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温柔》中迪克的身份认同危机及根源

2023-09-28 06:02黎业发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1306
名作欣赏 2023年14期
关键词:菲茨杰拉德迪克心理医生

⊙黎业发 [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201306]

一、引言

《夜色温柔》是现代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F.Scott Fitzgerald,1896—1940)人生最后一部完成的作品。该作品以天才心理医生迪克与富家千金尼科尔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深刻地展示出美国“爵士乐”时代的社会风貌。小说的背景设定在20 世纪初的美国,彼时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美国进行得如火如荼,巨大的生产效益使得美国进入空前繁荣的时代,整个社会都崇尚一种拼搏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该风潮被称为“美国梦”。与此同时,社会也潜藏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群体精神危机:强调彰显个性,道德标准却松弛滑坡;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人们却整天寻欢作乐、荒淫无度。欲望被扭曲,道德被消解,上流社会的繁华与贫苦大众的苦难相交织,所谓的“美国梦”只不过是一场虚幻。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处在时代的旋涡中,有些作家就有着异于常人的敏锐,深刻把握时代的脉搏,认识到繁华的背后只不过是一场虚幻,他们借助作品去对之进行揭露与批判,被称为“迷惘的一代”,菲茨杰拉德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夜色温柔》带有浓重的自传色彩,同主人公迪克一样,菲茨杰拉德出身于一个中产阶层,靠着自己的才华跻身上流社会,获取了无数财富,并结识了富家千金泽尔达。在跟泽尔达相恋并结婚之后,他们旅居欧洲,流连于上流社会,生活豪奢。然而一掷千金的生活带来的是巨大的经济压力,菲茨杰拉德渐渐入不敷出,他不得不靠着写剧本与通俗小说度日。之后,泽尔达出轨,并因此精神错乱,菲茨杰拉德承担着更大的精神和经济压力,最终跟主人公迪克一样染上了“酗酒”的恶习。作为“迷惘的一代”的杰出代表人物,菲茨杰拉德不仅用作品宣告着“美国梦”的虚幻与破产,甚至用自己的生命敲响了“美国梦”的丧钟。

二、心理医生的精神困境

小说中的迪克,作为一名专业的心理医生,激情四射,按理说是不可能陷入精神困境的。然而恰恰相反,随着小说的发展,迪克的形象越来越堕落,正如迪克的英文名Diver,“潜水者”那样,现实暗流涌动,迪克在温柔的夜色中迷失自我,在绝望的海洋中浮沉。

我们必须意识到心理医生这一职业的特殊性,菲茨杰拉德将迪克设置成心理医生这一职业并非偶然。从作家本人的经历来看,菲茨杰拉德的妻子泽尔达在后期患有严重的精神障碍,在住院治疗的过程中,菲茨杰拉德得以与心理医生近距离接触,并交流心理学上的问题,这可以说是迪克被设置为心理医生这一职业的直接原因,而且也可以解释小说中大量的心理学知识的由来。然而从宏观上探究,则会发现情况并不那么简单。弗洛伊德是精神哲学和精神分析学的开山鼻祖,到菲茨杰拉德的那个年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已经被学界广泛接受,并形成了独立的心理学,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有“移情”的说法,其意思是说,在心理医生治疗病人的过程中,病人会逐渐对医生产生出一种爱意,“它已先形成于病人心内,然后以治疗的方式而移施于医生”①。这种爱意并非简单地建立在医患之间的感情基础之上,而是出自病人潜意识中的一种幻想,这种幻想也许是过去曾经发生过的。在小说中,作者写到了三个心理医生,除了迪克之外,还有老成持重的多姆勒教授和简单朴素、注重医德的弗朗兹医生,这两个医生都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坚决拥护者,当他们发现尼科尔爱上迪克,都对这一结果表达了高度的谨慎,多姆勒教授甚至出于对晚辈的爱护,让迪克不要再与尼科尔来往。然而,二人在一次登山的过程中,还是相爱了,这是一个非常戏剧化的结果,心理医生爱上病人,而且还是在了解“移情”理论的前提下,不管这之中是不是有着朝夕相处的爱情的萌芽,其实都为迪克的人生悲剧埋下了种子。

迪克的堕落过程,伴随着尼科尔的恢复过程。在小说的前半部分,迪克是一个富有爱心和强大责任感并拥有丰满的理想而且无论谈吐和举止都可称为绅士的心理医生。然而,尼科尔的出现,这一切开始变了。出于心理医生的职责,他开始全心全意地治疗和照顾尼科尔,与她朝夕相处,荣辱与共,即使明明知道她是自己的病人还是与她相恋和结婚。这个过程中,尼科尔的病情开始好转起来。随着尼科尔父亲的去世,她的心结被打开,得以容光焕发,重燃生活的激情。可是与之相反的是,迪克作为尼科尔的心理医生,在治疗她的漫漫岁月中,意志被消磨,最终靠酗酒度日。

迪克对尼科尔的治疗,不是朝夕之间完成的,而是长达数十年,他的理想是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心理学家”②,但也逐渐在现实中萎落。这其中,不仅仅是病人尼科尔对他生命的占据,更为重要的是他朝气蓬勃的青春已经逝去,研究和从事心理学的盛年已然不再,丝毫没有谈论理想的余地。除此之外,当然还包括金钱对他的腐蚀,这些都是使迪克丧失志向的毒药。

虽然菲茨杰拉德将一切辛酸与忧愁反映在书中的人物上,但在小说中,陷入精神困境的迪克最后放弃了尼科尔,也放弃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上流社会的浮华分道扬镳,在小镇的偏僻之所经营着一间诊所,这是迪克解脱自己精神困境的最终选择。

三、缺乏爱情的丈夫角色

要谈迪克的身份认同危机,就不得不说到他作为丈夫的角色。在跟尼科尔的婚姻中,他们虽然名义上是夫妻,然而实质上是医生与患者的关系,正是在这两种关系的交织下,迪克才出现丈夫角色的认同危机。

上文所介绍的弗洛伊德的“移情”理论,即患者在经心理医生治疗的过程中会对心理医生产生一种爱意,这种爱意只不过是来自潜意识的幻想。就这个理论来看,迪克与尼科尔的爱情与婚姻,是基本没有感情基础的。尼科尔对于迪克的感情只不过是来自潜意识的虚幻,而对于迪克来说,精通心理学的他不可能不知道“移情”理论,然而在巨大的资本裹挟下,他参与到尼科尔的人生和生活之中,逐渐失去了自我。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迪克上班酗酒,工作失职,导致医患纠纷,弗朗兹劝说他休息几天等事情平静之后再工作,然而,迪克没有听进去,反而以撤资相威胁。此时,迪克与尼科尔已成为夫妇,掌握着尼科尔可观的财富,在面对由于自己的错误而造成的结果时,他失掉了以往的绅士风度,竟威胁朋友,这足以表明此时金钱已占据了迪克的内心,迪克终究在上流社会的浮华中堕落。丈夫这个角色,只不过是一种工具,他缺乏爱情,于是铺筑金钱大道,而迪克本人,则在这条大道上逐渐迷失自我。

丈夫角色缺失的悲剧性不仅仅来源于“移情”理论,还来源于尼科尔一家对丈夫角色的不认同。丈夫这一角色,是要以周围人的关系为支撑的,换句话说,丈夫之所以是丈夫,首先得有妻子且被妻子承认,其次,是被妻子所在的家族认可。迪克丈夫身份的认同危机,恰恰来源于此。尼科尔的家庭,尤其是尼科尔的姐姐巴比,不仅不承认迪克的身份,还一直认为他的角色只不过是妹妹的心理医生而已。之后,即使迪克想摆脱尼科尔家族的财富,试图经济独立,亦被巴比嘲讽他的独立不过是装模作样。在尼科尔一家看来,迪克不过是一个商品,一个在资本运作之下有价值的玩物,当迪克的价值消耗殆尽,便被弃置一旁,被视作丧失梦想的中年男人、一个失意的丈夫。不仅尼科尔一家是这么做的,连尼科尔最后都选择了汤姆。由此来看,迪克身为丈夫,不仅丧失了尊严,更缺乏了爱情,是彻头彻尾的悲剧。

迪克丈夫角色的缺失还不得不提小说中的另一位女主——罗丝玛丽。罗丝玛丽的角色是迪克人生的反面,她是一个具有理想化色彩的人物,母亲从小就对其进行严格教导,让她经济独立。与罗丝玛丽相反,迪克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靠着自己的奋斗进入上流社会,对于他自己而言,理想只不过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手段,所以当尼科尔投怀送抱时,他的接受便不免让人揣测有不良的动机。然而,理想在迪克人生中的沉沦,是渐进式的,比如迪克在小说中连续出现六次的话——“你不介意我放下窗帘吧”“请放下吧,这儿太亮了”。这段对话每一次出现,都象征着迪克的沉沦,光明对于迪克而言,却是刺眼的东西,夜色并不温柔,但黑暗却是迪克沉沦之后用来慰藉自己的借口。当罗丝玛丽在迪克的生命中出现,他从她身上看到了久违的理想状态,他与罗丝玛丽相恋,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才是真正的爱情,是理想化的、超越现实的,然而却是宿命的、悲剧的爱情,注定了无法长久。迪克渴望被人爱,在小说中数度表达被人爱的渴望,却只能扮演病人丈夫的卑微演员,而自己的爱情却怅然若失,陷入无尽的黑暗之中。

好在小说虽然隐喻现实,却不是现实,菲茨杰拉德在小说中维护了迪克的最后一丝体面,在尼科尔爱上汤姆之后,迪克选择与尼科尔离婚,这也就意味着,他得以从缺乏爱情的丈夫角色中抽离出来,使自己得到救赎。

四、根源:传统理性与现代资本的对立

综上所述,迪克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危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心理医生的精神困境,二是缺乏爱情的丈夫角色,两种危机都在最后以不同的方式得以解决。然而,迪克的认同危机及因此产生的悲剧,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而是那个迷惘的时代中所有人的悲剧。在迪克的形象牵引下,我们有必要去探讨其身份认同危机的根源所在。

正如引言中所提及的,菲茨杰拉德所处的是经济空前繁荣与欲望高度张扬的时代。资本主义刺激着消费的狂热,人们标榜个性,强调价值,渴望成功,痴迷财富,新旧观念相互激荡与交织,传统的理性受到冲击和挑战。菲茨杰拉德作为敏锐的作家,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夜色温柔》中,以迪克与尼科尔一家作为理性与非理性的代表。

在迪克还未陷入资本主义的泥沼之前,他还是一个满怀理想与抱负的心理医生,为了梦想持之以恒,兼具善良温柔细心的品质,正如他自己所言:“恭谦有礼就是承认大家都很脆弱,因此必须体贴周到。”③除了迪克,书中还描写了其他心理医生:多姆勒教授、弗朗兹,前者虽然年纪大,但以饱满的激情投入自己的事业,以蓬勃的热情呵护自己的病人,还以耐心和细心照顾、教育如迪克这样的晚辈;而后者生活简朴,出身医学世家的他,以医德为贵,待人真诚谦和,继承了弗洛伊德踏实稳重的作风。他们身上的这一切都体现了那种传统的道德观与理性的特质。可与二者比较起来,迪克身上的理性特质,在资本的狂风暴雨中被摧毁殆尽,他之后的“每一重大决定和行为都饱受欲望的折磨,深受物化之苦”④。这就不得不提书中代表着资本主义狂热精神的尼科尔一家了。

尼科尔一家象征着狂热的非理性精神,并非仅仅是因为他们掌握着大量可观的财富,而是因为在财富的运作下,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非理性观念。最明显的就是奢侈的消费主义,作为典型的贵族阶级代表、美国知名资本家心爱的孙女,尼科尔坐拥可观的财富,过着奢侈的生活,名牌服饰、豪华旅行、高档舞会这些与迪克早期的清教徒式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然而,在逐渐与尼科尔走近的过程中,迪克也随之过上了优渥的生活,逐渐被资本的泥垢所沾染,尼科尔将迪克所代表的美好价值观和温情的东西无情摧毁。当他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已经悔之晚矣,只能用酒精催眠麻痹自己。

非理性的观念还体现在尼科尔一家的冷漠自私上。比如尼科尔的姐姐巴比,迪克与尼科尔相爱并步入婚姻殿堂,但巴比自始至终都无法真正接纳这个年轻人,并认为这只不过是一桩交易,迪克只是用来治疗自己妹妹的工具。尼科尔更是如此,经过迪克漫长的陪伴逐渐康复,她首先做的不是感激,而是找了更加年轻力壮的汤姆,抛弃迪克。资本主义时代的无情与冷漠,在尼科尔一家人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总体而言,《夜色温柔》不论在故事情节上,还是人物形象上都是一部悲剧。从故事本身来看,一个意气风发的心理医生,在治疗自己病人的过程中,逐渐堕落与沉沦。从整个时代来说,迪克所象征的理性精神,在尼科尔所代表的资本主义观念的冲撞下崩溃甚至解体,理想屈服于现实,道德在资本的洪流中被抹去了灿烂的光辉。

五、结语

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菲茨杰拉德很擅长描写他身处的那个时代。在《夜色温柔》中,迪克拥有着理想和抱负,却在流落资本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与堕落。身为心理医生,却难以自救,陷入精神困境;身为丈夫,却无法拥有真正的爱情。迪克的身份认同危机,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危机,而是当时所处时代每个人的危机,即使在当今时代,在消费主义与奢靡之风甚嚣尘上之时,迪克的悲剧对于我们的生活仍旧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①〔奥地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57页。

②③〔美〕菲茨杰拉德:《夜色温柔》,主万、叶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3页,第192页。

④ 蒋桂红,郭棲庆:《菲茨杰拉德作品中的医生形象研究——以〈夜色温柔〉为例》,《外国语文》2020年第4期,第51页。

猜你喜欢
菲茨杰拉德迪克心理医生
傻狗温迪克(八)
傻狗温迪克(七)
认真
完美无缺的作品
小学生迪克比
小学生迪克比
所谓失败
所谓失败
干船坞中的美国“伯克”级导弹驱逐舰“菲茨杰拉德”号(DDG 62)
《了不起的盖茨比》与菲茨杰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