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银发写作”群体的媒介形象研究

2023-09-28 06:02陈婷婷于璟湛江科技学院广东湛江524000
名作欣赏 2023年14期
关键词:银发框架媒介

⊙陈婷婷 于璟 [湛江科技学院,广东 湛江 524000]

所谓“银发写作”,是指60 岁以上老人进行文字书写的现象。我们研究的“银发写作”群体的媒介形象,是人们对于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再现的“银发写作”群体认知信息的总和。通过在知网搜索主题词发现,目前研究“银发写作”和“媒介形象”的文章数目为0,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无论是对“银发写作”群体的认知和态度,还是对老龄社会的多角度呈现都是不利的。因此,笔者试图从媒介形象的视角勾勒“银发写作”群体的镜像,以期描绘出新时代媒介视角下“银发写作”群体的全貌,为后续的“银发写作”研究奠定基础。

一、研究的总体设计

我们对此话题的研究设计着重从研究方法、理论基础、样本选取、类目建构等方面着手,具体内容如下:

(一)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对媒介视角下的“银发写作”群体进行一定的定量和定性分析。

中国台湾学者臧国仁的高中低三层次结构法是使用较多的新闻框架理论。臧国仁认为媒介所呈现的“现实”是对客观现实中各种要素选择、重组的结果,媒介所呈现的现实由媒介报道中的高、中、低层三个环节组成:高层次结构即宏观层次,指报道议题的标题、导语、引语等;中层次结构为中观层次,指报道议题的先前事件、主要事件、事件历史、结果、评估、影响和归因等;低层次结构即微观层次,指文本中字、词、句与修辞手法等。本文依据该理论,分别从宏观的议题框架、中观的叙事框架、微观的表达框架三个层面,展开对媒介文本的研究。

(二)样本选取

我们选取的媒介文本来源于四大门户网站和四大官方网站,四大门户网站分别是腾讯、搜狐、网易、新浪,四大官方网站分别是中国新闻网、人民网、光明网、央视网。为了保持研究的一致性,媒介内容仅限定文字文本,不包括视频新闻、图片新闻等。研究的具体时间段界定为2013 年1 月1 日—2022 年7 月16 日。

通过输入关键词搜索,我们发现搜索结果中包含许多与老人写作无关的条目,剔除无关信息和重复信息后,最终符合要求的媒介文本为48 条,其中腾讯网15 条,搜狐网20 条,网易3 条,新浪3 条,中国新闻网3 条,人民网2 条,光明网2 条,央视网0 条。

(三)类目构建

根据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类目的建构:

1.媒介报道的时间和篇数:以2013 年到2022 年的每一年作为一个单独的研究时间段;

2.新闻主角的性别:男,女,未提及;

3.新闻主角的年龄:60-69 岁,70-79 岁,80-89 岁,90 岁以上,未提及;

4.新闻主角所属区域:城镇,农村,未提及;

5.媒介的议题框架

(1)主要议题:从标题上看新闻报道的主要话题。

(2)报道主体:个人还是群体;主体的个人特征。

6.媒介的叙事框架:按照臧国仁的新闻框架理论,中层次结构为中观层次,指报道议题的先前事件、主要事件、事件历史、结果、评估、影响和归因等,而这些要素又可以重新整合成新的要素。①主要事件:是指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②原因背景:指先前事件、历史、归因;③结果影响:结果、影响;④评估:即媒体工作者或相关专家、管理人员对主要事件的分析与评价。

7.媒介的表达框架:主要从语句表达的角度探讨报道倾向,包括正面、负面、中立。

二、研究结果及数据分析

通过对所有媒介文本的内容分析,我们从“银发写作”群体的相关属性和新闻框架理论的宏观、中观、微观角度描绘出“银发写作”群体的媒介形象。

(一)报道时间和篇数、信息来源

媒介关于“银发写作”的报道,从2013 年到2022 年近十年的总数仅为48 篇,平均每年不足5 篇;从信息来源看,门户网站是主要报道阵地,报道数量占统计总数的85%,官方网站的报道仅为15%。可见,在新时代和老龄化双重背景下,媒介对“银发写作”的关注度不但没有提升,反而非常欠缺,官方媒体对银发写作的重视程度很不够。

(二)年龄

媒介现实中“银发写作”群体的年龄集中在70-79 岁、80-89 岁,这两个年龄段的写作人数分别占据样本总量的40%和56%;而60-69 岁和90 岁以上写作的老人总数不足5%。这从侧面反映出我国老年群体日趋健康、长寿的现状。但是媒介对银发写作群体的报道,在年龄方面的分布不均衡非常突出。

(三)媒介的议题框架

媒介报道的议题比较突出地体现在银发写作的状态和成果上,写作的状态包括写作的具体场景,比如病房里的写作者、在灶台边写作、扎根农村写作60载、勤勉写作、中风4 次坚持写作、不惧帕金森病坚持写作、笔耕不辍、笔耕不止、坚持写作50 载等等,这一类的描述在标题中出现的频率很高,48 篇文本中有30 篇聚焦于写作状态,占比达到60%;紧接着是写作成果,占比为48%。这部分的议题主要描述为:完成的作品名称、创作了多少首诗歌或剧本等、写了多少万字。其次关注的重点依次是内容、动机、评价。

媒介对报道状态和报道成果的关注度高度一致,反映出媒体在新闻选择时的观念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记者的新闻选择和价值判断是新闻采写最重要的环节,它决定了新闻作品的原貌和质量,影响着受众对新闻事实的认识。银发写作的群体是老年人,传统观念认为老年人是需要被照顾、被帮扶的对象。而银发写作群体的出现打破了这种观念,自然是被媒介争先报道的内容。

“银发写作”报道中的所有新闻主角均为个体,而关于群体写作的报道数量则为0。这反映出新时代的银发写作多为个人层面的写作,很少涉及群体创作。

(四)媒介的叙事框架

通过对所有样本叙事要素的分析发现,含有1-2个要素的文本占据52%,包含全部4 个要素的仅占2%。可见,对于银发写作的报道至少有一半是要素不全的报道,或者对于原因没有深入挖掘,或者没有评价。媒介文本报道的要素较少,不利于受众对事件的全面把握。

(七)媒介的表达框架

我们主要通过媒介的报道倾向研究媒介的表达框架。通过对媒介的报道性别、年龄、媒介的议题、媒介的叙事框架、媒介的表达框架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媒介报道的“银发写作”基本都属于正面报道,歌颂老人们在写作过程中呈现的种种精神和品质;媒介的正面报道倾向会塑造大众对“银发写作”的积极认知,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而中立的报道属于“文不符题”,标题是老人写作,而内容重点并非是老人写作,这对媒介口碑和品牌的构建是不利的。

我国老年保障需求在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基础上,将转向“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这正成为老年人健康生活和生命质量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银发写作”作为满足老年人精神追求,彰显老年价值的重要方式,正日益凸显出其独特价值。

三、“银发写作”群体的媒介形象分析

本文对所有搜索到的媒介文本进行一定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后,总结出“银发写作”群体的客观形象:“银发写作”群体的主力为男性,年龄集中在70—89 岁,属于高龄写作;他们多生活在城镇,学历有高有低,职业广泛;他们的写作动机多样,或是为了传承当地的文化,或是为了歌颂家国,或是为了圆自己的文学梦……他们不惧年老体衰、病痛折磨,笔耕不辍,成果丰硕。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以下精神:

1.热爱文学,至死不渝

无论是身体康健还是体弱多病,无论是生活小康还是穷困潦倒,无论是退休干部还是乡村老妪,“银发写作”群体都有共同的爱好文学兴趣,文学是他们的信仰,陪伴他们从始至终。在《南阳老人张明礼的写作路:莫疑梦难圆 花开自有时》中,72 岁的张明礼自幼热爱写作,一直怀抱着当作家的梦想,工作后也从未停止写作的脚步,尤其是在患病后,更是坚持写作不停歇,用他的话说,“活着一天就要写作一天,不能在追逐写作梦想的路上留下遗憾”。《点赞!常宁这位七旬老人用10 年时间完成书稿100 余万字》中的“古稀寓言作家”彭福生,上小学时文学梦就扎根于心,业务时间酷爱文学,退休后又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文章体裁,为多出精品力作,写作起来不分昼夜。他说:“只要我还写得动,就会一直坚持下去。”《23年180 万字 原州区八旬老人的“书香生活”》中的主人公刘平,孩提时代生活困难,但是宁愿挨饿也要挣钱买书、看书。读书的日子让他觉得“乐不可支”,对书的热爱一直延续到老年,并动笔成书,已出版发行180 万字。

2.爱国爱家,感恩生活

银发老人们是伴随着共和国成长的一代人,他们从贫穷苦难中走来,目睹祖国的内忧外患,将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倾注于平凡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他们的辛勤付出推动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对党和家乡的爱是他们写作的起点和终点。《光荣在党50 年初心不改!耄耋老人书写平潭革命史演义》中的88 岁老人徐兴禄,是一名有50 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创作的故事弘扬了革命先烈的斗争精神,他说:“回首走过的路,是党教育了我,我所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离不开党的阳光哺育。”“这本书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送给党的一份礼物。”在《古稀老人呕心沥血 自费编印志谱史话》中,孙厚德老人是一名老党员,他编撰志谱史话,是为了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孙厚德老人说:“我要用我的爱好所长为社会做贡献,为家乡做贡献,为子孙留些笔墨,让他们永远牢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扬州耄耋老人创作百余歌曲颂党恩》中,主人公薛照熙创作的约半数以上的歌曲和党、祖国及扬州有关,创作的原因是“歌颂党,歌颂扬州”,银发老人受党帮助,就要报答党的恩情。

3.热心公益,无私奉献

老人们除了写作,也醉心于公益事业,在媒介报道的银发写作群体中,老人们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的例子也有不少。《跟着〈洛阳晚报〉学写作,洛阳73岁老人出版20 多万字自传》中的主角赵正用老人,通过写作赚取了第一笔稿费,她用这笔稿费开启了公益之路。此后,每次从晚报上看到有需要帮助的人,老人都会伸出援手,她还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多次走进养老院、福利院进行公益演出,还给偏远山区的孩子们捐献衣物、棉被等,传递爱与温情。在《商南一退休老人坚持发挥特长,抢救撰写商南民歌》的报道中,商南人曹德有退休后加入商南县文化志愿服务队,撰写商南民歌,抢救家乡的非遗文化,还义务参加文化惠民活动。他说:“我的一点特长能为群众办点实事、为社会做点贡献,就是忙点累点,也心甘情愿。”而《热爱文艺 乐于奉献 这位老人在创作中展现生命精彩》中的主人公程祯鼎被称为创作达人,从铁路系统退休后,他牵头组建了老年人歌咏队和“诗韵人家”诗社,还创作了不少剧本,为社区编排各类弘扬正能量的文艺节目,他说:“我觉得能为人民做些事情是我最大的荣幸。”在《扬州耄耋老人创作百余歌曲颂党恩》中,主人公在感念党恩的同时,积极参加公益活动,被称为“公益达人” 。

4.饱经磨难,坚强乐观

媒介报道中,有些老人一生经历了很多磨难,但是这些磨难并没有打败他们,反而成了他们生命的滋养,他们积极面对,乐观向上的精神让人动容。《76岁老人的“月亮与六便士”》中的鲁锦荣是村里的公厕管理员,也是一名修鞋匠,同时也是绍兴市作家协会会员。他自幼家境贫寒,体弱多病,因无钱医治而疾病缠身,工作上经历两次下岗。但是老人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能找到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得之淡然失之坦然,最终生活平稳,光景越来越好。《浏阳老人不惧帕金森病坚持写作 外甥女成“专职代笔”》《耄耋老人4 次中风仍坚持写作 手写2 万字书稿》以及《病房里的写字者:苏州90 岁老人痴解〈红楼梦〉,写就70 万字小说》,这些报道都是从老人的身体状况入手,介绍老人身患疾病,但是与病魔顽强抗争,坚强乐观面对,最终一边生病一边写作,把灵魂寄寓在写作的世界里,活出了几分自在与诗意。

5.顽强拼搏,自强不息

并非所有写作的老人都有较高学历,媒介报道中不少写作者的学历很低,他们有的仅读过几年小学,有的甚至是文盲。但是,因为爱钻研,肯下苦功,又有水滴石穿的韧劲,最终不仅能够写作,还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庆云八旬老人三年写作八万余字 创作纪实小说〈英烈〉缅怀英雄》中的王振明老人,只有小学文化,一个放大镜、一本《新华字典》是写作离不开的两个工具,他借助放大镜,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3 年间更是翻烂了两本字典。《八旬老人20年出版7 本专著创作100 部剧本》中的主人公滑银生退休后开始钻研古体诗,还将创作领域向元曲、汉赋、童话等领域拓展,每拓展一个领域,他几乎都要从头学起。诗词歌赋之类的书籍,买了数百本。他随时学习、随时观察、随时创作,为写作经常熬夜到很晚。《大有作为!永康一八旬老人写作、编书笔耕不辍》中的主人翁退休后则开始学习使用电脑,在网上写文章;还开设了自己的公众号,设置了不同的专栏,是与时俱进融入新媒体的典范。

通过以上多维度与多角度的分析,可以发现媒介在建构“银发写作”群体形象时存在着官方媒体重视程度不够,整体报道数量不足,报道视角单一,写作者性别、年龄比例严重失衡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媒介应调整报道策略,紧跟社会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媒体的重要作用,加强“银发写作”群体的报道,弘扬老年人“退休不退场”的积极的社会参与精神,树立老年群体高质量生活的样板,为构建积极老龄化社会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银发框架媒介
框架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银发一族”消费升级
银发网红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WTO框架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一种基于OpenStack的云应用开发框架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