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墓葬中出土的人首蛇身俑

2023-10-14 16:02张傲丽
东方收藏 2023年8期

摘要:唐五代时期风水堪舆术盛行,墓葬中以神煞明器随葬成为当时丧葬制度的一大特色。其中,人首蛇身俑是诸多明器的一种。文章通过梳理唐五代时期墓葬中所见人首蛇身俑,对其形制特征进行考古类型学分析,在对人首蛇身俑的分期和分区进行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人首蛇身俑在这一时期墓葬中的发展演变和地域特色,并分析出土人首蛇身俑墓的墓主身份,结合前人研究,探讨人首蛇身俑的使用制度及其在墓葬中的性质和作用。

关键词:人首蛇身俑;唐五代时期;墓葬明器

一、研究现状

人首蛇身俑作为墓葬随葬神怪俑的一类,其地位比较独特,较之仪仗俑和侍仆俑,更能深刻地反映出古人丧葬意识、灵魂观念的发展及演变[1]。由于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的不足,部分神怪俑的定名、源流及作用仍未能盖棺定论。人首蛇身俑(部分考古发掘简报称人首龙身俑、怪兽俑、墓龙,以下统称为人首蛇身俑),是一种以双人首或单人首与蛇身相结合的墓葬神怪俑,徐苹芳考证其为《大汉原陵秘藏经》中记载的“墓龙”[2]。受此观点影响,很多考古发掘简报都直接用“墓龙”来称呼这种人首蛇身俑。关于定名,仍有学者对此观点存有异议。白冰在《雷神俑考》中认为,双人首蛇身俑并非墓龙,其根据海康元墓题记认为唐墓中出土的双人首龙身俑即是文献里的“地轴”,单人首蛇身俑则为道书文献里所说的人首蛇身状“雷神”[3]。程义在《再论唐宋墓中的四神、天关和地轴》一文中,认为“地轴”可能是宋代新兴的镇墓神物,其形象常表现为蛇[4]。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梳理唐五代墓中所见人首蛇身俑的考古发现情况,对其形制特征进行类型学分析,明确人首蛇身俑的分期和分区,总结出它在这一时期墓葬中的发展演变和地域特色,并结合使用人首蛇身俑随葬的墓主身份,对人首蛇身俑在墓葬中的作用进行推测,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出土情况及型式划分

据已有的考古资料统计(见附表1),迄今为止出土人首蛇身俑的唐五代墓葬有40余座,共出土人首蛇身俑44件,一般每墓1件。根据已知人首蛇身俑的形制特征,可分为单人首蛇身俑和双人首蛇身俑两类(见表1)。

单人首蛇身俑,根据俑身特点可分为A、B两型。

A型:俑身伏卧。如福建漳浦刘坂乡唐五代墓[5]、湖西苏溪五代墓[6]、五代南唐李昇墓[7](图1)等。

B型:俑身拱起。如辽宁朝阳唐左才墓[8]、山西长治唐王深墓[9]、五代南唐李璟墓[10](图2)等。

双人首蛇身俑,依据俑身特点可分为A、B两型。

A型:俑身伏卧。根据俑头部特征变化,可分三式:

Ⅰ式:头戴尖顶帽。如山西长治云步街唐墓M2[11](图3)、山西长治北石槽M3唐墓[12](图4)、辽宁朝阳纺织厂唐墓[13](图5)、河北清河丘家那唐墓[14](图6)、山西襄垣唐墓[15](图7)、河北献县唐墓[16](图8)、河北文安麻各庄唐墓[17](图9)、山西长治市北郊唐崔拏墓[18](图10)、山西长治市唐代冯廓墓[19](图11)、山西长治唐王休泰墓[20](图12)等。

Ⅱ式:头戴风帽。如天津军粮城唐墓[21]、河南安阳唐杨偘墓[22]、山西襄垣唐代李石夫妇合葬墓[23](图13)等。

Ⅲ式:头部束发髻。如四川彭山后蜀宋琳墓[24](图14)、成都双流籍田竹林村五代后蜀墓[25](图15)等。

B型:俑身拱起。根据俑头部特征变化,可分三式:

Ⅰ式:头戴尖顶帽。如湖南长沙牛角塘唐墓[26](图16)、山西长治唐代王惠墓[27](图17)、河北南和东贾郭唐墓[28](图18)、河北省安国市梨园唐墓[29](图19)、长治市防爆电机厂唐墓[30](图20)等。

Ⅱ式:头戴风帽。如江苏邗江蔡庄五代墓[34](图21)等。

Ⅲ式:头部束发髻。如河南省巩义市孝西村唐墓[31](图22)、辽宁朝阳市黄河路唐墓[32](图23)、元氏县大孔村唐吕众墓[33](图24)。

通过以上对人首蛇身俑的形制分析,初步得出唐五代墓中随葬人首蛇身俑的分期和分区概况(表2)。

齐东方在《隋唐环岛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以朝阳隋唐墓研究为中心》一文中认为,依据目前的发现,北方地区神煞更为流行,山西地区发现的唐墓神煞多不成套,出现的年代也比河北地区略晚,可能是受来自东部河北地区的影响[35]。由表2可知,今山西地区和河北境内唐墓多出土人首蛇身俑,其年代也大致接近,主要原因在于山西与河北两地可通过太行山井陉道往来,其丧葬习俗不免相互影响,丧葬文化也多有交流,在墓葬中使用人首蛇身俑随葬便是其交流的表现。人首蛇身俑在唐代前期主要流行于今山西省、河北省和辽宁省境内的唐墓中,中唐以后至五代逐渐向江苏、福建、湖南等南方地区扩散。

从形制上看,A型Ⅰ式的人首蛇身俑流行时间最长,分布范围也最广。以山西长治为中心的河东地区是其集中分布所在,唐五代墓葬出土人首蛇身俑多伏卧,头戴尖顶帽。河北地区唐墓中人首蛇身俑形制多样,A、B两种类型皆有发现,总体上体现了俑身从伏卧到俑身拱起的变化趋势。俑头部所戴尖顶护颈帽和风帽皆是受到北朝俑类造型的影响,山西襄垣唐李石夫妇合葬墓[36]出土的双人首蛇身俑与临淄北朝崔氏墓[37]中所出连体俑相似,皆为伏卧且头戴风帽,显示出河北地区对河东地区丧葬习俗的影响,而俑头部束发髻造型的出现则略晚于头部戴帽的俑。唐代前期,人首蛇身俑主要流行于以今山西长治为中心的河东地区和以今河北省、辽宁省为中心的河北地区,唐中期在今河南、湖南等地常见,晚唐五代时期在今江苏、福建、四川等南方地区发现较多,显示了使用人首蛇身俑随葬的习俗由北往南的传播过程。南方地区唐墓中常见蛇身拱起的双首俑,双首多作兽首且以鳥类造型常见,作人首者,头部多束发髻。

三、人首蛇身俑使用者的身份

据考证,出土人首蛇身俑的墓葬等级,最高者为南唐李昇墓[38]和李璟墓[39],属帝王级别,略低的是闽国主王延钧妻刘华墓[40]和杨吴寻阳长公主墓[41],均为仅次于帝王的级别。大唐淯州司马左才[42],王君[43]、乐方[44]、崔拏[45]三人皆为朝散大夫。《旧唐书》载:“散议大夫为正五品下,朝请大夫为从五品上,朝散大夫为从五品下。”[46]《唐会要》中载:“元和三年五月,京兆尹郑元修奏:‘王公士庶丧葬节制,一品、二品、三品为一等,四品、五品为一等,六品至九品为一等。’”[47]可见,散官官员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王君、乐方、崔拏等人均为中级官员。

再次,有孙建[48]、王深[49]等五品以下官员。孙建曾为燕州都督府法曹参军、上骑都尉、朝散郎、蓬州安固县令;王深为赵州大陆县令。河北元氏县吕众[50]生前为北齐魏州司功参军,其父曾任安、华、郦三州刺史,应为当地有势力的大族。河北安国梨园唐墓[51]、河南巩义孝西村唐墓[52]、山西襄垣2003M1[53]、辽宁朝阳黄河路唐墓[54],墓主姓名不得而知,其墓主身份推测为县丞等下级官吏。属于武职勋官的有李石[55]、王义[56]、乐道仁[57]、王蕙[58],李石为敕授骑都尉,王义、王蕙为云骑尉,乐道仁为骁骑尉,皆为正七品上阶的勋官。

最下层的使用者为平民,其中具有一定地位的是处士。冯廓[59],墓志称其为“(武)周故处士”;范澄[60],墓志称其为“唐故处士范君”;杨偘[61],墓志称其为“取群籁以当钟磬,隐孤壑而同廊庙”的隐士文人。

通过对唐五代墓中人首蛇身俑墓主人身份的探讨,可以看出在唐代墓葬中使用人首蛇身俑随葬的墓主,身份最高为中等官僚以上级别,大多数使用者是下级官吏和具有一定地位的平民;到五代时期,南方地区的帝王贵族墓葬中也出现人首蛇身俑,少量见于平民墓中。然而据《大汉原陵秘藏经》之《盟器神煞篇》[62]记载,观风鸟、仪鱼、墓龙(人首蛇身俑)等神怪俑,应随葬于天子、亲王、公侯卿相墓中。但从考古发现的实际情况与文献记载来看,确实存在很大出入。

四、人首蛇身俑的性质与作用

据现有研究资料,人首蛇身俑造型可能源自人头蛇身的伏羲、女娲交尾图像,象征对万物繁育和人类生命的崇拜之意[63—64]。伏羲、女娲形象自汉代以来频繁出现在墓葬中,其造型多为蛇身向下,蛇体盘绕绞结,手上扬,作捧日月或持规矩状。至唐代,手变为兽足利爪,蛇身则作环状缠绕。唐五代时期,人首蛇身形象以俑的形式出现于墓葬中,除作为神煞明器具有驱魅辟邪的作用外,也蕴含有祈求生命再生之意。唐代后期藩镇割据、战乱频仍,社会经济低迷,风水堪舆之术成为寻求生活安宁、子孙多福的途径。墓葬中的人首蛇身俑除具有震慑守护功能,也表达了墓主希望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和再生的愿望,暗示死而复生、生命长存。此外,出土人首蛇身俑的墓葬,也往往同时出土人首鱼身俑、人首鸟身俑、跪拜俑、伏听俑等其他神怪俑,应该具有相同功能,均具有镇墓驱邪的作用。

唐五代时期,人首蛇身俑的使用具有很强的时代和地域特色。此时风水堪舆术流行,墓葬中的明器神煞成为这一时期的丧葬特色。人首蛇身俑用于随葬传达出古人对生命再生的诉求,因此成为神煞明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此时丧葬习俗和灵魂观念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张勋燎,白彬.隋唐五代宋元墓葬出土神怪俑与道教[A]//张勋燎,白彬.中国道教考古[M].北京:线装书局,2006:1611.

[2]徐苹芳.唐宋墓葬中的“明器神煞”与“墓仪”制度——读《大汉原陵秘葬经》札记[J].考古,1963(02):87-106.

[3]白冰.雷神俑考[J].四川文物,2006(06):66-75.

[4]程义. 再论唐宋墓中的四神、天关和地轴[J].大众考古,2015(06):19

[35]齐东方.隋唐环岛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以朝阳隋唐墓研究为中心[A]//王小甫.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133.

[37]苏玉琼,蒋英炬.临淄北朝崔氏墓[J].考古学报,1984(02):221-244+282-289.

[46][五代]刘昫. 旧唐书·卷四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5:1785-1788

[47][宋]王溥. 唐会要·卷三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55:695

[62][金元]张景文.大汉原陵秘藏经·盟器神煞篇[A]//[明]解缙等纂.永乐大典·卷八一九九[M].北京:中华书局,1986:3828-3829.

[63]王铭.唐宋墓葬中的千秋万岁鸟与观风鸟的不同形象辨析、历史来源及象征意义[J].江汉考古,2014(01):94-101.

[64]刘洪淼,李玉荣.巩义市出土唐代人首蛇身交尾俑[J].中原文物,1998(01):110+118.

作者简介:

张傲丽(1992—),女,汉族,河南周口人。南開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考古学专业,研究方向:陶瓷研究、物质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