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背景下应用型课程细菌学检验课程建设研究

2023-10-20 06:47刘冬潘翠云李慧君徐银兰梁海燕
科学咨询 2023年15期
关键词:细菌学应用型校企

刘冬,潘翠云,李慧君,徐银兰,梁海燕

(新乡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河南新乡 453003)

细菌学检验是我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专业课程。自2020年学校开设细菌学检验课程以来,随着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整,教师在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再调整,重新设计了授课模式,升级了考核方式,构建了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模式。

一、研究背景

卫生检验与检疫在疾病预防控制、出入境检验检疫、环境监测和食品药品检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随着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卫生监督制度改革的深化,我国对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二、研究与实践

(一)应用型课程建设面临的困境

为响应国家建设应用型高校的号召,应用型课程细菌学检验作为试点在我校开设了一年,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笔者在行业调研和学生的调查反馈中发现,细菌学检验课程的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

1.学科专业教育与行业需求脱节[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精尖仪器和技术不断迭代,而在学校教育中,由于实验室场地和实验仪器的限制,细菌学检验实验仍以基础实验为主,高新技术和设备相对缺乏,实验项目陈旧,甚至部分实验项目已被行业淘汰,导致学科专业教育与行业需求间严重脱节,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课程考核方式

细菌学检验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目前,细菌学检验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为终结性考核,教师将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的最终成绩,其内容局限于对理论知识记忆的考核,对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综合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考核难以体现[4]。进入工作岗位后,企业对工作者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均有较高的要求,而课程现行的考核方式难以培养学生这些能力。

3.课程授课模式

目前,细菌学检验课程主要的授课方式是注入式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学生的学习以课中学习为主,缺少课前预习环节和课后复习巩固环节,上课形式单一,多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授课方式难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学生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偏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体育舞蹈圈”为用户免费共享的《体育舞蹈等级教材》同步组合视频,总播放量达到了1 550万人次,日均在线观看人数7 200人次,日在线观看人数峰值达到13 070人次;配套销售的专业教材通过“体育舞蹈圈”售出2万余册。

(二)课程改革与实践

1.校企联合,设置课程目标

细菌学检验课程面对的主要是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学生,主要为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以及环境监测和食品药品检测机构培养人才。因此,充分了解行业的用人需求,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课程教学目标,是教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首要步骤。教师可以通过对用人单位进行调研,充分了解行业需求,结合学校的教育模式构建实践培养体系,初步确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培养基本知识和技能扎实、实践能力强、能够适应岗位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2.改革教学内容

细菌学检验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教师培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扎实,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较强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具备适应岗位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能适应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环境监测和食品药品检测机构的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笔者对照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大纲,基于目前的课程内容设置,对课程内容实施计划进行了调整。由行业专家讲授细菌学检验课程的相关知识,促进学生对课程和行业中的细菌学检验技术的初步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程教学做好铺垫。细菌学检验课程包含48学时,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三个部分。其中,理论课程24学时、实验课程16学时、实践教学8学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保证理论教学进度与实验教学进度一致,避免出现实验课程使用技术原理和技术手段的相关理论知识未讲解的情况。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实践对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进行巩固和融会贯通,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1)理论内容整合

基础理论教学的内容包括细菌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质量管理基本程序等基本理论。因此,学生要掌握细菌学检验内容、实验室基本规章制度和质量控制等。此外,学生还要学习与技术相关的理论知识:细菌基本检验技术、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分型技术、细菌分类鉴定等相关理论知识。

(2)实验内容整合

实验学习是对理论学习的深入和内化,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5]。现有的实验内容包含培养学生基本操作能力的基础仪器使用课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的综合实验课程。基础仪器包含:光学显微镜、培养箱、生物安全柜和高压灭菌锅。学生在学习基本仪器时,要掌握细菌形态观察、分离培养和鉴定、药敏试验等基本操作,提高操作熟练度。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应占据主导地位,实验原理教师和实验设计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从旁辅导学生,确保学生操作正确,稳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

(3)实践内容整合

实践学习是对理论和实验技能学习的进一步深化和应用。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内虚拟仿真系统、校企合作单位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细菌学检验课程的实践教学,深入行业一线学习。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动血培养仪、微生物鉴定分析仪、微生物质谱鉴定仪器和微生物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等临床高精尖设备和技术,使实践项目更进一步贴近临床,切实以临床行业的需求为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蓝本,培养理论知识丰富、专业技能突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满足行业需求,提高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人才的岗位胜任力。

图2 细菌学检验技术内容整合

3.课程授课方式

细菌学检验课程的教师为学校专任教师,专任教师缺乏相关的临床工作经验,备课素材相对有限,素材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有待提高[6]。在课程改革中,学校邀请行业专家进行授课。行业专家重构课程案例素材,并结合行业经典案例选择课程备课素材进行讲解。结合学校实际,我校的实践教学采用校企合作形式进行,在专业实践基地进行,由行业教师和专任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践学习,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

4.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对学生的学习成效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检验的有效手段,对促进“教”和“学”具有重要的意义[7]。在细菌学检验课程的改革实践中,学校构建了课程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在考核内容中,理论知识考核、专业技能考核和综合分析能力考核并重。理论教学考核和实验教学考核在学校进行,实践教学考核由行业专家依据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进行考核,切实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图3 细菌学检验课程形成性评价考核体系

三、课程改革成效

(一)课程评价

学校开展细菌学检验课程改革后,积累了大量优秀的教学案例素材库,教学资源得到优化,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课程负责人和校内督导专家对课程改革给予了正向评价,行业专家对课程设置和内容调整给予了高度评价。课程改革实施后,学生的上课出勤率、作业完成度和学习热情明显提升,对行业实习和工作适应良好,所“学”即所“用”。从各方课程评价可以看出,此次课程改革与实践具有一定的成效。

(二)学生成绩

在考试深度和难度相当的情况下,笔者对比了课程改革前后两届学生的课程成绩,2018级学生和2019级学生的课程成绩对比如图4所示。2018级学生的课程成绩主要集中分布于60~69分和70~79分,占比分别为39.74%和30.16%。2019级学生的课程成绩主要集中分布于70~79分和80~89分,分别占32.12%和40.44%。上述数据说明课程改革对学生成绩的提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学生的学习成绩显著提升。

图4 2018 级和2019 级学生课程成绩对比

四、结束语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作,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模式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通过细菌学检验课程改革,教师为学校培养了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突出、综合分析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学校通过对课程目标、授课方式和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全面促进了细菌学检验课程建设,为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

猜你喜欢
细菌学应用型校企
儿童慢性鼻窦炎的细菌学分布与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细菌学之父巴斯德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中国首位细菌学博士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