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刺鳅网箱—池塘分段接力高效养殖试验

2023-10-09 04:27薛凌展赖铭勇陈三木吴妹英林学文樊海平
中国水产 2023年9期
关键词:网箱鱼苗苗种

◎ 文/薛凌展 赖铭勇 陈三木 吴妹英 林学文 樊海平

大刺鳅人工养殖技术虽已突破,养殖试验的报道也较多,但是整体技术还不成熟,导致养殖失败的概率较大,普遍存在成活率低,产量不高,养殖效益不佳等问题,限制了产业化发展。本文通过总结近十年来的养殖经验,设计了网箱—池塘分段接力养殖新模式,通过前期的网箱培育,提升苗种成活率,标粗后下塘接力养成,缩短了养殖周期,提升了养殖效率和效益,为该品种的规模化养殖和产业化推广提供重要参考。

大刺鳅(Mastacembelus armatus)俗称刺鳗、刀鳗、锯齿鳗等,隶属于合鳃目,刺鳅科,刺鳅属,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和海南省等南方地区。其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方式与鳗鲡相近,喜暗,昼伏夜出,以小鱼小虾和底栖昆虫为食,适合集约化养殖。大刺鳅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粗蛋白含量达18%,粗脂肪含量为3%~5%,在岭南地区将其视为水中珍宝,备受青睐,市场售价高达200元/kg~250元/kg,具有较高的市场开发前景。虽然国内已开展了部分大刺鳅人工养殖尝试,但是养殖技术尚不成熟,养殖效果良莠不齐,难于形成稳定产业,仍需依靠捕捞野生资源供给市场,导致自然种群数量锐减。

本课题组近年来在福建省南平市、漳州市、龙岩市和泉州市等地区连续尝试了不同养殖模式。通过综合比较分析,优化养殖技术工艺,逐渐形成了网箱—池塘接力高效养殖大刺鳅新模式,并进行了养殖试验示范,其养殖成活率、产量和效益均有明显提升,现将该技术总结如下,旨在为大刺鳅人工养殖提供参考。

一、材料与方法

本试验分为三组(见表1),A组为网箱—池塘接力养殖模式,即将养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标粗阶段,将驯食转料后的鱼苗放在网箱中强化培育标粗,提升鱼苗的成活率;第二阶段为养成阶段,将标粗后的大规格鱼种移至池塘中进行高效养成;B组为池塘养殖对照组,将驯食转料后的鱼苗在池塘中直接养成;C组为网箱养殖对照组,将驯食转料后的鱼苗在网箱中直接养成。

表1 养殖试验设计

大刺鳅

大刺鳅网箱养殖

驯食转料后的大刺鳅苗种

大刺鳅池塘养殖

本试验选择自繁健康大刺鳅鱼苗,规格为5cm/尾~6cm/尾,经驯食转料,可正常摄食人工配合饲料。试验鱼经检疫未携带病原菌且活力好。

(一)接力养殖试验

1.网箱养殖阶段

(1)池塘条件:面积约800m2,水深2.0m,池塘配备一台2.2kW的罗茨鼓风机和微孔增氧系统。池塘中间设一个养殖管理通道,通道两边各设10个聚乙烯网箱(10目),网箱规格为长6.0m×宽2.0m×深1.5m,每个网箱内设1个饵料台和1个微孔增氧盘,确保养殖溶解氧在5mg/L~6mg/L,池塘其他非网箱区域培育浮萍,净化池塘水质。

(2)养殖密度:投放5cm/尾~6cm/尾健康活力好的大刺鳅鱼苗3000尾/箱。池塘中放养5尾500g/尾草鱼鱼种,用来控制浮萍的密度,确保水质稳定。

(3)水质综合调控:每周进排水5cm~10cm,结合肠道保健技术改善大刺鳅的消化吸收功能,增强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能力,提高饵料效率和生长性能。定期使用光合细菌、EM菌、芽孢杆菌等经审批的微生态制剂,综合调控养殖环境中的菌群结构,改善养殖水质,创造良好的鱼类生长及栖息环境。

(4)投喂管理:每天投喂量占养殖大刺鳅总体重的3%~4%,该阶段投喂鳗粉(黑仔料,47%),粉料和水的比例为1:1.2~1:1.3。定时定点投喂,投喂时间7:30~8:00和16:30~17:00。

2.池塘养成阶段

经过网箱标粗养殖后,把大规格鱼苗转移至池塘中继续接力养殖,约360d。

(1)池塘条件:面积约5亩,水深3.0m,配备1台3kW的罗茨鼓风机和微孔增氧系统,2台1.5kW的叶轮增氧机。池塘四周设10个饵料台,培养浮萍净化水质并为大刺鳅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试验开始前先在池塘中搭建好保温棚架,入冬前(10月下旬)盖上保温膜,确保鱼苗安全越冬,提升养殖水温,缩短养成周期。

(2)养殖密度:每亩投放12g/尾~15g/尾大刺鳅鱼种150kg~160kg,约11000尾/亩~12000尾/亩。套养10尾500g/尾草鱼鱼种,控制浮萍繁殖速度,稳定水质。

(3)水质综合调控:每周进排水5cm~10cm,结合肠道保健技术改善大刺鳅的消化吸收功能,增强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能力,提高饵料效率和生长性能;应用光合细菌、EM菌、芽孢杆菌等经审批的微生态制剂,综合调控养殖环境中的菌群结构,改善养殖水质,创造良好的鱼类生长及栖息环境。

(4)投喂管理:每天投喂量占大刺鳅总体重的2%~3%,该阶段投喂鳗粉(成鳗料,43%),粉料和水的比例为1:1.2~1:1.3。定时定点投喂,7:30~8:00和16:30~17:00,当水温低于22℃时改为一天一次,早上10:00投喂,投喂总体重的1%~2%,当水温低于20℃时大刺鳅活力下降,停止摄食,进入冬眠模式。

(二)池塘养殖试验

试验周期为482d,养殖密度为每亩投放5cm/尾~6cm/尾大刺鳅苗种15000尾,合计约25kg/亩;套养10尾500g/尾草鱼鱼种,控制浮萍的繁殖速度,稳定水质。其他要求等同接力养殖组池塘养殖阶段相应要求。

(三)网箱养殖试验

试验周期为520d,水质综合调控和投喂管理同接力养殖组网箱养殖阶段相应要求。

1.池塘条件

面积约5亩,水深3.0m,池塘配备1台3kW罗茨鼓风机和微孔增氧系统。前期苗种标粗培育,在池塘中间设置25个聚乙烯网箱(孔径3mm),网箱规格为长6.0m×宽2.0m×深1.5m,每个网箱设1个饵料台和1个微孔增氧盘。在非网箱区域投放浮萍,净化水质。经过90d标粗培育,鱼苗进行分筛选别,按照规格大小分别移到40个6.0m×宽3.0m×深2.0m网箱中(孔径5mm),进入大规格鱼种养殖阶段;网箱精养120d后鱼苗进行再次分筛选别,按照规格大小分别移到45个6.0m×宽6.0m×深2.5m网箱中(孔径5mm),进入养成阶段。

2.养殖密度

苗种标粗阶段投放5cm/尾~6cm/尾大刺鳅苗种3000尾/箱;大规格鱼种养殖阶段投放12g/尾~15g/尾大刺鳅苗种1500尾/箱~1600尾/箱;养成阶段投放35g/尾~50g/尾大刺鳅苗种1200尾/箱~1300尾/箱;网箱外区域套养10尾500g/尾草鱼鱼种,控制浮萍繁殖速度,稳定水质。

二、养殖试验结果

(一)养殖效率分析

经过一年多连续养殖,三组均顺利完成了养成试验。按照市场需求,将大刺鳅人工养殖成鱼的出塘规格设定为150g/尾~200g/尾。从养殖效率和生长速度分析(见图1),A组生长速度最快,平均每天体重增加0.36g/尾,养成周期共计450d,分别比其他两组缩短了32d和70d,网箱养殖生长速度最慢,周期为520d。A组的养殖成活率最高,经过网箱强化培育后,鱼苗下塘养殖时成活率明显比B组提高了8.87%,综合成活率达到90.93%;B组成活率最低,鱼苗下塘后需经历一个月左右的适应期,该期间的苗种损耗均比其他两组严重;C组成活率为88.52%,与B组相近。从饲料转化率分析,三组的料比均有所不同,其中A组的料比最低,仅为1.21,其次是B组,C组最高,达到1.30(见表2)。

图1 三种养殖模式的养殖效率分析

表2 养殖效果分析

(二)养殖效益分析

根据三组养殖试验的实际情况,分别统计了产出和生产物资、投入品、劳务等生产成本,详见表3。从产量和产值分析,A组总产量最高,达8126.05kg,分别比B组和C组提高2.50%和11.09%;以塘边收购价格120元/kg统计,总产值达到97.51万元,平均亩产值为19.50万元。三组的养殖成本相差不显著,其中C组略高于A组和B组,养殖总成本为54.51万元,每亩平均投入10.90万元。A组的利润最高,达到44.22万元,利润率为82.99%,分别比B组和C组分别提高了5.3%和21.96%。

表3 养殖效益分析表

图2、图3和图4为三个养殖试验的生产成本分析结果,其中苗种费占总成本比重最高,按市场价5元/尾计算,苗种费用为27万元,占总成本49.53%~50.67%;其次是饲料,占总成本27.34%~29.77%;劳务、设备折旧、电费、鱼药及其他费用占总成本19.80%~23.13%。经比较分析,三种养殖模式中,C组饲料浪费得较少,饲料成本略低于A组和B组,相比之下饲料费用分别降低了1.67%和2.43%。

图2 网箱—池塘接力养殖模式成本分析

图3 池塘养殖模式成本分析

图4 网箱养殖模式成本分析

三、小结讨论

本文分别设计了网箱—池塘接力养殖(A)、池塘养殖(B)和网箱养殖(C)三个养殖模式,并进行养殖试验和效果分析。试验结果显示,网箱—池塘接力养殖模式不论从养殖成活率、总产量和养殖效益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优势,该模式很好地解决了池塘养殖成活率低和网箱养殖生长速度慢等问题。接力养殖模式通过前期网箱集中强化培育幼苗,使其更健壮,适应能力更强,解决幼苗下塘初期不适应问题,成活率比池塘养殖模式也有了明显的提升。苗种经网箱标粗后下塘养成,苗种在池塘中活动空间比网箱大,生长速度也明显快于网箱养殖模式。

从养殖成本分析,大刺鳅人工养殖的主要成本来自苗种购买费用,占总投入的49.53%~50.67%。目前大刺鳅5cm/尾~6cm/尾的苗种市场价格5元/尾~6元/尾与鳗鲡苗价格相近,在淡水鱼养殖品种中属于高档珍贵品种,因此,如何有效提高苗种养殖的成活率是节约养殖成本的关键。大刺鳅苗种价格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工繁殖规模小,生产效率较低,仔鱼早期培育技术难度大,成活率低等综合因素所致。目前国内多个科研团队围绕着大刺鳅人工繁育技术开展了系列研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苗种生产技术工艺的不断创新和优化,产能将逐步提升,苗种价格将下降至1元/尾~2元/尾,这有利于该品种的进一步普及和示范推广。

猜你喜欢
网箱鱼苗苗种
杂交翘嘴鲂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关键技术
春季苗种放养与管理“五六七”
惨!海南再现死鱼事件,石斑鱼养户亏上百万,刚投放鱼苗几乎全军覆没
泥鳅苗种繁育及疾病防治(上)
10kV配网箱变局放检测案例分析
全国首例网箱豢养江豚繁育成功
池塘小网箱养殖黄鳝
鱼苗养殖中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怎样避免网箱养鱼患“营养不良”症
广东沿海驯养条石鲷的全人工繁育及苗种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