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的六大支柱体系

2023-10-19 10:36刘世锦
北方经济 2023年9期
关键词:要素

刘世锦

促进要素流动

为什么要促进要素流动?促进要素流动首先要界定产权,开放权利通道。一是资源配置可以优化;二是可以增加财产性收入。它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市场估值,有还是没有,差异很大。能否具有流动和交易(转让、抵押、担保、处置等)权利的物品,资源配置效率和市场估值差异巨大。中国要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是不是人多就一定会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不一定。首先是要推进市场化,形成一个有效的市场,然后加上人多的优势,才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从市场角度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产品市场已经基本形成,但是要素领域只是半个要素市场。比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展迟缓,宅基地转让受限,小产权房等遗留问题还存在。这些问题反映了要素流动过程中城乡土地权益的不平等,城市居民国有土地的房屋可以交易,但是农民在集体土地上建造的房屋不能交易。财产权益不一样,估值不一样,收入也不一样,这是农民财产性收入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有一些产业特别是基础产业,市场准入受到限制,仍然存在不同类型的行政性垄断,一定程度上存在地方性保护等,限制了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也限制了一部分人财产性收入。

增强聚集效应

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特点,就是通过要素集聚提高效率,即集聚效应。产业集群等都是集聚。最近几年,人们讨论一个问题,互联网发展到这个程度以后还需要集聚吗?大家感觉面对面还是很重要,疫情以后这个感觉更为明显。数字技术发展并没有改变“面对面”交流的优势。还有人认为,拥堵等问题可能在某些地方、某些环境存在,但是总体上仍然是集聚不够。所以对城市来讲应该是“小疏解、大集聚”。像北京周边人口和产业仍有较大的集聚潜力,将会形成数千万乃至上亿人口的城市带、城市群。

经济集聚有“三度”。一是密度,单位面积聚集了多少人、资金、技术和其他生产要素;二是频度,人员和车辆的流动频率,电话和邮件使用频率等;三是浓度,受教育的水平、技术附加价值的水平等。总的来讲,还是要通过提高“三度”增强集聚效应。

突出原创驱动

经过多年的引进消化吸收以后,可利用技术大减少,已经到了再创新阶段,越来越多的领域已经进入无人区,同时出现了“卡脖子”问题。有些人说,中国原创可能不占优势,我们搞应用就行了。如果你的原创是二三流的,你的应用能变成一流吗?因为原创是个背景板,你的基础不行,把应用变成一流长期看也不可能,特别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前沿性的创新型国家,所以原创的问题一定要解决。

最近很热的一个事就是chatGPT,说中国落后了,原因何在?疫情引起的封闭,还有中国缺少资金,平台企业的信心不足等。以前我们认为中国在这个领域还不错的,但是现在落后了,能不能赶上呢?最近大家关注技术领域“卡脖子”的问题比较多,我认为比某些领域“卡脖子”更重要的,或者说更大的短板是基础研发、源头创新不足,所以下一步讲创新的时候要突出原创,这也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的。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大学和科研机构要形成有利于科学发现前沿突破、源头创新的环境,主要是自由探索的体制、机制、文化和学术规范,建立起学术共同体规则。

chatGPT出来以后,大家在思考:这个机构是一个非营利性的机构,最初就十几个人,为什么做这个事?因为兴趣和热爱。现在科研环境要么缺少动力,要么过于短视,急功近利。所以,中国源头创新上要取得突破,确实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要关注新技术革命的特点。过去我们科研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应用等若干阶段,但是近几年,特别是新的技术革命背景下,这种划分已经过时了,所谓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应用分不清、分不开了。有些看起来是市场竞争中的问题,同时也是科学研究前沿的问题,突破了,很可能就是诺奖水平的成果。这个新的特点我们要重视。要把市场化研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应用融为一体,在这个基础上重视科技性骨干企业在原创中的引领作用。

提升人力资本

高质量发展依托于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是多层次的,既包括顶尖科学家、管理者,更包括大量工程师、大国工匠。在人口总量拐点出现的情况下,如何由人口数量优势转向质量优势,创造新的人口红利,现在已经出现了这个拐点,就是人口出生率降低。从消费方面看,现在生存型消费水平基本稳定,重点是要转向发展型消费,特别是医疗、教育、社保等,要使消费结构升级与提升人力资本融为一体。

现在一个很现實的问题,近3亿进城农民工到现在还没有解决安顿下来的问题,有的在城里待了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但住房在哪儿?社保问题怎么解决?疫情期间,收入下降,但是储蓄还在提升,原因就是预期不稳,社保的稳定功能不够。需要相应推动教育、医疗和公共卫生、社保、住房等领域的改革。以近3亿进城农民工为重点,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务之急。以提高中低收入阶层人群人力资本为重点,着力促进发展条件的起点平衡,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稳步推进共同富裕进程。我们要成为一个创新中心,吸引全球顶尖人才。不仅要提升国内的人才水平,还要留住人才,吸引更多的国际高水平人才。

坚持韧性开放

面对逆全球化冲击,保持清醒头脑和战略定力,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坚持全球化符合中国长期利益,符合全球发展趋势,首先自身不主动脱钩,反对外部势力的脱钩断链,也要抵制内部的民粹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

面对外部脱钩,要实行积极的“备胎”战略,保障国内循环在特殊情况下不被打断,同时力争打破原有行业垄断,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如操作系统、芯片等。

从现实看,开放是针对脱钩的最好武器。需要实行更高层次的“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继续深度融合全球分工体系。提高产业链的竞争力、安全性、韧性和灵活性,不搞一刀切,对国际上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策略。

全面客观观察、分析全球化走势。把国际上有些政府、政客、专家所说的,与企业、市场、民众实际所做的区分开来,如中美贸易量在打压下仍在增长。推动制度规则型开放,占据全球开放型市场经济体系的制高点,以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新形势下的全球化进程中更多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

数字绿色转型

这一点中国和发达国家基本同步,差距不大,部分领域具有优势,怎么形成竞争力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以增量优先、稳步替代存量的方式,逐步实现数字和绿色转型,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数字化改造,同时要积极倡导引导全球绿色治理。

打造这六大高质量发展的支柱,要抓好两个关键少数。中央提出“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要抓好两个关键少数,企业家和地方官员,主要是地方主要负责人。这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两台发动机。当前,企业家预期弱、信心差,地方官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要么不作为,要么乱作为,如层层加码。这个格局不改变,即使从理论上说中国经济还有潜能,但也释放不出来。如何让这两台发动机不熄火,还能转得快一些,要有一些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为此,在顶层设计指方向、划底线的同时,鼓励地方、基层、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短期内看不准、有争议的做法和政策,可以在地方、基层先行先试,通过试错找到对的办法,总结提高后再大范围推广。

本文系作者在“以结构转型推进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暨《结构转型》新书发布会上的演讲。

(作者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

责任编辑:张莉莉

猜你喜欢
要素
唐朝“两税法”税制要素欠缺析论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试题命制中需把握的相关要素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健康是智力发展的第一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