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治理视域下高校教育管理创新路径

2023-10-03 01:42
山西青年 2023年12期
关键词:主体管理工作管理

王 欢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2000

高等院校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各个专业与研究上,还体现在整体的教育管理上。如果低估教育管理工作,将教育管理工作视作形式主义,很容易出现偏差和混乱,阻碍高等院校高质量发展。引入公共治理思维,将公共治理与教育管理结合起来,可以加强教育管理工作的内涵,凸显教育管理工作的价值。探讨公共治理视域下的高校教育管理改革路径,旨在应用公共治理理论和方法,对教育管理工作进行改革,以科学的教育管理措施、完善的教育管理体系,加快高等院校内部各个板块的建设,为高等院校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一、公共治理视域下的高校教育管理特点

在公共治理视域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例如,在教育管理目标上,强调集体的发展,在教育管理范围上,涉及多个部门多个板块,在教育管理方法上,主张灵活的、协调性强的管理方法。

(一)教育管理目标的特点

在教育管理目标上,高校各个部门有自己独立的工作目标,受到公共治理观念的影响,高校领导开始梳理各个部门的小目标,并将这些小目标纳入到大目标中,形成集体的工作目标,高校领导更加关注集体的发展。这样的教育管理目标,可以带来两方面变化:第一,倾力配合。跨部门之间的交流增多,各个部门为集体着想的意识更强,对待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表现出极大的配合[1],各项教育管理工作效率高、质量高。第二,协调发展。在集体的发展目标下,各个部门的发展更加协调,可以形成相互支撑的局面。例如,如果出现资源上的困难,各个部门可以相互调用,如果出现人力上的困难,各个部门可以相互支持。

(二)教育管理范围的特点

基于公共治理视域,高校关注的内容更多,教育管理涵盖的范围更广。具体来说,一方面校内的全面管理。在传统的教育管理思维中,各个专业的教学工作才是重点,其他工作仿佛没有教学重要。引入公共治理观念之后,高校强调全面的校内管理,教学工作、党建工作、研究工作、宿管工作、文化宣传工作等,均属于不可忽视的工作。全面的校内管理,有利于塑造高校形象,在公众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另一方面,校外的全面管理。从公共治理出发,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并非局限于校园,高校要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合理地延伸教育管理。例如,在校外的实习实训中,采取科学的教育管理措施,保证实习实训质量。在校外的社会活动中,锻炼学生毅力,传递积极思想。在校外的就业指导中,增强校企合作,培养学生职业思维……以校外的全面管理,彰显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三)教育管理方法的特点

随着科技领域不断进步,线上线下的教育管理方法越来越多,如何选择正确的教育管理方法,这是高校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在公共治理思想的指导下,高校对待教育管理方法更加慎重,是否适合公共环境、是否促进集体发展、是否获得普遍认同。这些因素高校都要考虑。每一种教育管理方法,都不是主观化的教育管理方法,都不会受到个别领导的主观干预。高校要从公共治理视角,组织多主体的互动,通过多主体的交流与确认,形成最终的教育管理方法。这样的教育管理方法,不易陷入某种极端,更加体现客观性、科学性,更容易推广出去,可以很快融入学生生活,为学生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2],赢得学生群体的支持。

此外,受到公共治理思想的影响,高校实施的教育管理方法,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教育管理方法,不再是简简单单地走老路。在实施教育管理方法之前,高校密切关注实际情况,密切关注教师队伍的反馈、学生群体的反馈、合作组织的反馈,高校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确保每一种教育管理方法来自实际、作用于实际,每一种教育管理方法都具有极强的针对性[3]。应用这样的教育管理方法之后,高校可以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严肃控制形式主义作风,维护校内环境的稳定性,提升校内环境的和谐性。

二、公共治理视域下的高校教育管理问题

从公共治理的角度来分析,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要脚踏实地,心系社会发展,要提升社会影响力。目前,高校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为:教育管理工作的主体比较单一,过度关注教育管理工作的形式,教育管理工作的氛围过于严肃和沉闷。

(一)教育管理主体比较单一

结合公共治理来分析,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关注与落实,不应该只是个别领导的责任,也不应该只是个别教师的责任。目前,有些高校过于依赖某些领导,呈现出领导专权的教育管理格局,没有合理划分教育管理权限,在年复一年的教育管理工作中,主观化的意见比较多,主观化的措施也比较多,教育管理的格局并未完全打开。此外,有些高校将教育管理工作全部交给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是执行者,也是承担责任的唯一主体[4]。这带给教师队伍很大的压力,教师队伍既要抓日常的教学工作,也要积极落实各项管理政策,有些教师为了达到管理标准,可能会刻意调整教学,让教学迎合管理。以上现象表明,高校要勇于走出教育管理主体单一化的格局。

(二)过度关注教育管理形式

公共治理强调脚踏实地,切勿陷入形式主义。当前,高校内部的形式主义作风,导致教育管理工作看似十分热闹,实际上并没有明显的成效。具体来说,一方面,形式大于内容。有些高校将注意力放在教育管理的形式上,渐渐走进形式大于内容教育管理模式。受到这种模式的影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传达的观点与推广的措施,都不够严谨,缺乏一定深度,很难推动高校各个部门的发展。另一方面,形式大于结果。有些高校围绕教育管理工作,经常组织会议、活动,表现出极大的重视,投入的时间也非常多[5]。但从最终结果来分析,一些重要的教育管理措施并没有真正落地,并没有服务于广大学生。这样的教育管理,欠缺以结果为导向的思维,不利于提升各个部门的工作成绩,甚至会消耗各个部门的精力,降低高校整体的教育管理水平。

(三)教育管理氛围过于严肃

公共治理是一种开放性强、民主性强的治理。在高校内部,各项教育管理工作也要体现出开放性、民主性。有些高校忽视了这一点,营造出过于严肃的教育管理氛围。例如,有些高校制定统一的教育管理制度之后,一切工作均按照制度推进,即使发生突发状况,也按照制度处理,丝毫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灵活性,让学生感觉到刻板、冷漠,学生内心对教育管理制度十分抵触。虽然教育管理制度面向每一位学生,主张一视同仁,但教育管理制度不能预估所有的意外情况,如果高校盲目地推行教育管理制度,忽视学生的实际需求,可能会制造种种矛盾,违背教育管理制度的初衷。此外,实施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有些高校并未开设便捷性的反馈渠道[6],很难接收公众的反馈。这会带来两方面问题:其一是教育管理措施不合理,难以被公众发掘;教育管理的发展,缺乏优化建议。二是教育管理工作日趋封闭化,无法引起各个主体的关注,无法形成多主体协作的民主格局。由此可见,不重视公众反馈,很容易导致“看不见”“听不见”,影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氛围。依据公共治理理念,高校要善于调节教育管理氛围,多一些民主性和包容性,体现出教育管理的温度。

三、公共治理视域下的高校教育管理改革路径

以公共治理为方向,高校要抓好几项关键性的改革工作,主要包括:“倡导多主体的教育管理格局,突破传统格局”“抓好教育管理的内容和结果,拒绝形式主义”“营造民主化的教育管理氛围,呵护学生身心健康”。

(一)倡导多主体的教育管理格局

在公共治理理念中,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全社会的事业,各个领域都要关注、支持。高校要遵循公共治理理念,改变“领导专权”“教师专权”的教育管理格局,合理划分教育管理权限,扩大教育管理工作的格局。例如,高校可以构建多主体教育管理体系,将教育管理工作分解出去,让专门的团队处理专门的工作,倡导“多主体参与”“多主体协作”,充分发挥家长代表、社会组织代表、企业代表的教育管理优势。作为家长,可以从家庭教育、生活教育的角度,配合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作为社会组织,可以从公共资源协调、公共环境监督的角度,支持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作为企业,可以从就业指导、创业扶持的角度,辅助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每一个主体,都可以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倾注热情,予以关注。

(二)抓好教育管理的内容和结果

公共治理的依据是实际情况,公共治理的目标是服务人民。从公共治理出发,高校要严格抵制形式主义,抓好教育管理工作的内容与结果。具体来说,一方面,重视教育管理的内容。面对教育管理,高校要注意具体的工作形式,追求形式创新。同时,高校可以定期召开教育管理工作内容研讨会[7],认真讨论每一项教育管理措施,总结每一个阶段的教育管理经验,要从深度内容出发,高要求地部署教育管理工作。另一方面,重视教育管理的结果。高校要坚持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结果评估,带着检查和监督的严肃态度,客观评估各个部门的教育管理工作情况。在评估过程中,高校既要统计教育管理工作的“量”,也要关注教育管理工作的“质”,要强化以结果为导向的工作原则[8],提醒各个部门走出安逸享乐,为结果而努力。这样的教育管理原则,有利于各个部门集中力量,高效率地运行。

(三)营造民主化的教育管理氛围

高校可以参考公共治理思维,多一些包容与民主,让教育管理工作活跃起来。例如,在统一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之外,附加一项高校教育管理协调制度,作为制度上的补充。一旦发生特殊情况、紧急情况,高校可以遵循协调制度,认真协调各方面需求,灵活调整教育管理措施。尤其是与学生密切关联的教育管理工作,高校不能一拖再拖,不能机械化地处理,高校要发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作风,有针对性地处理问题,理解并信任学生,让学生内心温暖,愉快地学习、生活,提升学生对校园环境的归属感,对教育管理制度的认同感。此外,为了更好地调节教育管理工作氛围,高校可以开设多种反馈渠道。在线上场景,高校可以设置“公众反馈电子邮箱”“微信公众号留言窗口”,专门搜集线上的反馈,这些反馈信息可以分类编辑,直接上传至高校教育管理平台,第一时间引起相关领导的关注,作为教育管理工作的参考。在线下场景,高校可以设置“教育管理反馈信箱”,反馈者可以留下自己的信息,也可以进行匿名反馈,该反馈信箱合理分布于校园各个区域,每天都有专人维护,并且所有反馈信件均会被查阅,有代表性的反馈信件还会被提取出来,呈现在教育管理工作会议上。

综上所述,公共治理是一种大方向、大格局,高校可以围绕公共治理思想,优化教育管理工作,实现教育管理的多维度改革。具体来说,高校可以积极构建多主体教育管理体系,激发出不同主体的潜力,倡导“多主体参与”和“多主体协作”的教育管理格局。通过教育管理工作内容研讨会和教育管理工作结果评估,抓好教育管理的内容与结果。与此同时,设置高校教育管理协调制度,开通多种反馈渠道,营造民主化的教育管理氛围。

猜你喜欢
主体管理工作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对干休所管理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