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培育壮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路径研究

2023-10-18 19:10卫世兰合肥市财政干部教育中心
安徽科技 2023年8期
关键词:专精特新专精合肥市

文/卫世兰(合肥市财政干部教育中心)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在新发展格局下,走“专精特新”道路是促进中小企业优质发展、提升产业链竞争力和供应链稳定性、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2012 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激励政策。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地方各级政府贯彻落实中央指示精神,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浪潮。合肥市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安徽省发展“专精特新”企业的相关政策,细化各项培育要求,推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2022 年6 月出台的《合肥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倍增培育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 年,培育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00 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00家、省“专精特新”冠军企业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0 家、制造业单项冠军20 家,为合肥中小企业优化梯度培育管理指明了发展方向。

一、合肥市培育管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现状

合肥市针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采取的是分层梯度的培育管理模式,主要分为五个层级:合肥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安徽省“专精特新”冠军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这五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如下:

合肥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合肥市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企业的基本盘,入驻该层级的企业在技术、市场、质量等方面领先于省内或者国内同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超10%,主导产品在细分市场领域内位居省内或者国内前列,研发费用总额占营业收入总额的2%以上。

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在合肥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库中,选取合肥市重点培育的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骨干企业,营业收入平均增长率超15%,主导产品在细分市场领域内达到全国前10名或安徽前5 名,主导产品营业收入占本企业收入总额超60%的企业,是培育安徽省“专精特新”冠军企业的摇篮。

安徽省“专精特新”冠军企业是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营业收入达亿级,主导产品细分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前5 或全省前3,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超3%;获得1 项以上与主导产品(技术)相关的发明专利,或5 项以上与主导产品(技术)相关的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软件著作权)的优质中小企业,是冲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后备军。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位于产业基础核心领域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创新能力突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市场占有率高、质量效益优,是优质中小企业的核心力量。要求企业从事特定细分市场时间达到3 年以上,主营业务收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总额比重不低于70%,近2 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不低于5%;技术和产品有自身独特优势,主导产品在全国细分市场占有率达到10%以上,且享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拥有直接面向市场并具有竞争优势的自主品牌。此外,还需满足精细化指标、创新能力指标等一系列标准,才能进入该层级。

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是制造业细分领域的龙头,要求特定产品营业收入占企业收入总额超70%,年营业收入超4 亿元;生产工艺、技术处于国际或国内领先,产品质量精良;单项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或国内前列,业绩优秀。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是所在行业的领跑者,是产业升级的吹哨人,此类企业的培育任重道远,他们也是城市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截至2022 年末,合肥市累计培育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37 户、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08户、安徽省“专精特新”冠军企业82 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39 户。整体上看,合肥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成效显著,高新技术企业占比约九成、制造业企业占比八成、围绕工业“六基”领域企业占比七成、建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的企业占比六成,户均拥有I 类知识产权10 项以上。

二、合肥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广大中小企业的领头羊,他们深耕产业链、供应链上的细分领域,是城市创新发展的标志,展现了城市综合竞争实力。合肥市梯度化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效显著,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1.研发创新能力不足,创新资源缺乏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一般规模较小,缺乏基础研究的支撑,应用技术不足,一些企业还是主要依靠引进技术,新产品开发不足,现有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市场竞争力不高。此外,融资渠道狭窄、资金匮乏,创新发展需要持续地投入大量研发费用,风险较大,缺乏充裕的资金支持,大大制约了“专精特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调研中,一些“专精特新”企业反映融资困难,跨不进资本市场上市融资门槛,没有抵押物、担保难找,银行贷款门槛也高;部分银行仍按企业规模确定授信额度,多为短期贷款,短贷长用,续贷困难;部分银行只愿意为订单充足、盈利稳定的成熟期“专精特新”企业(如“小巨人”)贷款,但这类企业本身资金积累尚丰,也可通过资本市场融资。

2.创新型人才缺口较大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相较于大企业一般薪资待遇不高,企业或政府现有的人才政策对创新型人才的吸引力不强,招人难、留人也难,技术队伍不够稳定。创新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灵魂,其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一群创新技术人才、管理才俊及高级技工的汇聚,高级工程师、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能人员等人才缺口较大,极大影响了企业创新发展。

3.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间创新合作不充分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独立研发能力不够、资金不足、创新人才缺乏,也缺少完备的研究、测试设备。合肥市虽建有科研仪器设备、设施共享平台,但使用效率有待提高。此外,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和大企业、科研院所等合作意愿相对不足;在产品市场开拓方面,和下游的龙头企业合作水平和程度也有限。

4.产业链群有待进一步拓展

经济发展需要产业带动,产业链上游有技术头部企业发力;下游终端有龙头企业开疆扩土,推进产品创新;中间链接着庞大的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就镶嵌其中。为了让“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还需要从产业链上下功夫,做好延链补链强链工作。合肥市建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据库,目前各大产业链中头部企业、龙头企业仍是稀缺资源,产业链条较短,还需进一步延长、加深、拓宽,企业之间的协作创新、融合发展尚需加强。

5.政府、中介机构等服务企业的精准性有待加强

合肥市中小企业涉及行业广泛,每个企业发展阶段、经营范围、服务诉求等各不相同。调研中,企业反馈目前针对技改政策、细分市场领域政策、科技服务等方面的专业服务比重较大,但对中小企业及不同层阶的“专精特新”企业,了解他们的需求,整合各项资源,推送精准靶向服务能力还有待提升。

三、合肥市培育壮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路径

“专精特新”之路是中小企业做强做大的不二选择,培育壮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长期的培育引导和政策扶持,也离不开科研院所、金融部门、行业协会等机构的鼎力支撑,更需要中小企业主动作为。本文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金融机构等层面,整理提炼合肥市培育壮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可行路径,以期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1.政府培育引导层面

(1)布局优势产业龙头企业,营造中小企业发展的生态圈。优势产业更容易培育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2 年8 月,天眼查研究院发布《看清趋势看准未来——“专精特新”企业十强城市洞察报告》,其中提到:“集成电路正成为上海市的优势产业;东莞工业机器人、锂电池相关企业已成为地区产业发展的主流;天津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与医药制造业的‘专精特新’企业排在前列……”一个城市优势的产业集群,通过龙头企业的牵引,裂变出更多细分市场,发展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也会比其他产业更多。针对合肥市“芯屏汽合”“集终生智”产业集聚现状,政府可以积极招引如华为、宁德时代、科沃斯等龙头企业在合肥设立研发总部或高级技术中心,进一步带动合肥创新资源聚集;促进合肥市优势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在每一条优势产业链节点上布局领航企业,带动产业链条的延长、拓宽;引导中小企业深耕优势产业的旁枝细节,撮合上下游大中小企业构建牢固的技术经济联系,推进融合发展;协调中小企业借助大企业平台嵌入国内和国际的生产贸易圈。

(2)协调整合资源,赋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一是中小企业的“专精特新”发展之路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驾护航。合肥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财政局、科学技术局、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等政府部门需要共同发力,建立合肥市中小企业数据信息共享机制,联通本地金融机构,引导各类金融机构设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属金融产品;倡导本地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的订单、仓储等提供供应链融资、仓单融资等服务;整合政府引导基金等金融资源,扩充合作银行,鼓励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以母基金引动社会资本成立多行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子基金,发挥投资机构的产业链整合能力,助力企业发展壮大;借助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上市绿色通道,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预备群,扶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在北交所、科创板等上市。

二是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离不开技术支撑。政府各级部门需全力协调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培育高质量新型研发机构,聚焦科技创新需求,贯通“创新链”与“产业链”,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入驻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寻求技术支撑。

三是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离不开人才保障。推动校企合作,大力支持合肥市高等院校,尤其是职业技能高职院校,对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让学生走进车间实训各项工种技能,向中小企业输送技术能人、管理能人;深入调研“专精特新”企业,助其梳理紧缺人才类型,落实“高级技工”优待政策,加大“专精特新”企业急需人才的引培力度。

(3)分行业培育,分阶梯跟踪反馈,提升精准服务能力。各县区政府相关部门会同行业协会、商会,全方位摸清本地区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现状;挖掘具备较高专业化水平、较好成长性、较强创新能力与发展潜质的企业,了解其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洞悉其发展方向,涉及的行业产业链节点,有针对性地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全方位服务;助力企业对接产业链中的头部企业生态圈,逐步踏入市级、省级甚至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及时跟踪反馈企业培育成效,发现问题,实行“一企一策”,促进企业优化升级;总结成功经验和方法,发挥标杆示范作用,加速壮大各行业产业链上的“专精特新”企业。

2.金融界、科研院所等社会助力层面

(1)金融服务多元化,全周期服务“专精特新”企业。金融服务要适配“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周期、经营特点及资金需求。种子期的科创型企业,信用贷款额度不大,可以投贷联动等方式引入股权资本;针对成长期“专精特新”企业,适时推出仓单质押、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服务;对于成熟期的“专精特新”企业,配送银票、保函、供应链融资等服务;针对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单项冠军”等开启上市辅导之路,助推“专精特新”企业借力北交所、科创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

(2)产学研融合,赋予“专精特新”企业技术能量。构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技术循环机制。推动科研人员走进企业指导技术,熟悉市场、产业需求,精准确定研发方向;推动企业技术人员到科研院所参加技能培训,与时俱进提升专业技术能力;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科研设备、测试平台进行技术创新,校企联合申报重大项目、协同攻关技术难题,高职院校为“专精特新”企业培养定向专技人才。同时,许多科研院所本身具备孵化平台,基于自身的科技力量,立足合肥市重点产业,在孵化“专精特新”企业方面更具优势。尤其是合肥市的新型研发机构,集聚政策、人才、技术等要素,重视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的结合。其凭借研发平台,以资本、技术、专利入股孵化了一批创新型企业,促进了合肥市部分产业链的聚合。

(3)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助力“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壮大。首先,行业协会、商会具有独特的市场资源配置优势,能够对行政机制和市场机制形成有效补充。各行业协会和各地商会汇集了大量的中小企业会员,凭借组织优势开展行业统计调查,捕捉市场需求、行业标准、行业发展前景、同类产品生命周期、行业技术等信息,引导会员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行业协会定期举办展博会、交易会,宣传会员企业的产品、技术及服务;各地商会为在合肥从事生产经营和商贸活动的本籍企业家搭建一个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之间沟通的平台。例如,宁波商会集聚了宁波籍企业家和个体经营者,为在合肥从事生产经营和商贸活动的宁波籍企业家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宁波市“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在合肥发展的宁波籍企业家通过商会能和家乡企业交流合作,探索行业缝隙,寻找互补的市场机会并深耕细作。

其次,行业协会、商会与其他组织机构开展合作具有积极效应。行业协会、商会与政府部门合作,寻求政府对会员企业在政策上的支持;与金融机构合作,向金融机构提供行业发展行情、出具行业咨询报告,推动机构为会员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与科研院所合作,促进产学研技术流通。此外,行业协会与专家及政府有关部门合作,结合行业统计数据,能够评估行业发展情况和“专精特新”政策实施效果。行业协会横向协调政界、业界、学界、金融界,实现信息共享,对产业布局、人才建设、技术合作和科创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纵向链接产业上中下游,协调市场,引导中小企业掌握核心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为出海企业应对贸易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助力。

3.企业主体层面

(1)专注深耕主业,持续创新开辟市场。聚焦国家产业发展政策、行业发展趋势,尤其抓住《工业“六基”发展目录》所列重点领域,立足合肥市“芯屏汽合”“集终生智”产业方向,选准赛道;专注小而精的产品和业务,为龙头企业提供零部件、元器件和配套产品等,找到大企业不愿意入驻的小节点,发现大企业产品应用场景未被满足的独特需求,深耕细作;在技术、工艺、服务等方面掌握“独门秘籍”,构建企业发展的“护城河”;密切关注用户的实际需求,进行持续有效的技术创新,专心专注用创新来满足细分市场用户需求,踏进科创型企业,迈向“专精特新”。

(2)积极融入行业生态,借助外力融合创新。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应积极融入合肥市及其他地市企业生态圈,协同创新,提供特色化产品和服务,既提升产品质量也树立企业品牌形象;在创新过程中,企业要主动借力合肥市及外地的科研院所,进行技术联合攻关,合作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等,提高研发效率;向合肥市应用型高职院校开放,提供实训、实验基地,形成自己的人才供应链。

(3)精细管理铸造品牌,特色经营促进发展。企业要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引进先进管理理念,适时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深度梳理业务流程,建立先进的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方法;打造经营差异化优势的同时也要坚持特色化发展,做到生产精细、产品精良,打造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特色品牌;进一步拓展市场,避免长期对单一龙头企业的依赖,探索系列产品在不同行业、产业的应用场景,建立特色产品、特色服务,满足多家龙头企业的需求,布局发展海外市场路径。

(4)多方融资扩大渠道,对接资本捕获能量。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开启多元融资方式和渠道,募集多方资金,才能为企业“专精特新”之路注入充足发展动能。企业除常规银行贷款外,还可以商圈担保融资、供应链融资、商铺经营权租赁权质押、仓单质押、存货质押、动产质押,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走绿色信贷、能效信贷等;安徽省“专精特新”冠军企业、“小巨人”可以通过“企业应收账款证券化”“融资租赁债权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融资,也可吸收政府产业投资基金等股权融资;新三板、北交所、科创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也为中小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提供了募集资金的机会。某一细分领域的龙头或Top3 的“专精特新”企业,宽赛道中排名前5 的“专精特新”企业,窄赛道中Top1 的“专精特新”企业,和拥有优秀团队、核心技术、深厚市场的高性价比企业,都是资本市场角逐的对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首先要做好产品和服务,其次要做好推广和营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勇于对接资本,规划融资路径。

合肥正走在科创强市的道路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制造业优势产业亮眼,长三角一体化持续推进,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的产业转移促进了合肥相关产业体系的完善,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及其细分链接、集聚的产业集群为合肥培育壮大“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了契机。越来越多中小企业在政府引导下,瞄准市场需求,持续进取,从做“专”、做“精”、做“特”、做“新”走向更“专”、更“精”、更“特”、更“新”,从市级、省级的“专精特新”走向国家级“小巨人”、全球的“专精特新”。

猜你喜欢
专精特新专精合肥市
聚焦硬科技领域 765 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已上市
山西新培育认定“专精特新”企业744户
“专精特新”轴承企业之检测与试验初探
醒狮
一图读懂“专精特新”
送你一盆小多肉
合肥市朝霞小学
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的实践及建议
新常态下鲤城区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突围发展探析
实体书店多元经营的创新尝试及思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