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地与网络调查的夏秋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2023-10-09 08:48王奕杨娟杨海滨钟应富徐泽吴全
南方农业·上旬 2023年7期
关键词:生产现状发展建议存在问题

王奕 杨娟 杨海滨 钟应富 徐泽 吴全

摘 要 以实地考察结合网络调研的形式,就夏秋茶生产现状进行走访调查,着重介绍了浙江、安徽、四川三个茶区的夏秋茶生产现状;网络问卷调查了夏秋茶加工现状,包括调查企业的经营状况(企业性质、年茶叶加工量、经营产品类型)、企业夏秋茶生产现状(停采原因、产品类型、收购等级标准、鲜叶收购价、加工技术需求)、夏秋茶利用前景调查(利用价值评估、预期销售价格、产品目标销售群或渠道建议、原料利用途径、购买偏好度)、夏秋茶技术及政策需求调查。分析提炼出目前夏秋茶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和难点(产品质量低、生产成本高、结构单一、市场运行创新乏力、综合效益低、产业带动力不强)。提出重庆市夏秋茶产业发展建议:高度重视,把握全局,制定全市夏秋茶利用中长期规划;加大夏秋茶科技创新,实现夏秋茶资源的多途径利用;加大夏秋茶加工企业的培养力度;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加强保障措施(领导组织保障、发展资金保障、政策扶持保障)。

关键词 夏秋茶;生产现状;加工利用;存在问题;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3.047

茶树是多年生经济作物,一年中可多次萌发、多次采摘,依据其生育特性与采制时间不同,分为春茶、夏茶和秋茶,正常采摘比例为4∶3∶3,夏秋季鲜叶原料占茶树全年总量的60%左右[1]。夏秋茶苦涩味重、鲜爽度低,同时因采摘轮次增加、内含成分减少,导致茶叶滋味变得淡薄[2],香气较春茶也显得粗老,是造成夏秋茶资源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3]。为全面了解夏秋茶生产加工情况、准确把握夏秋茶资源应用前景、突破夏秋茶发展瓶颈,结合当前茶产业面临的难点、痛点,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夏秋茶生产情况调研,最后提出重庆市夏秋茶产业发展建议。

1  夏秋茶产业现状实地调研

为深入了解主产茶区夏秋茶原料利用现状,以实地调研的形式,选择浙江、安徽、四川三个茶区及部分代表性企业进行了走访调查。

1.1  浙江茶区

浙江是我国科技、经济较发达地区,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其夏秋茶利用主要侧重于茶资源的精深加工领域。如杭州茗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通过收购饮料工业专用茶,采用纳米级陶瓷膜超滤、真空(低温)浓缩、喷雾干燥等先进技术生产浓缩汁、超微茶粉等八大系列产品,年产量超6 000 t,销售额超2亿元,出口欧盟、东南亚等国;杭州英仕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浙江大学茶学科研团队为技术支撑,主要从事茶提取物及其终端产品的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生产销售,涉及健康食品、日用品、个人护理等领域,已开发出各类含茶产品20余种,其开发的白茶水乳霜精华眼霜定价2 460元,已达到高端护肤产品价格。此类高新技术的应用,有力促进了夏秋茶价值提升。据调研,速溶茶、新茶饮年需求量分别达2万t、1 600万t,产值已超1 000亿元,而以新茶饮、提取物等消费的原料茶已达30万t以上,预计未来3年将会达到50万t左右。

1.2  安徽茶区

安徽省茶产业发展历史悠久,是全国十大名茶中占比最大的省份,拥有安徽农大茶叶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强大科技支撑,其夏秋茶的利用途径主要是提升传统工夫红茶、黄大茶、出口绿茶加工品质,以提高经济价值。安徽黄山市现有茶园面积达5万余公顷,一产产值达60亿元,综合产值达200亿元,667 m2产值超过8 000元。其中,以世界三大高香红茶闻名的祁门红茶产地祁门县,拥有30多家茶叶企业,全县茶园总面积超过1.27万hm2,干茶产量达7 300 t,综合产值55.2亿元,茶农年人均纯收入7 000余元。祁红工夫红茶生产时间在3—10月,夏秋季均有生产,年生产时间约200 d。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腹地的六安市金寨县,茶园面积达1.52万hm2,春茶生产以六安瓜片为主,夏秋茶主要生产炒青、黄茶、红茶。其中,炒青主要供出口,年出口量在2 500~3 000 t;黄茶主要供内销,销往山东、山西、陕西等地,年产量3 500多t,每667 m2茶园可采摘夏秋茶鲜叶300 kg,收入增加700~800元。

1.3  四川茶区

毗邻重庆的四川茶区是我国规划建设的长江中上游名优绿茶和出口茶优势产区,打造了“天府龙芽”省级区域公用品牌,支持蒙顶山茶、峨眉山茶、米仓山茶、宜宾早茶等加快发展,绿茶产量占全国的14.6%。近几年,夏秋茶利用主要集中在出口綠茶的加工。其中乐山茶叶种植面积达到9.33万hm2,出口绿茶占全国总量的10%、四川省的50%;夹江县坚持走夏秋茶加工出口路子,形成标准化、规模化、社会化、集群化出口茶产业,开通了首列川茶出口中亚的专列,成功创建了“中国绿茶出口发展第一县”“精制川茶出口引领示范区”,夏秋茶年加工产量达到5万t,夏秋茶平均667 m2增收1 500元/年。四川泸州纳溪作为中国特早茶之乡,茶园由过去一年采1季,变成了现在采4~5次,大大提高了茶农收入,仅收购夏秋茶一项,人均增收达到2万余元,每667 m2收益增加30%左右。

2  夏秋茶加工现状网络调研

为进一步了解夏秋茶生产加工现状,掌握夏秋茶资源应用前景,突破夏秋茶发展瓶颈,2023年5—6月,课题组以网络问卷的形式,对全国茶企及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218份,含企业94份、从业人员124份,分布于全国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其中西南茶区共收回问卷164份,占75%;江北、江南茶区分别收回24、21份,占11%、10%;华南茶区回收9份,占4%,分析问卷调查结果。

2.1  调查企业的经营状况

本次收回的94份企业问卷中,接近50%的为民(私)营企业,其次为股份制公司(21.28%),国有、集体经济占比约为17%,基本能代表私有、国有等多种性质公司的夏秋茶生产现状。

从被调查企业年茶叶加工量来看,37.23%的企业产量在5 t以下,年产量5~10 t的占20.21%,而100 t以上的企业有8家,其中仅2家年产量在300 t以上。从企业年销售收入分析,51.07%的企业销售额在100万~500万元,年销售额在100万元以下的占23.4%,有11.7%的企业年销售收入在501万~1 000万元,而年销售1 001万~2 000万元及2 001万~5 000万元的企业各有6家,仅1家年销售达到5 000万元以上。可以看出,调查的茶叶企业主要为中小型规模。

从目前企业经营产品类型来看(表1),被调查企业还是以生产名优绿茶为主(81.91%),其次是工夫红茶(77.66%),炒青绿茶、烘青绿茶则分别有55.32%、41.49%的企业生产。此外,约有25.53%的企业生产经营白茶产品,12.77%的企业生产销售花茶,说明目前企业在开拓新品、提升产品多样性上取得了一定进展。

2.2  企业夏秋茶生产现状

本次调研的94家企业中有64家(占68.09%)在生产加工夏秋茶。调查发现,产品销路差、利润低是导致停采的主要原因,占比分别为53.33%、50%;成本高导致的夏秋茶停采占比为36.67%;无采工占比为26.67%;停采养树和天气热原因分别占比23.33%和16.67%。炎热的气候加上人力成本上涨、机械化水平低等综合因素,造成夏秋茶采摘加工成本高,传统夏秋茶产品口感苦涩,影响销售,产品溢价能力差,从而导致部分企业对夏秋茶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在开展夏秋茶生产加工的企业中,夏秋茶鲜叶生产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工夫红茶、炒青绿茶及烘青绿茶3类,红茶已成为夏秋茶产品中生产量最大的单品(表2)。例如,重庆市荣昌区生产出口的颗粒红茶,每年出口俄罗斯5 000余t,已成为重庆抓住“一带一路”机遇,让渝茶飘香世界的亮点茶产品。

在夏秋原料采收上,调查表明:78.13%的企业收购夏秋茶鲜叶等级标准为一芽二叶及同等嫩度对夹叶,其次是一芽一叶(57.81%)和一芽三四叶(31.25%),仅有18.75%的企业会收购机采原料。机采原料目前还未大规模推广应用,可能与当前茶叶总体过剩有关。对于夏秋季茶鲜叶收购价,主要集中在1~20元·kg-1区间,其中10.1~20.0元·kg-1的占29.69%,2.0~10.0元·kg-1的占26.56%,仅3.13%的企业收购价低于2.0元·kg-1,与之前的调研结果相比[1],鲜叶收购价确实有明显上涨,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目前夏秋茶生产成本升高的现象。

夏秋茶加工技术需求调查发现(表3),企业需求分别集中在工夫红茶(64.06%)、优质绿茶(59.38%)、白茶(26.56%)三类加工技术上。这与企业目前主要生产加工的夏秋茶产品相符合,说明企业期待更多新技术新工艺以提升现有夏秋茶产品的品质及其溢价能力与经济效益。

2.3  夏秋茶利用前景调查

涉茶企业、人员就夏秋茶利用价值评估持较乐观的态度,约50%的调查者给出了“极高”与“高”的评价。在调查夏秋茶产品预期销售价格上(表4),32.57%的被调查者认为101~200元·kg-1区间最合适,而400元以上的产品选择人数只占10%左右,对于夏秋茶产品的溢价空间不太乐观,如继续按照传统茶类进行夏秋原料加工,被调查人员普遍还是认为价格低廉更适合夏秋茶叶销售。

对于夏秋茶产品目标销售群或渠道建议调查表明,70.64%的被调者选择了“食品(饮料)加工企业”,其次是利用国际贸易输入中低收入国家(50.46%),此外城市中低收入人群及国内农村也成为较理想的目标销售群,选择占比分别为37.16%、30.28%。结合夏秋茶产品理想售价调查,被调查者认为其最适合作为原料提供给食品(饮料)行业,这也与目前兴起的新茶饮市场不谋而合。

从夏秋季茶原料利用途径来分析(表5),近八成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创新工艺来研发新式茶饮及茶制品,55.96%的被调查者则选择作为精深加工原料,说明机采机制和新茶饮开发是大家公认的夏秋茶最佳方案(可行性路径之一)。

进一步就夏秋茶作为新式茶饮、茶食品原料开发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分别有41.74%、43.12%的人认为夏秋茶作为新式茶饮、茶食品原料“极可行”,有25.69%、26.61%的人认为“可行”,仅有1.38%的人认为不可行。

運用MaxDiff分析模型研究购买夏秋茶产品(含茶饮料、食品等)时偏好度发现(见表6):1)健康是选购夏秋茶产品时最重要的因素,其偏好份额为38.07%。2)口味是选购夏秋茶产品时次重要的因素,其偏好份额为19.88%。3)价格和功能对夏秋茶产品选择也有一定影响力,偏好份额分别为11.31%、10.12%。分析性别的差异发现,男性更重视价格,而女性更重视功能性。4)配料、品牌、包装和代言人的影响力相对较弱,其中配料、品牌的偏好份额分别为8.47%、7.33%,而包装、代言人的偏好份额分别只有3.56%、1.27%。

2.4  夏秋茶技术及政策需求调查

夏秋茶技术需求调查表明(表7),有超过七成的被调查者认为作为精深加工原料(功能成分提取)是夏秋茶科技支撑的重点方向;其次是现制茶饮基底原料开发、传统茶类工艺品质提升,占比都超过50%;有38.5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方便速饮产品研究和含茶功能食品开发;仅有7.8%的被调查者选择遮阴施肥、停采养树等栽培措施。

在调查夏秋茶发展最需要的政策支撑方面,排在前三位的是“先进技术引进”“营销渠道建设及拓展”“项目支撑”,分别占57.80%、55.05%、48.62%;此外,政府财政补贴、品牌打造宣传等也是部分被调查者需要的政策支撑(表8)。

3  夏秋茶产业面临的问题

综合实地与网络调查结果及行业生产现状,课题组认为目前夏秋茶生产加工主要存在产品质量低、生产成本高、结构单一、市场运行创新乏力、综合效益低、产业带动力不强等问题。

3.1  产品质量低,生产成本相对高

目前企业对夏秋茶的加工还是以红茶和大宗绿茶生产为主,加工工艺技术传统,还未形成一套针对夏秋季原料特性的配套工艺,前沿新技术运用于夏秋茶实际生产的较少。由于夏秋季原料自身品质缺陷,其产品质量无论是对消费者,还是企业均达不到理想要求,影响和制约了夏秋茶产品市场销售。受茶园地形地貌、茶区人力短缺、装备与技术滞后等客观因素影响,机采机制推广应用上“落地难”,导致夏秋茶采摘、加工等成本上升,夏秋茶加工意愿日渐低迷。

3.2  结构单一,市场运行创新乏力

本次調研发现,茶叶销售产品平均价格多集中在201~800元·kg-1区间,而预期的夏秋茶产品价格却在40~200元·kg-1,若按传统模式进行生产销售,其较低的质量和售价带给企业的经济效益十分有限,夏秋茶产品需求不足,多元化利用技术储备、政策支持等相对滞后。因此,如何打破思维局限,探索“夏秋茶+”融合发展模式,需要更多探索。

3.3  综合效益低,产业带动力不强

目前企业在生产夏秋茶产品时,受产品传统、市场竞争力弱、价格低廉、销售渠道较窄等因素制约,生产夏秋茶难以对企业利润、品牌打造、市场份额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和夏秋茶生产积极性,但夏秋茶生产对茶农增收有积极作用。

4  重庆市夏秋茶产业发展建议

4.1  高度重视,把握全局,制定全市夏秋茶利用中长期规划

在对重庆市茶叶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全面评估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市场需求、科技支撑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制定包含茶树品种、茶园管理、茶叶加工、市场推广、品牌建设、环境保护和资金筹措等在内的夏秋茶利用中长期规划,并建立监测体系,定期评估规划的实施效果。规划的制定需要政府部门、茶叶生产者、加工企业和专业机构等多方合作,共同参与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4.2  加大夏秋茶科技创新,实现夏秋茶资源的多途径利用

4.2.1  夏秋季茶鲜叶品质提升研究

夏秋季茶鲜叶品质提升可从茶园管理、茶叶加工两方面入手。在茶园管理方面,通过优化茶树夏秋季节生长环境,给茶树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研究夏秋季节茶树的养分需求,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矿质肥料,改善茶园土壤,提高茶叶的养分含量和品质;针对夏秋季茶树病虫害发生情况,研究有效的病虫害防控技术,减少农药的使用,保证茶叶品质和安全。在茶叶加工方面,研究夏秋季茶叶采摘的最佳时机和方法,确保采摘的新鲜度和茶叶的完整性;优化茶叶的加工工艺,保留茶叶的香气和营养成分,改善茶叶的风味和品质;引进先进的茶叶加工技术和设备,提高夏秋茶加工效率;建立完善的夏秋季茶叶品质检测和评价体系、感官审评与品质成分综合评估,找出茶叶品质提升的关键环节。

4.2.2  特香型绿茶、颗粒红茶、重庆沱茶等特色新工艺新产品开发

在现有绿茶、工夫红茶等传统茶基础上,通过多工艺融合技术,创新制茶工艺,开发质优价高、风味独特的茶叶新产品,优化茶叶产品结构。如开发花香绿茶、高香红茶、脱苦白茶、重庆新沱茶等。同时,大力推广夏秋茶生产加工实用技术、培养企业技术人才,提升重庆夏秋茶生产加工能力和水平。

4.2.3  新茶饮茶基原料新工艺研究与产业化

以新茶饮、年轻人茶消费为对象,研究茶叶+、茶提取物、茶功能成分三个层次的工艺创新及终端产品开发,构建夏秋茶资源高效梯队化利用体系,着力建设新式茶饮、功能性产品茶原料供应基地和产品生产基地,拓宽重庆茶叶应用领域。

4.2.4  茶制品、茶食品、茶化工产品等研究与产业化

利用超微技术等将传统茶叶副产物或夏秋茶原料粉碎后,研究其在食品中的应用,如开发茶叶蛋糕、茶面条、茶饼干等含茶功能食品或茶制品,提取夏秋茶原料功能成分,研发茶叶面膜、茶叶牙膏等茶叶日化产品,提升茶原料利用价值,丰富茶叶产品。

4.3  加大夏秋茶加工企业的培养力度

4.3.1  加强茶叶企业生产条件建设

优化茶叶生产设施:改善茶叶生产场地,根据夏秋茶产品品类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和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建立标准化生产流程:制定各类夏秋茶产品生产技术规程,确保每个生产环节的质量控制,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加强人员培训:培训企业员工,提高夏秋茶生产加工技术水平。

4.3.2  加大企业夏秋茶生产加工财政补贴力度和广度

建议政府提高夏秋茶叶生产和加工环节的财政补贴额度,拓宽补贴覆盖范围,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加工茶类,制定差异化的补贴政策,使补贴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鼓励企业技术创新,设立技术创新奖励和专项补贴,及时向茶农和茶企业宣传财政扶持政策,确保相关资金的准确发放和使用,为夏秋茶的多元利用和茶企的持续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4.4  加大市场监管力度

加强夏秋茶叶安全生产的技术指导和监督:在夏秋茶叶生产过程中应制定适用于夏秋茶叶生产的标准和规范,确保生产过程符合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要求;建立完善的生产监管体系,对茶叶生产过程进行监督和对产品进行抽样检测,确保茶叶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加强夏秋茶叶安全生产的全面宣传: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定期发布夏秋茶叶安全知识(茶叶生产标准、生态种植技术、农药残留检测、茶叶质量评定等);利用茶叶产品的包装标注相关的安全标志和生产标准(有机认证、绿色食品),让消费者对产品的安全性有直观的认知。

4.5  加强保障措施

4.5.1  领导组织保障

以区县茶叶产业主管部门为领导,负责制定政策、规划和推动茶叶产业的发展措施;以茶叶行业协会或联盟为纽带,将茶叶生产者、加工商、销售商等相关企业和机构联合起来,建立信息交流平台,促进行业内资源共享、技术交流、市场推广等合作;以专业技术团队为支撑,负责技术创新及应用,为茶农茶企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4.5.2  发展资金保障

确保夏秋茶的持续生产,资金保障措施至关重要。建议地方政府通过每年设立茶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连续予以支持,同时金融机构设立惠农贷款产品,帮助茶企实现短期融资难题。

4.5.3  政策扶持保障

区县政府制定夏秋茶高质量生产相关政策文件,鼓励茶叶企业开展夏秋茶生产加工。为茶叶企业提供必要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政策措施,正确运用支持政策。政府、协会和企业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政策扶持措施的落地实施。

参考文献:

[1]  王奕,钟应富,罗红玉,等.重庆市夏秋茶生产现状及对策探讨[J].南方农业,2020,14(34):53-56.

[2]  王奕,罗红玉,陈善敏,等.夏秋茶苦涩味的物质基础及其在加工中的变化[J].南方农业,2022,16(21):157-161.

[3]  SUYOUNG K,朱荫,郑新强,等.不同季节绿茶香气成分的判别与聚类分析[J].食品科学,2018,39(14):268-275.

猜你喜欢
生产现状发展建议存在问题
上海市小白菜高效安全生产现状与建议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