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与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融合的思考

2023-09-28 00:01
学周刊 2023年29期
关键词:汉服思政大学生

张 以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长沙 410000)

当前媒介环境越发复杂,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程度也在逐步加深,大学生面对的文化内容、文化观念等也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在这一背景下,高校需要尝试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入手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借助优化教学手段、构建良好校园文化的方式,实现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与政治素养的目的。

一、文化自信与高校课程思政教育融合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思政教育发展

在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融合文化自信能加快改革的步伐、提高教育效果。思政教师必须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教学过程中普及文化自信,这不仅可以增加思政教育的可接受程度,还能让学生在学习思政知识的过程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渗透文化自信也能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积极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让他们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性态度,真正认可中华文化。因此,在开展思政教育、落实课程思政时,教师应当加强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使其在正确引导下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保证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

(二)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

大学生是未来建设祖国的中坚力量,承担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过程中,大学生必须发扬和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当今全新的时代,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能进一步增强全体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也能促使中华文化在新世纪向着创新性、创造性方向发展。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思政教育应当紧紧围绕先进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革命文化开展教育活动,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接受良好的熏陶、正确的引导,逐渐形成爱国主义意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最终实现增强其文化自信心。

(三)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理念

中华文化中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诸子百家,都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思维与想象,能够让现代人在感受圣贤文明的同时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提高修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思政教师必须重视融合理论知识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教给学生正确辨别善与恶、美与丑,还要使其学会在鉴赏文化的过程中陶冶自身的品性,全面探究文化基因、追求伟大理想。教师应该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感与民族荣誉感,使其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这一角度来看,文化自信与思政教育相融合,不仅能够实现提升教育效果,还能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二、文化自信与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融合的策略

(一)调整教学手段,渗透文化自信

1.深挖文化自信教育内容。相对于其他阶段的学生来说,大学生的思想更加成熟,对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有独特的理解与认知,而这些理解和认知来源于其学习的知识、积累的生活经验。要想给予学生正确引导,增强全体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教师就需要多角度、全方位挖掘文化自信的思政教育内容。在我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革命文化、红色文化,还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先进文化等,都可以加入思政教育体系,也能利用这些内容开展文化自信教育,打造更加立体、生动的教育体系,带领全体大学生全面学习和探究深层次的知识。在筛选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之前,教师应该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调整教学手段,避免在课堂上采用说教式的教学模式,否则将会影响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从思政知识的角度入手,筛选与之相关的文化故事、人物、数据等,从根本上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教师应该秉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筛选知识,满足大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

2.打造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无论对于哪一个学科的教学来说,教师都应该采用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不仅需要借助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消化和理解理论知识,还要开展不同主题和类型的实践活动,锻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对于课程思政教育来说也是如此,教师同样需要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1]。目前,部分教师教学时只重视教学文化自信理论知识,并未由此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而这自然会影响实际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参观本地的革命纪念馆或者去烈士陵园给烈士扫墓,还可以开展红色文化演讲活动等。在参与这些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直接接触红色文化,产生更多感悟和体会,文化自信也会逐步增强。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结合思政知识、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等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如问题情境、生活情境、故事情境等,真正给予学生身临其境之感。

近些年,“汉服”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很多大学生都开始学习和了解“汉服”文化。“汉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讨论和热爱“汉服”文化也体现了当代公众的审美回归,表明文化传承意识正在逐步增强。但是部分人并不了解汉服文化,甚至还会出现畸形、扭曲认知的情况。在融合思政教育和文化自信时,高校就可以从这一角度出发,开展“汉服文化之寻根”的活动,征集与汉服文化相关的微电影、微纪录片、文章等。高校应该鼓励全体大学生参与其中,从各种渠道搜集和整理资料,既可以去博物馆拍摄真实的汉服,了解汉服的来源与发展,还可以从网络、书籍等渠道收集各类资料,并撰写专题报告,借助文章、视频、PPT 等多种形式加以呈现。随着研究逐渐深入,学生也会更加全面和系统地了解汉服文化,不仅可以实现提高信息素养,还能形成正确的文化意识、文化观念,主动承担起宣传、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3.巧设问题讨论活动。在思政课堂上,教师应当将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将“话筒”交回学生手中,使其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2]。在融合思政教育和文化自信时,教师可以采用巧妙提问的方式,逐步活跃学生的思维。既可以采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发言的方式,也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活动。

例如,在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你觉得传统文化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何要发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怎样的传承意义?请举出具体案例。”要想解决问题,学生不仅需要独立思考,还要搜集与之相关的资料、数据和案例,这样才能有理有据地表达个人观点。在参与小组讨论时,学生能在聆听、发言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灵感,产生更多感悟和体会,也能更加深入和全面地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再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个讨论话题:“乘客在乘坐出租车时遗失了一个钱包,司机在捡到之后还给了乘客,那么司机是否可以接受乘客的感谢金呢?”因生活阅历、人生经历不同,不同的学生会对这一问题产生不同的想法,而教师要认真聆听学生发言,并适当给予点评。

4.加强合理应用网络技术。在当前的信息时代,思政教育应该尝试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融合起来,优化当前的课堂教学模式[3]。思政课程的整体课时相对较少,文化自信是教学内容的一个模块,短期教学无法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难以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此时,教师就可以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灵活运用直播课、微课、慕课等多种手段,为学生提供不同主题的文化自信学习资料。学生在课后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学习资料,完成在线学习和在线打卡,还能与同学、教师进行实时交流;教师也能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借此针对性地调整课堂教学模式。当前的大学生都是伴随着信息技术长大的,因此对新媒体平台有较多了解和认知。在具体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微博、QQ、微信、抖音、斗鱼、虎牙等平台,进一步提高宣传思政教育、文化自信的力度。教师可以建立专门的微信公众号,每天固定时间推送与思政教育、文化自信相关的文章,每个学生都可以在文章下方留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要认真观看、及时回复学生的留言。

(二)重视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氛围

在融合课程思政教育和文化自信时,教师不仅需要尽快调整课堂教学方法,还要与学校配合打造优质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具体来说,学校和教师应当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为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1.构建完善的校园制度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是指高校内部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管理条例等方面的内容[4]。将文化自信融入制度文化,不仅能为高校开展日常管理工作提供明确的方向,还能在规范学生行为、增强学生观念意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文化教育真正的作用。高校应当制定系统的制度保证体系,为渗透文化自信做好充足准备。一方面,教育部门要格外重视落实文化渗透工作,从整体角度细致规划,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给予经费方面的支持与帮助。高校需要全面分析教育部门提出的要求,设计切实可行的渗透政策,打造由思政工作部门、学校领导组成的管理小组,构建系统合理的管理团队,确保所有部门都了解各自的任务,承担相应的责任,保证稳步提升文化渗透工作效果。另一方面,高校应该发挥全体大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其利用校长信箱、论坛、公众号等方式,为开展文化渗透工作的情况提出合理建议。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地感受文化自信,还能保证文化自信逐渐渗透于优化和创新校园制度的全过程。

高校应该构建更加完善、系统的文化自信渗透激励体系。激励制度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物质激励,另一个则是精神激励[5]。一方面,针对在年级、学院、班级文化中渗透文化自信的情况,开展个人评比、先进班级评比活动,并借助奖学金、助学金等方式提供物质奖励,这一激励措施能够增加学生学习思政知识、增强文化自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运用精神激励的方式,思政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构建更加强大、充满正能量的精神世界,而精神激励就如同无形的推动力,能够让学生在正确的引导下形成新时代良好的思想观念。因此,在打造激励体系时,高校应当采用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相配合的方式,从根本上保证文化自信与思政教育完美融合,为有序开展各项教育活动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2.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从文化自信教育的角度优化思政教育体系,不仅需要高校构建系统合理的制度文化,还需要打造优质的校园文化,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资源和物质资源,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校园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的过程中感受思政文化、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红色文化以及先进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方面,高校可以充分运用传统节日、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等,从思政教育、政治文化的角度出发开展不同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6]。具体来说,高校可以开展与中华文化相关的大型演讲比赛、辩论赛、舞台剧等活动,努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另一方面,高校应该从家庭、学校、网络等角度出发,增强校园环境与思政教育、文化自信教育之间的契合度。例如,高校可以在校园内张贴多样化的文化宣传标语,利用校园广播播放与思政教育、传统文化相关的学习内容。同时,高校还要调整和优化校容、校貌,重视合理规划绿地布局,打造更好的校园生态环境。高校应该号召全体学生爱护校园内的花草树木,进一步增强全体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人地协调观念。如高校可以在校园内种植松柏,借助“松柏之常青”激励学生,使其在面对困难、磨难时仍旧坚守初心、不畏艰难。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这些历史财富始终滋养着我国人民的信仰、智慧和精神,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构建学生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自信应当渗透于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思政的全过程,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给予学生正确引导,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与归属感,使其成长为满足社会需求的现代化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汉服思政大学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汉服新“江湖”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上台说汉服
大学生之歌
汉服有礼
汉服有礼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