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意愿到创业行为的转化机理研究

2023-10-13 01:18王雪凌
科技创业月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链式创业者机会

张 宇,王雪凌

(武汉纺织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0)

0 引言

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1 158万人,创历史之最。大部分高校毕业生直接进入就业市场,成为青年就业群体的主力。然而,在全球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下,就业的诸多困境导致部分毕业生产生就业焦虑[1]、直接就业的比例偏低,“考研”“考编”成为了缓冲就业压力的主要方式[2]。“岗多人少”的现实情况下,部分毕业生处于待业状态,造成社会资源的消耗[3]。创业是带动就业的重要引擎,解决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国务院近几年相继出台了《关于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促进人才顺畅有序流动的意见》《关于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带动作用进一步促改革稳就业强动能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性文件,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而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由此可见,探究大学生创业行为的转化机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创业是有计划的,在初始阶段,创业意愿是促进创业者潜在想法向现实行为转变的关键因素[4]。根据全球风投机构Global500和中国传媒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联合编制的《2021年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受访者中96.1%的大学生都曾有过创业的想法,但仅有14%的大学生正在准备创业和在已经开始创业的过程中。许多大学生有过创业意愿,但很少将其转化成行为。因此,创业意愿到行为转化的“跳跃”预测是不合理的,探究创业意愿向创业行为转化的差异性因素非常重要。

新企业的创立是个人有动机的创业意愿和实际行动所造成的结果,但有时意愿并不会转化为实际创业行为。根据意愿采取的行动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创业行为可能受到限制或被放弃,这就造成了“意愿-行为-差距”的现象[5]。意愿能解释的创业行为不超过30%,其向行为的转化受到个人[6]、环境[7]和情境[8]等因素的影响。Shirokova等[7]从个人因素的作用方面,提出创业意愿与大学生创业者创业活动之间的关联会随着创业者家庭背景、年龄、性别(男性的关联程度更强)、大学创业环境等因素的增加而增强。Adam等[9]使用微观方法,关注个人和社会心理变量,提出创业承诺和实施意愿可以弥补意愿和行为之间缺失的联系。汪昕宇等[10]认为,创业者在不同创业情境下会产生不同的决策逻辑,意愿向行为转化的行为模式和机制存在差异。以往研究多以创业机会识别、创业承诺作为单独中介或调节作用研究其对意愿到行为转化的影响,探究个人、环境、情境等因素的作用。绝大多数学者都未将创业承诺和创业机会识别作为链式中介来研究他们共同对创业意愿转化为创业行为发挥的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构建了一个链式中介模型,探索大学生创业意愿如何向创业行为转化,以期为提高大学生实际创业比例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1 理论模型构建及假设提出

1.1 创业意愿与创业行为

创业意愿指个人创立新企业、继承企业或成为企业家的态度。广义的创业行为包括与创业相关的不同阶段的行为,但很难将初始的创业准备行为和真正创办企业区分开。倪嘉成等[11]对两种行为进行了区分,狭义上认为创业行为是新企业创立事件。大学生创业过程中会受到内生、外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宁德鹏等[12]提出以创办新企业投入的努力程度来量化大学生的创业行为。结合研究目的,本研究使用精力投入程度、机会搜索程度、资金筹措程度、社会网络搭建程度4个题项来测量大学生的创业行为。

在心理学中,意愿是预测行为的最佳变量,在行为学和创业领域,计划行为理论和创业事件模型认为意愿是行为的必要因素。创业意愿是创业行为的驱动因素[13],是自主意识的表现。创业意愿作为行为的催化剂和内在动力,其强烈程度能够显著预测行为的产生和发展[14]。宋国学[15]通过实证进一步验证了创业意愿和创业行为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1.2 创业承诺的中介作用

创业承诺是指创业者对于创建新企业认同和投入的程度,包括情感、行为、持续性[16]。有学者指出,高创业意愿和低创业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创业承诺可以解释这种差异[17]。具有强烈创业意愿的个体对创业的价值和意义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知,也更容易认同和参与新企业的创立,积极进行创业学习[18],搜寻来自创业政策、创新创业竞赛、孵化器等方面的信息[19],推动创业理念从想法向现实的转化,创业成功的欲望促使其自发产生创业承诺。

创业意愿不会直接转化为创业行为[20]。在个人因素上,相较于创业意愿,创业承诺被认为是更接近创业行为发生的心理变量[21]。在新企业创立的过程中,创业承诺高的个体会投入更多时间、精力、资金去寻找创业伙伴、撰写商业策划书、扩展创业社交网络[16],产生更多的隐性和显性成本,相对于创业承诺低的个体,更容易做出实际创业行为。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2:创业承诺在创业意愿和创业行为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1.3 创业机会识别的中介作用

在创业机会识别的研究中,Weilee等[22]提出,机会识别结果和能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机会识别结果由各种可利用的创业想法组成,机会识别能力侧重于通过各种手段识别和开发市场机会。本研究定义变量为创业机会识别能力。拥有创业意愿的个体会更注重提高自身创业能力和挖掘外部环境信息,并判断创业想法的可行性,在无形中提高创业机会识别的能力;反之,则更易错失有价值的创业机会[23]。创立新企业,推出新产品、新服务的第一步就是挖掘竞争对手尚未发现的有价值的商业机会[24]。刘宇娜等[23]认为,创业机会识别是完成创业过程的关键环节,创业者通过识别开发新的创业机会,才有可能将机会转化为绩效,获得收益。对于具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而言,识别可利用的商业机会,能够促使他们对商业机会进行利用,进而努力做出创业行为,开创新的事业。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3:创业机会识别在创业意愿和创业行为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1.4 创业承诺与创业机会识别的链式中介作用

创业者会自觉探索潜在的创业机会,强烈的承诺往往促使创业者紧跟市场动态,发现隐藏的信息,这有利于其进行机会识别[16]。创业承诺高的创业者会采用偏保守的方法来识别相关产品或服务的创业机会,其探索新市场的愿望更强烈,从而更积极寻找创业机会,以稳固创业家的社会经济地位和维持新创企业的稳定[25]。当创业机会能够满足个人价值和发展空间的增长需求时,为了维持这种增长,创业者会投入更多的创业激情和努力,以达到创业成功的预期[26]。坚持不懈的创业努力显著正向影响创业成功,创业承诺在创业成功和创业者人格特质间具有中介效应[27]。有创业意愿的创业者会做出更多的努力、投入更多的情感和行为来实现创业成功的目标,增强判断外界风险的能力,搜集外部信息,提高识别创业机会的能力,并对机会进行开发利用,从而激发创业行为。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4:创业机会识别和创业承诺具有链式中介作用。

本文结合计划行为理论,对意愿到行为的影响进行改进,提出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定理1 若实数矩阵其中参数τ为任意实常数,参数l满足l1.此时,矩阵Q正定的充分条件是F为正稳定矩阵即F的所有特征值都具有正实部.

图1 理论模型

2 数据来源、样本统计及变量说明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法,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0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7.43%。研究调查对象为湖北省高校大学生,问卷发放形式为网络发放,有效样本的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问卷有效样本基本情况

2.2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由表1可知,问卷调查对象的性别比例合理,男性和女性分别占样本总量的51.30%和48.70%;在学历方面,本科和大专学历的受访者占样本总量的91.20%,说明调查对象主要是专科和本科的在校大学生。

2.3 变量测度

3 相关分析

3.1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运用SPSS 26.0软件对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意愿、创业机会识别、创业承诺及创业行为4个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显示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且Bartlett球形检验的p值均为0.000,该量表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表2 信度和效度分析

3.2 共同方法偏差和多重共线性检验

共同方法偏差是指同样的数据来源或者相同的测量语境而造成的预测变量与效标变量之间的共同变异[31]。通过Harman单因素检验,提取出4个特征根大于1的变量因子,最大因子的方差解释率为38.67%,低于40%,因此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且VIF值均小于2,创业意愿、创业承诺、创业机会识别和创业行为之间的容忍度均大于0.6,因此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3.3 相关关系分析

由表3可知,自变量(创业意愿)、因变量(创业行为)和中介变量(创业承诺、创业机会识别)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相关。

表3 各变量均值、标准差、相关系数与AVE平方根值

4 实证检验

4.1 主效应检验

层次回归法的结果如表4和表5所示。模型2对比模型1的解释力提高。创业意愿对创业行为有正向影响(β=0.426,p<0.001)。假设H1成立。

表4 创业意愿、创业承诺与创业行为的回归分析结果

表5 创业承诺单独中介路径系数的检验结果

4.2 创业承诺的中介作用检验

根据模型6可知,创业意愿对创业承诺呈显著正向影响(β=0.408,p<0.001)。由模型3可知,创业承诺对创业行为产生显著正向影响(β=0.466,p<0.001)。由模型4可知,创业意愿对创业行为产生显著正向影响(β=0.375,p<0.001),同时创业承诺对创业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β=0.273,p<0.001)。对比模型2和模型4的结果发现,创业意愿对创业行为的影响因创业承诺的存在而被削弱。因此,创业承诺在创业意愿对创业行为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假设H2成立。

采用Bootstrap方法,设定重复抽样5 000次,置信区间的置信水平为95%,运用Process进一步检验创业机会识别的中介作用,结果如表5所示。间接效应的置信区间(CI)为[0.093 7,0.223 35],区间内不包含0,可以验证创业承诺的中介作用显著,H2再次得到验证。

4.3 创业机会识别的中介作用检验

创业意愿、创业机会识别和创业行为的回归分析由表6所示。由模型10可知,创业意愿对创业机会识别有显著正向影响(β=0.489,p<0.001)。由模型7可知,创业机会识别对创业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β=0.439,p<0.001)。由模型8可知,创业意愿对创业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β=0.279,p<0.001),同时创业机会识别对创业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β=0.301,p<0.001)。对比模型2和模型8的结果发现,创业意愿对创业行为的影响因创业机会识别的存在而被削弱。因此,创业机会识别在创业意愿对创业行为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假设H3成立。

表6 创业意愿、创业机会识别和创业行为的回归分析

表7 创业机会识别单独中介路径系数的检验结果

采用Bootstrap方法,设定重复抽样5 000次,置信区间的置信水平为95%,运用Process进一步检验创业机会识别的中介作用,结果如表5所示。间接效应的置信区间(CI)为[0.080 7,0.244 7],区间内不包含0,可以验证创业机会识别的中介作用显著,假设H3再次得到验证。

4.4 链式中介结果检验

采用Bootstrap方法对链式中介作用进行检验(表8)。以创业承诺和创业机会识别作为链式中介时所得的效应值是0.020 2,置信区间为[0.006 4,0.038 6],不包含0,说明链式中介作用可以被检验,假设H4成立。其作用路径为创业意愿→创业承诺→创业机会识别→创业行为。

表8 Bootstrap链式中介效应分析

5 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结论

本研究考察了大学生创业意愿到创业行为转化的内在机制,从创业者个人特质的视角构建了创业承诺和创业机会识别对于意愿向行为转化的链式中介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创业意愿对创业行为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创业承诺和创业机会识别在创业意愿到创业行为的转化过程中起中介作用;且创业承诺和创业机会识别在意愿到行为的转化过程中有链式中介作用。

5.2 理论意义

从“意愿到行为的转化具有差异性”问题入手,根据计划行为理论,从创业者创业过程的角度展开研究,构建了一个链式中介模型,实证检验得出意愿仍是行为的重要解释因素。现有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前因多从创业的环境、政策、创业教育等外部影响因素展开研究,本研究吸收借鉴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加入了创业者特质的因素。验证了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会通过创业承诺和创业机会识别的链式中介作用最终进行行动,探索了意愿转为行为中间的桥梁,丰富了大学生创业行为产生的理论依据。对于大学生而言,创业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试错成本较高,使其会更加谨慎地进行创业行为。在强烈的创业承诺的驱动下,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会更加积极地识别和发现创业机会并抓住机会加以利用,从而产生创业行为。

5.3 管理启示

5.3.1 重视创业承诺对大学生创业者的影响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引领下,经过系统化学习和专业培养的大学生更希望通过创业来获得认同感。可以培养大学生对创业的承诺,使其认清创业活动的自身价值和不确定性,明确创业目标,以坚定的魄力持续创业,而不是盲目从众,遇到挫折就放弃。对于创业承诺的重视和培养有助于大学生创业,高校可为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提供创业交流会、创业孵化基地、成功创业案例展示、鼓励其参加创新创业竞赛等,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

5.3.2 提高大学生创业者准确识别和利用创业机会的能力

在大数据时代,市场瞬息万变,机会稍纵即逝,创业者需要具备识别创业机会的能力,并把握机会,通过创业活动的开展和新创企业的经营创造更多价值。增强校企联合培育、孵化大学生创业项目和创业人才,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和创业知识的储备,搭建创业社交网络,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市场情况,提升创业机会的识别能力,进而促进创业行为的产生。

猜你喜欢
链式创业者机会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给进步一个机会
最后的机会
给彼此多一次相爱的机会
没机会下手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链式STATCOM内部H桥直流侧电压均衡控制策略
互联网创业者
链式D-STATCOM直流电压分层协调控制策略
10kV链式STATCOM的研究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