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全育人”为导向的化学与社会课程思政探索研究

2023-10-07 10:35臧丽坤路丽英闫红亮
大学化学 2023年8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化学思政

臧丽坤,路丽英,闫红亮

北京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化学系,北京 100083

课程思政成为近年来国内高校的重大研究课题之一,各类课程不仅承担传授知识、理论、方法、经验等职能,而且也蕴含思想政治价值,承载着一定的精神塑造和价值教育功能[1]。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系统阐释了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内容等。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其主旨在于学校的各类学习课程与课程思政要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1]。学生通过受教育,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4]。

北京科技大学作为入选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首批试点高校,各类课程都在进行思政教学改革。化学与社会课程是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必修通识课程,课程设置目的是为大学生进行科学教育,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教学团队进行了教学全过程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的尝试,分别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探索了融合思政元素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 “三全育人”背景下化学与社会课程思政策略

1.1 教师要提升课程思政意识,强化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

高校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起着关键作用。为此,团队教师积极参加相关培训,如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办的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高教国培(北京)教育科技研究院举办的多学科视域下的专业课程思政研修班及国家智慧教育高等教育教师发展平台提供的暑期培训,通过上述方式,可以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和能力。

化学与社会课程授课对象是工商管理专业一年级(上)的学生,目前所用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唐有祺、王夔主编的《化学与社会》教材,全书共12章,该教材涵盖了物质结构基础、能源、环境、材料、营养等内容[5]。化学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具体化学理论知识,更要通过课堂学习,通过实例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全面学习。因此,在教学理念上,教师要做到在专业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更要在教学内容和设计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更要践行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积极学习并使用好新的媒体与技术,将研究前沿适当引入到课程中,让学生在课堂内外,实现专业知识与个人素养方面多维度提升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讲授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教学模式从以“教”为中心的传统型模式向以“学”为中心的模式转变,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1.2 化学与社会“课程思政”教学过程设计

1.2.1 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化学与社会作为一门融合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通识课程,不仅承担着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授课任务,而且要帮助学生知晓化学在社会发展历程中所肩负的重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4]。

按照北京大学王义遒教授总结的关于科学的认知,科学理性的内涵与外延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 科学动机方面:痴迷的好奇心,执着于探究事物的内在本质、相互联系、运动变化的规律,务求得到系统的、统一的知识和理论;(2) 科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定性、定量等,善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方法;(3) 科学态度方面:实事求是,严谨精确,不虚妄浮夸等。上述内容在形而上层面的就是科学理性精神,在形而下层面的就是能力,理性思维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相互结合即为“科学素养”[2]。

本课程使学生通过科学之窗口的化学,了解化学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了解化学科学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的特点;了解化学具有实验和理论并重的传统;通过化学事例认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联系,开拓视野,提高科学素养,努力实现知识、能力、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结合《纲要》的指导,本课程在介绍物质结构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当今社会最关注的环境、能源、材料、生命等热门话题,阐述最基本的化学概念,使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有所充实和提高;突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对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化学问题进行实验,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实验技能,学会运用化学思维观察社会,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2.2 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

化学与社会课程32学时,2学分,该课程内容包涵极为丰富的思政素材,可成为优秀的育人功能的载体。化学与社会课程的学时总体安排如下:绪论部分1-2学时,物质结构基础部分为6-8学时,对应教材的第1章和第3章;在这两个部分采用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中采用此方法,便于直接、快速、精炼地让学生掌握重要的物质结构理论知识,为学生在实践中能更游刃有余地应用打好坚实基础。能源部分为6学时,对应教材的第2章;环境部分为6学时,对应教材的第4章和第5章;材料部分为6学时,主要对应教材的第6章至第8章;营养与健康部分为1-2学时,对应教材的第9章和第10章。以上部分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采用讲授法并结合案例教学法。实验学时则是8学时,学生独立操作实验内容包括“生活中的化学”和“含铬废水的处理”两部分。

在化学与社会课程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随时积累素材,及时跟进国家在能源环境等方面的最新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4,6-7]。

1.2.3 基于课程思政的创新教学模式

在化学与社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中,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充分利用课上课下两个环节,是达成课程思政培养目标的有效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是拓宽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途径之一。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新技术来调动同学的积极性,进行全方位的师生互动。如第一堂课就面对面建立微信群,通过微信群可随时了解学生的疑问与思想动态。另外,通过腾讯问卷功能可以提前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情况反馈,课程团队分别在开课之初、学期中及临近复习阶段共设计进行三次调查问卷,统计学生的学习/复习要求及反馈。团队还利用腾讯问卷功能设计小练习:题型可以有选择题和是非题。结合学生的反馈情况,课程团队将作业的课后习题内容通过腾讯会议的方式进行答疑,且将讲解录制视频发布在网站上,供同学们查询复习。

化学社会教学中可利用雨课堂的多种功能,教师可以将带有MOOC视频、习题等的课前预习内容推送到学生手机,师生及时沟通;课堂上实时答题、弹幕互动,为课前-课上-课后师生互动提供了方便。无论是线上线下授课,都可以通过雨课堂的多种功能更加便捷地了解学生的想法,及时掌握教学效果,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

1.2.4 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

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把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课程内容,实现课堂与思政相结合相统一,达到德育与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3]。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我们将案例教学法和任务导向型教学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种方法的优势,通过启发和学生实践,开发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等综合素质。

以绪论部分为例,课程团队以讲授法的教学方式讲完化学发展史以后,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来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家(炼丹家)的贡献。葛洪不仅在医学和制药化学上有许多重要的发现,而且在文学上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受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启发,我国科学家屠呦呦用沸点较低的乙醚提取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只有经过现代方法从植物中提取其有效成分——青蒿素,成为疗效和不良反应都十分明确的药物时,才能真正造福人类,这也是现代药物的研发思路。在这方面,青蒿素为中国的传统中药材做出了榜样。更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美丽的校园里的银杏叶的药用价值及如何开发。工商1907班的石同学就以“我国银杏叶提取物市场发展现状与原因分析”为题目,查阅了中外文献12篇,完成5000字的科技小论文。小论文中总结了目前世界上德、法、美三国是银杏叶提取物三大销售市场,其中德、法两国是最先从银杏树叶中提取出银杏黄酮和银杏内酯成分的国家,且两国的银杏叶提取物制剂产品在世界范围内占有较高份额。该同学了解到国际市场对银杏叶提取物有着巨大的需求。我国现有的银杏提取物的提取工艺相对落后,且规模偏小、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含量较低导致其总体竞争力弱[8]。对于刚入大一的学生来说,查阅文献资料并尝试探索未知领域,这种主动探索学习的过程,不仅可以深入学习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医的贡献,还可以通过实例来初步了解现代医药化学工业的新概念,发现传统中医与现代医药之间的关联;通过立足于国情的化学与社会课程,学生可以体验到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和必备的化学素养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在能源部分,能源安全事关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课程团队要求学生搜集最新的文献资料,有同学广泛搜集资料并总结进行国内外对比,阐述了我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能的资源条件和开发利用现状,加深了我国的新能源的发展现状的了解[9],上述过程最终以科技小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新能源领域,以我国敦煌建造的世界上最大的熔盐塔式光热发电站为代表,展示了中国在世界太阳能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这座发电站采用了目前热转换效率最高的技术——熔盐集热塔。可形成1000 °C的高温环境,其热量被不断地传递到塔下的熔盐中,从而实现不间断发电。通过了解上述世界上最大的熔盐发电站,同学们切身感受我国在积极推进清洁能源规模化方面的影响力。有同学深受启发而写出了“从化学角度看待中国碳中和对长期经济发展的影响”的科技小论文,通过查阅资料分析了2020年新冠疫情后经济快速复苏对中国实现“碳中和”承诺的影响。通过自主学习撰写科技小论文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切身体会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国家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在能源部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以“马斯达尔城——新能源的乌托邦”为题,了解到马斯达尔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计划修建于沙漠中的目标为零碳、零废物的城市,然而,曾经充满雄心壮志的开发者们不得不放弃了初衷,这幅未来城市的雄伟蓝图也终未实现。学生带着疑问,通过调查文献了解到该计划建设中遇到的难题,首先是经济难题:随着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后,马斯达尔集团的领导者们把不断延期的建设工程规划以经济危机的名义拖到2030年。马斯达尔城原计划利用太阳能对盐水进行淡化来满足城市的淡水需求。可实际发现从水井中打上来的水中的含盐量是波斯湾海水的3倍,这已经演变成了严重的卤水处理技术问题。同学们还从热力学理论层面调研了该计划的不可行性: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作为耗散结构,一个城市不可能做到“零碳”和“零污染”,能源一定会有耗散的。同学们带着思索查阅文献资料,从上述马斯达尔城的事例中意识到以更高科技为诉求的环保城,是否能够最终胜出,一切都还要时间来说话[10]。

通过上述自主学习,充分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锻炼学生的科学求真精神,帮助学生客观辩证地认识化学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以提高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11]。

1.2.5 基于课程思政的多元考核体系

根据《纲要》的指导,课程团队通过将思政元素纳入课程考核,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和结果评价,侧重在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定性/定量评价,具体考核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注重过程考核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期末考核总成绩是100分,由期末笔试成绩60分与平时成绩40分组成,平时成绩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满分是10分,内容为每章后的作业或者平时课堂考勤/小测验,共9次,每次为10分制,由9次的平时成绩取平均值而得到该部分的成绩,授课时间共12教学周,借此来加强平时过程考核。第二部分是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满分15分,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按照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行设计题目;第三部分是实验环节,满分15分。在实验环节,很好地体现了一种绿色化学的思想:从含铬废水中可以制取电子工业用原料同时得到合格排放的水,这也是一种变废为宝。另外,实验环节中关于固体废弃物和废液的处理,生活垃圾与实验室垃圾严格区分,有机废液与无机废液的处置,都是很好的从实验课堂中学习践行环保的示例。

教学团队通过严格执行过程考核的各项内容,让课程思政的改革效果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与综合素养等方面,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可以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在学习完人类历史上发生的十大环境污染事件后,我们设计了1学时的课堂辩论,题目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能否并举”,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图1为2020年12月份课堂辩论,同学们都认真地准备资料,把一个自信的形象展现在其他同学面前。辩论的正反双方由同学们自行抽签决定,辩论的观点不一定与自己的观点一样,甚至可以相反,让其通过换位思考,批判地去寻找出自己所认同的理论的缺点,然后又由辩论的另一方进行修改和补充。通过辩论,同学们认识到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全盘否认或全盘肯定都不够科学。

辩论能够考核一个人的团队精神、综合能力、口才、心理素质、个人修养礼仪等,同时也能帮助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有助于改变并弥补自己的缺点。通过辩论,可以更加全面地剖析一个问题,对所有事物都要保持“疑”和“信”这两种视点。

在考试笔试环节,课程团队将课程思政与试题有效结合,并且将考核内容与辩论题目相结合,国家主席习近平2020年12月12日在气候峰会上发表了题为《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的视频讲话,期末考试题目中10分的论述题来源于此,要求学生结合上述资料,阐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措施。有同学在答卷上答到:只有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才有可能实现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才能得到满足,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府、社会、企业、个人所有层面的共同努力,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每一个个体的努力,我们平时的点滴小举措,都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份助力,如:做绿色消费者,拒绝使用一次性物品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管理2001班纪同学作答: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深知自己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不一定全面,更清楚这1000字的论述所提及的重要性和措施无法面面俱到。但我明白,新时代青年人应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旗帜,应担负起保护绿色地球的责任。每每看到那受凌辱的自然和土地,怎能不为之动容,为之痛楚?只因我不愿看到,当文明的喧闹过后,留下的只是一片荒芜的土地;只因我不愿意想象,当新世纪的阳光照耀大地时,迎接我们的只是个“寂静的春天”!

2 教学效果

课程教学团队在“化学与社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中,立足于“立德树人”,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实现知识、能力、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收获:课程团队通过挖掘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激活了思政育人环节,学生从案例与专业的联系中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而且得到了科学素养方面的收获,从具体案例中学到了蕴含其中的科学理性的精神、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

(2) 学生科学伦理方面的收获:“化学与社会”课程学习过程中,注重从职业精神、职业规范、工匠精神方面培养学生,这种全方位教育在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科技写作能力。

(3) 学生个人品格塑造方面的收获:通过课程内容与多元化考核体系的设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专业知识与个人品格塑造很好地结合起来,实现了课程思政与课程建设的辩证统一。

3 结语

化学与社会各方面联系密切,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更是如此,该通识课程的学习,可以开拓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方向与创业研究切入点,该课程学习的知识和能力的积淀将在学生未来发展中有潜在影响。化学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塑造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2]。笔者对化学与社会的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总结,以学生为中心探索了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具体措施,通过多元化的考核体系检验了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为该专业的大学生进行科学教育,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上述做法为将来进一步实施课程思政打下了基础。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化学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