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壮族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特征及更新策略研究
——以广东连山杨愈将故居为例

2023-10-18 09:57刘旭红江慧莹黄美玲
关键词:故居建筑文化

刘旭红,江慧莹,黄美玲

(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东 广州 510090)

随着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对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升。民族地区的民居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其进行研究和利用,能够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释放民族文化的生产力。目前,国内对壮族传统民居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广西地区,在类型整理、形态分析以及营造技艺方面都有较为全面的论述。但粤北地区的相关学术研究成果较少,仍缺乏系统性、深入性的研究。有学者在文化基因视角下浅析了粤北连山壮族传统民居的表象特征[1],亦有学者简述了连山壮族村落的建筑风格[2],另有部分学者在研究粤北民居时略微提及了壮族的建筑特征[3]和建筑类型[4]。

粤北壮族是以岭南土著百越所演化的“主壮”和广西迁徙来的“客壮”为主体,不断吸纳融合当地汉族和瑶族的若干成分,最终在明清时期形成的多元构成融合体,现多聚居在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5]。连山地处粤、桂、湘三省交界处,位于南岭民族走廊中南部。壮、瑶、汉3个民族在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下形成了多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地域性文化景观,其建筑形式也富有独特性。本研究选用粤北壮族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典型传统民居杨愈将故居(以下简称“故居”)为实例,基于多次田野调查获得的实景照片、族谱等资料,结合传统手工测绘和高精度测绘技术,实现测绘建档“三维化”,即地面采用三维激光扫描及全景摄影技术,空中采用无人机航拍和倾斜摄影技术[6],将故居的信息以数字化形式采录,构建故居三维数字模型,解析建筑特征及其地域性和民族性特质,并在新时代乡村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探究乡村建设与民居保护利用交融互促的创新路径。

一、故居概况

杨愈将原名杨汝就,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福堂镇人,生于1792年。他自幼喜欢习武,30岁考取武举人,31岁进京会试,以营把总(清九品武官)录用。鸦片战争爆发前夕,杨愈将被任命为虎门要塞沙角炮台营把总,带兵防守沙角炮台。由于任职时常微服查访茶楼烟馆,禁毒缉毒,英国人对他恨之入骨。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时,英国军舰对沙角进行疯狂的炮击,杨愈将率兵奋勇抗击,给予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杨愈将因军功卓著屡获朝廷封赏,官至儋州游击(清从三品武官),约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逝于广西提标后营游府任上,其灵柩被运回故乡,葬于福堂镇新溪鸦托山。

故居位于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福堂镇新溪村(见图1、图2),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至今近200年历史。该建筑于2011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被列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1 广东连山新溪村及故居区位

图2 故居现状照片

二、故居建筑特征

粤北壮族在连山境内的迁徙繁衍,促进了壮、瑶、汉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形成了习俗共融、休戚与共的民族互嵌关系。当地独特的文化融合与发展在民居建筑的营造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记,呈现出民族文化、客家文化和广府文化相互渗透融合的建筑特征,反映了多元交融的移民文化特质。

1.宅院选址特征

古人认为家族和个人的荣辱兴衰与住宅营建有关。正如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住宅选址应充分考虑气候条件和周边环境的影响。故居坐东向西,为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布局(见图3)。背靠山林,可抵挡凛冬寒风,宅前临水,可迎来盛夏季风,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微气候[7]。

图3 故居选址

2.平面布局特征

故居为中轴对称的三堂六横布局(见图4),面阔63 m,进深32 m,面积约2 000 m2。主体建筑沿中轴线从前往后依次布列,由门坪、门厅、前院、中厅、天井、正厅构成。门厅两侧为书房及药房,前院两侧为隔墙,中厅两侧为厢房,天井两侧为横厅,正厅两侧为正房。主体建筑两侧各建有两排横屋和一排标准单元式井院型房屋:第一排由一个小型三合天井院落和两个四开间横排屋组合而成,第二排由一个三合天井院落和两个相连的三间两廊组合而成,第三排为八开间横排屋,其中,第一排和主体建筑间由鹅卵石砌成的巷道相连,第一排与第二排由小门楼和巷道相连,第二排与第三排由巷道相连并由平面为3 m×3 m的4层炮楼围合构成。目前,第二排井院型房屋仅存少部分,第三排横屋和炮楼现已毁坏拆除。

图4 故居平面图

3.空间格局特征

故居建筑空间主要由厅堂、天井、东西厢房、横屋、院墙等围合而成,布局规整严谨(见图5)。建筑为三进厅格局,主体建筑沿中轴线从前往后依次为门厅、中厅、正厅,厅堂屋顶高度逐渐抬高,厅与厅之间以天井相隔,横屋和合院沿轴线两侧依次排开,形成了以天井为基本单元、以轴线为导向的空间布局。

图5 故居三维数字模型

门厅又称“下厅”,面阔3.6 m,进深1.5 m,高5.9 m(见图6)。共有两层,上层放置村人的备用棺木,只架设梁而不铺楼板,下层供人们进出通行。门厅外两侧放置有石凳,可用于乘凉歇坐。《道德经》云:“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左手为善手、为无为、为阳气,人们进出门厅,遵守从左边进(大的门)、右边出(小的门)的规矩,体现了道家尊左的思想。民间还有左进财、右出衰(病气及晦气)的说法,这也与门厅左侧门大、右侧门小相呼应(见图7)。粤北壮族有在门楼上悬挂功名匾额的传统,故居门厅上悬挂有“乡进士第”匾额,是杨愈将于30岁在乡试中考取举人功名的标志。

图6 故居门厅立面

图7 门厅三维数字模型

中厅面阔5 m,进深3.9 m,高6.3 m,用作客厅、饭厅等用途(见图8)。中厅上悬挂“游击第”匾额,匾额右侧文字为“大清咸丰二年壬子岁孟春月上浣谷旦”,左侧文字为“钦赐蓝翎广西提标后营游府军功加一级记录二次杨愈将立”,这说明匾额为杨愈将于60岁被钦赐蓝翎广西提标后营游府后立的。

图8 故居中厅立面

正厅又称“后厅”“上厅”,面阔5 m,进深6.2 m,高7.9 m,主要用于祭祀祖先、宗族议事(见图9)。后墙不开窗,防止“上穿下漏”。正中设有神龛,用于后人共同祭祀祖先以增强家族凝聚力。神龛中间为“天地君亲师”神位,两侧挂有“念先人型式庄严兄友弟恭克绍衔鳣世德,期后裔诗书砥砺父慈子孝相承饲雀家声”对联,以期引导后人传承优良家风。与粤北民居神龛上悬挂堂号匾额的风俗不同,故居正厅神龛上方悬挂“三代荣丰”匾额,意指杨愈将的升迁使其三代人都受到了封赠,其祖父杨文宪、父亲杨日中、叔父杨日尊分别被封赠为武略骑尉、昭武都尉、武德骑尉,祖母、母亲、叔母和他的妻室分别被封赠为宜人、安人、恭人。

图9 故居正厅

4.营造技艺特征

故居屋面采用灰色曲板瓦材料。屋顶为悬山顶,由一条正脊和4条垂脊组成,两侧屋檐伸到山墙以外(见图10)。屋顶出檐部分对墙体有隔热防雨作用,同时,坡屋顶还具有良好的排雨功能。垂脊在屋檐前起翘形成翘角,正脊采用龙船脊,由正中向两侧逐渐升高,至两端翘起,外形似龙船,以叠瓦形式压顶,中心部位有瓦片堆叠形成的铜钱状圆形脊饰。叠瓦俗称“百子千孙瓦”,简称“子孙瓦”,供屋瓦一旦被突然破坏后能及时更换之用[3]。

图10 故居屋顶形式

故居墙体砌筑用材主要由青砖、大水砖(由黄泥、胶泥黏土炼浆印制而成,规格一般为13.3 cm×20 cm×33.3 cm)和花岗石构成。受潮湿的气候环境因素影响,墙基砌筑以花岗石为材,埋在土层之下。厅堂及两侧厢房的墙体用青砖砌筑(见图11(a)),青砖颜色深浅不一。两侧的横屋及合院的墙体采用两段式砌法,下砌青砖层,之上至屋檐下砌大水砖层(见图11(b)),这样的做法起到了防止墙身受潮、增加耐久度的作用。墙线用莨萁灰与石灰搅和描画,十分规整。连山建筑的面阔及进深通常采用“鲁班尺”计算,皆取单数,通常取“丈七二丈七(度)”或“丈九二丈九(度)”的长度。房屋砌墙高度则根据所砌砖块的块数寓意而定,块数寓意取“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的十二字轮序,其中,取“建、平、定、成、开”为吉利之字,取“除、破、危”为凶险之字,所以砌墙砖块数量尽量取在第1、4、5、9、11的轮回顺序里,而不取在第2、7、8的轮回顺序里[2]。

图11 故居墙体砌筑

建筑整体采用悬山搁檩式构架(见图12),这种构造方式相较于穿斗式、抬梁式等木构架更为经济、简单和方便。砖墙按屋顶坡度砌筑,不用梁架,檩条直接搁置在隔断墙和山墙之上,檩条伸出山墙,通过砖墙来承托木檩条,檩条上面铺设椽板和瓦片,建筑屋面的重量就可由木檩条传递给墙体承受。厅堂上空均不做吊顶或天花,将构架裸露出来。中厅和正厅脊檩下均设置有一根垂栋梁(见图13(a))。正厅垂栋梁也称“百子千孙梁”“灯梁”,用作添新丁之家悬挂添丁灯笼,梁上挂有象征红红火火的红布,红布两端共有6个袋子,内装代表丁、财、贵、福、禄、寿的吉祥物件。梁正中间雕刻有一双筷子(见图13(b)),以此提醒子孙后代为人处世要懂规矩、讲规矩[2]。

图12 故居剖透视图

图13 故居正厅垂栋梁

5.装饰艺术特征

故居在建筑艺术表达上较为朴实,装饰构件及纹样使用较为节制,整座建筑尽显朴素之风。

故居前有鹅卵石铺砌而成的矩形门坪,门坪上立有一对表彰功名的旗杆石,长2 m,宽0.4 m,厚0.2 m,刻有“任广东南韶连镇左营游府记录二次杨愈将立”字样(见图14)。旗杆石又称功名石、桅杆石,因它原来夹着一根旗杆,故称旗杆石,又因它像船上的桅杆,故又称桅杆石。这是族中子弟取得功名、光耀门楣后立的石碑,具有为后人树立榜样,激励后人奋发图强、积极进取、兴家旺族、报效国家的深刻意义[3]。

图14 旗杆石

故居中厅悬山顶的博风板中央合角处有一件悬鱼装饰(见图15(a))。“悬鱼”也称“垂鱼”,因木板上雕有鱼形而得名。屋顶两端的博风板可用于保护外伸的檩,悬鱼用于加固博风板、保护博风板合角以及遮盖檩条端头,起到为檩条防风遮雨的作用,有效防止檩条风化。故居悬鱼的造型纹样,为两条尾部相交的鱼,鱼象征水,而房屋怕火,含“以水克火”的寓意,表达了人们祈求平安的心愿。另外,“鱼”与“余”谐音,意为“年年有余”,两条鱼意味着“双鱼喜庆”,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择吉”思想[8]。

图15 故居装饰雕刻

木雕是粤北壮族地区传统民居装饰中最为常见的工艺,在故居中多出现在门厅和中厅雕刻有花草卷纹的托標上(见图15(b))。

三、故居更新策略

1.更新利用现状

目前,故居有部分坍塌损毁,现存部分已进行了简单修缮,作为禁毒教育基地使用。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保护规划缺乏整体性。由于故居开发层级不清晰,保护体制机制不健全,保护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尚有不足,只停留在单体建筑保护层面,特色定位欠明确,内涵挖掘深度不足,其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和历史价值没有切实得到保护和传承。

(2)保护利用手段较单一。现有的保护利用手段仍停留在以保护为导向的单一模式,缺乏创新性,不能有效调动乡村社会公众参与传统文化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乡村传统文化活力难以被持续性激发。

(3)故居更新模式较孤立。更新模式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缺乏全局视野,在区域旅游发展格局中与当地“农文旅”多元融合发展模式衔接不足。未能充分利用资源禀赋,与乡村旅游、农业发展、民俗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立体开发,形成整体的旅游发展格局,对外吸引力较弱。

2.更新利用思路

(1)推进整体保护,挖掘历史文脉

将保护放在首要位置,推动整体性保护。应加强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合理制定保护政策,平衡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划定保护范围,加强对故居整体风貌和重要节点的管控,合理划定文物本体及其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建设控制地带,制定分类管控的措施,实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统筹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工作,维护故居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打造地方文化培育与保护、文物价值阐述与展示、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多维保护利用模式[9-10]。

遵循“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原则,全面推进保护利用片区工作,制定明确的保护更新细则。以故居为载体,深度挖掘村落文化内涵,对当地特有的历史资源、乡村风貌、禁毒教育、非遗文化等具有重要价值的资源进行梳理与整合。结合故居建设将当地的传统交往空间与场景记忆进行组织与重构,增强陈列展览的表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打造杨愈将禁毒精神展区、新溪杨氏家族史展区、连山壮族文化展区三大展区,讲好禁毒故事和爱国故事。集中展示当地特色民族文化,营造浓厚的连山壮族文化氛围,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风貌,将当地物质文化成果与精神文化成果融入村民生活,为村庄发展注入新内涵、新动力,达到传承地域独特的历史文化的目的。

(2)引入数字技术,强化教育功能

数字赋能,引入智慧遗产概念,利用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推进故居智慧化建设。采用近景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进行实地测绘,获取建筑的完整三维数据。采用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三维动画等相关技术还原古建筑二维图纸及三维模型。在实现建筑数字化存档和展示的基础上,开发建设线上“故居禁毒教育学习基地”,全面展示故居文化遗产价值。同时,结合民族学与人类学的人文理论和方法进行访谈、观察和记录,采集粤北壮族地区的史迹风俗、艺术文化、传说故事、名人传记、村规民约等信息资料,搭建“粤北壮族文化数据库”,构建科研、教学、实践、展示四位一体的数字化文化传承体系,将故居打造为展示乡村特色风貌、体验地方民族风情、领悟杨愈将爱国精神的教育平台。

基于虚拟化古建筑及文化数据库形成数字化研学平台。通过策划禁毒主题、壮族文化主题等教育研学活动,结合故居虚拟微缩场景,运用文字、展板、音频视频资料等静态展示手段和裸眼3D、人工智能讲解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引导观众进行交互式参观,并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展示当地民族风情和禁毒教育文化,发挥该平台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强化教育功能。

(3)多元融合发展,打造地域品牌

在《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将福堂镇定位为生态度假区,区域内的文化旅游类项目相对匮乏,缺乏核心竞争力。要以统筹推进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为指导,利用乡村特有资源,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发展模式,丰富福堂镇的旅游资源,提升其整体旅游形象,增强吸引力。

探索和创新“旅游+”的多元化融合发展模式,打造地域文化品牌。推广“旅游+农业”模式,利用乡村自然资源,把农耕活动与休闲农业、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乡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开发绿色蔬果采摘、生态农庄、研学活动等农旅新业态,打造凸显生态优势、彰显民族特色的生态风光带,推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发展。推广“旅游+文化”模式,将品牌、平台与项目有机结合,深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军事文化和禁毒文化内涵,多方面、深层次、创新性打造文化旅游产品,并结合连山境内金鸡山古兵营等军事文化遗产点及鹰扬关等红色建筑遗产点,以文化线路的方式加以串联整合,推进“岭南民族特色文旅廊道”建设,发挥区域旅游资源的优势和潜力,促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四、结 语

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其事迹和精神是激励后人前行的强大力量。故居作为英雄精神的载体,要保护好、研究好、利用好。采用数字化技术收录故居完整信息,从选址、平面布局、空间格局、营造特点、装饰艺术等方面解析多元民族文化相互渗透融合的建筑特征,并在当地“农文旅”多元融合发展背景下,探究新时代语境下乡村建设与民居保护利用交融互促的创新路径,通过推进整体保护、引入数字技术、多元融合发展三重策略,让故居重焕活力,成为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弘扬禁毒精神的重要教育基地,以期为当地乡村发展提供一份珍贵的实物资料参考,推动广东民族地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猜你喜欢
故居建筑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卫立煌故居
年味里的“虎文化”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谁远谁近?
魂兮归来返故居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