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类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以“交通流理论”为例

2023-10-08 21:13傅维新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23期
关键词:交通流研究生思政

邸 振,傅维新

(华东交通大学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随着“三全育人”重要举措在高等教育中的深入推进,基于导师制以及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育逐渐进入研究生培养过程,这为培养高质量高层次人才提供了重要保障。目前,与研究生课程思政相关的研究不断得到加强,研究文献从2020年的50余篇增加到2021年的160余篇。在这些研究中,有的侧重共性问题,有的关注个性问题;有的侧重理论,有的关注实践。例如,王义康等[1]对当前研究生课程思政实施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这些共性问题主要包括课程思政目标设置不合理、课程思政案例设计不够深入、研究生自主课程思政难激发、现有管理机制引领不充分等。朱萌[2]从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主体性的逻辑起点出发,对比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实际的价值取向、聚焦的研究视野、多层次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多重的心理压力等群体特征,据此提出构建硕士研究生的“大思政”格局。崔楠等[3]从不同的逻辑主体角度出发,提出“引领—融合—导学—实践”四维共进的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途径,从理论上确保高质量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成效。彭忆强等[4]分析了研究生运载工程领域及专业的学科交叉、校企协同、产教融合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个年级层次“案例教学+实践+课程思政”的研究生人才培养实施路径。

交通运输是人们日常活动的一部分,并与其他日常活动息息相关,部分研究内容来自交通运输实践本身,甚至来自研究者的观察和亲身体会,所以交通运输类研究生相关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这些富有生活气息的资源如果能有效融入授课过程,不仅能达到潜移默化的课程思政目的,还会使专业教育更加生动有趣,甚至会启发研究生的研究灵感。基于上述研究动机,本文以交通运输类研究生专业基础课“交通流理论”为例,探讨交通运输类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一、“交通流理论”课程特征

作为交通运输类研究生的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之一,“交通流理论”具有较强的学科交叉性、理论性和应用性。在研究方法上,“交通流理论”通常运用物理学方法、数学方法和仿真方法;在研究层面上,“交通流理论”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描述道路和公路交通流特性。“交通流理论”通过分析交通流特性,提炼交通流模型,最终揭示交通流时空演化的一般规律,阐述交通现象及其形成机理。交通流理论广泛应用于道路和公路通行能力分析、交通网络分析、交通规划与设计、交通管理与控制等诸多领域,以充分发挥交通规划与设计、交通管理与控制的作用。

“交通流理论”借助物理学和数学方法认识交通系统和客观世界,兼具理学和工学的育人功能。严谨的物理学和数学方法,注重对研究生科学思维的训练和科学伦理教育,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利于培养研究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所揭示的交通流特性、演化规律和形成机理,可加深研究生对交通系统和客观世界复杂性的认识,有助于提高研究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激发研究生交通强国、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二、“交通流理论”课程思政融入路径

课程是课程思政的源泉,离开课程设计与建设,课程思政就是无源之水[5]。“交通流理论”的学科交叉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特征要求研究生理解和掌握交通流基本理论,具备识别交通流现象中的科学问题、分析交通流基本规律、解决实际交通工程问题的能力。对应的课程思政目标是掌握研究复杂问题的一般科学方法,在交通运输领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交通法治和交通道德观念,深化对交通安全、交通公平和交通文明的理解,为未来的交通强国建设者固本铸魂。为达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研究生任课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合理组织授课内容,精心设计授课过程,科学选择教学方式,综合运用考核方法。具体而言,交通运输类研究生课程思政的融入路径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任课教师要在思想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行为上率先垂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研究生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应具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从教品格,响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代要求,起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示范作用。唯有如此,课程思政才能得到研究生的回应,其价值引领作用才能得到体现。

二是在教学内容上更加突出思辨性、创新性、前沿性和挑战性,能够引导研究生运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待问题。研究生经过本科学习后,对本专业的课程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教学内容的问题导向和研究导向成为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基础。因此,相比于本科教育,研究生阶段更注重培养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分析问题、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应更加突出思辨性、创新性、前沿性和挑战性,这就要求与之契合的课程思政元素要具备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能够引发研究生运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待问题,以培养研究生更高的思想境界、更坚定的理想信念、更科学的思想方法,厚植家国情怀,使其意识到所肩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笃定投身国家兴盛和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和坚定信念。

三是在思政融入上加强与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交流,把握课程思政的切入点、深度和融合度。任课教师如果缺乏马克思主义专业背景,即使挖掘了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在授课过程中也难免出现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等现象,因此构建“大思政”格局下的课程育人体系,把握好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和深度,最大限度地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必须加强与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交流。以专业课教师为主构建课程思政建设框架,挖掘潜在的课程思政元素;由思想政治教师指导深化课程思政元素,研讨课程思政的切入点、深度和融合度,做到课程思政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四是在课下通过多种途径与研究生交流,关心其思想、学习和生活,形成该课程思政教育的闭环。课程思政的出发点是“三全育人”,落脚点是立德树人,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应围绕培养什么样的研究生开展。一方面,课程授课教师要深入了解研究生各方面的需求,并适当地反馈到课堂上,让研究生感受授课教师的尊重与关爱。另一方面,在深入了解研究生各方面需求的基础上,课程授课教师要做到换位思考,唤起研究生的情感共鸣,从而保证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三、“交通流理论”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基于潜移默化的课程思政融入理念,“交通流理论”课程根据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和各章节的内容特点,可采用案例分析式、专题讨论式、科研反哺式(现身说法)、情境浸入式、自主研习式等教学方法。

针对易于观测的现象和有助于理解理论的案例,可使用案例分析式教学方法。例如,交通流基本特性和交通参与者特性相关内容中有较多易于观测的现象,可通过实际观测,也可通过视频进行讲解。在此过程中培养研究生严谨的科研态度,学习科学家在研究科学问题过程中所体现的科学家精神。对于连续交通流模型中的交通波等相关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可通过高速路上货车的进入及离开过程对交通流的影响进行讲解。在此过程中传达透过现象寻求本质的科研精神。

针对需要推理的模型和数学要求较高的理论,可使用专题讨论式教学方法。例如,车辆跟驰模型的稳定性分析、连续交通流模型、城市交通网络双流理论等内容,需要教师具备较为丰富的数学知识,适合板书讲解。具体来说,由于车辆跟驰模型的稳定性分析主要研究稳定的交通流中局部出现干扰后的影响,以及该影响在交通流中的传播过程,因此可从交通流动态演化的角度,理解局部特征与全局特征的区别与联系,进而理解个人小我与国之大者之间的联系、个人理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间的联系。

针对与教师科研相关或可现身说法的教学内容,可使用科研反哺式教学方法。例如,交通流理论概述中的一些研究方法是通用的,授课教师可结合自身研究经历进行讲解,进而让研究生理解事物从具象到抽象的认识过程,理解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理解事物发展的动态规律。交通影响模型中关于交通流碳排放部分与授课教师的一篇科研论文密切相关,授课教师可结合该论文的成文经过进行讲解,进而让研究生理解交通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理解道路交通系统如何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树立落实新发展理念的积极态度,自觉承担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

针对交通流延伸内容或具有争议的前沿内容,可使用自主研习式教学方法。例如,交通影响模型涉及交通流与交通安全、交通污染的关系,教师依据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对教学任务进行合理分解,分小组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可以是教材内容,也可以是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的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任务与兴趣共同驱动,促进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的有机融合。事实上,可以要求研究生在自主研习过程中自主设计教案学案,自主提炼思政元素,还可以让他们走上讲台,讲授分享他们所领会的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内涵,从而使研究生进一步了解智能网联交通技术对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的意义,理解道路交通系统如何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树立落实新发展理念的积极态度,自觉承担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三相交通流理论的发展过程,彰显了求真的学术品格,使学生理解科学家需要科学素养,科学需要争鸣的空间,真理越辩越明;从智能网联交通流建模方法中,理解科技进步对系统运行的影响。

当然,教无定法,“融”亦无定法,可以综合运用上述融合设计方法。除此之外,上述每一种方法中也都可以融入启发式方法。只要深刻把握国情(省情)教育和主流价值熏陶这两个基本维度,并以研究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让其学习、生活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够收获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果。

四、“交通流理论”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方法

现行的评价方式注重检测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学习结果,忽视了学习过程和素养目标的达成,并未发挥评价应有的激励和导向作用。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对于研究生教育更是如此。过程评价侧重学习过程和阶段,反映了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增值评价侧重学力、生活、情感、社会性发展等方面。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之一是提高知识创新能力,而这一能力需要长期积累,因此过程评价和增值评价应相辅相成。另外,自我评价反映了研究生对自我学习过程的认识,小组同学评价可反映其团队精神。

在考核设计上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根据“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设计多阶段的课程任务。以多个课程任务替代一张试卷,且每个任务必须能够融合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个目标,让研究生在这三个目标上都能有所发挥。第二,强化过程评价和增值评价。我们细化了课程任务的评价细则,包括课前准备情况、任务参与度、知识点联系度、结果呈现、反馈改进等。第三,在教师多阶段评价的基础上,注重自我评价与同学评价。研究生本人对自我的认识有利于其成长,同学之间朝夕相处,同学的过程评价比教师凭借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更为客观。

综上所述,在“交通流理论”课程考核上更加重视过程评价、增值评价、自我评价和同学评价等评价机制,以激发研究生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在实践中,考核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分别为课堂参与情况、小组讨论情况、课程论文情况。其中,课堂参与情况占总成绩的20%,由授课教师赋分,主要反映学生的上课考勤和课堂发言等情况;小组讨论情况占总成绩的30%,每小组有5~6名学生,由组长进行赋分,主要反映小组成员的讨论情况和团队意识,组内每名学生的得分不同且至少相差1分;课程论文情况占总成绩的50%,由授课教师赋分,主要反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综合应用能力,体现新发展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结语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的隐性育人作用,培养高质量高层次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题中之义。融入课程思政的研究生教学方式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最佳途径,这对研究生导师和授课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出了全面要求。本文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指导下,以交通流理论为载体,围绕融入路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三个方面探讨了交通运输类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当然,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主动地进行思考和积累,逐步营造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氛围。研究生与其导师之间有更多专业上的交流,因此,研究生导师如何在其指导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是研究生教育中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

猜你喜欢
交通流研究生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交通流随机行为的研究进展
路内停车对交通流延误影响的定量分析
具有负压力的Aw-Rascle交通流的Riemann问题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