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要更改国名,到底是为了什么?

2023-10-13 05:03高荣伟
廉政瞭望·下半月 2023年9期
关键词:印度人民党国名莫迪

高荣伟

最近,印度媒体争相报道,印度总理莫迪或将提出修改国名的议案,从“印度共和国”改为“巴拉特共和国”。虽然改国名的主张和尝试一直在印度存在,但印度人民党政府近期一系列动作,加深了人们对印度更改国名“动真格”的猜测。

“印度”和“巴拉特”之涵义

9月9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齐聚印度首都新德里。当天,印度总理莫迪在峰会上发表演讲的时候,媒体注意到,其身前的桌牌用英文写着“BHARAT”(译为“巴拉特”或“婆罗多”)而不是“INDIA”,引发诸多人士的猜测。在G20峰会上,莫迪也是用印地语,以“巴拉特”的名义欢迎与会的各国领导人。

不仅如此,此前,印度总统德劳帕迪·穆尔穆在以印度总统名义向与会各国发出的G20峰会晚宴邀请函上,其落款是“巴拉特总统”而不是“印度总统”,也就是说,印度的国名在邀请函上变成了“巴拉特”。人们注意到,在G20峰会之前,莫迪在访问印尼的时候,相关资料上写的也不是印度总理,而是“巴拉特总理”。新德里电视台称,这一系列细节传达了有关印度更改国名的“强烈信号”。

那么,印度为何要更改已经使用了70多年的国名呢?“印度”和“巴拉特”到底有何区别?

“巴拉特”又作“婆罗多”,是梵文和印地语,最早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印度经典文献,也被用作印度的印地语称谓,字面意思是“承载、携带”,实际意为“寻找光明、知识的人”。该词具有多重含义,既可以指印度次大陆,也可以指印度的传奇君王、婆罗多部族等。印度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者主张使用“巴拉特”这一名称,认为它更符合印度历史。印度教育部长普拉丹表示,使用“巴拉特”是反对殖民主义观念的“重大声明”,“这应该早点发生”。事实上,印度曾在历史上被称为巴拉特。因此,支持更改国名的人认为,巴拉特这一名称源自印度本土文明,具有悠久历史和积极寓意,远胜于文艺复兴时期由殖民者强加的“印度”一词。

相关资料显示,“印度”这个名字来源于印度河,印度河流域是古人类发源地之一,故因此而得名。此外,“印度”在梵文中又有“月亮”的意思,故印度又称“月亮之国”。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印度”这个名字非常之美丽,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不过,莫迪政府却不这么认为。

众所周知,印度人民党(该党正式名称是“巴拉特人民党”)代表的是印度教徒势力,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和教派主义色彩。在印度人民党政界人士看来,“印度”这个名称是英国殖民者赋予的,充满了浓厚的殖民主义色彩,带有深深的英国殖民主义烙印。尤其是在2014年莫迪开始上台执政以来,该党试图消除殖民主义痕迹的进程愈演愈烈。据报道,过去几年,莫迪已经将新德里几个主要街道“含有殖民主义色彩”的旧名改为带有印度民族色彩的新名字。后来,莫迪执政又将建于英国殖民时期、拥有近百年历史的议会大厦改建为博物馆等。

莫迪政府认为,现在大英帝国已经没落,被一个没落帝国殖民的那一段历史,实属印度的耻辱。他们希望通过更改国名来摆脱殖民主义和种姓制度的阴影,展现其文化和历史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印度宪法里的国名

《印度快报》早前一篇报道则称,1948年印度制定宪法时,各党派就对国名有了争议。

当时有人就认为,“印度”一词有殖民意义,应该用回“巴拉特”。不过,最后采取了折中方案,为了权力能够在独立前后和平移交,两个名字都用。此后,关于将印度改名为“巴拉特”的呼声在印度国内一直存在,甚至在2020年,有人向印度最高法院提出了更改国名这一请求。当时最高法院回应称,印度独立后宪法前言中规定,印度是一个联邦国家,而宪法的第一条的表述就是:“印度”即为“巴拉特”。也就是说,印度和巴拉特都是这个国家的正式名称,因此不需要改名。

事实上,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印度”这个名字要比“巴拉特”用得广泛得多。然而,印度人民党认为,与原来的India相比,Bharat这一新国名更具国际影响力。去除India,强调印度的本土性和独立性,实际上就是要去除殖民印记,回归印度民族主义传统,彰显的是印度不居人后的大国意识。在莫迪看来,现今联合国的5个常任理事国都是具有影响力的国家,反观印度,国名使用充满殖民色彩的India一词,本身就是落后的象征,与时代的节拍不相符合,这也是导致印度在国际舞台上不受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资料显示,此前,印度6次申请入常,被5个常任理事国轮流否决。印度希望通过改名来增强其在亚洲乃至世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与世界各大国平起平坐。

目前来看,在联合国大会上,已经形成了依照国家首字母安排座位次序的惯例。《印度时报》指出,B字母的排序,在美国的A和中国的C之间,寓意着印度超中追美的理想。如果更改国名为Bharat,一下子就讓印度国名的排序上升了7位,比绝大部分G7国家和金砖国家的排名都靠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印度人民党认为,更改国名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进而改变外界对印度的看法。

此外,在印度人民党看来,更改国名为Bharat,这是在与印度宪法中的表述保持一致。据路透社报道,在印地语版本的宪法里,“巴拉特”一词排在“印度”之前,且宪法其他部分均使用“巴拉特”而非“印度”。

不过,反对派中却有人认为,莫迪之所以要改称国名,是因为前一阵子印度20多个反对派组成一个联盟,准备在明年大选中共同对付印度人民党,这个联盟的名字就叫“印度全国发展包容联盟”,其英文名字的首字母缩写是“INDIA”,与“印度”的英文拼写相同。媒体注意到,这一联盟组建后,印度人民党内部一些官员就急切地呼吁,把国名从“印度”改为“巴拉特”。对此,印度国大党籍议员沙希·塔鲁尔在社交媒体上揶揄道,如果“印度全国发展包容联盟”这个名字换成一个缩写为“巴拉特”的新名称,印度人民党方面可能就会“停止目前这场荒唐的更名游戏”。

对于更改国名一事,人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印度政府的回应是,他们并没有改国名。《印度斯坦时报》报道称,印度外交部部长苏杰生说,“巴拉特这个名字,明明就写在宪法中的,我请大家自己去读一读宪法。”不过他也表示,“用巴拉特这个名字,就会有另一种感觉和含义。”言下之意,这个名字更能反映印度文明,或者说反映巴拉特文明之真实内涵。

国名更改的真实意图

尽管“巴拉特”这个名称更具本土文化和历史的象征意义,但要说服全国各地的印度教派接受这一改变并不容易。国名更改计划的支持者认为,印度的多元文化和宗教差异,使国家内部的一体性构建变得愈加复杂。

正如新加坡《联合早报》所言,这次传出的印度国名更改计划,实际上是莫迪政府试图凝聚印度国内共识,团结各种政治势力,以进一步巩固自身的政治地位。在当前印度民族主义已经成为印度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情况下,莫迪政府更改国名的做法迎合了这一发展趋势。然而,要塑造全国性的民族认同绝非易事,尤其是在印度这样一个国家。印度反对党,尤其是国大党的高层,已经明确表示反对这一计划,并强调希望政府不要放弃“印度”的名称。国大党指责印度人民党政府是在歪曲历史、分裂印度,并以此打压反对党。而印度共产党领导人也表示不理解人民黨当局为什么这么讨厌“印度”一词。对于一些印度民众来说,Bharat这一新国名并不能代表他们的历史和文化,甚至可能触及他们敏感的宗教感情和相关利益。

有国会议员表示,印度是一个世俗的多民族的国家,“巴拉特”这个名字更多反映的是最大民族印度斯坦族的文化,如果用“巴拉特”取代印度,就会削弱印度多元和世俗的特点。《印度快报》报道称,有国大党议员批评印度人民党总是在转移视线,希望民众注意国名是“印度”还是“巴拉特”,而不管国内的通货膨胀、失业率、腐败调查等等。更有国大党议员指出,“印度”这个名字已经广为流传,有不可估量的品牌价值,“我们很难想象,莫迪政府如此‘愚蠢’,要浪费这个品牌价值。”当前,印度一直都在梦想成为世界大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并把改名看作是实现这一梦想的关键一步。然而,成就梦想不能仅靠改名,“实际上,改一个名字,只不过是换了个马甲而已。”国大党议员阿伦·亚达夫这样说。

改变国名不仅仅是一项象征性的行为,它还需要庞大的资源来支撑。政府各部门的名称、官员的称呼、军队的标志、民众的各类证件、教科书、地图等都需要重新制作和更新,这将耗费数十亿美元的资金。

2017年,荷兰曾将“司法部”改名为“司法和安全部”,根据荷兰财政部审计人员的说法,这一变更花费的资金几近“天文数字”——足足两百万欧元。印度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50多个部和28个邦的大国,改名将涉及广泛的领域,这将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按程序,如果修改宪法、把“巴拉特”定为印度唯一国名,需要分别在印度联邦议会上院和下院获得至少三分之二议员的支持。

也有人认为,莫迪希望修改国名,可能是为了明年的大选铺路。反对派认为,莫迪改称印度为巴拉特,根本原因还是他的民族主义情绪,而且要把这个情绪用到明年的选举中。反对派方面认为,作为执政党,印度人民党应该把重点放在改善就业等方面,而不是急于推动更改国名。

猜你喜欢
印度人民党国名莫迪
希腊国名汉译探源
年华如斯:莫迪里安尼笔下的平民青年
西夏国名别称“夏台”源流考
莫迪 印度做上百App表达对总理的热爱
杞人忧天
国名与国人
印度人民党执政以来的政治经济形势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