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教学中审美素养的教学探索

2023-10-14 03:38罗先桃
家长·下 2023年8期
关键词:美的绘画美术

罗先桃

高中时期是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综合发展,以及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的美术审美素养至关重要。本文分析高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意义,提出结合数字资源,引发学生对名作的分析与思考;结合生活资源,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探索与发现;结合教学主题,引发学生对艺术的内化教学建议。

一、高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意义

(一)助力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审美解释为“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素养解释为“平日的修养”。

审美素养的培养是让学生对美进行欣赏和思考,是对美的欣赏与创造的活动,也是净化心灵和陶冶情操的过程。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实践探索,是让学生认识美和创造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在助力学生思想道德能力提升、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必要的途径。

在具体的实践探索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体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在欣赏艺术作品中能夠从中获取美的感受,思想境界提升到新的高度。高中学生的思想活跃,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让学生时刻观察生活中的美,辨别生活中的丑,区别雅与俗,让学生真正地意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使其浸润于一个良好的、美的环境中,在润物细无声中助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进入新时代,教学强调综合能力教育、素质教育等。传统的美术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之一是强调美术技巧与理论教学,强调提升学生的绘画能力。这样的教学不仅使高中美术功利化,也导致美术教育的意义难以充分发挥出来。素质教育是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培养画家,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拥有感知美的能力,能够提升对美的感受力和欣赏能力,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审美兴趣和态度。例如,学生在发现生活中不一样的美时,可以从形状、结构、颜色、形式法则等方面进行观察。这种观察与欣赏的过程,既是学生发现美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美的过程,是学生艺术素养与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有助于其艺术水平与表现能力的双重提升。

在3年的幼儿园生活中,教师为了让孩子静下心来,多数选择让其参与画画这一个活动。基于目前幼儿园教学与这一年龄段学生的特点,画画持续时间是受教育中最多的,这一时段小孩的绘画多是较随意的线条和随意的上色。到了6年小学教育阶段,孩子的绘画仍然是线条为主。贵州多是50人以上的大班教学,绘画课上教师无法一一对应指导,加上初中与高中都存在升学压力,所以主要以美术鉴赏为主,但学生却表现出不敢、不愿鉴赏,即使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还是表现出不自信,不想表达、不敢表达,怀疑自己。学生的绘画内容多是单色线条,且在有材料的前提下学生仍不敢大胆地画画。

到了中学阶段,初一初二多是开设3个学期,高一高二也开设了3个学期,一学期10—13节美术课,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二一共为180—234节美术课,如果每名学生都完成180节美术课的学习,再加上作为课堂教学有效补充的学校课外活动或者培训机构美术培训绘画技法等教学,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看画展、看电影、做陶艺、画石膏人物等,这都是美术学习机会,能给足时间慢慢积淀,进而提升高中学生的审美素养。

(三)重视传统文化熏陶,增强文化自信

中国书画是中华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中国画、书法(含篆刻)艺术的统称,在世界艺术中独树一帜。书法基本可以分为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但多数学生只是写过楷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以及针对用笔、用墨、用色的理论与实践明显不够。

在目前黔东南州的中小学中国书画学习方面,普遍停留在文字层面的理解,关于书画特点也仅为转述别人的评述。教材多运用中国画插图形式,但有不少学生难以深入理解其内涵。为了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文化自信,教师可以采取如下途径开展教学。

首先,引导学生画同学或自画像,这比单纯临摹更有意义,能将在临摹中掌握的绘画技巧落实于实际;其次,引导学生绘画我们居住的环境,基于临摹古代山水画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取法于自然,更加热爱生活。最后,创造实践机会。教师可以用班费购买宣纸、颜料、毛笔,带领学生尝试写意画和工笔画,为系统性学习中国书画创造条件,让学生了解中国书画的审美特征、笔墨关系以及结构章法等。

二、结合数字资源,引发学生对名作的分析与思考

(一)利用世界名作引发学生思考

提升学生审美素养,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方法是用诸多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进行鉴赏,以此引发学生对美的探索和思考,然后通过针对性教学提升其审美素养。因此。教师需要基于教材,利用数字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欣赏素材,如引导学生对梵高的《向日葵》进行欣赏与探究。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从构图、色彩、笔触以及表达的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向日葵》作品运用了大量的黄色,而颜色越少就更需要细心调色,否则只会是一团“黄色”。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黄色出发进行分析。梵高用土黄色描绘花瓣的边缘,使花瓣不至于完全没入背景之中,同时还在花瓶的边缘抹了金色,使花瓶跟金色产生更强的对比。此外,梵高在绿色的花心周围抹了几笔红色,让红色跟绿色产生对比造就纵深感,让向日葵的形象从背景中更加凸显出来。

其次,教师还可从画家生平引导学生进行鉴赏,先用一位37岁去世的年轻画家激起学生的探究意愿,再带领学生欣赏梵高的其他作品,如《星夜》《卧室》等,从而了解梵高的作品特点,最后和其他画家的作品进行比较式鉴赏,进而通过欣赏世界名作的形式助力学生进入深层思考,让学生能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分析和欣赏名著作品,既提升学生的审美建设能力,也让学生在名作的熏陶下实现审美素养与绘画能力的双重提升。

(二)通过名作对比,助力学生进行多维分析

教师可以利用数字资源,通过诸多艺术作品对比的形式培养学生立体性的鉴赏思维,使其在中国化和西方化的对比中实现审美能力的再次提升。

以中西方的人物画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我国历代帝王图、《韩熙载夜宴图》和《宫娥》《夜巡》等西方代表名作,让学生在对比中讲述自己对中画与西画之间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自由发言,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了解学生对不同画作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

在此之后,教师需从中西方绘画两方面对学生进行欣赏指导,让学生了解到,中国画更注重情感表达,西方画更加注重真实存在的思维与逻辑。在学生了解中国画与西方画的大致不同之后,教师再利用绘画作品对比引发学生进行深层思考与探索。比如,学生在欣赏中国历代帝王图时发现,中国传统绘画更加注重主次关系和尊卑观念,常常把主体画得较大。而西方画更加注重焦点透视。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中国画和西方画差别的原因,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寻艺术之间的差异性,在多维度对比和分析中提升鉴赏能力。

三、結合生活资源,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探索与发现

(一)引导学生发现、探索生活中的人文美

人文美是指人类文化中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多元的,也是震撼我们心灵的美好事物。北京师范大学张志勇教授解读“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教育的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提出“要在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转变育人方式上下功夫。”高中美术课以美术鉴赏为必修课,必须改变灌输为主的传统的工业化时代教育方式。美术鉴赏除了要结合艺术作品引发学生对美的思考和认识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中的资源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探索与发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发现美的眼光审视身边人的行为,探索生活中的人文美,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首先,通过比较式提问的方式有效引发学生思考。教师需设置有选择性的问题,使学生在对比鉴赏中找出答案。例如,教师提问学生:“这两个作品中哪个是宗教题材,哪一个是人文美题材?我们该如何从哪些方面欣赏这些美?”或者“黔东南州的风景哪里最美?黔东南州少数民族服装美在哪里?”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探究生活中有哪些“人文”美。

其次,教师可以结合一些艺术作品引发学生对美的探索,加深学生对人文美的认知,使学生在美术鉴赏中深刻体验人文美。

最后,教学不能只停留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还可以尝试利用提问的形式进行教学,或者仿教材上的同一主题或形式进行扩展,以绘画或文字描绘画面等方式进行展示。

比如,在欣赏梵高《星夜》与金农《月华图》两幅作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夜晚”的画面,联想记忆最深刻的夜晚,同时注重体验、联想获得图像的对比,使学生不自觉地参与课堂教学中。

再如,唐朝仕女作品《捣练图》是劳作的生活场景,画面正在对白绢这种丝绸进行捣练、织补、熨烫,使之变得更加柔软的劳作情景,画面众多人物之间的关系自然而合理,两端的女子为了把绢拉直,身体微微着力后倾,中心的女子则手持熨斗,轻抚丝绢。画面还有一个淘气的小女孩,使整个画面灵动起来。画中的女子看起来恬静而娴雅,使欣赏者不由得忘记了她们正在从事劳作,转而欣赏这些女子的绰约风姿,将注意力停留在那些高耸的发髻或者华丽的服饰上面。黔东南州人拥有独特而美丽的头饰和服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仿《捣练图》绘画创作,使其能结合绘画作品引发对艺术的思考和欣赏,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生活,体会人文之美,以一种善于发现的眼光看待周围一切的事物,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也让学生不断地创造美和践行美。

(二)助力学生用抽象艺术思维探索生活中的自然美

讲到生活中的美,自然离不开自然与环境之美。但是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对生活中的这些自然与环境之美的认识还较为局限。

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认为的一些生活中美的元素或情境,如春夏秋冬的感受描述,用自然环境引发学生对生活中美的探索。

其次,探寻中国画中的托物寄情。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鉴赏“四君子”、松等有代表性的中国画,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创造一个更直观的意境,营造特殊的氛围,引导学生感悟梅傲雪、菊傲霜、竹虚心有气节、兰高洁、青松挺直、向上、坚毅的美,进一步引发学生对线条绘画和写实绘画的感悟。

最后,以美术鉴赏教材为指导,利用艺术作品引发学生对生活当中美的探索,使其探究这些美景背后所蕴含的真正意义,增强学生审美意识的同时提升其对美的抽象感知与深度思考能力。

四、结合教学主题,引发学生对艺术的内化

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主题,引发学生对艺术的内化,让学生在动手实践探索中感悟不一样的美。

例如,在学习《各异的风土人情——中国民间艺术》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探索生活中有哪些民间艺术的课后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了解我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史,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风俗背景的“美”,并根据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进行绘画创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更具象化地绘画,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思维和情感进行抽象绘画创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将审美鉴赏知识融入绘画中,既提升其审美能力,也提升其绘画能力与艺术水平。

五、结语

总而言之,审美素养并非朝夕之间即可培育,是需要持续的过程,也不是把所有学习美术常识和绘画的学生都培养成未来的画家,而是为美术常识普及做应有的努力,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是由内而外慢慢改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高中美术教师需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美的独特感知能力,既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也需让学生拥有独特的审美视角,让学生能够在美的环境中获得心灵和思想的熏陶。

注:本文系黔东南州2018年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高中美术中国画教学中的课堂活动设置”(项目编号:2018A1023)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美的绘画美术
创意美术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