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搜神记》神仙形象的形成及价值

2023-09-28 06:02赵姗姗范学新伊犁师范大学新疆伊宁835000
名作欣赏 2023年14期
关键词:搜神记成仙搜神

⊙赵姗姗 范学新[伊犁师范大学,新疆 伊宁 835000]

神仙形象最初并不是统一的,在先民眼中“神”概念主要是指自然神,是被先民神化了的自然现象,是具有神秘性、主体性和创始性的超自然存在者。而“仙”概念则是指人通过修炼得道而长生不死的具有出世的超自然存在者。“神”和“仙”在各自概念的演化过程中,含义不断丰富,两者之间的界限也开始变得模糊,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形象——“神仙”,之后“仙”这个字便指代了神仙。

由“神”而“神仙”,这其中有一个变化与融合的过程,《搜神记》中的神仙形象便处于两者的融合过程之中。《搜神记》中自然神很少,更多的是通过外力成仙的人,神与仙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难以区分。在《搜神记》记载的神仙当中,有神农、赤松子、炎帝少女、赤将子、宁封子、偓佺、彭祖、师门、葛由、冠先、琴高、陶安公;修道成仙的术士有:焦山老君、鲁少千、八老公、刘根、王乔、蓟子训、汉阴生、常生、左慈、于吉、介琰、徐光、葛玄、吴猛、园客等。战争、灾异、道家思想、佛教思想、文学传统,等等,诸多影响使这些神仙形象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对文学史和思想史研究有极大的价值。

一、《搜神记》中神仙形象的成因

“神仙”包含了人们对超自然的幻想和对人生的憧憬。不同时期的人们对于超自然的幻想和对人生的憧憬有所不同,神仙形象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搜神记》中的神仙形象受到魏晋时期的历史环境、佛道两家思想观念和文学传统三方面的影响而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一)历史环境的影响

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可以称作乱世。汉末的战乱,三国的纷争,西晋统一不久后发生的“八王之乱”,西晋的灭亡和晋室的东迁,接下来北方十六国的混战,南方宋、齐、梁、陈几个朝代的更迭带来的争斗……在这三百多年里,几乎没有多少安宁的时候。战乱和分裂,成为这个时期的特征。除了天灾之外,战争往往也会带来疫情。根据《中国灾害通史·魏晋南北朝卷》对魏晋时期灾害发生情况进行系统统计,可知从曹魏(220)建立,到东晋(420)灭亡,这两百年的时间里,共发生水、旱、疫等八种灾害,共计534 次,发生率高达267%,也就是说,平均不到5 个月就有一次灾害发生。如此频繁的灾异,带给人们巨大的伤害,有时候一场灾异会使一个地区死者大半。这些灾异的发生使人民的生活处于困境之中,且因生命常常会受到战争和灾异的威胁,内心不免有深深的朝不保夕之感。因此,人们往往向神异世界寻求精神安慰。

(二)鬼神信仰的影响

我国先民对鬼神的信仰起源很早,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到“中国本信巫”,并阐述了当时人们看待鬼神的普遍观念“盖当时以为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因此在描述鬼神故事时“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搜神记》作者干宝的想法便是一个例证,干宝“性好阴阳术数,尝感于其父婢死而复生,及其兄气绝复苏,自言见天神事,乃撰《搜神记》二十卷。以‘发明神道之不诬’(自序中语),见《晋书》本传”。虽干宝或因父兄之事对鬼神的存在比较相信,但通过《搜神记》中搜集的故事也可见当时人民对鬼神的普遍信仰,因此当佛道两家以鬼神传播教义时,也更容易受到鬼神思想的影响。

(三)道教思想的影响

战争和灾异使人们在困境中艰难求生。当生存难以维持,生命受到威胁时,伦理便也无从谈起,因此儒家的独尊地位和权威性也受到挑战,此时便有新的思想——玄学出现。玄学对儒学形成了冲击,魏晋玄学的形成和道家的老庄思想有明显的关系,因此吸收道家思想的道教也因此得到了发展。道教对魏晋社会最主要的影响是葛洪在《抱朴子》中提出了著名的“三仙”说:“按《仙经》云,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地仙”思想的提出把现实中的人拉入神仙行列,使当时成仙的方法有了极大的拓展。因此在《搜神记》中出现了很多得道成仙的术士,这些得道成仙的术士在《搜神记》中所占比例较高,且可以从这些术士形象中看到“神”和“仙”之间的界限已不分明,并出现融合的倾向。道教“地仙”思想的传播,使人们意识到成仙的愿望有了实现的可能,让人们觉得现实生活中的苦难有了可以摆脱的途径。

(四)佛家思想的影响

佛教自汉明帝时传入中国,便不断改造以适应受众的心理,有属于雅文化层次的学理佛教和属于俗文化层次的民俗佛教。在这种传教策略的影响下,帝王扶持佛教,修建佛寺,文人与名僧相交往,而下层民众也往往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投入佛门的人数大量增加。仅从梁朝到北魏末,寺院就由二千四百八十六座增加到三万余座,僧尼由八万二千七百余人发展到约二百万人。佛教的传入和佛经的大量翻译,在当时引起了震动,其震动所波及的领域和阶层极其广泛。佛教不同的传教策略以及帝王对于佛教的推崇重视,使当时的人们受到较深影响。

佛教给文学和不同阶层的人带来了与中原迥异的思想观念,使得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改变。佛教对人们的影响主要在于三世、因果、轮回、机缘、众生平等以及三界、五道等观念,其中因果报应对神仙形象有较多影响。它强调每个人的善恶行为必定会给自身的命运带来影响,产生相应回报,由此引起人们在前世、现世和来世三世间轮回。付开镜在《佛教对中国古代恩仇观的影响》中就谈到了佛教因果报应在惠远时已经系统化,被人们所接受,并详细列举了梁武帝等人受佛教因果报应观念影响下的行为变化。由此可见,佛教因果报应理论在当时与儒家合流,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

(五)神话故事的影响

《搜神记》中的神仙形象也受到神话故事的影响。干宝《搜神记》以搜集到的神话故事为创作素材,并沿着神话仙话化方向发展。

首先是以神话故事为创作素材。中国古代的神话是丰富多彩的,大部分神话故事也得到较好的保存和流传,并受到一定的改编。一是不断丰富对神仙生活的想象,如在描写神仙的饮食时,强调神仙的饮食异于常人,所用之物并不包含五谷杂粮,而是吸收日月精华的花草、果实等,这些所食之物并没有经过人为的加工,全出自天然。二是将神仙法术进一步丰富化,神话故事中记载的法术大多是长生不老,而现在则在长生不老的基础上发展出死而复生,对于上天入地的想象也从最初的随风雨上下到随烟气上下或者是直接飞行。当然神仙运用这些法术更多的还是护佑人世风调雨顺,也是对神话故事中与自然和谐共处、护佑人间精神的承继。

其次是沿着神话仙话化方向发展。神话在形成之初便开始经历改造,有着不同的改造方向,主要是神话历史化和神话仙话化两个大方向。《搜神记》对于神话故事的继承是沿着神话仙话化的发展路径,神话仙话化是中国古代神话鲜明而独有的特征,是仙话在其发展过程中为了抬高自己,达到宣传神仙信仰及长生不老目的而有意识地对神话进行借用和改编的结果。这种对神话的借用和改编,是将成仙这一结果更加明确地显现出来,如精卫填海的神话在《山海经》中的记载更强调精卫与自然抗争的不屈精神,而《搜神记》中对精卫故事的表达更多的是在其对仙道的追求和学习以及最终成仙的结果。对于同一个人物,仙话对神话有所继承,或者说将神话故事进行改编,从而达成宣扬神仙信仰以及长生不老的目的。

二、《搜神记》中神仙形象的特点

《搜神记》中的神仙形象,体现出厌恶战争、护佑人世、长生不老、贴近世俗、恩怨分明、抗争爱民等特点。

(一)厌恶战争

频繁的战争、混乱的社会使得君权衰落,因此出现帝王地位下降、神仙地位上升,神仙与君主的关系发生改变的情形。从神仙与君主相处中可以发现神仙不再受君主的束缚,出现戏耍君主、报复君主等行为,这些行为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对战争的厌恶。《搜神记》中的君主有宋景公、汉文帝、曹操、孙策等,但是遭到戏耍、报复的大都是暴君。《淮南八老公》中淮南王刘安虽不是君主,但是受到八老公的上门求见和尊敬;曹操作为君主,然而在《左慈显神通》中却是被戏耍的对象。这也表明了君主并不能凭借地位而得到神仙的青睐和尊重。

神仙对君主的态度受君权盛衰影响较大。《冠先钓鱼》中写:“宋景公问其道,不告,即杀之,后数十年,踞宋城门上鼓琴,数十日乃去。”此时神仙虽因不愿传授君主道术被杀,但也没有出现报复君主的行为。而在《于吉请雨》中,孙策对于吉的种种刁难,之后杀于吉,于吉的尸体消失、不知去处,最后孙策则受到报复,惊惧而死。君权高涨之时,冠先即使被杀,也没有报复,在宋城门上鼓琴更多的是对自己冤屈的诉说;君权衰落之时,高高在上的君主也不能免于报复。

通过神仙与帝王相处的不同情形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在《搜神记》中,神仙的地位很高,这种高地位是通过与明君交往、戏耍贬低暴君这两种方式来提升的。《搜神记》论述了先秦到晋时神仙,我们可以发现魏晋南北朝时的君主曹操、孙权都没有得到神仙的尊重,这正是因为当时他们发动战争、政变对人民造成了迫害,人民对这些君主没有好感,而神仙隐形、死而复生的法术也体现了世人想要逃脱战争和政治的旋涡、避免遭受迫害的迫切心愿。

(二)护佑人世,长生不老

在灾异影响下神仙形象呈现出护佑人世、长生不老的特点。神仙具有呼风唤雨的能力,首先自身能够随风雨上下,其次能使风雨为自己所用,随风雨上下主要是作为神仙上天入地的一种方式,而驾驭风雨的能力更多的还是表现在护佑人间风调雨顺。《搜神记》将《雨师赤松子》这篇列于卷一第二,并且认为雨师赤松子乃是神农和炎帝少女之师,点明雨师这一神仙官职早已出现并且担任这一职位的人在不断变动,深刻体现了对雨事的重视。除了专管雨事一职的官员之外,各路神仙也都拥有协调风雨的责任,彭祖对人们“祷请风雨、莫不辄应”。《常生复生》中记载:“后大水出,所害非一。而卒辄在缺门山上大呼,言‘卒常生在此!’云‘复雨,水五日必止。’”这里“复”指的是消除,“复雨”指的是停止下雨,这段对话充分表明了风雨带来的灾异危害甚大,以及神仙身上寄托着人们渴望风调雨顺的心愿。

在战争灾异的影响下,人们不仅仅渴望减少战争灾异的发生,更有对身体健康和长生的渴望。在《搜神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对于神仙长生不老、死而复生的描述,如《蓟子训长寿》中描述有人在东汉正始年间遇到蓟子训,蓟子训行走时“视若迟徐,走马不及”,这不仅描述了神仙的长生,更描写了长生的状态。蓟子训通过修炼达到长生之后容颜可以保留,也可以变幻,他的行动与外表相匹配是迟缓的,但是实际上身体保留着最好的状态;《常生复生》则表明了存在死而复生的可能。为了身体健康和生命长久,人们不免也会对神仙所用的仙药以及百草华、松实、桂芝、桃葩、薜荔的葩实、五色香草果实这些吸收日月精华、延年益寿的植物有了想象,渴望能够帮助他们缓解病痛、接近长生。

(三)贴近世俗

道教对神仙形象的影响主要在葛洪《抱朴子》中“地仙”说中提出,“地仙”说的提出使神仙形象更加贴近世俗。一是成仙人的身份下移,在明确记载身份的神仙故事中,只有神农是帝王,王子乔或是周灵王太子、宁封子是陶正、彭祖为大夫、琴高为舍人、王乔为尚书郎,其余人要么是道士,要么是普通人。此外《搜神记》对汉代以后的神仙故事记录的较多,这两点充分表明了成仙者与魏晋南北朝时普通人们的身份差距更小、时间距离更近,现实中的人有了更多成仙的可能,神仙形象也更加贴近世俗。二是成仙途径的拓展,《搜神记》中成为神仙的途径主要有四种:服食仙药成仙(神农等)、因功或机缘成仙(宁封子等)、修习仙术成仙(刘根等)、修道成仙(焦山老君等),其中修习仙术成仙、修道成仙是受道教思想影响的成仙途径。“仙术”是道教用语,是指修炼成仙或奇幻变化之术。“道”指的是道教的经典,如葛玄跟从左慈学习道教经典《九丹液仙经》,学习变化之术。道教思想影响下的神仙形象主要呈现出世俗化的特征。

(四)恩怨分明

佛教影响下的神仙形象呈现出恩怨分明的特点,这一特点是从神仙与人交往以及对恩仇的态度中表现出来的。神仙在与人交往时往往不愿受恩、有恩必报,对于仇则是有不报仇、告诫、报仇这三种态度。恩情对于神仙们来说是一份因,受人恩情,便要还一份果,因此会出现很多神仙不愿受人恩情的故事。《介琰隐形》中,介琰为吴主所请,居宫庙,然而无所食啖,不受饷遗。介琰不愿传授吴主法术,因此一开始就不打算接受吴主的馈赠,不愿受其恩情。《彭祖仙室》中“历阳有彭祖仙室。前世云:祷请风雨,莫不辄应”。彭祖对于百姓们祷请风雨的请求没有不答应的,虽是因为承担护佑人世的责任,但更多的也是因为受百姓们的香火供奉。神仙会因为事情的严重程度而对仇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冠先钓鱼》中,冠先因没有传授宋景公道术而被杀,但是并没有报仇。《刘根召鬼》中对于想要杀他的太守,刘根是通过显其能,以其父母告诫太守。当然也有很多不愿受冲撞、有仇必报的神仙,在《汉阴生乞市》中,汉阴生本是长安市中行乞的小孩,人们用粪水浇他,侮辱他,之后这些洒粪水的人家受到报复,房屋自行倒塌,压死了十几个人。《于吉请雨》中孙策冤杀于吉,最后因于吉报复而死。于吉和冠先在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样被君主所杀,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这大概是因为冠先的故事由来已久,是春秋时期观念的反映,而于吉则是作者所处时代写就的,受当时恩仇观念的影响。

从神仙对恩仇的态度中,我们可以看到佛教因果报应的影响。因果报应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而神仙不愿与尘世之人有密切接触,也不愿与人们有因果关联,因而不愿受恩,并通过了结仇怨来消除与人们的因果联系,使得这份联系不必在三世间轮回。

(五)抗争爱民

神话故事影响下的神仙形象主要呈现两个变化趋势。一是固有的神仙形象有所改变。精卫形象在《山海经》中呈现的是:“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侧重的是精卫不屈的抗争精神。在《搜神记》中是: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侧重于成仙结果。二是在延续抗争、爱民精神的同时,不仅仅局限于对自然的抗争,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抗。对自然的抗争更多的是将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为自己所用,《吴猛止风》中:“后将弟子回豫章,江水大急,人不得渡。猛乃以手中白扇画江水,横流,遂成陆路,徐行而过。过讫,水复。”因江水太急,无法渡江,便使江水为己所用。对社会的反抗主要是对社会的不满,以及对暴君的报复,以期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如《于吉请雨》中暴君孙策惊惧而死,这种抗争中往往包含爱民意识。《彭祖仙室》中对民众“祷请风雨、莫不辄应”,《于吉请雨》中,于吉对暴君的报复也不仅仅是因为自身死亡,更是因为孙策与众将士是对立的,并不是一个爱民爱将的君主。

三、《搜神记》中神仙形象的价值

《搜神记》当中的神仙呈现出厌恶战争、护佑人世、长生不老、贴近世俗、恩怨分明、抗争爱民等形象,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后世文学创作和研究魏晋时期的思想有较高参考价值。

(一)文学史上的价值

《搜神记》神仙故事对小说有开拓价值。《搜神记》作为志怪小说集,对当时的志怪小说写作有积极影响。干宝以后,大量仿作《搜神记》的志怪小说纷纷出现,神仙形象也在不断开拓中丰满。《三国演义》中便对于吉、左慈等故事进行加工,如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斩于吉》所写于吉的故事出自《搜神记》,其中写孙策下令把于吉缚于烈日下求雨、孙策照镜而于吉在镜中现身等情节全同《搜神记》。于吉的神仙形象因故事情节的增加而更加丰富,但与最初形象相差不大,《搜神记》中的于吉故事是该故事不断发展的核心内容。

《搜神记》神仙故事也是戏曲作品的重要源头。《董永与织女》是改编最为普及的戏曲,这个故事在改编中被不断增加情节,如“自卖为奴”情节的增加,使得董永、主人与神女三者之间的对话丰富起来,神女的人物形象也更加饱满,为之后董永与神女的爱情故事提供了基础。除情节、人物形象不断丰富外,这个故事也被不同剧种吸收,在宋元话本中把它改编为《董永遇仙传》之后,宋元南戏就有了《董秀才》《遇仙记》,明清传奇中又有《织锦记》《遇仙记》《天缘记》等。清代中期以后的各种地方戏又将它改编为《天仙配》,如山东梆子、河南梆子、黄梅戏等。

(二)思想史上的价值

神仙形象是世人愿望的表达。神仙形象作为人们的想象,当然会反映世人想要改变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在《搜神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神仙们控制风雨、预测天气变化的描述比重很大,这反映了深受灾异影响的人们的迫切愿望。此外,人们对生命的追求也是十分迫切的,人们不断地降低标准,从长生不死到长生不老到寿命延长、消除疾病。当然人们也会有想要变革社会的愿望,如《于吉请雨》《徐光种瓜》表现了对暴君的反抗;《左慈显神通》在展现自己法术的同时,也有些许对君王的戏弄,这些神仙形象展现了人们对明君贤臣的渴望。这些神仙形象,对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体会当时人们的生存状况、研究魏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有史料价值。

因为受当时历史环境、佛道两家思想和神话故事多个因素的影响,《搜神记》中的神仙形象呈现出厌恶战争、护佑人世、长生不老、贴近世俗、恩怨分明、抗争爱民的特点。这些丰富的神仙形象反映了人们改变自然、改革社会的愿望,是魏晋时期人们对于生活的憧憬。正因为神仙形象中饱含着人们的愿望和憧憬,《搜神记》这部作品才能深受人们喜爱,得到广泛的流传,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思想研究产生较大影响。

猜你喜欢
搜神记成仙搜神
海绵“成仙”
制造《搜神记》
《搜神记》的主要版本流传及研究概览
由对立走向友善—《搜神记》与《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中人怪关系
由对立走向友善
寻仙记
论《搜神记》中狐的形象类型及其文化隐喻
国画 久住山林半成仙
《聊斋志异》中的“红杏出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