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复杂环境的深基坑设计与变形监测分析

2023-09-28 02:30黄世政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23年16期
关键词:内力计算结果锚索

黄世政

(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甘肃 兰州 730000)

受周边环境条件限制,市政基坑建设的工程重要性越来越高,因此,开展基坑支护设计及变形监测分析就显得格外重要[1-2]。目前,江焕钊等[3]开展了超大环形基坑的支护设计;梁志荣等[4]研究了承压水条件下的基坑支护结构优化方法;曹程明等[5]分析了基坑支护后的沉降变形规律;李煜峰等[6]探讨了支护措施对软土结构的稳定影响。上述研究的成果为工程实际积累了经验,但限于基坑所处环境条件的差异性,仍可结合具体工程实际开展相应研究,因此,该文以复杂环境条件下的基坑为实例背景,先开展其支护方案设计,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变形监测成果,通过变形预测来评价其支护效果,以期为现场施工积累经验。

1 工程概况

1.1 工程基本信息

拟建基坑为商业建筑基坑,其平面近似呈“正方形”特征,但其东北侧缺失,如图1所示。基坑横、纵长度相当,长度近似约210m,因此,该基坑用地面积约36000m2。

图1 基坑平面形态特征

在该建筑设计过程中,拟建上部建筑层数为26层,其下地下室设计3层,基坑开挖深度约12.6m,开挖方量约45.36×104m3,具超大深基坑特征。

在基坑周边近接环境中,近接剖面特征如图2所示,基坑北侧局部近接既有道路,其宽度为26.5m,已运行2~3年。东北侧近接既有道路及既有建筑,其中,道路特征与北侧道路一致;建筑已建设8年,为居民住宅楼,上部层数为7层,未设地下室,基础采用桩基础,桩长14.7m~17.5m。南侧近接既有建筑和既有道路,其中,既有建筑与基坑更为相近,其上部层数为3层,未设地下室,采用天然独立基础;既有道路特征也与北侧道路特征一致。西侧近接既有建筑,其性质也是居民楼,上部层数为12层,下部未设地下室,基础也为桩基础,桩长15.2m~18.4m。

图2 基坑近接剖面特征

总体来说,该基坑周边既有建筑较为复杂,开展其支护设计及变形监测分析就显得格外重要,侧面验证了该文研究思路的必要性。

1.2 工程地质条件

结合基坑勘察成果,基坑区为冲积平原地貌,地面高程范围为127.62~130.03m,高差约2.41m,整体较为平坦,为后续基坑开挖施工提供了良好作业条件。

工程区附近未见大型地质构造,但地质条件相对较差,地层类型由上至下主要为填土层、粉质黏土层、砂层、卵石层。根据区内水文地质条件,未见明显地表水体,主要是在雨季于洼地形成。地下水多为上层滞水、潜水,其中,上层滞水未见统一水面,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潜水具统一水面,且水面相较稳定。

基坑区地质条件相对也较为不利,尤其粉质黏土层是基坑开挖范围内的主要地层,充分说明开展基坑支护设计的重要性。

2 基坑支护设计

2.1 基坑安全等级

结合基坑设计特征及近接环境,其施工过程一旦失稳,将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所以基坑安全等级为一级。

2.2 支护方案设计

考虑到基坑周边近接建筑物较为复杂,其对变形敏感性较高,因此,基坑支护形式设计采用“双排桩+两道锚索”。①双排支护桩:前排桩直径为1.2m,横向间距为2m;后排桩直径为0.8m,横向间距设计为2.5m。两排桩中心距设计为2.8m,其设计嵌岩深度大于1.5m,桩长22.5~26.5m,且为保证桩身完整性,在桩顶施做1.0m×0.8m的钢筋混凝土冠梁,梁身混凝土等级为C30。②两道锚索:第一道锚索位于桩顶冠梁处,第二道锚索是在其下3.0m处,且锚索设计长度为25m,直径为140mm,入射角度为13.5°。

2.3 支护计算分析

为保证基坑支护设计的合理性,对基坑支护结构进行分析和计算,且结合工程经验,计算内容包括内力计算、稳定性计算和抗隆起计算。

2.3.1 内力计算结果

在支护结构内力计算过程中,重点是计算桩弯矩M及剪力Q,其与配筋间的关系如公式(1)、公式(2)所示。

式中:a、at为面积比特征参数;A为桩面积(mm2);As为钢筋面积(mm2);fy为钢筋设计值(N/mm2);fc桩身混凝土强度(N/mm2);rs钢筋半径(mm);r桩半径(mm)。

其后,再采用弹性支点法计算桩身内力,计算结果如下:坑内最大弯矩为374.92kN·m,坑外最大弯矩为358.66kN·m,最大剪力为214.05kN。

通过前述内力及配筋计算,单桩设计纵向钢筋为28根钢筋,直径为25mm,钢筋等级为HRB400级,并以此配筋计算坑内、外的弯矩设计值为457.92kN·m,满足要求;桩采用螺旋箍,直径设计为14mm,钢筋等级为HRB300级,并以其配筋计算得到剪力设计值为264.75kN,满足要求。

2.3.2 稳定性计算结果

在基坑支护结构稳定性计算结果中,为充分评价随施工阶段的稳定性变化特征,因此,结合支护结构施工流程,将施工工况划分为3个工况:工况1,当施做完第一道锚索后;工况2,当施做完第二道锚索后;工况3,当施工至坑定后。

一般来说,基坑稳定性计算方法为圆弧滑动条分法,计算如公式(3)所示。

式中:Ks为稳定系数;Ma为滑动力矩;Mp为抗滑力矩通过计算,得到3个工况的计算结果如下。

工况1:Ks1=17283.28/1276.91=13.54≥1.35,满足规范要求。

工况2:Ks2=16829.11/1276.91=13.18≥1.35,满足规范要求。

工况3:Ks3=13290.72/1276.91=10.41≥1.35,满足规范要求。

根据计算结果,3个工况条件下的稳定系数均大于规范规定的1.35,因此,在此支护结构设计基础上,不论何种工况条件,其对应稳定系数均满足规范要求。

2.3.3 抗隆起计算结果

为保证基坑支护稳定性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再进一步对其抗隆起稳定性进行计算,如公式(4)所示。

式中:KL为抗隆起的稳定系数;D为桩嵌入深度;r1、r2为坑外、内土重度;Nq、Nc为地基系数;q为超载。

据抗隆起计算结果,其抗隆起的稳定系数值为16.05,大于1.8(规范规定的),所以,在此支护结构设计基础上,抗隆起满足规范要求。

据内力计算、稳定性计算和抗隆起计算,不论何方面计算结果均满足规范要求,充分验证了基坑支护措施的合理性。

3 基坑变形监测分析

3.1 构建分析方法

受基坑施工影响,基坑变形具有显著的非线性特征,且据广义神经网络(General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GRNN)具有极强的非线性预测能力,因此,可以其构建基坑变形预测模型。

根据GRNN原理,其网络拓扑结构比以往神经网络多了一层,主要包括输入层、隐层、求和层和输出层,并结合各文献原理,将各层的基本性质进行阐述。

3.1.1 输入层

此层是将基坑变形数据进行转换,将转换后的信息输入至GRNN中。

3.1.2 隐层

此层与输入层信息间具有对应关系,并通过激励函数进行信息转换,且结合工程经验,将激励函数类型确定为高斯函数,其计算如公式(5)所示。

式中:hi为此层输出值;wi为训练向量;m为输入信息;S为光滑参数。

3.1.3 求和层

此层维度比其后的输出层多一个,且其训练过程主要靠求和变化参量Gj和求和参数A:如公式(6)、公式(7)所示。

式中:q为隐层数;kij为训练向量。

3.1.4 输出层

此层主要功能是将最后的训练结果输出,如公式(8)所示。

式中:zj为基坑变形预测结果。

综上所述,利用GRNN实现基坑变形预测,且若其预测结果得出基坑后续变形趋于稳定,那么就认为基坑支护措施是合理有效的;反之,说明支护措施相对欠缺。

3.2 结果分析

为了保证基坑周边既有建筑的稳定性,其水平位移控制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在基坑支护结构周边共计布设了12个水平位移监测点。按照一天一次的原则,得到31期后12个监测点的水平位移累计值如下。

S1监测点:17.64mm S2监测点:21.66mm

S3监测点:16.82mm S4监测点:18.18mm

S5监测点:15.22mm S6监测点:14.82mm

S7监测点:13.27mm S8监测点:14.03mm

S9监测点:15.38mm S10监测点:16.36mm

S11监测点:19.44mm S12监测点:14.98mm

根据12个监测点的水平位移累计值,得出个监测点的累计变形值均在可控范围内,初步验证了基坑支护结构对其水平位移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为便于后续分析,提出以S2监测点、S4监测点和S11监测点为例,进行详细变形预测分析。先统计得到此3个监测点的变形数据见表1。

表1 3个监测点的变形数据

根据表1,3个监测点的变形虽随时间具增加趋势,但其增加速率相对较小。在后续变形预测过程中,以后5期数据作为验证集,且预测值以Y符号代替,并以相对误差R为预测精度评价指标。经统计,得到3个监测点的预测结果见表2。根据表2,在3个监测点预测结果中,S2监测点R值的均值为2.07%,S4监测点R值的均值为2.01%和S11监测点R值的均值为2.12%,3者的预测精度相当,均具较优的预测效果,充分验证了GRNN在基坑变形预测中的适用性。

表2 3个监测点的预测结果

由32—35期的预测结果可知,3个监测点的水平位移后续还会具小速率增加特征,充分验证了第2节基坑支护设计措施能有效限制基坑水平位移,说明其措施是合理有效的。

4 结论

通过基于复杂环境的深基坑设计与变形监测分析,主要得出如下2点结论:1)结合基坑设计特征及近接环境,其施工过程一旦失稳,将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因此,基坑支护形式设计采用“双排桩+两道锚索”,并经内力计算、稳定性计算和抗隆起计算,计算结果均满足规范要求。2)通过变形预测,得出GRNN在基坑变形预测中具有较优的适用性,并由预测结果可知,3个监测点的水平位移后续还会具小速率增加特征,充分验证了坑支护设计措施能有效限制基坑水平位移,说明其措施是合理有效的。

猜你喜欢
内力计算结果锚索
赵庄煤业13102巷围岩补强支护技术研究与应用
孩子的生命内力需要家长去激发
不等高软横跨横向承力索计算及计算结果判断研究
逆作法孔口边梁内力计算
煤矿深部高地压巷道锚索支护技术对策研究
孩子的生命内力需要家长去激发
不同锚索参数对预应力场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内力作用的‘足迹’”微课教学设计和实践反思
超压测试方法对炸药TNT当量计算结果的影响
预应力锚索施工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