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少数民族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可行性分析*

2023-09-28 03:29覃婷婷谢依玲
南方农机 2023年20期
关键词:农耕少数民族旅游

覃婷婷 ,蒋 荣 ,潘 斌 ,谢依玲

(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

0 引言

中华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是先辈们在几千年从事的体力劳动中形成的具有传统意蕴的文化遗产。有学者指出,中华农耕文化是古代劳动人民历经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创造和凝练出来的精华部分,包含着地域多样和民族多元的时空特征、“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哲学意蕴及协调循环的人与自然共生的实践原则等[1]。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人类历史上优秀的文化瑰宝,需保护更需传承与发扬。因此,在乡村振兴、农业振兴的历史背景下,如何在乡村发展中保护传统农业、发展农业、传承农耕文化迫在眉睫,如何在乡村旅游过程中渗透农耕文化基因显得尤为重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景体验、模拟再现等方式促进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强化现实体验,以农耕文化的复兴助力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怀化少数民族众多,有31个少数民族,历史上怀化是中国南方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该地的农事生产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特色与风味,着力挖掘这些少数民族特色不仅有利于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也有利于活跃乡村旅游的文化基因。本文以怀化少数民族地区农耕文化为切入点,分析少数民族从事农耕文化的特点、内容、方式以及价值意义,以此赋能乡村文化旅游的精神内涵,填充乡村文化旅游的表现形式。分析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互动条件,从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入手,拓展乡村文化旅游的内容,并为探索与指导乡村文化旅游形象重塑提供新思路。近年来,怀化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所占比率也越来越大,其旅游产业在众多产业中更是异军突起,如图1所示。

图1 2021年怀化三大产业所占比率

1 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的内在联系与互动条件

1.1 农耕文化是乡村旅游的核心资源

农耕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社会文化内涵,凸显出更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推动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的不断深入融合,对实现文化振兴、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有助于少数民族农耕文化的复兴与发展。乡村旅游的观赏内容离不开传统的建筑、农事生产、民俗风情、歌舞故事[2],这些都是在农业劳动过程中衍生出来的耕作内容的反映。乡村旅游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在农业文化基础之上的,农耕文化则是乡村旅游核心资源的载体。农耕文化自身不仅具备较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还有很强的稳定性。农耕文化创意及其科技创新,往往是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只有不断挖掘和开发农耕文化资源,融合农村生产、农村生态、农村生活等方面的文化,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3]。只有从文化内涵建设入手才能重塑农村文化,要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向纵深迈进,就必须在传承和发展农耕文化上下功夫。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全面了解农耕文化的重要性,其价值也逐渐得以彰显,人们也喜欢身临其境地体会农事场景、感受农业生产的魅力。换言之,基于农耕文化构建起自然景观、田间水系、农业建筑等成为民族情感和农业环境结合农耕文化集体的记忆内容,彰显出少数民族农耕文化精神特质及信仰符号,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将其认定为乡村旅游主要吸引物和观赏价值所在。因此,农耕文化也就成为乡村文化旅游的核心资源。

1.2 乡村旅游是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

旅游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展示与宣传。纵观整个乡村文化旅游示范点,无一例外不是立足当地文化特色得到长足的发展,旨在依托当地独特的农耕文化作为对外展示的吸引物,以农耕设施和周到的旅游服务体系为载体,形成规模化、可视化的旅游空间场地。农耕文化主要包含三个部分,一是地理物质建筑,主要是指少数民族农耕文化相关的建筑设施、地名景观、地物表征以及用于生产生活的遗存、遗迹、服饰、碑刻工具等;二是行为艺术作品,主要是流传下来融于生产生活、与农耕文化相关的丰收庆祝、祖先祭祀等节日、仪式、祈祷坛等;三是思想性文化符号,主要是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基于生产生活创造出的反映农耕文化、具有极强辨识度的诗歌、歌曲、神话、传说及为约束村民行为而制定的村规民约,上述文化内涵互相交织、相互作用,共同承载着传统村落农耕文化记忆[4]。农耕文化是农业文化的主要承载地,凝结了丰富的农耕文化内涵,见证了农村的发展变迁、文化传承与保护,是农村集体记忆的保留。如若没有人去观赏与开发,没有平台得以展示,最终只会淹没在时间的洪流中,被人所遗忘。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农耕文化记忆逐渐弱化,对民族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影响,因此对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农耕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显得尤为重要。乡村旅游在商业模式经营理念下,不仅为少数民族农耕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平台,也让人们远离都市生活,感受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的精神魅力。在经济与文化的双重构架下,传统农耕文化历久弥新,在时代的潮流中激流勇进。

1.3 农耕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精神内核

乡村旅游虽以农业、农村为旅游对象,但其旅游形象树立需要文化内涵作支撑,以旅游为载体、文化为灵魂,才能活化旅游形象,为此还离不开对当地农业文化特色与民俗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只有这样才能让游客更深入地感知旅游地总体形象,在文化氛围熏陶中感受当地旅游的魅力。通常吸引游客的往往不是其景观和景物本身,而是当地浓厚文化氛围与精神品质,游客在这个过程中感受背后故事、传说,从而形成感情上的链接,达到最终的精神共鸣[5]。因此,在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中离不开农耕文化的重建,在民族村落遗址、农业祭祀广场、农耕公园、农业博物馆、遗址遗存等景观景物的基础上,构建起旅游地形象,继而实现旅客对旅游地整体印象的感知[6]。农耕文化蕴含着大量与农耕文明与精神有关的文化记忆,这些文化记忆的主要功能是确定身份、链接情感,通过民族文化记忆在文化旅游中获得身份的认同、情感的升华,从而成为让游客念念不忘的“锚”,成功吸引游客眼球。这些文化基因都隐藏在农业景观、民俗文化、服饰歌舞、祭祀歌曲等物化外表下,使其最终成为乡村旅游形象的精神内核。

2 怀化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2.1 怀化农耕文化资源得天独厚

农耕文化是湖南省五大文化名片之一,怀化作为该文化体系中的一颗绚丽多彩的“南国明珠”,拥有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丰富资源,如辰溪的耕读文化、富有鲜明特色的七姓瑶茶山号子、湘西地区最早的稻作发源地高庙遗址、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高山梯田溆浦山背花瑶梯田、世界杂交水稻发源地安江等国家级和世界级农耕文化旅游资源[7]。怀化市委市政府也把打造湖南农耕文化名片作为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的首要工程,全力推进安江农耕文化旅游区、溆浦山背花瑶梯田等农耕文化旅游品牌开发。怀化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早在7 400多年前就开始了水稻的种植与加工。黔阳高庙考古发现印证了怀化这一少数民族地区比较成熟的稻作文化,稻作文化属于农耕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深刻地影响这一区域群体的文化与心理发展。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科学家布朗提出三系杂交水稻的育种理论,此后,美国进行了长时间研究但未成功,紧接着日本也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攻关,依然未能如愿。而在偏僻的山区怀化,袁隆平院士在此生活近40年,心无旁骛、潜心钻研、厚积薄发,成功在怀化安江培育出了杂交水稻,改变了世界饥饿问题,让天下人都有饱饭吃[8]。近年来,怀化各地更是举办了相应的农耕文化旅游节、稻种文化插秧节、农民丰收节、稻田节,开发了以安江农耕文化旅游区为代表的旅游金三角精品旅游路线等,擦亮“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农旅品牌,极大地推动了怀化各地少数民族农耕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形成了休闲、研学、度假、民宿等有机结合的发展模式,构建了特色文旅产品体系。

2.2 怀化农耕文化旅游开发效果显著

近年来,怀化非常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进行扶持。如《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文件,编制实施《怀化市文化旅游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基本思路》《怀化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等[9],树立“以旅促文、以文彰旅、文旅共生”旅游发展理念。提高旅游景区文化品质与内涵、突出民族特色开发、打造主题文化住宿、开发文创旅游商品、策划文化演艺及节庆活动等,乘坐张吉怀“最美高铁”,推进怀化生态文化旅游驶入发展“快车道”。新增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家,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31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47家[10]。充分发挥怀化国际陆港的核心战略优势,加强农业对外交流与输出,实现怀化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着力创建旅游品牌,创新文化特色,打造雪峰画廊、沅江水秀、古城商道、侗苗风情、红色记忆等5条精品路线,支持通道转兵纪念地、芷江抗战胜利旅游区、洪江古商城创建5A景区。择优增补精品线路节点景区和景点集群,着力实施怀化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品牌提质升级工程,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怀化国家农业科技产业园建设规模如表1所示,表明怀化农业发展势头强劲。

表1 怀化国家农业科技产业园建设规模

2.3 怀化农耕文化资源的类型分布

怀化农耕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各县市农业优势,突出品牌特色,同时融合现代管理技术,实现智慧农业。一是围绕田园资源和特色,做大做强,促进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利用独具特色的梯田自然风光,反映四季节气。如溆浦山背花瑶梯田、芷江侗乡梯田、辰溪布村梯田等,结合耕作季节举办了相应的油菜花节、插秧节、丰收节,并与生态文化旅游公司合作。二是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如宝库岭猕猴桃产业园、龙牙百合基地、南方刺葡萄产业基地。通过优化现代农业技术的方式,促进规模化经营,建立实验示范基地,培育产业化品牌企业与品牌产品。三是集中优势资源,搭建集农业生产种植示范、生产加工、技术研发、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如怀化九丰现代农博园在怀化市区边上,规划占地面积1 000亩,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怀化最大生态蔬菜种植中心和特色生态农业示范综合体。促进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走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之路。

3 结语

怀化农耕文化资源丰富,种类、空间分布以及现有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等都已形成初步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资源融合的可行性,也为下一步的融合利用提供了依据条件,但仍需对存在的现实困境与难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并寻求解决方案。

猜你喜欢
农耕少数民族旅游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旅游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