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飞:文艺相长,助力职业发展

2023-10-05 03:58王冬妮
科教新报 2023年38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对联语文课程

王冬妮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是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非常重要的课程。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老师刘晓飞长期从事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工作,对“如何在职业院校更好地教授大学语文”有自己的心得。

在很多职业院校不重视大学语文课程的大环境下,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的领导不但坚定地保证课程的课时量,还对课程寄予了厚望,期望大学语文的学习能够助力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发展。

老师明白文学和艺术的亲密关系,学生却不一定有这样的认知,曾经有学生问刘晓飞:“学语文有什么用啊?”学生的疑问引发了刘晓飞的思考。刘晓飞意识到,大学语文课程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品位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实现教学效应的长期性和短期性相结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人文素养和审美品位不断提高,同时又能有学以致用的获得感。刘晓飞开始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学生的获得感,基本表现在说和写上。考虑到大学语文课程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艺术专业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刘晓飞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内容进行了重构,确立了基础模块和实践模块两大教学模块,基础模块以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为主,实践模块以书法、对联、歌词、演讲、主持词、剧本的写作为主,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充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打破藩篱,将授课场所延伸到图书馆、阅览室,将网课平台作为重要的交流途径,将各种写作比赛作为检验写作成果的机会,将文学社、公众号作为学生展示写作成果的平台。

对联是中国独有的一门语言艺术,曾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过无数令人拍案叫绝的佳作。现在哪怕是文学专业的学生又有多少人写过对联呢?让文化基础普遍不高的藝术专业学生尝试对联写作,刚开始学生是有畏难情绪的,刘晓飞循循善诱,充分发挥艺术生思维活跃的特点,采用分组竞赛的方式,鼓励学生从简单的四字对开始尝试,学生从你推我让到你争我抢,对联学习的课堂气氛火爆异常。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对联的创作,刘晓飞带着学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分组讨论,并实时答疑。

艺术生都爱唱爱跳,但真正学习过歌词写作的反而寥寥无几,甚至很多声乐专业、音乐制作专业的学生既不了解歌词创作也没写过歌词。刘晓飞认为,了解掌握歌词写作,对学生理解音乐作品会有很大帮助,将歌词写作纳入大学语文写作实践很有必要。刘晓飞在向专业老师取经的基础上,结合经典文学作品,通过反复实践,让学生将歌词写作的要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掌握歌词的写作。对学生提交的歌词稿件,刘晓飞不厌其烦,不断提出修改意见。刘晓飞指导学生付长刚创作的歌曲《风雨中的七彩虹》获“青春向未来”2022 年长株潭大学生音乐节“原创歌曲奖”。学生在学习中有了获得感,激发了其写作的兴趣。

“文艺相长,助力学生职业发展”是刘晓飞为自己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制定的目标和方向。在AI 崛起的时代,文艺的发展又有了新的挑战,文艺作品的独创性和不可复制性是战胜AI 创作的法宝。刘晓飞认为,未来大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独创能力方面尤其要多下功夫,这样才能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续航能力。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对联语文课程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
对联知识小问答
自对在对联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