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改造型民宿美学空间重构
——以阳朔墨兰山舍古建文化酒店为例

2023-10-18 09:57侯玉霞李杨雯王诗意
关键词:桂北民居民宿

侯玉霞,李杨雯,王诗意

(1.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2.广西旅游产业研究院,广西 桂林 541006)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中国农村工作的重点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村全面发展。而发展乡村旅游是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产业融合的重要路径之一。乡村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业态,面临着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强调要保护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和乡村风貌,并鼓励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这就要求传统民居改造型民宿重视改造中的传承与创新工作,提升民宿的文化内涵,进而推动乡村住宿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期间,对桂林提出了“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新要求。住宿业作为旅游业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其建设水平是评价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成效的关键指标。2021年11月,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评定出31家甲级旅游民宿,其中大部分都是传统民居改造型民宿,阳朔墨兰山舍古建文化酒店(以下简称“墨兰山舍”)就位列其中。笔者以桂林市唯一一家全国首批甲级旅游民宿——墨兰山舍为例,通过探究其空间美学和审美体验层次,构建传统民居改造型民宿美学空间重构模型,为传统民居改造型民宿的传承与创新工作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一、理论阐释:空间美学与审美体验

1.空间美学

“空间美学”的形成最早可追溯至美国学者菲利普·韦格纳于2002年提出的“空间批评”,他主张将空间性思考引入美学、文化等研究领域,由此构建起一种关于空间的美学理论。然而,由于空间与美学的结合形成了一个交错并置、多重杂糅的问题域,因此空间美学不是一个有明确界限的理论范畴,而是涵盖建筑、艺术、文化、政治等诸多思想维度[2]。

在建筑设计领域,空间美学是实体空间所展现出的美学意蕴,能够激发人的审美体验。国外学者多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科学评估建筑空间美学。Xu L等[3]、Ernestyna-Loranc[4]采用定量机器学习模型中的GA-BP方法、克雷斯韦尔的并行三角测量混合方法,评估建筑空间因素及历史文化要素得分,探寻建筑空间美学、功能塑造及居民空间感知间的相关性。国内学者更侧重于对建筑空间美学进行定性分析,但较少从空间美学视角探讨美学空间重构机制。金乃玲等[5]、吉梦洁等[6]、陈一[7]、熊红丽[8]基于实地调研和理论研究,从外部空间、建筑空间、公共空间等层面探讨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空间美学特色,总结其所包含的自然美、生活美与意境美特征,并应用于实践改造。可见,建筑空间美学并非局限于形式艺术上的探索,它更强调外在形式背后所蕴藏的精神意蕴。

2.审美体验

空间美学与主体的感性认识能力息息相关,人们在生存空间中感受、体验、体悟到具有意义与价值的内在生命体验,与空间达到某种程度的契合,由此形成了“审美体验”[9]。对审美体验层次的划分,中西方美学历来有着不同的见解。西方美学强调静观,侧重于发现美的形式和形象。而中方美学则强调审美体验中主客体的辩证统一和相互作用,强调审美中情感因素和理性因素的互相渗透和有机融合[10]。王一川[11]提出了“应目”“会心”“畅神”是审美体验的3个层次。与之类似,姜文[12]把审美体验划分为直接体验、认同体验、反思体验3个层次。可以看出,审美体验从低层次的感官体验到中层次的主体情感参与,再到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物我一体,是一个审美主体逐步参与、由浅入深的过程。

综上,笔者认为,审美体验是在建筑空间美学视域下,审美主体先对建筑营造产生感官体验,再对建筑意蕴产生情感共鸣,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精神境界的动态体验过程。

二、案例地概况与田野调查

1.案例地概况

墨兰山舍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遇龙河景区内有着500多年历史的骥马古村,总占地面积10 000多m2,原是明末清初武德将军府旧址,经过改造修葺,这座濒危古宅才得以重新焕发生机。墨兰山舍以唐宋元明清五大朝代为其民宿各个建筑命名,包括唐墅、清墅、A栋(由唐舍、宋墅、元墅相连构成)、明墅,以及最后命名的山墅A、山墅B,共6栋客房建筑(见图1)。其中有3栋别墅(包括清墅、唐墅、A栋)是由具有200多年历史的清代古建筑修缮而成,其余皆为桂北典型的干栏式建筑。墨兰山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高度融合,人文精神与自然景观完美契合,是以山水为背景,以修禅、茶艺、健康、历史文化为主题的高端度假民宿。

图1 墨兰山舍建筑平面图

墨兰山舍于2014年开始改造建设,耗时近3年,于2017年正式营业。自营业以来,获得过桂林十大旅游精品民宿、阳朔十大优质民宿等多项荣誉称号。2021年11月,被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评定为全国首批甲级旅游民宿。

2.田野调查

课题组在文献梳理和前期资料整理的基础上,于2021年、2022年前后多次前往墨兰山舍进行田野调查。对民宿经营者、员工进行深度访谈,录音时长260 min,整理访谈记录1.5万字;对周边环境、庭院布局、建筑空间、内部设计进行了拍摄,获得600张现场图片;对3栋代表性建筑(包括由清代古建筑修缮而成的宋墅、唐墅以及桂北传统干栏式建筑明墅)内部空间进行了测量,绘制出3张平面尺寸图。

三、传统与历史:传统民居空间形态

1.村寨布局空间

从地理特征来看,骥马古村依山傍水临田,平均海拔60~190 m,是典型的丘陵平川类村寨。村内完整保留有30多座青砖黛瓦、飞檐错落的明清古民居,是阳朔县最具代表性的桂北古村落民居之一。骥马古村整体呈现出线性排列的带状布局,沿道路两侧布置住宅,贯穿全村的道路两端是全村的主要出入口。整体空间布局层次清晰、脉络清楚,体现出线性村落的秩序性和结构性。然而,在旅游开发前这里杂草丛生、道路崎岖,周边还没有成熟的景区,一些破败濒危的古民居无人维护,村内废弃的房屋和违章建筑数不胜数,历史古韵荡然无存。

2.庭院景观空间

桂北地区建筑类型包括干栏式建筑和汉族民居。由于建造形式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干栏式建筑一般建造成独栋形态,因此缺乏庭院空间。而汉族民居则将“天井”作为庭院空间,同时也是公共交往空间。天井完善了建筑通风、采光、安防的功能,也起到了空间过渡的作用,因此常种植花木、铺设透水性地砖。

3.建筑内部空间

桂北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地区,这一点在桂北民居建筑中得到了极大的体现。干栏式民居是桂北民族地区典型的标志性古民居,建筑采用木质材料,呈竖向分区,干栏底层架空作为禽畜棚舍,2层做卧室,3层阁楼用于储存粮食[13]。另一种是桂北汉族传统的“天井地居”建筑,建筑材料多采用泥土、石材。建筑平面空间布局以堂屋为核心,形成明确的轴线关系,是“尊卑有序”“居中为尊”等汉族礼制思想物化的最好体现[14]。桂北民居在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演变,两种民居建造风格相互渗透,是桂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缩影。

在改造前,墨兰山舍整体上属于桂北汉族传统的地居式建筑,许多房屋都是坍塌的,但是其以堂屋为中心、居室分布两侧的轴线布局仍清晰可见。但与传统汉族民居的单层布局不同,这些民居都是下层住人,上层修建阁楼储存柴火和杂物,与干栏式建筑的竖向分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四、传承与创新:传统民居改造型民宿空间美学

1.周边空间美学

骥马古村旅游发展始于2002年,自此,基础设施和村落布局不断完善优化,周边景区景点不断增加,越来越多投资者的涌入,使许多古民居得到了保护与开发,古老的骥马村一改往日的凋敝,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骥马古村以目前新修建的公路为轴线,建筑集中分布于道路南侧,呈现出以带状分布为主、以团块式分布为辅的聚落格局,并且建筑与农田、高山共同组成了生态田园。墨兰山舍就隐蔽于村寨里,由公路旁建筑间的小道进入,狭窄的道路两旁是充满桂北传统民居风格的现代建筑、围墙等(见图2),在交叉路口处左拐,直至道路尽头,便可看到墨兰山舍青砖墙风格的古朴大门,曲径通幽的意境让游客在尚未抵达前便获得了身心的愉悦与宁静。

2.庭院空间美学

墨兰山舍在庭院空间的打造中,借鉴了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借助天然地形地势,融合西式泳池、健身房以及户外休闲设施,打造出以自然山水为基底、以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为魂、中西完美结合的复合式庭院空间。

从庭院造园手法来看,墨兰山舍借鉴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借景、对景、点景。借景体现在将民宿外的山、水、村寨借入园内,增添了园内的观景范围,也将墨兰山舍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对景主要体现在园内所修筑的凉亭、小桥和休闲建筑;点景主要体现在鲤鱼池内布置的置石(见图3)。

图3 庭院空间

3.建筑空间美学

(1)唐 墅

唐墅(见图4)是桂北传统地居建筑,整体空间布局呈中轴对称。唐墅在建筑用材、功能转变、空间过渡方面都实现了传承与创新。在建筑用材方面,桂北汉族传统地居建筑多以石料为基,采用土砖砌筑建筑主体,也有人会在泥浆中混合稻草制作土砖,以此来提高墙体韧性及保暖性能。唐墅整体外观传承了桂北地居“下石上土”这一建筑特色,地基由1.2 m高的石材砌成,上层“土砖”内部则新增了钢筋、水泥和混凝土等材料(见图5)。功能转变主要体现在堂屋由会客议事转向参观体验,唐墅的堂屋内主要摆放了宗教、民族文化相关书籍和物件供宾客品阅参观。空间过渡则主要体现在通过地砖材质的变化来转换空间,这一点是传统民居所不具备的。唐墅内的两间卧室通过“青砖—木地板—青砖”的材质转换,将房间划分为入口—休息—洗漱3个区域,为客人创造了干净舒适的客房环境。

图4 唐墅平面图

图5 唐墅建筑外观

此外,唐墅在大门两侧留有农家常见的燕子窝、狗洞等生活细节。房间门窗保留了雀替、木雕的窗花图案以及门簪等桂北传统民居内部装饰图案(见图6)。桌上的精致茶具和屋内的熏香、山水字画等凸显了茶艺、修禅的主题定位。

图6 唐墅内部装饰图案

(2)宋 墅

宋墅(见图7)同样也是桂北传统地居建筑,整体以堂屋为中轴进行布置,左右客房不完全对称。宋墅在建筑用材、功能转变、空间过渡方面都实现了传承与创新。在建筑用材方面,由于宋墅背面近山,室内环境更易潮湿,因此采用全石料砌筑了墙体(见图8)。功能转变体现在堂屋由供奉祭祀转向参观体验。堂屋内曾经摆放的是香火台,桂北农民在其上烧香供奉天地君亲师,如今的“香火台”早已不再延续其原始功能,它的上方嵌入了一座小罗汉,供宾客观赏(见图9)。空间过渡与唐墅类似,主要体现在地砖材质的变化。

图7 宋墅平面图

图8 宋墅建筑外观

图9 宋墅堂屋

此外,与唐墅不同的是,宋墅2楼修建了阁楼房,旨在还原桂北传统民居原本的形态(见图10)。墙边起支撑作用的木柱保留了传统民居木柱结构,在承重柱和地面的交接处添置了一块石料作为柱础,以此避免木柱底端受潮或虫蛀。墙壁内嵌的壁龛、佛像元素台灯、走廊间的屏风等都用来展示传统文化和宗教文化。

图10 宋墅阁楼房

(3)明 墅

明墅(见图11)是桂北传统干栏式建筑,除左右对称的阳台外,整体布置没有明显的轴线关系。明墅在建筑构造、功能转变、空间过渡方面都实现了传承与创新。在建筑构造方面,明墅由全木打造而成,但相较于传统干栏式建筑,其底层是架空的,2层保留了居住功能,没有修建阁楼房(见图12)。功能转变体现在保留了传统干栏式建筑廊道这一形式,但其功能已转换为连接两个房间的通道。空间过渡与唐墅、宋墅类似,主要体现在地砖材质的变化。

图11 明墅平面图

图12 明墅建筑外观

此外,从内部构造来看,明墅堂屋保留了传统厅堂会客议事的功能设置。同时,房屋内的木桶式浴缸、床头悬挂的心经书法作品、精美的台灯等组合在一起极具古朴的美感,充满了桂北生活气息,与干栏式建筑外观形成了呼应。

五、感受与体验:传统民居改造型民宿空间美学审美体验

空间美学的建筑营造、意象表征和价值内涵与审美主体息息相关,笔者依次从感官体验、情感共鸣、天人合一3个层次剖析墨兰山舍空间美学带给审美主体的审美体验。

1.感官体验:知觉刺激要素

詹姆斯·吉布森认为人具有5种知觉系统,即视觉系统、触觉系统、听觉系统、味觉-嗅觉系统、基本定向系统[15]。视觉系统方面,墨兰山舍周边环境与整个村寨融为一体,庭院内山水园林景观古朴自然,建筑都是桂北传统民居样式;触觉系统方面,包括凹凸不平的石墙、细腻光滑的木材、柔软舒适的床品等;听觉系统方面,包括鸟叫、虫鸣、水声、风声、音乐等;味觉-嗅觉系统方面,有花草香、熏香、茶香、木香等;基本定向系统方面,墨兰山舍背靠山林,面朝西北方。借助这5种知觉体验,审美主体完成了第一层次的感官体验。

2.情感共鸣:情感联系要素

第二层次是审美体验的更高层次,审美主体将进行联想与移情活动。从空间来看,墨兰山舍外部的村寨景观及通往大门的小道,使人产生一种“归园田居”的情感体验。庭院空间则充满中国古典园林韵味,让人恍若置身江南。建筑空间和布局仿佛把人一下子带回了桂北旧时光,产生一种跨越时空的情感体验。从材质来看,无论是传统的土砖房还是干栏式木楼,都体现出桂北人民就地取材的生活智慧,展现出一种自然美的温暖与感性。从色彩来看,庭院内花红草绿,鲤鱼池里绿水红鱼,颜色亮丽鲜明,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而建筑内部的褐色门框、红木、青砖、暗黄色灯光等则营造出古朴典雅的氛围。从光影来看,树影、花窗剪影、灯光投影等能抚慰人心,从而卸下所有疲惫。

3.天人合一:想象引发要素

审美主体在经历与各空间的情感共鸣后,进入物我一体的忘我状态,当下空间即成为观者主动创造的心灵空间。对久居城市的人而言,墨兰山舍的空间美学带给其非日常的特殊体验。进入民居内部,瞥见一砖一瓦、木梁石基,仿若看到桂北劳动人民就地取材、商榷构思、搭梁筑石的全过程。房间内的熏香、朦胧昏黄的光线、花窗斑驳的光影、舒缓的音乐等构造出私密的冥想空间,仿佛隔绝尘世、心归净土。至此,审美主体完成了自身内心世界的构建,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忘我境界。

六、传统民居改造型民宿美学空间重构及传承与创新建议

1.传统民居改造型民宿美学空间重构模型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发现在墨兰山舍空间美学的形成过程中,政府支持、旅游开发、民族文化是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地域文化、地形地貌、传统建筑结构是地方层面的影响因素;而主人文化和游客需求则是细节感知层面的影响因素(见图13)。这些影响因素共同从空间布局、选材用料、装饰陈设、声音气味、色彩线条等方面构筑起民宿独一无二的美学氛围,由此激发出游客层层深入的审美体验。最终空间美学和审美体验将共同作用于墨兰山舍美学空间重构,具体重构模型如图14所示。

图13 传统民居改造型民宿空间美学影响因素

图14 传统民居改造型民宿美学空间重构模型

2.传统民居改造型民宿传承与创新建议

(1)注重主客互动,推动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民宿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提供了游客与民宿主交流互动的平台,而游客需求、主人文化是构造民宿空间美学的关键要素,因此,应适时举办文娱活动,为主客互动创建空间和营造氛围。同时,要增强商品服务互动的个性化,可根据游客需求布置房间、更换菜单,让其感觉受到尊重与关注。此外,要提高民宿主的核心竞争力,向客人传达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让这种互动成为民宿的闪光点。

(2)凸显地域文化特色,助力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全过程[16]。传统民居改造型民宿本身就是传承与弘扬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应在遵循传统民居构造的基础上对建筑结构合理地进行改造与创新,以提升居住品质。内部空间的摆件、布草等细节之处,可适当增加地域文化元素。同时,要对员工定期进行专业培训,加深其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并鼓励他们通过讲故事、听音乐等形式向游客宣传地域文化。

(3)重视民族文化审美表达,助推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在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过程中,民宿业不仅是促进旅游消费的重要业态,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要基于地方特色,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元素,在空间内对其进行美学表达,从而形成难忘的旅游体验。

七、结 语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民居也面临着时代变迁的考验。将传统民居进行民宿化改造能够延续和拓展其使用功能,传承其所蕴含的文化基因,对保护传统村落有着重要意义。传统民居改造型民宿应注重主客互动、凸显地域文化特色及重视民族文化审美表达,秉持“以旧创新”的理念激发传统民居的活力,力争最大限度地保护传统民居特有的建筑和文化风貌。

猜你喜欢
桂北民居民宿
“桂师人画桂北”2023年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教师桂北写生美术作品
孪生院子民宿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选择民宿出行的你,真的了解“它”吗?
桂北乡贤所撰《资深集》及《资深集补篇注释》相关问题述略
你是民宿达人吗
奇趣民居
2016 年5 月桂北地区一次对流性暴雨过程诊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