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市场保供稳价的优化对策

2023-10-17 01:31◎张
粮食问题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粮食市场波动粮食

◎张 雪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并强调确保粮食、 能源、 产业链、 供应链可靠安全还须解决许多重大问题。 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粮食产量保持1.3 万亿斤以上” 纳入宏观经济调控指标, 2023 年又继续强调这一点。 同时, 基于粮食市场改革的粮食市场调控政策调整, 是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面临的一场“硬仗”[1]。 然而,近年来, 粮食市场遭受乌克兰危机、 全球疫情冲击、 异常天气等多种不稳定因素的影响, 导致国际粮食价格剧烈的波动、 粮食供应链的不稳定以及粮食政策的实施等问题。 因此, 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合理的粮食市场运行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对我国三大主粮近几年的价格、 生产、 贸易等数据进行分析, 为政府决策、 粮企经营、 粮农生产等提供参考依据。

一、 粮食市场现状分析

(一) 粮食价格稳中有涨

粮食价格机制是粮食市场机制的核心, 抓好粮食价格的调控是国民经济大局的关键。 在粮食集贸市场价格方面, 三大主粮价格均稳中有涨, 但总体涨幅有限[2]。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中华粮网综合整理的数据显示, 2022 年6 月, 稻谷、 小麦、 玉米三种粮食集贸市场月均价为1.35 元/斤, 比1 月上涨4.6%, 同比高4.5%。 其中, 稻谷、 玉米价格基本稳定, 小麦受生产成本上涨推动和国际市场传导影响, 价格恢复性上涨。 在国内外粮食价格比较方面, 国内粮食价格的涨幅远低于国际市场的涨幅。 以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为例, 2022 年6 月份普通小麦1.54 元/斤, 比1 月份涨8.5%, 同比高22%, 涨幅比国际小麦价格分别低约11%和54%。

(二) 粮食产量持续增长

粮食产量是粮食供给保障的重要因素, 其稳定的增长有助于应对复杂的外部环境。 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 2021-2022 年度, 我国稻谷消费20700 万吨, 供需结余866 万吨; 玉米消费28500万吨, 年度供需结余786 万吨。 特别地, 夏粮的生产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基础。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最近三年我国夏粮产量保持增长态势, 增长幅度分别为2.03%、 0.5%, 但增长幅度有所减缓。同时, 2022 年夏粮单产依旧可观, 全国夏粮单产高达5555.6 公斤/公顷, 相比上年增加了34.9 公斤/公顷, 增长幅度为0.6%。 进一步分析, 粮食播种面积是粮食产量的基础。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从粮食播种面积变化来看, 总体保持增长趋势, 涨幅方面并不稳定, 近几年增长较缓慢。

(三) 粮食市场化特征明显

近年来, 粮食市场化特征逐渐凸显。 一是在粮食收购方面, 市场化成为常态。 尤其是2021 年,由于国内粮食价格飞涨, 引发粮食市场强烈的囤积惜售情绪, 许多商业银行迅速进入粮食流通领域,从而抢占粮食市场份额[3]。 二是在粮食贸易市场方面, 我国已然融入全球粮食市场。 目前, 我国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贸易进口和海外农业合作补充粮食供给作为保障我国粮食供应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 此外, 为满足饲料粮需求, 国家主动增加替代谷物的进口。 结合谷物及谷物粉的进出口数量变化趋势, 发现目前我国主要粮食出口数量相对平稳,而进口数量则波动较大, 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这正是我国融入全球粮食市场的深刻见证。

二、 粮食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 粮食价格周期性波动

目前, 影响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可持续增长的突出问题之一是粮食价格的周期性波动。 通常我国粮食价格的波动可以采用粮食的绝对价格水平和相对价格水平来反映。 首先, 选取近十年的三种粮食(稻谷、 小麦、 玉米) 平均销售价格来分析粮食价格的变化趋势。 2011-2020 年, 我国粮食价格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波动的特征(见图1), 近几年来则是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 根据波峰-波谷原则, 该阶段可以划分为四个周期。 第一个周期是2011-2014 年, 粮食价格平稳上涨; 第二个周期在2014-2016 年, 出现大幅度下降; 第三个是周期2016-2019 年, 粮食价格相对平稳; 第四个周期是2019-2020 年, 粮食价格大涨。 其次, 选择谷物的生产价格指数来进一步分析我国粮食的价格波动特征。 总体上, 谷物的生产价格方面波动并不明显,大体是平稳的发展趋势。

图1 2011-2020 粮食价格水平

粮食价格的周期性波动现象可以通过蛛网模型来理解。 由于粮食具有生产周期长, 导致其在不同的经营时期引起的需求数量、 供给数量以及价格之间的互相作用比较显著。 具体而言, 在本期的同一时期, 粮食的生产是缺乏弹性的, 而同时粮食的需求也是缺乏弹性, 粮食市场中供给量与需求的变化均会引起市场均衡价格的变化。 因此, 下一期的粮食供应量与价格都受到了滞后的影响, 如此循环往复地引起粮食价格的波动。

(二) 优质粮食供给不足

我国多种优质粮食产量不足,包括小麦、玉米、大豆等品种,引起粮食新需求。由于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引起的城镇化与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局面, 所以我国粮食消费需求逐渐开始更注重健康和多样化。一方面,人们对营养含量高的粮食需求增加,例如肉类、蛋类、奶类及水产品,进而促进了饲料用粮的需求。 另一方面,人们对于新型的健康粮食需求上升,例如富硒、富锌、富钙等组合型粮食产品。

(三) 粮食供应链安全风险严峻

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粮食供应链。 一是我国进口粮食渠道单一。 就大宗商品而言, 基本上是通过跨国粮食公司采购的方式。 因而可能会产生供应链风险有运输、 需求及以粮价波动等。 二是粮食流通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受到极端天气、 疫情、 俄乌战争等事件的挑战[4-7],粮食的播种面积减少、 粮食供应物流受阻、 人员流动中断, 导致粮食市场秩序一度处于混乱局面。

三、 优化粮食市场的对策

(一) 完善粮食价格机制

为解决我国粮食价格周期性波动的问题, 应当完善粮食价格机制。 一是“降本增补”。 针对粮食生产成本高涨问题, 可以提前将一些储备的钾肥和救灾肥释放处理, 从而控制国内化肥价格猛增, 实现种粮收益的稳定性。 同时, 在三大粮食主产区建立种粮相关补贴制度, 以解决农资价格增涨。 二是“优质优价”。 需要融入市场机制, 即政府方面应当适当干预粮食价格, 通过价格的方式激励农户积极种粮。 此外, 还应当通过现代科技改善粮食品质,最终实现优质优价。 三是“险补结合”。 通过此方式充分发挥农业保险体系的优势, 以大大降低财政压力, 实现高效补贴[8]。

(二) 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解决我国优质粮食不足的问题, 应当继续加强对全产业链管理。 一是推进粮食生产现代化。 加大现代农业科技经费投入, 将农业核心科学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为农业科技领域研究奠定牢固的基础。 同时, 促进高端智能、 丘陵山区等重要农机装备的研发与制造, 为实施“智慧农业” 提供物质装备支持。 二是健全粮食流通加工体系。 通过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测管理, 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 拉动绿色优质农产品消费, 最终实现优质粮食的 “生产-采购-储存-加工-销售” 全流程联动。三是统筹粮食国际贸易市场。 充分运用国内外粮食市场, 优化粮食贸易布局, 鼓励涉农企业主动参与全球粮食供应链。

(三) 构建完整的粮食供应链

为解决我国粮食供应链风险严峻的问题, 应当加快构建完整的粮食供应链。 一是寻找多元化的粮食进口渠道。 例如让更多的粮食经营主体参与粮食的进口采购, 并积极探寻更多合适的国外粮食进口市场。 二是拓展粮食运输通道。 通过畅通国内外粮食通道运输的基础建设来提高运输的效率。 三是强化粮食全链条信息监测预警。 通过建立严密的粮食信息管理系统, 做到事前控制, 提前预警粮食供应链各个环节可能产生的问题。

猜你喜欢
粮食市场波动粮食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清代的省级粮食市场网络与市场中心——基于粮价和商路视角
羊肉价回稳 后期不会大幅波动
微风里优美地波动
2019年国内外油价或将波动加剧
我的粮食梦
当前粮食市场管理现状及对策
干湿法SO2排放波动对比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