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循环经济模式下的景中村发展机制与路径研究*

2023-10-21 21:57刘林林钱秋荣
南方农机 2023年20期
关键词:风景区旅游资源

刘林林 ,钱秋荣

(湖南工业大学,湖南 株洲 412007)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扩大内需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其中,国内大循环是党中央基于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形成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手段。

景中村作为风景区中的村落,既有一般乡村的主要特征,又有一定的差异性,在发展的过程中,严重依赖景区资源,经过研究分析,景中村产业结构单一,空心化、异质化程度较高,城市化进程较慢,属于单向型经济,是典型的旅游型经济格局。

通过引入旅游循环经济的概念,一是可以响应国家总体战略布局,通过理论与实际研究,促使形成景中村与景区资源循环的经济模式;二是形成新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基础,为景中村现有的困境提供解决思路与对策[1]。

1 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内涵

旅游循环经济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发展起来的,目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以保证人类社会资源的稳定与可持续。2020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内循环越顺畅,越能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越有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也越有利于形成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国内的学者也对旅游循环经济做出了大量的总结与论述,如明庆忠的旅游循环经济理念与模式;李伟则具体论述了旅游循环经济模式对资源的应用与开发,许凌云阐述了旅游循环经济模式下风景区的管理模式等。总体来说,旅游循环经济研究具备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如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学理论、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理论等,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其发展内涵有了新的变化[2]。

1.1 区域资源循环与再利用

区域资源主要包括旅游资源、农业资源、工业资源等,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通过技术创新、制度改革、产业升级等方式,加强对区域资源的内部循环,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经济模式,减少对外部环境资源的依赖,降低资源成本,形成地域特色,在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循环机制,达到重复利用的目的[3]。

1.2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在以往的旅游经济中,过度开发、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文化抄袭等成为普遍现象,人们为了经济利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困境。旅游循环经济建立人与社会、自然共同发展的重要理念,提出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前提下,保持人与自然环境的均衡稳定,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最大化[4]。

1.3 减量与提质

减量与提质主要体现在生产过程与管理过程中,生产过程包括基础设施开发、产品生产、废弃物处理等,管理过程包括政府监督、居民自治、公众参与等,主要通过合理规划、优化布局、提升效率、运用现代化技术等手段来降低投入,用低碳、经济、健康的理念进行生产发展[5]。

1.4 开放与变化

旅游循环经济是一个涉及时空变化的重要系统,在满足内部要素循环流动的基础上,还有外部人员、资源的参与,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均衡稳定的动力机制。在旅游经济活动过程中,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相互交流、相互渗透,既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又带来了稳定的人群与物质资料。因此,在内部循环的基础上,应加强与外部环境的交流,在闭环中实现变化,始终处在动态升级的过程中[6]。

2 景中村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2.1 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

旅游业是景中村的主要产业,对环境与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一旦受到外部因素冲击,若没有稳定的游客来源,经济将受到剧烈冲击。发展旅游型循环经济,目的是将景中村的环境、资源、空间最大化利用,破除单一产业结构,助力产业升级,建立一种以旅游业、现代农业、传统手工业为主体的多元经济模式,通过内外要素的循环流通,获取最大的效益,逐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7]。

2.2 提升竞争力,促进风景区与景中村的协调发展

景中村与风景区大多是单向的依赖关系,而非相互影响的共生关系,传统的景中村严重依赖风景区的发展,而风景区的发展则很少将景中村规划在内。一是风景区与景中村的管理主体不同,分别由风景区管委会和政府部门管理,由于管理制度、方式、范围的不同,导致景中村的村民无法参与到风景区的建设中;二是由于受到国家法律的限制,导致景中村村民掌握的生产资料无法直接参与景中村的运营,难以形成有效的融合与流通。

通过引入旅游循环经济模式,加强风景区与景中村之间的要素流动,可以提升景中村与风景区的耦合程度,促使景中村与风景区在合理的法规、制度下,形成有效的循环模式,既有利于提升景中村的竞争力,也有利于促进风景区与景中村的协调发展[8]。

2.3 响应国内大循环战略需求,打造旅游循环经济样板

国内大循环战略是今后一个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向之一,旅游循环经济模式是响应国内大循环战略的重要手段,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景中村发展将迎来重要机遇与挑战。通过引入旅游循环经济模式,激活并构建景中村发展的原生动力,挖掘内在潜力,根据不同地域特性与文化属性,逐步推动景中村战略转型,形成一个景中村内部循环、景中村与风景区双循环的发展样板[9]。

2.4 建立目标体系与运行机制,补充理论基础

国内对旅游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涉及的范围还比较小,景中村作为一个非典型的乡村模式,其与风景区的相互关系为乡村旅游经济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实践方向,通过建立适当的目标体系与运行机制,有助于补充旅游循环经济的相关理论。

3 基于旅游循环经济模式的景中村发展机制分析

3.1 制度体系构建

1)法律法规体系。以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指导思想,如循环经济法、环境保护法、旅游保护法等,在税收、补贴、贷款等方面争取一系列支持,做到有法可依、健康发展,构建“国家基本法+地方保护与促进法+资源循环相关法”的体系结构,形成“减量、循环、再利用”的法律法规框架体系。

2)运营管理体系。在生产发展方面,推动地方政府及标杆企业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与规划,建立风景区与景中村的制度互通体系,制定可持续实施的经济政策,通过合理利用财政资金、自筹资金等,建立融合发展示范区;在循环流通方面,致力于减少过度开发与资源浪费情况,制定总体的资源流通、废弃物处理、废弃物再利用的制度规则,形成现代化、高效率的治理体系[10]。

3)制度保障体系。一是要完善技术开发的保障制度,大力吸引优秀人才参与管理、治理、技术开发等过程,引进先进的设备与技术,把握市场行业动态,随时调整变化,形成高效、高质、变化的技术体系;二是完善循环交易市场,促使当地居民参与运营管理,破除资源循环壁垒与阻碍,将生产、分配、治理等各环节高效打通,通过稳定的管理团队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3.2 发展源动力机制

1)内在源动力。“景区资源+乡村体验”是景中村发展的基本源动力,景区资源主要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乡村体验则包含观赏、娱乐、消费等方面,这些物质与精神层面的供给与人们的需求达到了动态的平衡,形成了双向的供需关系,通过引入旅游循环经济模式,将双向交流改为闭环式的互动方式,通过低消耗、高质量、再利用、强体验的手段增强内在源动力。

2)外在驱动力。景中村发展的外在驱动力主要来源于政策体系、市场动态、经济环境等,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景中村受到政策影响,纷纷根据自身情况寻求转型,谋求产业转型与升级,如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康养示范区等模式;在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下,景中村的客群结构、人流量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可以通过判断客群的需求促进景中村的服务产业结构升级[11]。

3.3 目标与评价机制

1)发展目标体系。景中村的发展目标体系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环境发展目标。经济发展目标主要由政策体系、技术与人才、生产效率等指标构成;社会发展目标主要由体验性、科普性、娱乐性等指标构成;环境发展目标主要由资源循环度、环境友好度、绿地覆盖度等指标构成。通过利用德尔菲法、AHP法、极差正规化法等手段,确定经济、社会、环境三个发展目标的结构关系。

2)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旅游循环经济模式的景中村评价指标体系要以“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为基本原则,评价内容应包含政策体系、产业结构、资源环境、循环利用、服务体验等因素,运用科学的、动态的、层次的分析方法确定主要指标与次要指标,在权重的计算上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主观赋值或客观赋值,最终通过科学的一致性检验,形成适用的、动态的评价指标体系[12]。

4 旅游循环经济模式下的景中村发展路径研究

在旅游循环经济背景下,应因地制宜构建现代产业融合体系,助推景中村与风景区旅游业进一步升级,构建“旅游业+”的基本模式,满足不同客群的基本需求,形成以旅游业为内核、其他产业为补充的循环经济体系。

4.1 “旅游业+现代农业产业”模式

该模式适用于一些具有一定农业特色的景中村,通常具有观光、游览、体验的功能。一是重视生产与农业体验,农业产业占比较重,农业副产品较为丰富,可以供应周边城镇,形成特色经济带,通过布点采摘园、农耕园、秋收园等农业设施来增强游客的体验感与新鲜感;二是可以通过现代农业衍生出不同的手工业活动,融入传统文化技艺,通过扩大规模、加强包装,可以产出具有一定特色的手工副产品,形成特色经济增长点[13]。

4.2 “旅游业+康养服务产业”模式

该模式适用于一些生态资源较好的景中村,景中村位于风景区内部,通常具有较高的森林覆盖率,景观资源较好,对于打造康养产业具有天然的优势。该模式将旅游业与第三产业结合得更为紧密,在建立旅游循环经济模式中,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景观+康养+服务”的新模式,全方位满足游客群体的心理需求与身体需求。同时,应推进绿色农业、生物产业、药材产业等的融入,形成多元素融合的健康产业循环链[14]。

4.3 “旅游业+文化产业”模式

文旅融合模式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持续动力,该模式具有多维耦合的特征,其发展内容包含历史民俗、乡村特色、名人典故等要素,有利于形成地域品牌特色,拓展旅游产业的包容性。景中村与风景区的文化具有高度的同源性,一方面应充分保留与重构本土文化体系,融入旅游循环经济的各个产业链条,加强地域文化的内涵式建设;另一方面应建立地域文化与旅游业的循环互动机制,提升文化的认同感,在大众维度、空间维度、产业维度等方面形成良性循环[15]。

4.4 “旅游业+电商产业”模式

乡村旅游信息化、网络化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手段[16-19],电商产业的迅速发展为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契机,通过构建网络信息平台,客群从桌面平台逐渐过渡到移动设备,电商产业实现资源的快速转化,形成了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打造旅游循环电商产业,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服务型电商旅游业,从客群的需求出发,通过细致入微的旅游服务,制定一系列的应用方案,激发游客的消费热情;另一种为体验型电商旅游业,从客群的体验出发,通过挖掘当地的特色产品,打造特色的娱乐活动,通过广告、直播、微视频、网站建设等手段形成游客与景中村循环互动的网络社区。

5 结语

旅游循环经济模式具有投入少、利用率高、体验性强的特点,不仅包含物质层面的循环利用,也包含精神文化的循环再塑,既满足新时代旅游经济的发展需求,也符合景中村自身的发展特点。基于旅游循环经济模式的景中村发展转型,有助于创新旅游循环经济体系,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重要素材,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重要参考。

猜你喜欢
风景区旅游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明月湖水利风景区的水文化挖掘与诠释
GIS在风景区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应用——以威海市圣水观风景区为例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旅游
用“尚方宝剑”保护沙澧河风景区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国家水利风景区(四)