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MPAcc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探析
——基于“三链”融合视角

2023-10-11 01:42博士生导师
财会月刊 2023年19期
关键词:流动研究生基地

程 平(博士生导师),陈 锐

一、引言

2020 年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强调了建立产业链、创新链和教育链(简称“三链”)有效衔接机制的重要性。高校应充分利用其优势学院的专业特长,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并构建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以增强人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适应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是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学员实践教学和专业实践活动的基础场所,对于提高学员的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至关重要。然而,在其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参与度不高、校企合作效果不明显、评价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导致联合培养基地建设难以形成稳定可持续的长效机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成为新兴会计教育需求。作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会计人才的主体,MPAcc培养院校应融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互联网+”思维,通过跨界融合和创新驱动,突破传统培养模式,着力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互联网+会计”MPAcc人才(程平和王文怡,2018)。在此背景下,“三链”有机衔接、协同融合为构建“互联网+MPAcc”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长效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现路径。

目前,有关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方面的研究备受教育界重视。在通用研究方面,陈小平等(2015)通过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和分类,构建了联合培养基地利益相关者结构关系,提出了内外治理相结合的治理机制;李静茹和胡玉才(2017)从高校管理者视角出发,分析了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并从高校、培养单位、政府等方面提出了增强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有效性的建议。在个案研究方面,徐伟等(2017)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的有效机制,形成工业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协同”培养模式;于永进等(2020)针对国内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健全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创新激励和考核标准等措施,以促进联合培养模式的完善。随着“三链”理念的提出,学者们开始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例如:李滋阳等(2019)在厘清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三链”深度融合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王英华和于海龙(2020)通过分析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意义,从教学、工作室、师资队伍等方面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此外,杜金岷等(2022)从学科链、人才链和产业链融合的视角构建了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体系。

综观现有文献,学者们主要从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发展、建设、运营机制、利益治理、长效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并结合专业学位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个案研究。但其主要关注教育链视角,缺乏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融合研究。目前,涉及三者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而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长效机制的研究尚未涉及。本文以重庆理工大学MPAcc 教育为例,在阐述“三链”融合与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互联网+MPAcc”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生态系统,并对该系统的评价体系进行重构,以建立“互联网+MPAcc”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长效机制,增强MPAcc人才培养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适应性。

二、“三链”融合与“互联网+MPAcc”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契合性

“三链”融合模式包括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产创融合和“三链”协同融合。目前,“三链”协同融合是高校实现校企合作育人、校企协同创新和推进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措施。这种融合模式既顺应了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与经济发展的需求,又能促进各方互利共赢,进一步提升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价值增值。

重庆理工大学“互联网+MPAcc”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作为一项长期、动态发展的系统工程,其改革实施与以“三链”融合理念来保障该系统的运行有着天然的契合性。一方面,从内涵来看,“三链”融合强调教育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融合。培养基地的建设不仅受到目标定位、模式设计、课程体系设计等教育链各环节的影响,而且受到合作单位创新链和产业链的约束,其效用的发挥受到“三链”融合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从实现路径来看,“三链”融合的实现路径包括推进引企入教、优化学科布局、探索人才双向流动机制等。同时,培养基地建设也需要技术、人才和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与推动。在技术方面,培养基地通过引入互联网技术、在线教育平台以及虚拟实验室等,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人才方面,其目标在于培养具备大数据思维和会计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通过实践项目和案例分析,让学员能够将信息技术与会计知识深度融合;在政策方面,通过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建立奖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的MPAcc 学员和教师参与到培养基地建设中。

三、“三链”深度融合式“互联网+MPAcc”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模式

“三链”融合的理论基础是亨利·埃茨科威兹提出的三螺旋理论,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行政—产业—高校”三重螺旋关系,通过这三个主体形成的合力实现知识生产和知识转化。本文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模型

根据融合程度的不同,可将“三链”融合划分为弱融合、基本融合和深度融合三类。深度融合介于基本融合和重叠状态之间,是一个更加稳定和紧密的状态。在深度融合状态,教育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边界变得模糊,节点之间的衔接更加紧密,彼此之间更牢固地嵌套在一起,从而实现更高程度的协同效应。

“三链”深度融合的优势包括:一是大幅提升创新主体功能。“三链”深度融合使创新主体通过联通渠道进行要素交流,整合优势资源,提升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促进多元知识交流与碰撞。“三链”深度融合能够促进知识碰撞,拓宽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维度,催生知识价值链和价值网,提升知识的价值。三是实现个体角色多重化(李滋阳等,2019)。“三链”深度融合下,一方面更多的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高校教师及实践教学导师,另一方面高校“双师型”教师承担企业创新项目,甚至将专利产业化,创办企业,真正实现产教融合。

“三链”深度融合式“互联网+MPAcc”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模式以“三链”深度融合为核心目标,纳入政策、资金、人才、容错机制等外部要素,以及推动者、“三链”、培养目标等内部要素(如图2 所示)。其中,MPAcc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型人才)位于“三链”涡旋中心,创新链、教育链和产业链以涡旋水流的形式呈现。

图2 “三链”深度融合式“互联网+MPAcc”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模式

1.外部要素。一是政策发力。国家对于“互联网+”和MPAcc 领域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政策导向与支持措施,鼓励高校积极参与相关实践项目,并提供政策红利和激励措施,以推动“互联网+”和MPAcc 的深度融合。二是资金倾斜。国家加大创新项目和高新技术领域的资金投入,为“互联网+MPAcc”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促进了创新实践的开展和创新成果的转化。三是人才支持。高水平的人才是推动培养基地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政府、企业和高校共同合作,通过引进优秀人才和提供专业培训,为培养基地注入丰富的人才资源,提高培养基地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四是容错机制。创新主体在研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面临着研发失败的补偿需求,需奖励研发成功者、补偿研发失败者,以激励主体创新。具体而言,在研发阶段,创新主体可能会面临技术风险和不确定性,导致研发项目失败,为了支持创新主体进行研发,政府和相关机构通过提供直接补偿的方式,补偿创新主体在研发过程中付出的成本和努力。

2.推动者:应用型大学。人才是推动联合培养基地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应用型大学高度聚焦科研创新和人才高地建设,可视为“三链”深度融合育人的推动者。一方面,应用型大学利用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科研实力,专注于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为“互联网+MPAcc”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提供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应用型大学不仅属于教育链,还具备技术链的部分功能,在培养基地建设过程中,其将会计专业知识与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打破传统会计教育的边界,通过创新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让MPAcc 学员获得跨领域的综合能力。此外,通过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应用型大学可以激活各链条的融合动机,促进会计专业知识、互联网技术等要素在培养基地建设项目中的无障碍流转。

3.链条单维发力路径。一是,教育链主动融入创新链和产业链,通过转化思维和切换学习模式促进创意转化,以应用型大学为引擎,提升教育链的内驱力和适应性。重庆理工大学采用移动课堂教学方式,让MPAcc 学员深入企业调研学习,利用技术辅助手段获取资源,通过交流平台了解前沿理论,并借助孵化器或企业研发机构优化和转化创意。二是,创新链主动融入教育链和产业链,通过与教育链的相互推动和产业链的升级,实现创新链的重塑。学校通过构建开放式学习环境,更好地培养MPAcc 学员的创新思维并为其提供实践机会,实现创新链和教育链的融合;同时,学校通过产学研合作和创新项目的推进,将创新链与产业链紧密衔接,提升创新链在实际应用中的效益。三是,产业链主动融入教育链和创新链,通过建立“市场—企业—高校”贯通机制,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技术的反哺,从而促进各链条的健康发展。重庆理工大学重视MPAcc双导师联合培养和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注重“互联网+”、云会计、大数据技术与会计和审计的深度融合,通过建设大数据智能化实验室和开展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支持。

4.运行机制。运行机制是指产业链、教育链和创新链三者之间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它需要满足三个前提条件:各链条有主动融合意愿、具备边界跨越能力,以及存在边界跨越推动者。其中,边界跨越推动者是组织边界跨越成功的保障。在运行机制中,“三链”融合涡旋效应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类似于自然现象中的涡旋,三个链条相互吸引与嵌入,形成具有向心力的涡旋。涡旋效应通过吸收、整合、交流和溢出等作用,促进各链条资源要素的聚集和融合,有助于为高校减压、扩大融合范围和提高创新协同度。在培养基地建设中,产业链、教育链和创新链通过形成“市场—企业—高校”贯通机制,实现各链条间的主动融合。重庆理工大学作为应用型大学,扮演着边界跨越推动者的角色,促进了校企合作、人才输送和科技反哺等方面的发展。同时,“三链”融合涡旋效应的运行,使得资源的汇聚和融合更加深入,共同利益增多,创新协同度提高。

5.协同育人功能。协同育人功能是指通过协同办学、协同研发、协同转化和协同就业,整合产业链、教育链和创新链的资源,构建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作为应用型大学,重庆理工大学既是“三链”融合的推动者和参与者,也是协同育人的受益者。该校通过与地税局、审计局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设“互联网+MPAcc”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加强校外实践和校内培养的无缝对接,使得MPAcc 学员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场景和业务流程,快速适应实际工作需求。此外,该校通过推进“互联网+MPAcc”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引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国内一流IT 企业合作,建设特色课程群,提升MPAcc 学员的技术能力和大数据思维能力。同时,该校通过推广经验和建立合作联盟,将“互联网+会计”教育综合改革的成果应用到全国范围内,提高了其在会计学科和研究生教育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三链”深度融合式“互联网+MPAcc”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生态系统框架

在生态学中,能量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动力源泉,也是整个生态系统保持平衡发展的前提。培养基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即是知识流动,涵盖了知识主体从吸纳知识到最终反馈的全过程。知识流动既可在校内或校外单独组合形成知识流动的子系统,又可通过跨组织的知识流动形成新的循环。通过协同的知识流动,高校能够实现不同主体间的知识交流与分享,进一步丰富培养基地的资源(程平和范珂,2017)。因此,本文基于“三链”深度融合式“互联网+MPAcc”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模式,构建了联合培养基地生态系统框架,实现知识共享、知识增值和知识优势形成的协同创新,如图3所示。

图3 “三链”深度融合式“互联网+MPAcc”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生态系统框架

1.运行机理。“互联网+MPAcc”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多主体参与的知识流动体系,其具有自组织特性,即通过组织、个体和制度的共同作用,并基于系统内部的非线性特征,实现自我调节和可持续发展。根据SECI模型可知,知识在知识主体中呈现为螺旋式流动跃升,结合培养基地生态系统的发展现状,本文将知识演化划分为知识共享系统、知识增值系统和知识优势形成三个递进阶段(程平和范珂,2016)。

(1)知识共享系统。知识共享是指学员和培养基地之间知识扩散与转移的过程,在培养基地生态系统中起到桥梁作用,强调了知识主体对系统的参与度和支持度。在“互联网+MPAcc”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中,一方面,学员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知识资源的汇集、整理和分享,创建在线社区、论坛或协作平台,与其他学员和培养基地进行面对面交流及知识共享。基于互联网技术,知识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保存和传播,便于学员和培养基地之间的远程合作与交流。另一方面,学校建设多个大数据智能化实验室和研究所,与企业和政府部门合作,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开展协同学习。不同的培养基地或企业可以共享经验、案例和工具,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知识的共享和传播。

(2)知识增值系统。一方面,MPAcc学员在培养单位工作的过程中,对企业文化和前沿行业信息的了解都是知识增值的过程。这种增值不仅包括专业硬实力的提升,还包括人际交流、应用文体写作等软实力的增强。这些新知识在学员内部进行分解和内化,成为个人的隐性知识。另一方面,学员通过在线社区、论坛或协作平台进一步将新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即以被其他知识主体接受和理解的形式呈现。因此,在整个知识流动的过程中,各知识主体不断地进行知识的内化和外化,实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循环转化;同时,通过反馈体制对显性知识进行优化和改进,不断完善知识体系,提高知识价值。

(3)知识优势形成。知识优势同竞争优势一样,本质上是价值的创造。在培养基地生态系统中,知识优势主要形成于学员、高校和培养单位三方之间,其主要体现在实现三方的协同目标上。MPAcc 学员通过实习,提升专业应用能力,形成个人社会竞争优势。重庆理工大学将校内培养目标与实践基地需求无缝对接,通过建设MPAcc全程案例精品课程和MPAcc大讲堂等方式,实施案例型、应用型和职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程与业务的直接接轨,从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形成MPAcc 培养体系的良性循环。同时,培养单位通过与高校合作,可以扩大自身影响力,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升企业声誉。

2.三大基本功能。“互联网+MPAcc”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生态系统具备以知识流动、价值流动和物质流动为主要内容的三大基本功能,通过系统内多种知识流动循环的网络结构,完成不同主体对知识吸收和应用的任务,为知识的共享、增值和知识优势的形成提供必需的环境基础与制度保障。

(1)培养基地生态系统中的知识流动。知识流动在培养基地生态系统中具有动态交叉性、协同性和自组织性。动态交叉性指通过应用互联网技术,知识流动不再受限于地域和机构界限,学员、授课教师和导师可以通过在线平台进行知识的交流和共享。协同性指知识提供者和接受者通过长期的合作关系实现可持续的知识流动,推动知识的转化和提升。自组织性指培养基地按照学员能力阶段性划分实习内容,确保实习与个人培养计划的一致性,避免资源浪费和知识流阻塞,并通过实习评价和反馈机制进行动态调节,不断完善知识流动体系。

在重庆理工大学的“互联网+MPAcc”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中,不同主体在大数据智能研究所和税务与审计实验室等平台中进行合作交流,通过主体协同和过程协同,共享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实现知识的增值。此外,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实践项目设计强调了知识流动的协同作用,通过开设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相结合的特色课程,利用翻转课堂、案例教学和沙盘模拟实践等方式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同时,学校与外部合作伙伴共同开展实践项目,通过实践项目的参与和组织跟踪,培养学员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大数据财务、大数据审计等专业能力。

(2)培养基地生态系统中的价值流动。价值流动是维系实践基地生态系统中各系统、各主体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纽带,其本质是个体价值的实现。在生态系统内部,知识共享系统属于支持性的价值活动,而知识增值属于初级的价值创造活动,最终知识优势的形成是高级的价值创造,也是个体价值的最终实现。在培养基地生态系统内部,知识资源是价值活动的基础。知识资源在各主体之间以非线性方式流动,形成了多维网络状的价值流。

重庆理工大学的“互联网+MPAcc”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实现了高校、学员和培养单位之间的多方价值流动。高校通过建设大数据智能化技术平台和实验室,将先进技术和实践经验引入培养过程,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学员的综合能力,实现知识和实践的有效融合。同时,学员通过参与实践项目,提升业务流程梳理和方案设计等能力,从而增强职业竞争力。此外,培养单位作为提供实践场景和指导的机构,能够与学员共享知识、经验和技术,并了解学员的能力和潜力,通过实践项目和实习等活动培养学员的实际工作能力,为企业输送符合智能化发展趋势的会计人才。

(3)培养基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动。物质流动是指通过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实现知识的反馈循环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其包括学习安排制度、培养基地的管理制度、反馈制度以及奖惩制度等。这些制度可为系统内个体行为提供保障,确保知识在各主体之间的流动,并影响知识流动的效率和水平。

在重庆理工大学的“互联网+MPAcc”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中,MPAcc 学员可根据自身培养计划和兴趣选择实习时间与内容,通过动态积分制度灵活调整实习时间与内容,提高实习效果和学员的适应性。同时,培养基地需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管理学员行为和工作任务,确保实习过程有序进行,促进知识的流动和传递。此外,培养基地还会对学员在实习期间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学员了解自身优势和不足,并及时调整和改进培养计划。基于评价和反馈,培养基地会制定奖励措施激励学员积极表现,对不符合要求的行为进行相应的惩罚,以保证知识流动的良性循环。

3.培养基地生态系统多维评价。自组织性是生态系统进行自我调节的核心,即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所具有的内在调控、完善更新和自我发展能力。在培养基地生态系统中,知识流动由组织能力形成的核心监控调节机制来实现,包括监督体制、绩效评价机制和风险评估体系等。学员根据个人能力与发展方向,在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下定制个人培养计划,并根据不同阶段的能力、需求和时间调整实习安排;以基地领导或校外导师为核心的实践指导教师的评价,可以更加客观、专业地评判学员表现,也更容易发现现有机制存在的问题。基于信息化平台,培养基地和学院可以就具体课程体系和培养流程等问题进行相互反馈与调节,学员可向培养双方进行意见反馈或查询个人评价信息,共同促进培养制度和资源配置的优化。生态系统各主体间通过人机交互、信息共享等建立全过程的多维评价体系,同时借鉴平衡计分卡或绩效棱柱等工具对实践能力培养过程进行全景式管理,充分考虑系统内主体的多元需求,激发学员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系统的均衡发展。

五、结束语

在当前我国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基地建设对建立专业型与应用型并重的MPAcc人才培养机制和质量保障体系起到了有力的助推作用。本文以重庆理工大学MPAcc教育为例,基于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三链”深度融合的视角,研究“互联网+MPAcc”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长效机制,以期为MPAcc 培养基地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实现路径。在当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各MPAcc 院校需要深入认识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元一体培养基地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以MPAcc 人才培养与成长为导向,大力创新开放式的“互联网+会计”培养模式,努力探索,勇于创新,积极推进“互联网+会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内涵式发展。

【 主要参考文献】

陈小平,孙延明,曹蔚等.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治理机制探析——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8):15 ~20.

程平,范珂.跨组织协同的MPAcc实践基地生态系统构建研究[J].商业会计,2016(19):21 ~24+46.

程平,范珂.重庆理工大学MPAcc实践基地生态系统的构建[J].财务与会计,2017(1):53 ~54.

程平,王文怡.基于AGIL的“互联网+会计”MPAcc人才培养改革——以重庆理工大学为例[J].财会月刊,2018(14):29 ~35.

杜金岷,晏景瑞,曾林.“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金融科技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以学科链-人才链-产业链的视角[J].金融教育研究,2022(4):74 ~80.

李静茹,胡玉才.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有效性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7(32):49 ~51.

李滋阳,李洪波,范一蓉.基于“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高校教育管理,2019(6):95 ~102.

王英华,于海龙.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的工程造价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西部素质教育,2020(1):190 ~191.

徐伟,吴智慧,关惠元等.工业设计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与实践——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17(23):76 ~79.

于永进,吉兴全,安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运行机制[J].教育教学论坛,2020(8):105 ~106.

猜你喜欢
流动研究生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流动的光
流动的画
我的基地我的连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流动的光线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