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视角下的主题图形创意设计与表达

2023-09-27 02:31陈铭
东方娱乐周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互文性设计

陈铭

[ 关键词] 主题图形;互文性;苏州饮食文化;设计

德国哲学家谢林(Schelling)认为艺术范畴可分为三类:第一是造型艺术,第二是语言艺术,第三是视觉设计艺术。视觉设计艺术是用图形符号来传播信息的艺术,设计用图形符号建构的画面语言来传达“叙述文本”的内涵。与绘画不同的是,设计所传达的意义更为丰富与深入,但如何将“叙述文本”以图形设计的方式更好地传达出来是难点,所以本文以苏州饮食文化为实例,运用互文性理论作为探索主题图形创意设计和表达的重要依据。

一、互文性概述

20 世纪初期,“语言转向”革命在西方学界兴起,瑞士符号学家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认为语言建立在一切研究的关系基础之上,互文性理论在此背景下诞生。互文性概念的最初提出者是俄国著名文论学家米哈伊尔·巴赫金(Mikhail Bakhtin),他没有提出“互文性”或者“互文”的名词概念,但是在他的研究中提出了想要得到一篇新的文本,需要在现有文本的基础上,将文本中的片段重新分配和互换,这和文学中的“互文性”理论极其相似。随后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Kristeva)在巴赫金的理论思想基础上形成互文性理论概念,并且广泛影响着各研究领域。克里斯蒂娃指出:“任何作品的文本都是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1]”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受到了索绪尔的影响,她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将“互文性”定义为符号与符号之间的互换关系。“互文性”英文单词为“intertextuality”, 从构词角度分为“inter”“text”两个部分,前缀“inter”表示“内在的”“相互”“相涉”的含义;根词“text”表示“文本”。这样就可以清晰地理解“互文性”的含义,也就是说,“互文性”是文本与文本之间相互生成与阐释的纽带与桥梁,即文本间的互文关系。但克里斯蒂娃对互文性概念只是趋向于宽泛而模糊的解释,互文性理论的提出,迅速影响文艺界各领域,产生许多研究成果,其中就有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德里达(Derrida)、吉拉德·热奈特(Gérard Genette)等专家学者的研究与发展,使“互文性”在文艺领域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互文性理论引入我国初期时,专家学者对互文性概念主要集中在语言学和翻译学领域,将表层互文性概念及其应用法则从深层切入,分为具体互文性和体裁互文性。从现代意义上来讲,互文性是现代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中的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理论。

中国文学研究中,虽没有“互文性”的具体名词概念,但有许多与其相似的思想。例如《文心雕龙·事类》中“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清李渔在《闲情偶寄·密针线》中说:“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2]”此观点与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概念不谋而合,在传统文学领域中,互文手法大量应用于诗词、用典等文学作品中,这也说明互文性在我国古代就开始应用并一直流传至今。

现如今,由于学科之间交叉性,互文性理论不仅仅应用在语言学、翻译学、文学领域,按照互文性理论的概念与应用,在艺术设计领域也可以如同其在语言学领域成为一种视觉图像分析技术和方法。本文从互文性的视角探究主题图形创意设计与表达,重点不是梳理互文性理论的研究成果,而是探究其应用于主题图形创意设计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二、主题图形设计中互文性的必要性

“主题图形”通过词源学的考察,意为图形通过以设计为主题内容的表意服务,在我国古代就有对主题图形定义的记载:“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理于书。”唐代王维《王右丞集笺注》:“卦因于画,画始生书。”中国在图文关系上并没有西方式的困惑,中国古代虽有过图画与文字之争,但清楚地认为书画同源而不同流。西方对语词与图像关系的争论非常激烈,是因为西方长期受到罗格斯主义影响,产生语音中心主义,将语音与视觉文化区隔成两个领域,并认为语音优于视觉文化,这也直接导致出现“图文”对立的文化研究困境。人类发现和探索建立符号化语言体系的努力,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借助符号语言,突破自身思维认知和传播能力的不足,最大限度地扩充间接经验与集体经验的能量,以达到超越自身的生物性局限和极限,获取生存发展的更多资源与条件[3]。而视觉图像传达的情感共鸣与丰富信息,是文字言语无法表达的,但其也存在局限性,容易造成信息内容的不完整和不确定。文字语言拥有明确的概念表述,是人类交流传播的主要工具,但线性的概念化知识容易脱离人的真实体验,并且由于地区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容易产生认知的偏差。所以图像和语言文字之间并不冲突,经过时间的发展,在现如今视觉文化如此丰富的境况下,图像與语言文字两者共同指向客观世界,始终存在于人类认知活动本身,是人类思维结构与方式的体现,是一种相辅相成、互为影响与补充的关系。图文并茂表述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信息的传达效力。

主题图形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一个类别,其本质最大特征是为一个主题内容服务的视觉化图形设计,而主题图形的应用范围也很广阔,例如书籍插图、包装上的图形、海报招贴等,这些与文字相关的图形设计,必然会产生“互文性”关系。在了解了互文性理论的特征之后,可以得知一个独立文本是不存在的,它存在于文本与文本之间相互交涉的场域中,其内在是打破封闭的独立文本,凸显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关联,这是克里斯蒂娃在巴赫金理论基础上所提出的新理论。主题图形设计中互文性的表现方式与特点,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究,首先在主题文本中,想要深入研究某一个主题文本,必然要对其进行调研与分析,探究其深层内涵与价值,例如苏州饮食文化主题图形设计,需要对苏州饮食文化进行研究,需要从多方位调研与分析有关苏州饮食文化的历史、内涵价值、特色特征、民风民俗等,在调研过程中,苏州饮食文化文本与其他外部文本产生互文关系。主题图形为了扩散文本信息,获得受众的认可与接受,需要与外部文本产生深刻的联系,借用外部文本完善主题文本的内容与特色,以达到宣传的目的与效果。其次在图文关系上,正如前文所述,图文之间不是对立的关系,是相互影响与补充的关系,所以主题文本与相对应的图形设计之间有着内在的互文关系,主题图形设计与传统图形设计不同,主题图形设计必然有语言性的主题意涵与内容,同时也必须通过视觉形象与符号构建图形的组合关系,它们之间构成一种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比如说一幅用嫦娥的符号表达中秋节日的主题图形(见图1),画面是对语言记录的嫦娥形象与故事的生动再现,而语言记录的嫦娥故事又反作用于图像的塑造与表达。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如何表达与呈现的语言模式,可以是模拟再现,也可以是隐喻象征;可以是直接展示,也可以是叙事的方式,是在交互影响下激发读者的感官与理解。

主题图形设计中的互文性价值是必然的,这是由其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所产生的互文关系决定的。在设计建构主题图形时,我们需要充分发挥“互文性”语言功能与作用,需要深度理解主题文本内容,提取核心思想和视觉资源并转化成图形,然后通过设计建构主题图形画面,這样才能最大限度和有效地将主题文本信息传达给受众;在解读主题图形设计作品时,受众与作品之间会产生信息差,如果一件主题图形设计作品在形式内容上没有形成良好的内在互文关系,受众会难以理解主题图形所传达的内容,所以建立受众与作品之间的互文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处理好主题图形设计中文本与图形的关系可以帮助受众从深层次去理解作者的创意思路以及主题文本中的深层内涵。一件主题图形设计作品要想成功,要对主题文本进行深度理解,再对主题文本内容进行图形符号的建构,所以好的主题图形设计与受众之间会产生“互文”关系,从而引发情感共鸣。正如韩从耀教授所说:“文字给视觉一个思维指向,并进一步开掘思维空间,二者互文,形成了极富意蕴的暗含话语。[4]”

三、苏州饮食文化主题图形设计的互文性创意表达

苏州地处“江河湖海”,在地理位置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在于土地肥沃、气候宜人,还在于苏州悠久的历史文化。苏州文化的优势在于综合实力的强大,文化门类比较齐全,从古至今一脉相承,没有中断,不断地发展,使得每一个文化门类都有一定的成就[5]。地理位置的优势加上历史文化的深厚造就了苏州这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的水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苏州人,在丰厚优渥的水土上苏州人通过智慧与勤劳创造出了各式各样的苏州饮食,随着时间的洗礼形成独具特色的苏州饮食文化。

主题图形设计中互文性理论的作用是很明显的,与传统的摄像摄影不同,苏州饮食文化的主题图形设计利用互文性特点与策略进行艺术的创作和表达,可以更好地展现苏州饮食文化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使受众在了解苏州饮食的同时,还能展示其悠久的历史文化,这是摄像与摄影无法做到的。在苏州饮食文化主题图形设计建构中,设计者需要充分了解该主题文本内容,在画面中结合苏州饮食以相互对应、相互交织的形式进行创意设计。在主题图形设计中,图形作为视觉符号来传递主题文本信息,所以主题图形设计可以从符号学“能指”与“所指”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前者是直接传达主题信息的显性形态,后者是基于主题文本所蕴含的意义来定义。“能指”就是苏州饮食的外在形式,例如外形、颜色、味道等,这一形态是直接反映主题文本信息内容,通过设计转换为创意图形,如图2 是苏州当地著名的菜肴响油鳝糊,响油鳝糊最重要的是突出上菜的最后一步“浇油”,滚烫的明油浇在鳝糊上会产生爆炸声,从而增加菜肴的风味,这也是这道菜的灵魂所在。所以作者抓住这一特色建构画面,配合江南民间建筑和农民在河里捕捞鳝鱼的场景,进行前后呼应,深化主题文本的意义,增强受众对于画面的理解。“所指”就是利用“互文性”的特性更多地建立文本与图形符号之间的联系,主要突出该主题文本背后所表达的内涵,例如苏州饮食的民俗故事、历史文化、神话传说等。如图3 是苏州传统饮食西瓜鸡,通过搜索相关资料得知,西瓜鸡最早来源于孔府名菜,清末传入苏州,成为苏帮菜中的经典名菜,西瓜鸡有“一卵孵双凤”的美称,该名称相传是由孔祥珂所起,是因为瓜内塞鸡,犹如凤出卵巢。所以在建构画面时,将双凤与西瓜鸡相结合,使得双凤犹如从卵巢中飞出。这里根据西瓜鸡在历史典故中的显著特点,结合画面中西瓜鸡图形做创意设计,所以西瓜鸡的历史典故不仅可以增加画面的故事性,还可以增加画面的创意性,两者形成潜在的互文关系。这种创作手法需要设计者对主题文本内容有着深入调研和理解。

互文性理论在文学艺术领域通常是文本之间的共存与派生关系,可以是引用、暗示、参考、模仿等手法,所以“互文性”一般集中于文学艺术创作和文学艺术批评。相比于文学艺术的互文性,视觉艺术中的互文性存在一定的不同,最显著的是会受到文本与目的的制约,其中视觉艺术中的互文性不会直接引用和模仿其他设计案例,而是吸取和转换优秀的设计手法或者设计创意点。在主题图形设计中需要集中在主题文本的信息上,深化对其的理解,这样设计出的主题图形才能与主题文本产生互文联系,从而更好地传达给受众。设计者在进行叙事文本设计的时候,心中一定要有互文意识,这样才能使设计作品时刻处于其相关的文本链接中[6]。互文性可以使设计不仅有简单的场景重现,还可以成为创意路径,使其具有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影响力,将设计的意涵进行拓展和延伸。

四、结语

“互文性”理论可以作为主题图形设计的创意路径与表达,如何更好地利用互文性理论,需要设计师充分调研与分析主题文本信息,通过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和影响力设计出主题图形,并且主题文本与主题图形之间需要形成紧密的互文关系,这样才能有效地传达给受众。好的主题图形设计作品会使受众更易了解主题文本信息,使受众在欣赏设计时能够获得主题背后所蕴含的意义,以一种“对话”的方式建立联系。因此,主题图形设计的建构和解读要建立互文性观念,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图形设计领域与效能。

猜你喜欢
互文性设计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丰收的喜悦展示设计》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互文性在英语广告中的运用及其翻译策略
“谷歌退出中国”美方新闻报道的互文性分析
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