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蒙《青卞隐居图》的绘画特点

2023-10-05 09:44王璐璐延安大学陕西延安716000
收藏与投资 2023年9期
关键词:皴法王蒙山水

王璐璐(延安大学,陕西 延安 716000)

“元四家”王蒙,是元代山水大家中的佼佼者,此幅《青卞隐居图》是王蒙的一部经典之作。王蒙的山水作品,既有深厚的造诣,又有一种淡雅质朴的情操,还有一种对前人的不断探索与创新,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最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画风,对当时画坛上其他大师的山水创作也有很大的影响。

一、王蒙生平及其作品简介

(一)元代画家王蒙

元代时期,中国山水达到了艺术发展的顶峰,个性鲜明,技法成熟。以“元四家”为代表的文人画在此期间涌现,而以“繁”为能事的则以王蒙为代表。王蒙,字叔明,号黄鹤山樵,浙江吴兴人,是元末明初的画家。王蒙年轻时向往官场,但多年来也只是个小官。元末出现乱局后,他去黄鹤山隐居。但博学多才的学者常怀壮志,希望为国效力,王蒙也希望得到重用。元末明初,王蒙与朱元璋的幕僚胡惟庸相识,并在六十岁时担任山东泰安知州。在胡惟庸因勾结蒙古贵族密谋叛乱被杀后,王蒙受到牵连,冤死狱中。

王蒙自幼便喜欢画画,他深受赵孟頫的影响,在学习董源、巨然的基础上,又与倪瓒、黄公望等人交好,因而在山水上有独到的见解,勇于创新。结合各家之长,王蒙创造了一套绘画技法——“水墨晕章”。王蒙的画作笔力高超,如《青卞隐居图》,此图画风茂密苍郁、繁密极致,也是他人生的缩影与写照。他将其一生跌宕起伏的经历化作感悟融汇于画作中。王蒙画作的表现手法和构图形式丰富多样,独树一帜。他主要的传世作品《夏日山居图》、《夏山高隐图》(图1)、《青卞隐居图》等在中国画坛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对画坛后世的大家们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图1 元 王蒙《夏山高隐图》149 cm×63 cm 故宫博物院藏

(二)《青卞隐居图》简介

《青卞隐居图》流传有绪,这是一幅纸本水墨画,作于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四月。在被迫第二次退隐黄鹤山后,王蒙一生一直在“退隐”和“为官”之间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正是在此期间,王蒙绘制了纸本水墨画《青卞隐居图》(图2)。《青卞隐居图》被董其昌冠以“天下第一”的称号,可见其在山水画史上的重要性和价值 。

图2 元 王蒙 《青卞隐居图》 141 cm×42 cm 上海博物馆藏

在黄鹤山隐居二十余载后,他重担理问,随元覆,重返山林,以观后变,经历了从“隐逸”到“归隐”再到“弃官归家”这样一个过程。毫无疑问,他并未像倪瓒那样豁达。他的生活平淡,内心却充满波澜,因此在绘画中,不幸和挫折使他的作品变得扑朔迷离,充满矛盾。从《青卞隐居图》可看出他的内心已不再平静。这幅图中增加了错综复杂的元素,与早期《东山草堂图》的平静氛围形成鲜明对比。卞山被画家视作理想的隐居地,这里自然景色壮观,但充满作者内敛的情感。这些情感透过丹青水墨表达士人的情怀,优美的山水与此情怀相结合,成为独特的艺术景象。

二、《青卞隐居图》的绘画特点

《青卞隐居图》是王蒙为其堂兄赵麟所作,1350年前后,青卞山发生了一场农民起义,赵麟被迫离去。王蒙之所以画这幅画,就是为了给堂兄慰藉和心灵的寄托。

(一)繁密饱满的构图

自宋元以来,以文人画为主要创作方向的山水作品无不彰显作者内心深处的创作情感,王蒙更是如此。王蒙因内心的迷茫和矛盾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其在画坛上脱颖而出。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青卞隐居图》中画出一座巍峨的山峰,此山宛如一条巨龙,蜿蜒盘绕,直插云霄,威风凛凛[2]。

王蒙构图思路多源于五代和北宋,构图复杂,结构紧凑,山石不断堆积,直至画面顶部。元代画家致力于创造可游可居的理想境地,展示个人格调与避世情怀。《青卞隐居图》描绘的则是山重水复、峰回路转的景色,路径隐藏,实际上很少存在。它创造的是视觉幻境,用画笔营造出超自然的空间幻觉,给观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对画面空间的处理方式被后世画家继承并加以创新,形成了新的绘画方式例如吴门画派领袖文徵明吸收其用墨特点和空间分割形式,创作了晚期作品,如《云壑观泉图》,画面中有层岩重叠、飞泉急泻、水平面七转八折等,流贯画面上下。

(二)古雅别致的设色

设色是古代绘画家必备的基本技巧之一,尤其谢赫将其归类为“六法”之一。在宋代之前的山水画中,设色一直受到极高的重视。然而,文人画流派兴起后,强调“意足不求颜色似”。王蒙的绘画作品展现了多样的风貌,双勾用于填色树叶,而树干则被勾勒得细致入微。树的形态多变复杂,色彩斑斓多样。这种画法是先用细笔勾勒山石的形状,然后采用墨、青、赭等多种颜色重复渲染,以增强墨彩的层次。在《青卞隐居图》中,首先用淡墨勾画出山体的轮廓,重墨绘画完成用赭石淡染,画面墨色丰富多变,设色空灵不沉闷。这一时期的色彩已不是青绿,更多为“浅绛”[3]。

(三)浓密清爽的笔墨

在传统的国画中,“皴法”是尤为重要的技法,很多古人在作画的时候,都会根据岩石和树木的不同质地对物体进行概括。无论是点皴、线皴、面皴,其技法所呈现的物象都有其不同的肌理和特点。山水的特质,如浑厚、空灵、舒展等,都体现在皴法的形态上。王蒙的笔墨造诣要比同辈的画家高,他的皴法中尤以解索皴为妙 ,行笔时,笔尖略干并打散,笔肚淡墨笔尖浓墨,使其产生层次变化。除解索皴外,牛毛皴、卷云皴、披麻皴等多种皴法组合形成独特绘画语言。圆润笔触描绘树木,山石描绘粗犷虚幻,山石交错复杂笔法形成韵律效果,呈现茂密繁盛和郁然深秀的境界。

王蒙年轻时喜欢用湿笔的尖端进行绘画,秉持传统的绘画方式。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他也开始尝试使用笔的中部和根部进行作画,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使干湿和浓淡相互交融。在他的作品《青卞隐居图》中,他用淡墨勾勒出物体轮廓,再逐渐加深墨色,重点描绘画面中间的部分。在处理画面景物时,他灵活运用墨法、笔法、点法,运用墨色线条勾勒树干,淡墨复染,浓墨点染,使树木充满生机,再用皴染强调空间纵深感,形象地描绘了卞山,准确传达其神韵。

(四)苍茫深远的意境

元人的山水,讲究的是“心性”的描写,而山水的意象则是从“心性”来建构的。在表现繁复的意象方面,王蒙取得了成功。但他在不违背山水本质物象原则的前提下,创造了一种新的山水画表达方式。元人的山水强调“心性”,而山水的“心性”又是其立足点。王蒙在“繁密”的意境上取得了成功,但是在不脱离“物象”的基础上,又提炼出一种新的表现手法。倪瓒与王蒙在“元四家”中的审美风格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前者简单,后者复杂,后者看似简单,其实本质是一样的。正如清代钱杜所言:“云林似繁,山中似繁似简。”因此,他在“繁线密点”的基础上,将结构线条与形式美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采用浓淡的皴法和“水晕墨章”来渲染和创造出隐约的意境,表达了他内心对于仕隐矛盾的宣泄,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5]。

三、《青卞隐居图》对画坛的影响与作用

王蒙一生忧国忧民,多愁善感,作品以写意、表现手法为主,使其作品的表达方式、语言形式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对明清及近现代的绘画都有深远的影响。国内外对王蒙的研究并不鲜见。王蒙最显著的成就是其皴法,我们可以从大量的书本和文献中看到他所开创的“解索皴”“牛毛皴”“水晕墨章”和“苔点法”等技法。用长披麻皴画树干,牛毛皴与解索皴擦山石,又杂以繁密的苔点,其笔墨变化多样,富于变化。时至今日,王蒙的艺术奥秘深深地吸引了美术研究者,也为当代水墨爱好者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王蒙独特的笔墨手法对文人绘画以及中国艺术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许多画家都效仿他的画作。元代四家的画风和风趣对后世的画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要借鉴王蒙的作品,吸取先辈技法精华。想要真正理解中国山水画,一定要从元四家入手,既要继承先辈的绘画精华,又要在传承中不断地发展、创新,才能加速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6]。

四、结语

《青卞隐居图》是王蒙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幅画。在这幅作品中,他把解索皴、牛毛皴、“水晕墨章”、“苔点法”等技法运用得淋漓尽致,使山水的表现手法和形式语言大为丰富。其“繁线密点”章法、玄妙多变的空间分割,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明清之际,无论是吴门一派还是松江一派的山水画家,均对黄公望和王蒙的画作进行了积极的借鉴和参考。明代画家沈周与石涛明显深受王蒙绘画语言的影响,近代的黄秋园、吴冠中等画家也因这幅画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对王蒙《青卞隐居图》的研究,不管是从技术层面、文化背景、个人情绪等方面,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青卞隐居图》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对我们的学习与创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皴法王蒙山水
黄秋园山水画课徒稿(二十)
黄秋园山水画课徒稿(十九)
黄秋园山水画课徒稿(十八)
爱在一湖山水间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用洒脱之笔诠释简静生命哲学——读王蒙随笔《不烦恼:我的人生哲学》
中国画皴法的名称与作用的关系
《山水》
用书抚慰躁动的心灵——读王蒙新书《诗酒趁年华:王蒙谈读书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