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

2023-10-13 03:29关文斌
青年文学家 2023年25期
关键词:油灯微光蜡烛

关文斌

从偏僻的乡下来到繁华的沈阳,从青春年少到两鬓微霜,从踌躇满志到今天桃李满天下,一转眼,大半辈子过去了,可是我从来都不敢忘却那一直燃烧在心头的微弱的“火油”灯光。正是这微光,在那个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对贫乏落后的年代,助我开阔眼界,丰富心灵,并走上了读书成长之路。

1966年10月,我出生在赵家沟。赵家沟虽然山清水秀,可是贫穷落后,迟迟都没有通上电。夜幕降临时,家家户户点灯熬油。在我的记忆里,当时的蜡烛无论是白的,还是红的,都是8分钱一根,很少有人能买得起。用蜡烛照明在当时是很奢侈的事情。像我们这样挣工资的家庭,也只能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才舍得用蜡烛来照明。更何况那时候父亲每个月的工资才38元9角,每个月给我们母子四人邮寄15元。我们兄妹三人都在长身体,吃饭、穿衣尚且紧张,省吃俭用的母亲怎么会舍得买蜡烛呢?那跳动着微微火光的油灯,不仅帮助家人驱走了黑暗,而且从我上三年级开始就一直默默陪伴着我,并促使我养成了灯下读书的习惯。

不是白天不能读书,而是白天太忙了。我是家中长子,白天上学,下午放学后还要帮妈妈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春天挖野菜,用来喂鸡鸭鹅,有时也用来改善伙食,或者翻地,做好春耕的准备;夏天放学回来天还早,要么赶着猪去田间地头觅食,要么去田间除草,或者给猪割草;到了秋天,又要忙着帮助妈妈收获各种农作物;冬天呢,放学后还要搂草、砍柴,以供家里冬天烧火做饭、取暖。一年365天,只有晚上夜深人静时,才是读书的最好时光。

乡村的夜晚是喧嚣的,也是宁静的。通常白天劳累一天的母亲和妹妹、弟弟早早就会进入梦乡,我却离不开那夜夜闪烁的微光了。我习惯了在微微的光亮下细心读书,或者掩卷遐思。母亲和弟弟富有节奏的鼾声,并没有影响我读书的乐趣和心情。《水浒传》中的108条好汉,我个个了如指掌;《西游记》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一路降妖除魔,至今历历在目;《三国演义》中跌宕起伏故事情节,令我至今念念不忘……

也是在摇曳的油灯下,我如饥似渴地阅读了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还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让我懂得了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学会了珍惜与感恩,“小萝卜头”的可爱形象一直无法从记忆中抹去,许云峰、江姐等革命先烈的形象,一直高高地耸立在我的心中,还有华子良“装疯卖傻”为革命传递情报,无不让年少的我肃然起敬。这种敬畏之心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依然如故。特别是当我成为一名语文老师后,更是时时警醒我—多为祖国培养有家国情怀的好少年、好青年,让更多的孩子从小懂得热爱党,从小学会立志,忠于祖國,忠于人民。我深深地知道,这是我报答生我养我的祖国的最佳方式,也是一个语文老师应有的情怀与担当。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保尔·柯察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感悟,我至今铭记在心。

读书不仅丰富了我少年时代的精神生活,更直接促使我的语文成绩飞快进步。五年级时,我参加全县的语文竞赛,我和同班同学孙润杰分获一、二等奖。若没有那漫漫长夜里微光的陪伴,没有那时候养成的勤奋苦读的习惯,又怎么会有今天的自信满满和桃李芬芳呢?

我在微弱的灯光下读书不足为奇,母亲每天早起在微弱的灯光下生火做饭,寒冷的冬天依然如此,才让我们这些儿女心疼和感动。那时候的农村,冬天异常寒冷。虽然上半夜把火炕烧得热乎乎的,可到了后半夜,屋里还是冷冰冰的。每天天不亮,母亲最先点亮油灯,放在灶台旁,然后点燃锅底柴火,炖菜的同时,在烧热的锅里贴上大饼子,有时贴菜团子。快要揭开锅盖的时候,母亲才把我们兄妹喊起来洗漱,然后吃饭、上学。

后来,记不清是哪一年,赵家沟终于通电了。每到夜幕降临,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我从17岁那年,来到省城沈阳读书,直到后来参加工作,成为一名老师。屈指算来,离开家乡已41年了,可我从不敢忘却茅草屋里柜子上那微弱的灯光,也不想忘却。因为我坚信:心有微光,必有远方!就在这个暑假到来之前,我向所有的学生提出了假期读书建议。我想在更多孩子们的心里点燃别样的微光: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学习英雄,立志报国。

乡村茅草屋里的微光默默陪伴着我,给我以光明,给我以启迪,给我以智慧。这微光形影不离,几十年如一日,一直照亮着我的成长之路,激励我手不释卷,给我以思考,给我以情怀,给我以力量;这微光犹如肝胆相照的老友,使我一生受益无穷;这微光时时给我以警醒,给我以忠告,给我以信念,且无时无刻不在警醒着我,努力把生命活成一束光。

猜你喜欢
油灯微光蜡烛
微光奕奕
浇不灭的蜡烛
为什么要说“加油”
追光
微光
流淌的微光(组诗)
油灯收藏或成市场新宠
“过时”的油灯
神奇蜡烛
吹蜡烛许个愿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