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增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对策

2023-10-16 18:29
今天 2023年21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新课改核心

苏 瑞

(临夏市八坊小学 甘肃 临夏 731100)

前言

在当前的教育中,喊得最为响亮的口号就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个阶段最需要就教师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核心素养等,进而在这个基础上设计科学的教学活动。因此,在新课改下,教师需要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出发,利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措施,全面增强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够顺利融入社会生活,促进个人发展,并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水平。

1.简述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可以总结为四点,而每一点在教学中都可以分散为很多个小的能力和素养,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与素养、提升语文教学水平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首先,语言建构与运用。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可以将其解释为是:希望能够进行真诚对话,对对方话语意图与形式加以正确理解;恰当、精确的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含义和情感,以便保证交流的有效性[1]。其次,思维发展与品质。语文主要是指导学生学习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一门课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而教师要想在实践中使学生掌握语文规律是一项难度较高的过程,这是因为我国语言的结构较为复杂,其中的信息复杂程度也很高,故而对思维的发展要求很高。再次,文化传承与理解。我国的文化是多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发展的共同体,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经历了非常多的民族战争,语言也随之发生了多民族之间的融合、激变,进而对语言文化的积淀、传承产生影响。如岳飞抗金、昭君出塞等历史事件为民族精神留下了很多精彩的文化,一直为人们传颂至今,很多词语也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理解传统文化并且传承,在提升个人的思想以及文化修养、弘扬民族精神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进而成为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关键组成内容。最后,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语文这门课程是由汉语和文学共同组成,而文学作品是语言以艺术形式组合在一起,因此“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一项内容,其目的就是满足人在追求美等方面的需求,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文学作品带来的情趣和愉悦感,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情,进而在审美鉴赏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2.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增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对策

2.1 合理运用多元化的情景教学

首先,教师可以设计表演情景。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要具有趣味性,以活泼、生动的方式吸引学生,并使教学活动符合学生在学习方面呈现出来的特点,也只有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课堂教学效果才会更好。那么,教师在新课改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设计课堂教学表演情景,是深化学生对课文了解的也一个较好的方式。情景表演不仅仅是让学生进入角色中,体会课文包含的情感和思想,也要进行角色扮演,将自己当做是课文中的人物。例如:《狐假虎威》一课的表演情景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别扮演课文中的老虎、狐狸以及森林中的其他小动物,以表演的形式展示课文内容。在表演情景中,学生能够通过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感受其形象、思想感情等,进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这种表演情景能够更强教学的形象性,为学生提供可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表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效果。但也需要注意,不是小学阶段的所有课文都适合采取表演情景的方式进行教学,需要教师筛选合适的课文。

其次,使用多媒体设计情景教学活动。在教育技术持续性发展的背景下,大多数学校都开始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的合理应用使得教学活动更加形象、生动且有趣,改变单一的传统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并且借助于多媒体暂时视频、幻灯片以及图画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且增加教学的直观性,这一点与学生思维特点相符,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方面具有显著效果[2]。例如:《静夜思》是一首古诗,诗中描述的内容不适合通过表演情景的方式进行教学,但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呈现古诗中所描述的画面,且诗歌朗诵是教学中的一项重点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呈现《静夜思》的景色,配合合适的音频,而学生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呈现的内容感悟古诗的情感,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朗诵古诗的能力。

最后,设计生活化教学情景进行教学。生活化的情景教学主要是利用生活现象设计活动、将学生带入社会或者大自然中学习等,使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感受知识、理解知识,且新课改也倡导让学生走进并感受大自然,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发展其核心素养创造条件。例如:《爬山虎的脚》生活化情景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带领学生到大自然环境,观察爬山虎的真实生活情况、观察其外形和爬动时的情况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能够促使学生将语文教学与生活结合,改变传统教学,还能够发展学生的个性以及实践能力,从而增强学生核心素养。

2.2 创设和谐且趣味化教学活动

教师在新课改下增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需要重视教学活动的和谐性与趣味性,以此吸引学生,进而提升教学水平。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兴趣与教学效果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在课堂中面临的是小学阶段的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学习的终极目标认识不足,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引入到教学之中。现阶段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丰富、呈现形式多样化,要想在这样的情况下使学生在整节课上都能够集中注意力学习的难度很高,即便是很优秀的学生也难以做到这一点。在上课的初始阶段,教师常常感觉到学生不是很认真、不够专心,常常需要在教学活动进行到一半时处理学生的纪律问题,导致教师产生力不从心的感觉。通常教师会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认为是自己在学生课堂纪律方面没有做好约束,而后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增加教学活动的吸引力,降低学生上课开小差的可能性,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条件,争取增强学生核心素养。因此,教师注意增强教学活动的和谐性与趣味性。例如:教师设计游戏化教学活动。游戏是提高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措施,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有着极强的吸引力,教师利用游戏传递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知识的吸收效果,还能够增强课堂活动的和谐性与趣味性。如成语接龙、击花鼓、送卡片、贴标签等游戏,进行成语教学、背诵古诗文以及识字教学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在课堂中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新课程提倡教师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在过去许多教师将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如今教师要在课堂中随机的产生教学问题,教师也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共同进行探讨和交流,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要实现对学生在课堂教学环节的多样化评价,教师就要采取多种评价手段,从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评价,从而建立更加科学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成功的语文课堂一定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学生认知发展的过程,也是学生综合素养形成的过程,每个老师应当在课堂中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促进小学阶段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和形成。

2.3 创新和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

虽然现在大多数的学校都在积极进行新课改,但依旧有个别的学校和教师采取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导致小学语文教学存在很大的滞后性和约束性,不利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因此,教师需要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创新和改进课堂教学中的传统方法。为了能够尽快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教材中的识字量相对较大,那么如何能够在短时间内提升学生的识字量、学会运用这些文字呢?教师需要参考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能力等因素,了解语文核心素养的组成以及语文的本质,设计科学的教学活动,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首先,教师需要有良好的创新意识。教师要从自己的情况出发,积极转变传统机械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教材为基础,寻找新的合适的资源,拓展教学内容;要相信学生,大胆放手,做好教学活动的组织者[3]。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需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素养和专业能力,尤其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还需要教师熟练使用信息技术工具,使课堂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帮助学生进行更高效的学习。例如:教师自主参与培训活动,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学习多媒体以及互联网的操作技术,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这样就可以借助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不断创新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活动有效性。其次,创设灵动的课堂。课堂的灵动性直接影响学生核心素养,那么作为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就需要注意课堂活动的灵动性。在课堂教学上发现,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讲解知识时头头是道,学生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课堂秩序非常好,学生主体地位突出,教师则主要是发挥主导作用;也有的教师自己讲的很好,甚至口干舌燥,但是学生不活跃,机械化的记忆知识点。很显然,第一种教学方法更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更好,也更容易增强学生核心素养。

2.4 重点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学生语文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共同组成核心素养,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在增强学生核心素养时就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首先,“听”是语文中的基础能力,只有学生能够听懂别人的意思,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要重视“听”的教学,鼓励学生将听到的内容与自己的情感、想法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理解,进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其次,“说”主要是口语表达途径,一般与“听”、“读”的教学结合,便于提高学生表达准确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并且便于强化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总结阅读内容的中心思想等。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基础内容学习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将口语表达、写作训练、阅读训练融合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语文教材文章的教学环节中渗透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写作方法。再次,加强“读”的教学。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了解阅读内容的基本走向,产生独特的理解和体会,并且通过沟通、讨论解决问题,提升学生学习质量[4]。在设计阅读活动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年龄和能力,选择较为煽情的方法教学,保持学生对阅读活动的热爱,激发学生阅读欲望,进而对阅读内容产生深层次思考,主动学习和吸收知识。例如:《猫》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电视播放与猫有关的视频内容,让学生感受猫与人类和谐相处的画面,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并使学生将阅读内容与观看的视频内容联系起来,积极思考课文内容,从而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最后,加强写作教学。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在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方面具有显著效果。新课改的写作教学与传统写作教学对比有很大变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想写、敢写;尤其是写作教学对学生写作字数、体裁形式以及内容等方面的限制越来越少,学生的积极性越来越高,长久之下,学生写作兴趣和能力就会有所提升。

2.5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与传统文化相关,教师要让学生从小就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为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创造条件。通过小学语文教学科目的教育价值就能够看出,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元素,这些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的教学内容,对小学阶段学生的价值观念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教学的主要内容,同样也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师的重要教学使命。因此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明白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有所了解,从而帮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形成良好的价值理念。因此,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增强学生核心素养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传统文化,适当展开拓展教学[5]。如教材中的古诗词、文言文、与节日相关的课文等,都是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的合适资源。一般情况下,可以指导学生摘抄其中较好的句子、背诵精彩内容等方式学习,并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例如:学习《端午粽》时,学生不仅需要学习其中的生字、生词,还需要了解课文描写的节日以及相关的历史知识,教师可以借此宣传端午节的传统文化以及屈原的相关故事,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又如《饮湖上初晴后雨》是需要学生背诵的古诗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反复默写、背诵,使学生接受传统文学的熏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不同课文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不同,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忧国忧民、爱国、古代文学等方面传统文化的魅力。因此,学生在学习时一定要认真、用心,牢牢的掌握所学的知识点,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将其发扬光大,并且有效增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总结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增强学生核心素养,不仅仅是学生能背诵下来多少课文、掌握多少个汉字,而是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提升、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审美鉴赏与创造等多方面能力和素养的全面提升,并且包括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因此,教师要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将增强学生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之一,开展科学、有效的教学。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新课改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