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延安出发》面向青年群体的跨时空叙事

2023-10-05 18:51吴心怡
传媒 2023年6期
关键词:延安文艺座谈会文艺工作者延安

文/吴心怡

《从延安出发》是2022年5、6月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央视综艺频道播出的一档大型文化节目。该节目通过5期信息含量大、价值密度高的内容,以作品讲述故事,以故事承载价值,在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80周年和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8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带领广大青年和电视观众一起再次“从延安出发”,重温红色经典,思考时代使命,引发了广泛好评。《人民日报》、新华社和学习强国等众多中央级媒体对节目给予了高度评价。新华社称赞其“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据数艺网统计,全国共有97家平面媒体对节目进行了头版推荐或要闻推荐,相关微博话题总阅读量超过5亿次,登上全网各类热榜20余次。

一、深挖选题,追寻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时代意义

《从延安出发》是一档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举办80周年的文化节目,其意义在于深入挖掘80年来“到人民中去,为人民创作”的精神以及在这种精神激励下涌现出来的大量文艺作品,展现中国文艺领域的累累硕果与青春风貌,回应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职责使命。

1.历史再现:让“90后”对话“90后”。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至今已经整整80年,在过去80年的历史中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和先进的文艺工作者,回顾并铭记这段历史就成了《从延安出发》的题中之义。节目别出心裁地采用了“‘90后’对话‘90后’”的口述历史策略,在讲述与对话中聚焦延安文艺精神,帮助观众梳理出一条从延安出发后新中国文化艺术领域的发展脉络。例如,5期节目分别由5位平均年龄90多岁的文艺工作者前辈担纲口述嘉宾,为5位当代青年演员讲述发生在过去的故事,形成了由孟于、乔佩娟、田华、杨先让、顾威组成的前辈艺术家组合,以及由吴磊、关晓彤、刘昊然、李光洁、张雪迎组成的青年追寻者组合。两个组合关于文艺历史和文艺创作的时代对话与促膝长谈,重现了一幕幕火热的创作场景、一张张亲切的朴素面庞、一出出悲壮的革命事迹,在口述历史、再现历史、徜徉历史的过程中,完成感动与传承。

2.时代价值:回味经典映照现实。如果说80年前延安文艺座谈会是战火纷飞的年代播撒在当时文艺工作者心中的一粒种子,那么习近平总书记8年前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便是播撒在当代文艺工作者心中的一粒种子。节目在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80周年的经典回味中,更强调新时代背景下文艺工作者的“再出发”。正如第1期节目开篇所说的“为人民抒写,为时代立传”。在该期节目中,青年演员吴磊与100岁歌唱家、第一代白毛女的扮演者孟于的历史对话,通过孟于深情回忆自己17岁踏上延安热土投身艺术创作、演绎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扮演命运多舛的白毛女等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经历,带着大家重温了在延安那段激情燃烧的文艺岁月,回答了“为什么到延安去”的历史命题,也呼应了当前为什么要再次“从延安出发”,以及在新时代我们应该如何继续坚持和发扬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等时代命题。除此之外,该节目还在其他期内容中邀请了包括黄建新、殷秀梅、阎维文、刘佩琦等20余位解读嘉宾,他们基本都是延安文艺思潮的受益者,由他们进行深入解读也使节目具备了观照当下的现实意义。

3.文化传承:赓续红色文化血脉。当然,节目更深刻的选题价值还在于启发当代文艺工作者和广大青年如何延续延安精神、赓续红色文脉。跟随着节目的叙事思路,所有人一起重走延安之路,这不仅仅是两代人的对话,还是延安精神的传承。例如,每期节目开篇都会由青年追随者提出一个困惑与疑问,文艺工作者前辈并不直接回答他们,而是通过娓娓道来讲故事、说历史的方式,在对话中浮现答案,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这鼓舞了青年人群在中国艺术长河中把握时代脉动、找准自身定位。再如,节目在老一辈的回忆中让观众近距离地体会到了新中国文艺群星闪耀,又在艺术院团的演绎中回顾了《白毛女》《山河》《命运》《谷文昌》《我和我的祖国》等文艺精品,在故事与艺术相互交融的氛围下,引导当代青年自然而然地得出“无论时代怎么变,奋斗的底色永远不能变”的深刻结论。

二、聚焦青年群体,引领价值激励青年担当重任

正是由于节目创作之初就已经有了非常深刻的选题思路,才使节目组在创作过程中紧紧地把握住当代青年这一群体。节目组不仅选取了在青年群体中有较大影响力的5位演员代表领衔担纲,还通过他们的问答与对话,带领当代文艺工作者尤其是年轻一代重温历史,为当代青年文艺工作者和广大青年群体培根铸魂,引领他们勇于承担时代使命。

1.多样化的青年视角。节目高度重视面向青年文艺工作者传承延安文艺精神、构建青年文化意识。例如,每期节目中的青年追随者自始至终都在从青年视角出发思考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价值:我们在纪念什么?为了什么而纪念?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纪念?不同的对话者对这一根本问题铿锵有力的回答,都具独到的见解和全新的视角。又如,5期节目由新老“90后”组合联袂为广大文艺工作者和青年人群精选了5部发端于延安的经典作品,其从5个视角出发向年轻人传递了英雄、人民、奋斗、创新、品德等精神力量,深挖了延安文艺精神的本质属性和丰富内涵。再如,1997年出生的青年演员刘昊然在看完新闻纪录电影《南泥湾》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不停地思考“在艰难的环境中,点燃他们内心的是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刘昊然与93岁的表演艺术家田华展开了对话,而刘昊然则从青年视角看见了南泥湾那段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历史。

2.年轻化的话题讨论。为了拉近与青年群体的心理距离,节目彻底摒弃了家长式的灌输说教方式,在流行与严肃之间寻求碰撞,在年轻态与娱乐化之间把握平衡,从而为广大观众带来了更多的新鲜感,推动了经典作品和主流价值的破圈出圈。例如,微博搜索#吴磊蹲下的瞬间他们之间缩短了78年#相关话题,截至2022年8月底已经获得了2.3亿次阅读和4.1万次讨论。这个话题将一个青年文艺工作者致敬历史、致敬经典、致敬老一辈文艺工作者的谦恭态度以年轻人喜欢的微博社交方式传递到了全网。再如,青年演员关晓彤在节目中对话90岁高龄的乔佩娟奶奶时说,“可能有些年轻人看不懂《白毛女》,存在很多困惑”,乔佩娟奶奶用慈祥的口吻问她“饿过肚子没有?”并进一步从这样一个轻松的问题延伸出“老一辈艺术家是为了中国永远不受苦难才从事这样的艺术创作”的深刻道理。用年轻人听得懂、看得懂的方式鼓励年轻一代是节目的特色。

3.强有力的青年动员。节目用现实主义书写时代变化,循序渐进地呈现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深远影响,鼓励青年文艺工作者成为新时代新价值的扩音器,创作出更多经典作品,实现了对当代青年的号召与动员。例如,节目现场孙楠演唱电影《建国大业》的主题曲《追寻》,从低吟浅唱到引吭高歌,再到全场为之动容与沸腾,通过现场观众进一步动员所有观众,点燃他们内心的激情之火。又如,节目穿插的话剧《直播开国大典》片段,演员脱掉军装的悲情一幕,漫延在他们脸上的泪水随着缓缓的音乐流进了屏幕前每个年轻人的心里。可以说,节目不仅仅只是代际之间的对话,更是他们的青春与我们的青春之间的和鸣,是不同时代的青春与青春之间的接力。它以入眼、入耳、入心的方式,向当代青年人群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可敬可爱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有效动员了当代青年投身于历史和时代的浪潮中去,合奏一曲文艺和青春的强音!

三、注重多维融合,跨时空展现文艺经典魅力

节目秉持着“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创新思路,在主题设置、场景布置、框架设计、内容编排、道具展示等方面匠心独运,通过仪式性强、观赏性强、共鸣性强的跨时空舞台演绎,以其独特的艺术化叙事激发了广大青年的理性思考,传递了时代价值。

1.将深刻思想融于故事表达。为了让红色文化和时代经典在新时代大放光彩,节目重点采用了故事化表达手法,将严肃的道理和深刻的思想有机融合到每一个故事段落之中。每期节目选择一部延安时期的经典文艺作品为叙事线索,通过这部作品展开追问、追寻和追求,引出并讲述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并在故事中承载厚重的时代价值。例如,第2期节目以《白毛女》的故事为主要叙事线索,中间穿插了多个反映新时代和旧社会强烈对比的故事。导演王舸带来的故事舞剧《天路》在震撼人心的表演背后,是50多名铁道兵的英雄故事,他们为了完成青藏铁路的修建任务长眠在了青藏高原关角隧道中。而在讲述李焕之先生以民间秧歌和陕北民歌为素材创作《春节序曲》的故事时,节目组还特意根据故事的节奏配上了那熟悉的音乐。李焕之先生的长子一句“听!这就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音乐!”瞬间让所有的现场嘉宾和观众感动了。跟随着这些故事的叙事节奏,在节目的尾声,青年追随者关晓彤渐渐发现这些作品和故事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扎根人民,服务人民”。

2.将艺术魅力融于技术体验。仪式感是节目想要通过艺术化手段为广大青年营造的重要叙事场景,而这些艺术表达的实现借助了4K、VR、AR、XR等技术手段。为了给现场及屏幕前的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节目组尽最大努力做到了在舞台上还原真实场景,从而完成了时空的跨越与转换。例如,节目组通过美术浮雕技术和大量数字化手段,将宝塔山、中央大礼堂、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等延安地标和西北地貌搬到了节目现场,形成了棱角分明、凹凸有致、充满力量的舞台风格,让观众在欣赏红色旅游文化的同时,感受延安精神的深厚底蕴。再如,现场唱响《黄河大合唱》这一激动人心的旋律时,舞台背后的虚拟场景与现场百人交响乐合唱团的真实场景相互交错;不同于《黄河大合唱》,歌剧《命运》的舞台设计则更多采用“屏幕+AR+XR”的方式,艺术化地将新时代绿水青山景观有机融合到舞台空间中。当技术与艺术相互融合之后,节目的舞台体验或如万马奔腾般震撼,或如小桥流水般柔和,或带领观众重回战火纷飞的年代,或让我们更加憧憬未来的美好生活,从而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多样化丰富叙事。

3.将个人成长融于时代共振。强烈的共情、共鸣和共振也是节目跨时空叙事带给广大观众的独特情感体验。节目以文艺经典为线索、优秀作品为承载,带领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年群体共同回望历史、思考当下、诠释文化、解读时代,从抽象的艺术创作到具象的故事表达,润物细无声般地引导着青年朋友将个人的成长融入时代的大潮中去,与时代同行,与时代共振。例如,第4期节目是青年演员李光洁对话92岁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杨先让。节目开头李光洁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创作者如何让作品绽放出如此强大的生命力?”而在完成了对话后他得出了自己的思考:艺术工作者“更需要的是深入生活、了解生活,对时代有领悟,对传统有领悟。”而这种对时代对传统的领悟,恰恰要求将个人成长与时代节拍共振,这样的艺术作品才能绽放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艺评论家阎晶明在看完节目后评价道:“节目用一辈辈人、一段段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人生,为延安文艺写下生动的注脚。”

四、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艺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所展现的为人民放歌、为时代铸魂的特质,正是延安文艺座谈会确立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新时代的发展,也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文艺发展的关键问题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精神的具体体现。节目通过精心策划和编排,将过去80年来我国文艺创作的指导精神与具体的经典作品有机融合,面向全国乃至全球观众进行集中展现。节目再次强调了坚持文艺为人民书写的历史使命,激励青年文艺工作者继续在创作过程中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更多优秀作品,真正做到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

猜你喜欢
延安文艺座谈会文艺工作者延安
天津音乐学院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专题研讨会专家发言
与时代同行 为人民服务——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
与人民同行 为时代放歌——天津音乐学院举办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专题研讨会
郭沫若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五周年题诗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习近平给文艺工作者提出4 点希望
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为湛江文艺工作者“开课”
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深远意义
文艺工作者要做灵魂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