词主要体现在健康社区、精神健康、仿生建筑、既有建筑。2019 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0%,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社区作为居民活动的主要公共空间,城市社区健康问题也变得尤为重要,同时城市更新背景下既有建筑和不同类型建筑等综合性建筑改造需求凸显,现阶段缺少具体建筑和社区健康的理论支撑和成熟的实践案例。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本文借助CiteSpace 可视化图谱分析1985-2021年中国知网中文文献有关健康建筑研究,对其发文量、发文作者和机构、关键词共现图谱方面进行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1)我国对于健康建筑的研究最早出现于1985年,主要对建筑室内宜居的物理条件和建筑材料问题进行研究[40-42]。国内健康建筑研究经历上升、平缓和快速上升三个阶段。从2016 年起该领域发文量激增,研究热度也居高不下。

2)国内健康建筑的研究机构主要为建筑类科研院和高校,且之间的合作关系较低。研究作者和相关资源主要集中在科研院内部,与外部联系较弱,但与高校之间建立了一定的协作关系。

3)健康建筑的研究热点和主题主要集中于健康建筑政策和评价标准、健康建筑影响因素和健康建筑设计方面。健康建筑政策和标准多停留在概念上的宽泛定义,缺乏具体实施的细节要求。建筑环境的健康影响因素也多关注物理条件,缺少对个人生理和心理健康需求、生活习惯和国民身体素质等复杂因素的考虑。健康建筑设计还是一种单一的、线性的针对性研究,未形成多学科、宽领域的多要素复合的知识模型架构。

5.2 建议

面对2020 年新冠疫情对健康环境的影响,健康建筑面临新的要求和考验,因此提出以下几条建议和想法:

1)加强健康建筑政策和标准规范指导

标准体系的制定对健康建筑的发展具有引领和支撑的作用,建立涵盖设计、建设、运营和评价的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不同类型建筑的标准体系。

(1)将健康建筑的理念纳入国家政策内,通过政策和市场的双轮驱动,协调好建筑从投资到运营各阶段对健康建筑的整体把控。同时,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在政策制定、市场监控和实践研发方面建立联系。

(2)目前,健康建筑的研究标准主要基于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更多关注建筑的物理环境因素影响,应加强针对现有城市高密度下主动健康的研究,对健身锻炼、公共健康空间、社区应急管理能力以及人文服务方面制定的标准研究,同时人体健康也受到身体素质、生理心理需求、生活习惯和地域性要素的影响,标准的制定不一定能贴合实际人们身体的健康感知需求。

2)注重健康建筑设计研究

在健康建筑设计研究方面,首先促进健康建筑学的学科发展,从设计学科和公共卫生的角度,加强在规划、城市设计、景观和建筑学等多领域之间的交叉发展,健全健康设计全链条的设计方法。在建筑设计上加强建筑空间格局、建筑材料、建筑舒适度和建筑安全管理等多角度综合全面的预评估。其次在目前健康建筑的实证设计研究方面,已经通过实验分析和统计模型证明建成环境对使用者健康的影响,循证设计就是基于医院景观环境对病患的康复作用作出客观分析并提出了设计策略。但目前的实证研究大多停留在单一元素、特殊建筑和弱势群体对健康影响的分析,应促进多种影响因素和多种人群对健康环境的需求研究,建立针对不同人群和多种复合因素的数据分析模型。

3)促进健康建筑的技术利用

目前,智能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基于绿色建筑的建筑环境评价分析,建筑环境的监测都在理想化条件下进行,针对具体现状的监测也受到时间、地点、人群等现实条件的限制,在建筑内部环境中加强施行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室内监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室内环境的各项健康指标和数据对比分析。在建筑外部空间中建立基于大数据平台的健康建筑可视化分析、评价、运营管理的健康防疫网络,打造健康建筑、健康社区和健康城市为一体的健康防疫机制,增强人们幸福感和获得感[43]。

4)推进健康建筑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化持续推进中,建筑物的能耗增长、碳排放增加以及高密度居住环境下对空调系统的依赖,导致人们的居住环境生态问题严重,提升建筑室内对自然物理条件的健康利用,在建筑空间布置上和舒适度上促进人体健康,增加人们锻炼运动等公共空间设计,建立人、建筑、环境为一体的全生命周期的良性可持续发展生活模式[44]。在对既有建筑的改造利用过程中也要植入健康的理论和技术的研究,改善既有建筑健康性能不足的问题,构建“新建+旧改”的建筑健康策划评估体系,有利于健康建筑稳定可持续发展。同时,打破传统从绿色建筑技术视角审视建筑健康问题,加强平疫结合,提升灾害应对能力。关注韧性城市,建设安全、健康、宜居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基于居民、环境、社会有机结合的可持续健康环境发展。

猜你喜欢
聚类建筑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DBSACN聚类算法的XML文档聚类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