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的本草溯源及其功效与禁忌的古籍文献考证※

2023-10-18 01:46隆采玲茹凯月宋厚盼仇婧玥吴嫚婷孙启芳曾梅艳袁振仪
中医药通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历代性味主治

隆采玲 茹凯月 宋厚盼,2▲ 仇婧玥,2 吴嫚婷 孙启芳 曾梅艳 袁振仪

红花原产于埃及、近中东地区,自汉代随张骞传入中国,因其能制作胭脂,而被广泛种植。而后被后世医家发现其药用功效,成为一味临床常用的中药材。2015年版《中国药典》[1]记载红花为菊科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的干燥花,于夏季开放;当花由黄变红时釆摘,阴干或晒干,具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痛经,经闭,恶露不行,胸痹心痛,癥瘕痞块,瘀滞腹痛,胸胁刺痛,疮疡肿痛,跌仆损伤等病证。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红花具有抗炎,镇痛[2,3],降低血液黏稠度[4,5],抗早孕[6],抗过敏[7]等作用。通过查询有关红花的文献,发现目前鲜有对红花的形态性状、别名源流、性味归经、功效主治、药物剂量以及用药禁忌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证的研究。因此,笔者系统地对古籍资料中关于红花的本草特点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分析和总结,着重分析红花的功效主治与临床应用,旨在为红花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文献依据。

1 别名源流考

红花最早名为“黄蓝”。西晋时期,张华编撰的《博物志》[8]曾记载:“张骞使西域还,得安石榴、大蒜、胡桃、胡荽、蒲桃、苜蓿、胡蔥、黄蓝,可做燕支也。”其后,宋代《本草图经》[9]对“黄蓝”一名解释道:“其实同其叶,颇似蓝,故有蓝名,名曰黄蓝。”但后世医家习惯将其称为“红蓝花”或“红兰花”,同时俗名“红花”,两者皆可。关于“红蓝花”的叫法最早可见于北魏《齐民要术》,并且该书详细记载了红花的种植与炮制方法,但仍未用于临床。宋朝以后,鲜少有人记载红花的别名源流,直到明朝,才有关于其名称的记载,《滇南本草》[10]提出了红花的别名,其言:“本草亦谓之红蓝花、蓝叶红花。”而《医学入门》[11]对“红花”一名释义道:“花色红,叶似蓝,为今染红作胭脂者,俗名红花。”后世对红花亦有刺红花、草红花等其他别称。

由《博物志》相关记载可知,红花可追溯到西晋时期,源自于西域,由张骞经丝绸之路带回,主要用于制作胭脂。至宋代,《开宝本草》[12]也曾引用《博物志》言:“《博物志》云:黄蓝为张骞所得,今魏亦种之。”《本草图经》[9]补充道:“生于梁汉和西域,今处处可见之,由人家场圃所种。”其后,明代的《滇南本草》[10]亦有相关记载,“滇中处处有之”,可见红花自西域传入后,因其可做胭脂,为世人所重用,被广泛种植,处处可见,后世多引用此言。

2 形态性状考

红花始载于宋代《本草图经》[9]:“下作球汇刺多,花蕊现球上……球中多结实,颗颗白如小豆大。”但书中并未记载花、叶的形态,描述较为局限。至明代始有较为详细的描述,如《天工开物》[13]载:“凡种地肥者,苗高二三尺……红花入夏便绽放,花下作梂汇,刺多,花出于梂上。”此记载与《本草图经》相似,但补充了开花季节,由此可知红花地上部分为60~100 cm。《本草纲目》[14]将红花与蓟相比较,言:“叶如小蓟叶,五月开花,似大蓟花,成红色。”《救荒本草校释与研究》[15]道:“苗高二尺许,茎叶多刺,如刺蓟叶,润泽窊面,稍结梂彚,亦刺多,开红色花,蕊出于梂上。”该描述补充了红花茎叶如刺蓟叶,多刺,花苞球形,边缘也多刺,与《中国植物志》的描述相似。《中国植物志》记载红花中下部茎叶披针形、披状披针形或长椭圆形,边缘有锯齿,齿顶有针刺;总苞卵形,边缘无针刺或有篦齿状针刺。2015 年版《中国药典》[1]记载:红花表面呈红黄色或红色,长约1.5 cm,为无子房的管状花。红花花冠筒细长,先端上有5 裂片呈狭条形,长约6.5 mm;其花药呈黄白色,聚合为筒状;柱头呈长圆柱形,顶端微微分叉。红花质柔软,气微香,味微苦。历代本草典籍中所附红花图证见图1。

图1 历代本草典籍中所附红花图证

3 性味归经考

红花的性味最早记载于宋代,《开宝本草》[12]:“味辛温,无毒。”《证类本草》《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均有红花性味归经的类似记载。元代《汤液本草》[16]增加了红花性味甘、苦的描述。明代《滇南本草》[10]对红花的性味加以释义;《本草品汇精要》[17]和《救荒本草校释与研究》[15]首次将红花花与叶的性味分开描述。自《汤液本草》[16]首次提出红花的归经,由于宋元时期对其性味归经论述尚不深入,经后世医家不断补充论述,直至清朝,其总结才最为全面。明代《本草汇言》[18]补充红花能入手少阴、足厥阴经;《雷公炮制药性解》[19]对红花的归经作了进一步解释。清代《本经逢原》[20]和《本草述钩元》[21]则从其他角度出发,据其外观、性味解释红花的归经。由上可知,历代古籍记载的红花味辛、甘、苦;性温或平;归心、肝经;无毒。《中国药典》[1]中记载红花性味辛、温;归心、肝经,舍弃了历代对红花性味甘、苦,以及毒性的记载。历代本草典籍关于红花性味归经总结见表1。

表1 历代古籍文献记载的红花性味归经

4 药物剂量考

红花常以“钱”“两”为剂量单位,红花子则常用“合”,此外有的方用到红花汁,其剂量单位为“升”。不同朝代,其度量衡制有所不同,再加上历代各医家学术思想的改变,故相似病证其药物用量也不尽相同,历代红花使用剂量见表2。宋代《本草图经》[9]和《证类本草》[22]均载有红花剂量的描述,元《汤液本草》也有相似记载。明代《本草纲目》[14]和《本草汇言》[18]对红花剂量的描述则非常详细全面,《本草品汇精要》[17]认为不同的红花剂量具有不同的功效,可治疗不同的疾病。清代医家大多引用名医陆氏以红花数十斤煮汤,治疗产妇血闷医案,也是目前红花单味用药剂量最大的历史应用。《长沙药解》[32]记载了红花酒的制作,《本草求真》[35]倡导红花三钱半可用于儿科疾病的治疗。综上,历代对于红花的用量多在三两以内,红花子多为五合,根据郝万山主编的《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38],可以得知红花的普遍用量在46.875 g以内。

表2 历代古籍文献记载的红花剂量

5 功效主治考

宋代《开宝本草》[12]将红蓝花的花、苗、子等部位主治分而载之,其后《本草图经》[9]补充红蓝花可治疗喉痹、女子中风,而《证类本草》及元代《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等亦有对红花功效相似的论述。元代《珍珠囊补遗药性赋》[23]始以“红花”之名记载其功效,《汤液本草》[16]则总结多方观点认为红花能入心养血、破留血。明代以来,关于红花的本草专著逐渐增多,《滇南本草》[10]记载红花用于外科治疗,《本草品汇精要》[17]发现红花可疗产后中风烦渴,《本草蒙筌》[25]首次根据红花不同剂量来分析其功效。《救荒本草校释与研究》[15]记载了红花用于救饥食用,《医经小学》[39]和《本草征要》[27]均强调红花可补血活血。《雷公炮制药性解》[19]认为红花可治疗老人血少便结、疮毒肿胀、跌仆损伤。《本草汇言》[18]详细总结了红花用于胎产妇科疾病的各种具体症候。清代医家对于红花功效主治的描述较多,但大多引用前人观点,少有新条例,可见在此之前,历代医家已经对红花认识较完备。《本草便读》[40]言:“调血脉可去瘀生新,治折伤理胎前产后。”《本草从新》[31]分析十分详细透彻,增加了新功效,《长沙药解》[32]载红花专行血瘀,《本草述》[36]补充了红花用于治疗外科皮肤疾病的文献支撑。

综上所述,历代古籍记载红花的功效主治囊括了内、外、妇、儿等多个方面,主要用于治疗胎产疾病,如:临产诸证(神昏不语、难产、恶血不尽、腹痛、胎死腹中)、产后诸证(口噤指搦、血晕、谵语癫狂)、妇科疾病(女子中风,经闭不通);同时还可以治疗喉痹、痘疹、疮疡、肿胀、痈疽、聤耳、跌打损伤、血虚便秘,具有破血养血、活血行瘀、润燥止痛、散肿通经、排脓生肌等功效。历代本草典籍关于红花功效主治的总结见表3。

表3 历代古籍文献记载的红花功效主治

6 用药禁忌考

红花的用药禁忌及不良反应只在明清时代的医著提出,明代以前没有专著记载。明代本草专著《本草汇言》[11]提出“红花过用,能使血行不止”的观点,明代《医宗必读》《本草征要》及清代《本草撮要》等专著均引用过此观点。清《顾松园医镜》[30]言:“孕妇禁用之。”清《得配本草》[37]补充道:“产后切勿过用。”总结起来便是过用使人血行不止,致崩而死,孕妇、产后禁用。历代本草典籍关于红花用药禁忌的记载见表4。

7 讨论与小结

通过对古籍文献的考证发现,红花有黄蓝、红蓝花、红兰花、蓝叶红花、刺红花、草红花等别名,自汉代传入中国后,因其可做胭脂,而被广泛种植。红花二月叶青绿如小蓟,五月开深红色花如大蓟,宜承露摘之,不摘则干,其质柔软,气微香,味微苦,制红花药性最佳。历代古籍对红花性味的记载多为辛、温,无毒,归心、肝经,具有活血行瘀、润燥止痛、散肿通经、破血养血、排脓生肌等功效,其对红花的功效主治描述丰富,囊括了内、外、妇、儿等多个方面,表明该中药临床适用证的现代基础及临床研究尚有巨大的探索空间。红花的用药禁忌及不良反应始载于明代,概括起来主要为:过用使人血行不止,致崩而死,孕妇产后禁用。本着严谨认真,力求实证,传承精华的态度与初衷,本文开展了红花剂量、功效、临床应用、证候禁忌等方面的古籍文献考证研究,旨在为红花临床推广应用提供文献依据。

猜你喜欢
历代性味主治
修护灵渠的历代先贤录
佛医方剂的品种、主治和用药特点
方剂药性量化研究现状及展望
经方中芍药的运用
从历代《达赖喇嘛传》看活佛转世定制
从“肺主治节”论治COPD肺血管重构
主治医的中国梦
浅析经方中厚朴的主治特点
盗汗病治疗药物性味归经频数分析
半夏泻心汤的不同性味配伍对慢性胃溃疡大鼠胃液分泌及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