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之名,深化教学

2023-10-14 03:38李晨晨
家长·下 2023年8期
关键词:德育英语课堂

李晨晨

随着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小学各个学科均进行着深刻的教改。英语作为小学教学中重要的一门课程,其教学理念以及教育思路也进行了转变。素质教育指出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個性发展。教师应贯彻素质教育的核心纲要,落实小学生德育目标,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向学生渗透德育,使其养成优秀的个人品质,提升自身的英语逻辑思维。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应重视对学生的品德思想教育,并以此为基础将小学英语与德育相结合,以此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品质。小学英语教师应在原有的教育基础上树立良好的“以爱之名,深化教学”理念,将英语课程中独特的人文魅力与语言魅力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英语课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同时,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应给予学生针对性引导与帮助,助力学生不断成长与进步。因此,本文针对小学英语德育深化教学展开探讨。

一、德育现状分析

在新课改背景下,以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是当代教育教学的本质任务。思想品德教育对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影响着小学生的言谈举止,决定了其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对问题的处理方式。常言道“育人先育德”,在坚持立德树人理念的背景下,教师需要把这种德育思想真正落实到实践教学中,借此积极影响学生的思想和品德。但如今的德育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德育理论重于生活

小学生因为年龄比较小,还不能全面识别社会的是非善恶,价值观也在社会风气的影响下摇摆不定。而现阶段的德育仅限于道德与法治教学,从单一的课本中获取道德的认知和理解,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中注重理论知识讲解,反复传递的是枯燥无味的大道理,未能将德育案例落实到学生日常生活实践中。这种情况导致德育目标与实际生活脱节,仅局限于课堂中,难以在生活中得到体现和实践。而课堂中德育渗透的能量微乎其微,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二)学科德育渗透不足

教师往往专注于理论知识讲解,忽视学生的实践探究,各学科之间单一而孤立,没有在学科教学中切实有效地渗透德育、升华课堂。小学英语教学围绕听说读写、语言输出等,德育的渗透和落实只停留在浅层的理论人物表面,没有带领学生深入思考探究事件背后的真正意义。学生自然难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独立思考其中的案例。总之,学科和德育之间未实现真正的融合,影响了有效培养学生道德品格教育目标的实现,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只会学习知识和技能,无法深入理解其中的育人价值和社会意义。

(三)缺乏有效的家校沟通合作

处于小学时期的吸收思想单纯,独立意识尚未完全形成,但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他们的言行举止、思想观念等都会对学生带来深刻的影响。部分家长的溺爱或放纵等行为会给学生形成错误的认知和理解,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发育和思想品德的形成。有效的家校沟通可以帮助家长和教师了解学生的学情、性格等特点,便于进行行为上的约束和良好品德的形成。但实际上家校之间普遍缺乏有效的沟通,更加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视意志品德方面的培养和提升。

二、小学英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素材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组织开展德育实践,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能有效发挥德育素材的显著优势,丰富学生的英语学习资源。对于小学阶段的英语课堂活动来说,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表现受教学内容的影响因素很大,而德育素材区别于传统形式的英语课堂授课知识,可以借助正能量的素材故事和新奇有趣的学习知识,有效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接触更丰富的英语学习资源,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利用丰富的德育素材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以此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可见,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不仅可以获取知识技能,还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发,进而约束自身的言行,培养高尚的情操。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所设计的德育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在活跃的学习氛围中更积极地投入课堂学习。因为教师应用德育素材设计课堂活动,可以充分借助德育故事中所营造的氛围,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德育素材中的情感态度,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和体验感,让学生能够配合英语教师的具体活动指导,在德育活动中融入自身情感,进而实现英语课堂教学与德育活动之间的有效融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游戏、问题、多媒体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热情,落实育人实践,使其动手操作、演绎推理,实现德育目标。因此,教师需要探究有效的教学实践路径,利用德育激发学生的思维情感,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依据马斯洛的理论,道德是一种超越性的需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面对的机遇和挑战更为迫切,因此给很多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随之可能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学校开设的德育课程可以帮助学生降低压力,找到生活和学习中的平衡点,形成稳定的情绪,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德育并非只存在于课堂教学中,也体现在学生之间的沟通和相处方面。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体现在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还需要拥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健康的体魄。因此,教师应从细节之中入手,针对性解决问题,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认知

英语是一门语言,需要学生在听说读写中完成和习得语言技能,包含英语的用法表达、西方人的行为习惯和文化等。在学习基础语言方面,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往往会渗透很多西方礼仪和文化,但这样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文化认同误区。此时,中国文化认同感会帮助学生形成对比,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在热爱自己国家文化的前提下学习他国文化和习俗,理性看待西方文化,正确认识世界。学生会在教师的有效德育渗透中理解爱国情怀,提升民族文化自信,以求同存异的态度看待和尊重各国文化,传播本土文化。

三、在小学英语德育渗透教学实践策略

(一)情境创设,生成德育资源

教学中运用最多的实践方法是情境创设,指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真实情境中学习相关语言知识。教师可以在这个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在课堂中逐步生成更为真实的德育资源,使学生成长为爱护环境的劳动达人,有责任心、有爱心的优秀小标兵,热爱帮助别人的小能手等。这种课堂生成的资源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Mid-Autumn Festival plan”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节日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不同节日的文化气氛,围绕“Festival plan”讨论节日计划,其中也包括中西方文化节日。学生在这个节日情境中学习、了解了中秋节的一些传统习俗,能自主探究节日的文化,由中秋节的故事——嫦娥奔月联想到中国的探月工程,以此提高文化认同感和航天工程的自豪感。这种生成的德育资源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满腔的爱国热血,爱国教育成功衔接于课堂教学。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未来的月球计划、地球计划、卫星计划等,这些拓展资源都来自学生的奇思妙想,能推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

(二)利用德育话题,组织课堂讨论活动

为了在小学英语德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教师所采用的课堂教学方法需要突破思想政治课程与英语课程之间的学科壁垒,充分融合两者之间的教学优势条件,为学生构建生动有趣的英语学习课堂。英语教师可以利用德育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解读德育素材的过程当中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态度,从而顺利激活学生的课堂讨论热情,在德育话题的引导下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

例如,在“At the zoo”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环保话题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流活动,围绕话题“How do we protect the animals in danger”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表达自己对保护濒危动物的观点和看法,有利于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和决心。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积极提出自己观点,积极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学生不是单一地学习动物词汇和语法,需在积极的探讨中增强环保意识,呼吁更多的人保护动物、善待动物,传递社会正能量。

(三)结合多媒体教学,直观地渗透德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多采用“灌输式”“问答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被动地吸收知识,难以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长此以往,学生无法有效地将英語知识转化成自身的学习经验,教师也难以构建高效的英语课堂,德育渗透更是难以顺利、高效开展。进入新时代,多媒体技术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成为有效的辅助教育手段。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通过直观具体的方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多媒体教学高效渗透德育。

例如,在“My family”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出示趣味性的手指律动《Finger family》,以此进行课题导入,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佩奇的一家,引导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人,并说出家人的优点,使其更好地了解家人、关心家人。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句型“This is my family”分享自己的家人和家庭中的趣事,激发亲情共鸣和情感共鸣,无形中渗透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懂得感恩、孝敬父母以及家人,能在平时的生活中学会体谅父母,理解父母和感恩父母。

(四)开展合作探究式教学,多元化渗透德育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发展的时期,合作教学能帮助学生满足自身的人际交往需求,使其在良好的沟通交流中共同学习。教师可以适时地多元化地将德育渗透于合作教学中,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习惯,感受到德育带给自身的各种“好处”。

例如,在“My friends”教学时,教师可利用趣味性的儿歌舞蹈进行导入,让学生利用“My friend is strong.He has short hair”句型进行朋友之间的介绍,其他学生则要找到正在介绍同学的好朋友。这种边说边做寻找朋友的方式,不仅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学习中,还满足了学生的人际交往需求。学生不仅了解了怎样正确介绍他人,还懂得了朋友间应该互帮互助的道理。

(五)融合社会热点素材教学

当前时代背景下,层出不穷的社会新闻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但学生由于认知不足,难以理性地看待社会现象。“双减”政策的实施目的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受繁重作业的压力,让学生有时间、有精力参与自己感兴趣的实践活动,更好地培养积极的创新实践意识和能力。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德育素材。

例如,在“Then and now”单元教学时,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形成基本的认知,在学习自我变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基于“双减”政策让学生分析自己的变化,对比“双减”政策之前自己每天的学习生活和“双减”政策之后有哪些变化,并用英语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教师也可以播放“视频30年前的中国和30年后的中国”,让学生对祖国的变化产生更震撼的视觉体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辛苦建设祖国的前辈产生感激钦佩之情。

(六)注重课堂内外结合

课堂教学活动不应只局限于课堂,还应拓展延伸到课堂之外,在教学实践中融入生活案例,让学生感受到实践德育的重要性,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意识。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分享其在课堂外的一些实践活动,进而更好地连接课堂内外,提升其思维品质和道德素养。

例如,在六年级英语“Mike’s happy days”复习教学时,本课教学目标并非仅学习课本中小伙伴的回忆和告别以及语言表达方式,还要深入分析,理解、感受他们之间的欢乐、悲伤、相聚和告别,学会用教材中的“Take care,keep in touch,best wishes”等在离开母校时诉说惜别之情,期待相逢之日。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英语素养的培养不仅是语言知识能力的进步,更是道德情感、文化意识的培养。教师要以自身为榜样,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多方面融合德育,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心理品质,使其形成积极阳光的心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在英语教学中的使命任重而道远,体现在每一次的课堂演绎上。小学英语教师应以爱之名,用关爱的眼睛和双手浇育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使其茁壮成长,全面发展,开出品德之花,结出行为之果。

猜你喜欢
德育英语课堂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