杆状病毒诱导寄主行为研究进展

2023-10-16 16:56韦玉珊李烈馨李彩朝马会会
南方农业 2023年13期
关键词:鳞翅目树顶毒蛾

韦玉珊,李烈馨,李彩朝,马会会,汤 翠

(1.六盘水市农业农村局,贵州六盘水 553001;2.施秉县农业农村局,贵州黔东南 556000;3.天柱县农业农村局,贵州黔东南 556000)

寄生物通过操控寄主一系列行为变化来促进自己的传播和扩散。能操控寄主行为的种类很多,常见的寄生物种类范围广,小到病毒,大到大型蠕虫,包括病原真菌、细菌、线虫和寄生蜂等,被感染的昆虫会出现体温上升、取食、繁殖、聚集、防御、趋光和趋地性等有益于寄生物传播与扩散的行为[1-2]。通过改变寄主昆虫运动速度、运动方向(包括水平或垂直,通过趋光性或趋向性)等增加其传播范围[3-4]。

1 寄生物诱导寄主行为研究进展

1.1 杆状病毒诱导鳞翅目行为研究

杆状病毒感染鳞翅目幼虫后会出现活动能力增强的现象,感染后的幼虫在死亡前迁移至植物的顶部并液化,以此增加病毒颗粒的释放,增大病毒的传播范围[5]。1943 年舞毒蛾的上爬行为被证明是杆状病毒所致;1981 年舞毒蛾幼虫的上爬行为首次被发现,感染的舞毒蛾幼虫在死亡前迁移至树梢,最后倒挂死亡。感染的舞毒蛾幼虫在死亡前迁移至树梢,最后倒挂死亡,称为树顶病或树梢病,后期比较统一的叫树顶病[6-8]。在首次量化杆状病毒在鳞翅目系统中幼虫行为,发现感染甘蓝型夜蛾核多角体病毒的甘蓝夜蛾幼虫会爬到植物的顶部和边缘,使更多的植物表面污染,增加病毒的传播[5]。Rebolledo 等在辣椒植株上分别放入感染杆状病毒和未感染的甜菜夜蛾尸体,发现感染的尸体更容易被发现,得出杆状病毒有改善病毒颗粒在植物叶片上的传播和诱导的攀爬行为增加的结论[9],这是该致命病原体传播的最有效机制。在舞毒蛾核多角体病毒(LdMNPV)诱导舞毒蛾上爬行为中,在感毒后第3 d 出现活动能力增强,而“树顶病”主要发生在感毒后第6 d[10],两种行为是否具有连续性未被证明。

1.2 其他寄生物诱导寄主行为研究

黄蜂通过影响美洲蟑螂的中枢神经系统,使其出现运动机能衰退的状态,以满足寄生后代的营养需求[11]。研究发现,蟑螂体内的多巴胺受体因为受寄生蜂毒液的影响,调控多巴胺信号的传导,从而引起行为的不适[12]。线虫寄生蟋蟀后,操控其寻找水并以看似自杀的方式跳入水中,为完成线虫的生命周期需求[13-14]。郑寿斌等研究不同浓度的东方蜜蜂微孢子虫对中华蜜蜂行为影响时发现,感染微孢子虫的中华蜜蜂对蔗糖溶液更加敏感[15]。寄生真菌感染蚂蚁会出现称之为“僵尸蚂蚁”的现象,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改变和控制寄主行为,使其成为傀儡直至死亡[16]。被蝇虫霉感染的果蝇同样出现远离地面迁移到在植被上部,伸长喙固定位置并同时展开双翅,以有益于真菌孢子扩散的形态死亡[17]。萤拟虫疫霉感染的花萤中也出现相似现象[18]。

2 杆状病毒诱导鳞翅目幼虫上爬行为致病机制

杆状病毒诱导鳞翅目幼虫的行为变化报道比较常见,但是其中致病机制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杆状病毒egt、ptp基因和外界光照对幼虫行为的影响上[19-21]。

2.1 egt在杆状病毒诱导鳞翅目上爬行为中的作用

egt是杆状病毒体内的一种酶,通过转移蜕皮激素化学结构中糖分子而使激素失活,从而影响染毒昆虫的正常发育[22]。蜕皮激素失活后,染毒幼虫不能进入下一个龄期,延长昆虫感染病毒后的取食时间,增加寄主体重,产生更高产量的病毒粒子[23]。Hoover 研究发现,感染的野生型(WT)LdMNPV 的幼虫在较高的位置倒挂死亡,而幼虫感染被敲除(Δegt)基因的LdMNPV 后死亡位置降低[19]。Alho 等人通过对完整基因组序列的分析表明,除了一些颗粒状病毒外,几乎在所有鳞翅目杆状病毒中都发现了egt基因[24]。

egt基因是杆状病毒的拓展表型基因仍存在争议,Ros 等研究发现egt在诱导鳞翅目幼虫的树梢病中没有高度保守作用,通过用苜蓿银纹夜蛾多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寄主,发现感染该病毒的寄主出现上爬现象,但其在感染敲除egt基因的病毒感染中未出现死亡位置降低的现象[25]。因此,egt是“扩展表型的基因”的结论不适用于所有杆状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并推测在某些杆状病毒宿主系统中,egt对蜕皮相关上爬行为的间接影响可观察到egt对树顶病的影响[1]。在研究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egt基因对家蚕行为调控影响中,构建诱变体并通过精子介导将基因转移到蚕卵中,发现egt通过影响家蚕的蜕皮来影响蚕的发育[26]。感染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的幼虫同样出现上爬现象,并得出egt通过延长寄主的死亡时间间接促进了上爬行为[3,27]。Zhang 等研 究发现miR-8 和miR-429 通过下调BrZ2 的表达参与20E 和JH 调控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诱导的棉铃虫的上爬行为[28]。

2.2 ptp在杆状病毒诱导鳞翅目上爬行为中的作用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是细胞信号转导的重要酶,如在MAP 激酶通路中[29],是细胞周期调控的关键元件,在控制细胞生长、繁殖、分化、转化及免疫等多个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被认为是信号转导通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2005 年Kamita 等研究证明家蚕核多角体病毒(BmNPV)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的编码基因ptp,是引起感染幼虫过度活跃的基因[30]。Van Houte等通过基因敲除构建诱变体,在感染苜蓿银纹夜蛾多核型多角体病毒的三龄夜蛾幼虫中也观察到过度活跃现象,且需要PTP 磷酸酶活性,说明AcMNPV 的ptp基因在该系统的过度活跃诱导中起关键作用[3]。Katsuma 等通过显示ptp基因的PTP 产物与杆状病毒ORF1629 作为病毒体结构蛋白缔合,意外发现过度活跃不需要PTP 相关的磷酸酶活性,并取得杆状病毒使用宿主来源的磷酸酶为活跃运动建立足够的感染,作为病毒体相关的结构蛋白而不是酶的结论[31]。为证明PTP 蛋白如何诱导过度活跃,通过表征了两个新的BmNPV 突变体,表达无酶活性的PTP 蛋白,证实在感染BmNPV 的家蚕幼虫中活跃运动诱导不需要PTP 的磷酸酶活性,而主要与PTP 蛋白结构的完整性有关。进一步研究发现,PTP是一种与BV囊膜相关的蛋白,主要位于BV 囊膜上,ptp的缺失导致BV的结构出现异常,而这种异常的BV 能够减弱病毒的感染和复制能力[32-33]。在前人的研究中,得出杆状病毒是第一种被鉴定为具有“拓展表型基因”的说法[3]。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学者通过田间试验首次报道棉铃虫感染HaSNPV 后上爬行为,并发现插入蝎毒基因重组HaSNPV 感染棉铃虫幼虫与感染野生型病毒幼虫相比,其死亡高度明显降低[1,34]。

2.3 光照在杆状病毒诱导鳞翅目幼虫上爬行为中的作用

光照在杆状病毒诱导的鳞翅目幼虫的上爬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1]。Yue 等人研究发现,SeMNPV 感染三龄甜菜夜蛾幼虫后43~50 h,需要从上方发出光来诱发树顶病,在此期间上方未暴露光线的受感染幼虫最终在低位死亡,说明树顶病需要在特点时间内给予光照进行诱发[27]。舞毒蛾3 龄幼虫感染LdMNPV 后3 d,会出现活动增强,并持续到第6 d[21]。同时发现不同波长的光照处理感染LdMNPV 的舞毒蛾幼虫后,感染病毒的幼虫只对从顶部照射的光有反应,其中对蓝光的反应最为强烈,波长缩短至短波紫外光(UVB)时,没有任何诱导行为,说明蓝光可能是诱导树顶病的主要光源[10]。

2.4 杆状病毒诱导舞毒蛾上爬行为机制

舞毒蛾隶属于鳞翅目毒蛾科毒蛾属,其具有分布广、食性杂等特点,可取食500 多种寄主植物,特别是杨树、橡树和桦树等。舞毒蛾幼虫以取食叶片为主[35],幼虫数量大时,树叶很快会被吃光,2~3 年内树木就会死亡,是一种世界性森林食叶害虫[36-37]。舞毒蛾感染舞毒蛾核多角体病毒后会出现上爬现象,其具体的侵染过程在Wang 和Hu 综述中有讲述,但其具体的上爬机制还在进一步研究中[38]。在实验室团队的研究中发现,酪氨酸代谢通路、多巴胺通路和PI3K/AKT 信号通路在病毒操控宿主行为变化方面可能发挥作用,这些研究发现为最终完全阐明“树顶病”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39-41]。

3 展望

神经系统是重要的调节系统,调节神经回路,赋予动物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生存所需的行为灵动性,为寄生物提供操控宿主行为的潜在机制[11,16,42]。Bhattarai 等人通过转录组分析,发现所有在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中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有丝氨酸蛋白酶,这一发现为研究杆状病毒诱导鳞翅目幼虫行为调控提供新线索[21]。研究表明,寄生蜂通过诱导寄主增加其血淋巴中章鱼胺浓度来抑制宿主取食,也有通过影响宿主的5-羟色胺来改变宿主行为[11,42];Fredericksen等在研究真菌调控蚂蚁行为时发现,真菌细胞侵入宿主的肌肉纤维,并以之结合形成环绕肌肉的网络,促进宿主的操纵[43];线虫寄生蟋蟀后,在其体内产生相似的寄主蛋白,使得体内相关蛋白的过量表达,直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蟋蟀对环境的分析受到干扰,出现以自杀的方式跳入水中[14]。以上结果均表明,神经调节在昆虫行为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杆状病毒与非病毒性寄生虫相比,具有基因组较小的特点,可借助现有的产生突变体的技术,作为揭示寄生改变宿主行为分子机制的极好工具,为更好的行为调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鳞翅目树顶毒蛾
树顶漫步(环球360°)
刍议飞防蜀柏毒蛾与蚕桑产业和谐发展
蜀柏毒蛾微孢子虫对家蚕危害的研究初报
找足球
宝清东升自然保护区鳞翅目昆虫资源及蝶类多样性分析
括苍山自然保护区鳞翅目昆虫数据库的构建
鳞翅目可食用昆虫研究进展
鳞翅目昆虫触角感器研究进展
马俊平
如何防治肾毒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