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成本”意识的启示

2023-10-06 16:56孟祥才
孙子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孙子兵法战争成本

孟祥才

战争只要进行,就必然要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无论是胜利的一方还是失败的一方,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因此,几乎所有兵家,都重视战争成本的核算。《孙子兵法》更具有浓重而鲜明的成本意识。比如,《计篇》说: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

孙子这里论述的是战争的宏观成本,即各诸侯国在道、天、地、将、法方面的实力对比,这是当时进行战争的列国应该在战前需要精确计算的最大成本,如果这几方面的成本远远超过敌方,胜利的把握就很大了,这就是所谓“多算胜”。不过,这些宏观成本中,除了“将”和“法”能够较为精确计算外,其余三项则很难计算出具体数字。因而,孙子认定,具体到每次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还应该精确计算出双方综合国力的对比,综合国力强的一方战胜综合国力弱的一方基本上没有悬念: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输,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孙子兵法·计篇》)

这里涉及诸侯国的土地面积、物质资源、军队员额、军事实力等方面的对比计算,是决定强弱之势和胜利与否的重要依据。这也算宏观成本的计算。这些宏观成本在投入战场时,还必须进一步计算出战场对阵时的精确成本。对此,孙子根据春秋晚期的实际,给出了一个较为精确的数据,《用间篇》记载:

《作战篇》的记载更加具体: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而在战场上的成本背后,是国家财政与百姓的极其沉重的负担,这自然也应该算在成本之内,所以孙子进一步计算: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弓,戟楯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孙子兵法·作战篇》)

正因为战争的成本巨大,孙子才在《谋攻篇》中得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的结论。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效果: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孙子兵法·谋攻篇》)

这里,孙子计算了攻击一座城邑所需的成本,由于战争受制于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即使付出这样的成本,也不一定取胜。既然战前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孙子为什么特别强调“五全”,强调不战而胜呢?原因至为简单:因为不战而胜的结果是在投入的成本没有损失的情况下取得了胜利,否则,一旦到战场上决定胜负,即使取胜,自己也需要遭受或大或小的损失,付出或大或小的成本,较之不战而胜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建立汉江流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管理指标体系,重点是要明确汉江流域用水总量、用水效率、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三条红线”管理指标。指标制订以国务院批复的《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 (2010—2030年)》(以下简称《综合规划》)、《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2011—2030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的通知》(以下简称《考核办法》)等文件为依据,以流域内各省级行政区分解的 “三条红线”管理指标为基础,将汉江流域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管理指标,按2015年、2020年和2030年分解落实到干流、省界河流、重要支流和行政区域。

《孙子兵法》成本意识的核心意蕴集中于两点:一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战果;二是战前在国力许可的情况下投入最大的成本,形成对敌人的绝对优势,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前提条件。因为不战而屈人之兵,前期的成本投入尽管巨大却在基本没有损失的条件下达到了战胜敌人的目的。实际上也是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了最大的效果。

《孙子兵法》的成本意识给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而深刻的启示。

成本意识启示我们,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果,不仅应该是一个军事原则,而且也应该是一个政治原则和经济原则。人类历史昭示我们,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是要付出代价即成本的。老子和庄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论述此一思想的两个重要思想家。他们都深刻意识到,历史的每一次前进运动,必然带来对以往神圣事物和伦理道德的否定或亵渎。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1〕。庄子直斥三皇五帝等圣人将人类带进文明社会是对原来“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的美好社会的“无耻”背叛,而儒家倡导的“仁义是非”是对原来美好伦理道德的“黥刑”和“劓刑”〔2〕。他们意识不到,或故意不愿正视一个历史规律:社会的任何发展与进步都是要付出代价的,而只要发展和进步带来的好处大于代价,这个代价的付出就是值得的,也是应该和不可避免的。例如,奴隶制取代原始社会,就是一个血腥的剥削制度代替人人平等、共同劳动、共同享用的制度,人类为此付出的成本是巨大而沉重的。然而,此一变革仍然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正如恩格斯所说:“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和工业之间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古代文化的繁荣,即为希腊文化创造了条件。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希腊国家,就没有希腊的艺术和科学;没有奴隶制,就没有罗马帝国。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我们的全部经济、政治和智慧的发展,是以奴隶制既为人所公认,同时又为人所必需这种状况为前提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理由说:没有古代的奴隶制就没有现代的社会主义。”〔3〕

其实,在历史的前进运动中,人类自身的一切活动都面临着精确计算成本的主动积极选择和不计成本的被动无奈应对。

在社会的和平发展时期,人们从事各种活动,大到政治改革、军事改革和经济改革,具体到某项工程建设,科学研究,一般都会有较完善的预先设计和筹划,设定和规划了详细的流程,其中更有详尽的成本核算和效益预期。其中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效益大于成本。由于认识不到位和其他未知的原因,这些活动的结果最后也可能不符合预期,出现成本大于效益,甚至血本无归、毫无效益的情况。但所有这一切,都是人类自己主动积极的选择,成本基本上是明晰和可控的。当然,由于认识总是难以完全与实际契合,所以政治经济军事改革、各种工程建设失败的情况也会出现。远的如东汉光武帝的“度田”政策、宋朝的王安石变法,近的如清朝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不过,即使失败,没有达到当事人的预期,但这一活动本身事先仍然有一个成本设计。

战争是人类的重要活动之一。任何战争都是有成本的。春秋战国时期的500 多年间,是中国历史上战争最频繁的岁月,人民为此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战争所经之处,财富被毁灭,房屋被焚烧,百姓被杀戮,“析骨而炊,易子而食”的惨象不时出现。然而,正是通过这些战争,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大统一,完成了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社会的转化,促进了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发展。显然,这个成本的付出是值得的。但这种社会的宏观成本的付出以及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是由后来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总结出来的,当年的当事人,包括其时最顶尖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们也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活动只是在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引导下进行。因为他们并不通晓历史规律,在一定意义上,他们只是历史不自觉的工具。

具体到每次战争,当事人都必须准确计算宏观和微观的成本,这是决定战与和的前提。武王伐纣时,他动员了数以百计的诸侯联合作战,因为预计到胜利的前景,确认收益大于成本,所以毅然发动牧野之战,实现了周王朝取代商王朝的历史变革。战国时期最大的一次战役是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起因是韩国的上党郡守自动归附赵国而背弃秦国的接收。赵国接收上党郡的归附,知道秦国必然前来争夺,一场大战不可避免。但计算成本,认为赵国能够顶住秦军的进攻,而将上党收入囊中利大于弊:既可增加赵国的土地面积和人口数字,又能将赵国与秦国对峙的前线西移数百里。如果赵孝成王的决策不出纰漏,这一预想本来是可以实现的:只要按照廉颇的战略构想与秦军周旋,秦军取得胜利的希望是渺茫的。秦国当然也计算了成本:与军力相当强大的赵国在长平搏战,势必付出极大的代价,但上党对秦国东扩具有重大战略价值,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加以占夺。结果是,由于秦国反间计成功,赵王派少不更事的赵括取代老谋深算的廉颇指挥赵军,给秦军造成可乘之机,致使赵军精锐几乎全部毁灭于长平之役,而秦国也为此战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全国15 岁以上的男子全部送上战场,军资几乎消耗尽净,秦国的战神白起也死于非命。而当秦军乘战胜之威攻至赵国首都的时候,已是强弩之末,最后只能灰头土脸地败走邯郸城下。然而,战争成本的计算又是最难精确的,因为尽管双方的国力、兵力、军资都可以较精确地计算出来,但指挥战争的人的智谋和能力却是难以精确计算出来的,这就使战争充满很多变数,不仅每一次战争的实际进程和结果与原来的预设呈现或大或小的差异,而且时常出现以弱胜强、以小挫大的奇迹。

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国防预算都是一个国家最大的财政支出项目之一。面对战争危险,国防建设宁肯备而不用,也不可用时无备。如果因为强大的国防实力制止了潜在敌人的蠢动而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国防建设付出的成本是值得的。如果因为强大的国防力量在应对敌人挑起的战争中赢得了胜利,这种付出更是值得的。

经济领域是成本意识得以贯彻的最典型和最重要的领域,在这里,成本核算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价值规律,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是人们的无厌追求。为了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与协调,国家必须以法律和各种规章制度规范经济人的活动,使对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兼顾社会效益的扩展。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能够对未来进行预先设计,使成本的付出不断带来超额的效益。然而,未知领域永远会对人的认识能力提出挑战。突发的自然和社会灾难不时将人类推至不计成本的被动无奈应对之境。与精确计算成本的主动积极选择相比,不计成本的被动无奈应对更能考验和展示人类的智慧,更能彰显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风骨。

南宋末年,面对蒙古铁骑的迅速南下,南宋军民进行了不计成败的英勇抵抗。当复国无望、陆秀夫背负南宋小皇帝赵昺毅然蹈海而死的时候,他展示的是汉民族永远不可征服的品格。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日寇凭其东亚第一军事强国的武力妄图征服中国的时候,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14年不计成本的抵抗。“七七事变”后,蒋百里告诫蒋介石:战必败,败了再战,就是不能投降。艰苦支撑到国际形势变得对中国有利,就会扭转战局,取得最后胜利。毛泽东写了《论持久战》的名文,预言抗战是一次持久的民族复兴之战,尽管必然带来巨大的民族牺牲,但只要坚持下去,胜利一定属于中国。他们共同得出的不计成本、共赴国难,争取最后胜利的结论,最后被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所证实。

面对突发的地震、洪灾、泥石流和各种流行疾病,中国领导人始终本着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原则,不计成本地科学应对。你看,自新冠疫情袭来,中国党和政府立即调动一切资源全力应对,军机轰鸣,高铁昼夜疾驶,高速公路各种车辆飞驰,方舱医院24 小时不停地施工,最短时间内将所有资源集中到最需要的地方,阻断传播链,挽救一切能够挽救的生命。这看似付出了巨大的成本,但维护人民健康所带来的长远效益却是无法估量的。

看来,人类只要存在,就必然而且必须在精确计算成本的主动积极选择和不计成本的被动无奈应对中前行,人类的智慧和潜能也随之不断成长和发挥。

【注释】

〔1〕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145 页。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22 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0 页。

猜你喜欢
孙子兵法战争成本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孙子兵法》组歌
2021年最新酒驾成本清单
被风吹“偏”的战争
温子仁,你还是适合拍小成本
他们的战争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
战争
揪出“潜伏”的打印成本
谈对《孙子兵法》原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