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震洋 安清明 李 丽
(1铜仁学院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贵州铜仁 554300;2甘肃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学院,甘肃兰州 741000)
在线课程的发展经历了3个主要阶段。20世纪90 年代开始,随着计算机的使用和普及,全球范围内的高校将教育资源共享到互联网,向公众免费开放部分课程资源,从而使公众可以获得优质的教学资源,但这种开放式课件模式仅可以提供资源,不能提供教学服务和过程[1]。进入21 世纪,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教育平台的建立和教育理念的变化,人们将教学过程也放在网上,作为线上教学的推广,如慕课[2]。慕课的深入发展不但在教育理念上丰富了人们对大学教育使命和精神的认知,而且革新了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第3阶段则是近年来将慕课和小规模限制性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进行的结合和创新[3-4]。传统慕课具有退学率高、学分认证困难、学生参与度低等缺点,慕课和SPOC 的结合实现了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将大课堂、小课堂和在线课堂串联在一起,促成了技术驱动的教学理念的探索和实践,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混合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仍在不断发展和革新,高校教师需准确把握混合式教学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水产生物统计课程,设计更合理的教学策略和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该门课程。
水产生物统计学以概率论为基础,结合线性代数相关知识和理论,有效收集、整理和分析水产行业中受到随机影响的数据,对所关注的问题做出尽可能可靠的分析,即将统计学的理论应用于水产学研究,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2003 年,为建设精品教学团队、精品课程及提供系列优质专业资源,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5-6];2006年,高校开始大规模推进在线学习平台的建设,产生了大量在线课程资源[7];2011 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为慕课的诞生做了前期的探索[8];2013年,中国慕课平台课程选课开始;2015 年,教育部积极推进慕课和各种课程平台建设,推动我国慕课建设[9-10];2017 年,教育部开始国家在线精品课程认定,提出针对线上资源和课程结合的“双万计划”;2019 年,教育部为使慕课的内容更加丰富及合理,发布《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并将线上一流课程列入“双万计划”,明确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方向,推动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11-13]。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进步起到了革命性的影响。为培养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教育部于2010年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14-15];2012 年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16];同年9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2016年6月发布《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14],明确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和任务主线;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三全两高一大”发展目标和三项主要任务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进入2.0 时代;2019 年,发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 年)》,前者是我国首个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17]。系列文件的出台一方面反映出教育信息化战略统筹、引领和规范教育的未来发展,是教育创新发展的关键[18],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不同学校及教师线上教学所利用的信息技术和教学模式各不相同,且传统的线下教学也存在诸如不能实时监管学生等问题。因此,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动态评估学习环节是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关键。水产生物统计亟须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满足本科学生发展的要求。
基于设计的研究简称DBR,是一种自然状态的课堂教学而非在试验室开展研究的教育方法[19]。DBR 的起点就是现实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如不同养殖方法对鱼的增重是否有影响,饵料和品种对鱼的增重是否有显著影响,鱼苗体重与耗氧量有何关系等。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可借助课程设计、教学策略、技术产品、环境设计等具体形式,这要求教师对具体形式有较好的设计能力,同时也需要教师或研究者之间切磋琢磨,不断更新完善相关设计。在具体教学情境中,DBR 通过设计、实施、检验、修正、再设计干预实际问题的解决,在应用DBR 的过程中,要不断反思学生学习的发生路径,思考如何提升学生的好奇心、自主学习能力。
水产生物统计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五大模块,第1 模块介绍试验数据的基本特征及其描述方法,随机变量的概率及其分布;第2 模块介绍数据资料的统计推断方法,包括u检验、t检验、F检验、卡方检验及非参数检验;第3 模块介绍变量关系的分析方法,包括直线回归与相关、曲线回归、多元回归与相关及协方差分析;第4模块介绍试验设计的原则、常用试验设计方法与统计;第5 模块介绍应用于调查研究中的抽样方法及抽样方案的设计。
水产生物统计课程首先对各个模块进行整合,将第1 和第2 模块进行合并,并弱化第2 模块的讲解。由于大学课程本已涉及统计学相关内容,可将第2模块中水产生物统计相关内容以视频资源形式或结合慕课资源开设线上课程,在线下则为第3 模块设置更多的实践安排。在讲解完第4 模块,即试验设计的原则、常用试验设计的方法与统计后,将第5 模块主体交给学生,以“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开展与自己毕业论文相关的设计。如学生实践中的增殖放流、稻蛙养殖、鱼类生长试验等,以教师“教”为中心转为以学生“学”为中心,充分探索多种应用模式,打造适合学生特点和培养需要的优质课程。
教学课程的知识体系构建应着力于专业知识和通识教育深度结合,铜仁学院近年来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坚持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思路,秉承“铜仁需求,国家标准”“依托梵净,服务发展”的办学理念和“依托山区,服务地方”的办学特色,构建了“通识+专业+自主学习+项目课程”的“山”字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序推进新农科、新文科、新工科建设和卓越教师培养,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升[20-21]。同时,铜仁学院水产学院也结合学生实习实训情况,加强校企合作,利用“专业+行业”模式发挥水产学院特色,培养学生能力。同时,提升大学专业课程深度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优化课程体系不但要注重和企业、行业的结合,还要注重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强化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丰富的教学资源可唤醒学习者的主体观念,使其发展自身的兴趣爱好,以激发学生潜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自我规划、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能力,形成开放式、综合式的教学形式。因此,开发教学资源时候应尽可能地利用好生活资源、社会资源、校内资源和区域资源,水产生物统计学课程在整合上述资源的同时,结合铜仁学院对课堂的“七性”要求[22],即“教育性、丰富性、思辨性、研究性、前沿性、应用性、艺术性”,同时挖掘和结合必要的思政元素,最大程度地使课程案例更加丰富和多元,从而有效达到碎片化设计、模块化学习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兴趣。
水产统计学课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有机融合,以期培养符合地方需求、行业需求乃至国家需求的人才。铜仁学院从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优化与调整、教学资源丰富性的打造、教学模式策略的构建和探索,将水产生物统计课程的广度、深度和兴趣度不断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